乡村治理中农村宗族研究纲要——在实践中认识农村宗族
2023-11-22
来源:独旅网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olo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乡村治理中农 村宗 族研究纲要 在实践中认识农村宗族 肖唐镖 (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摘要】经过近30年“有国家无社会”的变迁,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将会如何呢?本项对宗族 型乡村的研究发现,宗族并不仅仅是乡村社会的一种组织,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内核,是构成村民日常生 活与交往活动的重要基础,它已内化为乡村治理规则与逻辑的重要元素。不过,宗族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 基本角色还是“非正式的治理者”,它所体现的逻辑表现出分层性特点,即:在宗族内部,社会关系的整合 践行狭隘的利己主义、排他主义原则,但公共事务的管理却实践着民主的平等原则;在族外事务、包括村 和乡镇层面的治理中,宗族一般奉行实力原则优先的丛林法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农民组织化程 度低下的情况下,宗族、房股作为竞争派系的资源之一,实际上有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和发展。从现代社 会承认多元认同的基础出发,传统宗族在现代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实现“传统的 现代转换”,从而融入现代公民社会。 【关键词】乡村;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治理规则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97(20l0)0l一0033—08 进入20世纪以来。强化现代国家建设被数代 之,本著是本人近十余年来运用政治社会学方法, 国人作为拯救国族、重振中华的不二选择;与此同 从现代国家建设与公民社会成长的宏观背景研究 时,作为传统性、地方性制度和文化的宗族,却一 农村宗族的一个系统总结。 直成为有意识乃至有计划地清除的对象。这一或 一、研究缘起与历程 明或暗地符合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转型和发展的 在大学学习中,钱穆先生的一段治学名言曾 经验逻辑。在近30年间却呈现出不同于西方的发 给笔者以强烈的震动:“欲治中国之政治史,必先 展景象,即:尽管现代国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 通中国之社会史。而欲通中国之社会史,必先穷中 传统性和地方性的宗族也在相当部分乡村地区出 国之宗法史  ̄2o3)1989年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笔者 现普遍性重建。在乡村和地方政治层面,两者之间 有幸来到江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较多地关注 实际发生着怎样的关系,宗族在当下乡村治理中 到宗族组织.希望将它作为了解农村政治和社会 发挥着怎样的角色与功能?应当如何理解和解释 变迁的主要切口。从这种选择显然可以看到钱穆 这一本土性政治现象?本着这样的问题意识。笔者 先生名言的潜在导引,其中也不乏对江西农村的 试图以江西宗族型乡村的治理分析为中心。窥探 宗族特色及个人特点的考虑。 当代中国乡村治理和地方政治的转型问题。换言 在当今中国,江西农村可能是传统宗族社会 收稿日期:2009—12—24 作者简介:肖唐镖(1964一),男,西南政法大学中国社会稳定与危机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 村政治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所著《宗族政治——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商务印书馆待版)一书的导论,编者作了一定 的调整和补充,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对策研究))(08AZD005)的资助。 一33—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OLO年第1期 保留得最为“原始”的大区域之一。笔者也生于斯 长于斯。血脉中自然流淌着浓烈的家族文化。莫里 斯・弗里德曼曾恰当地指出,普通的中国姓名几乎 总是包含了三个符码,第一个是姓,最后一个纯粹 是个人的成分,中间的符码则是共同的辈分。其中, 有两个符码具家族特色。[2 叼 过,笔者姓名中的三 个汉字却皆具家族特色:姓是家族的,名不仅有家 族的辈分排行(中间的符码),还有房派所规定的偏 旁(最后一字)。从这三个字,可以看出自己所在的 宗族.可以知道自己在族内的辈分长序,还可以找 到自己所在的房派,秩序和位置井然。在笔者的家 乡,除了取名之外,在出生、教育、婚姻、生育、节庆、 建房、养老、安葬、继承、祭祀以及生活的诸多方面, 大多仍充溢着传统家族文化的特色。凭着这样的生 活经验和实感来研究典型区域的宗族问题,自认为 能便捷入场,易切其核心。由此,本人便将中国社会 中的宗族现象作为自己的一个待解之谜,希望能一 步一步地深入其中,解剖它,理解它。 依着这样的计划,在开初几年对一般农村问题 的调查中泊己直接或间接地观察全省农村宗族状 况。同时加紧做必要的理论准备。学界相关的文献 资料,千方百计地找寻;有关宗族的各种内部资料, 能读则读;各地的年鉴和地方志,能看则看;民间 的族谱祠堂等等,也努力多跑多看。在建立起基本 的知识背景后,环顾人们对当今农村宗族的研究, 成果虽然不少,但越来越让笔者产生疑惑和不满。 因为即使是一些基本的问题,如全国乃至较小区 域范围内宗族重建的情况如何复兴后的宗族怎么 开展活动、它与传统宗族的异同何在,这些研究却 不能告诉笔者。 大体自1991年起。笔者在江西着手对上述问 题进行专题调查。到1996年底,笔者基本走遍了 省内各县,实地察看了多种族谱祠堂,访谈了大量 宗族首领和族民.并与熟悉宗族和风土人情的县 乡干部和文化人士座谈交流。应当说,这些调查圆 满完成了初始设计的基本任务,使笔者对江西农 村宗族的全面状况有了基本把握。但这只是本人 研究的第一步。 受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有关乡村建设研究 “重点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当前我 国农村的宗族势力与村级自治问题研究》的立项 资助,1998年笔者组织完成了对江西80个村的大 规模问卷调查和对江西536个乡镇干部的问卷调 查.了解到更多村民和乡村干部对宗族与乡村治 理的基本态度和意见。到1999年7月,我们对江 西和安徽10个村的案例研究基本结束。全景式地 了解到各村宗族重建的历程、宗族的内部结构和 活动、宗族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宗族与村组 ——34—— 政治学研究 织的关系、宗族对村干部工作的影响等情况.并形 成了《村治中的宗族》一书的初稿(2001年由上海 书店出版社出版)。但到当时为止,笔者所研究的 案例村都还是按“行政主导”的方式来治理,因此。 观察和解释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族与村级 自治”关系。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幸运的是.随着1998年中共十五届三中全会 对村民自治的全面肯定。以及随后全国人大常委 会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颁布,村民直选 和自治被要求正式地实施。江西省在1999年8月 部署全省第一次村委会直接选举。这正是一次观 察宗族影响村民直选、选举引入农村后宗族反应 与行动的极好机会。笔者不仅不愿放弃它,而且希 望将此次村选的观察研究作为实地长期跟踪研究 的起点。因为从中或许能看到农村政治从传统治 理走向民主治理的过程,看到农村政治和社会生 态变迁的若干规律与特点。看到中国民主化和政 治转型的细胞生成过程。 有了前述调查的经验和人力资源积累,笔者 在省内选择两县进行较大规模的案例研究,经过 先后近4个月的观察调查。对4O个村选举与治理 的状况以及宗族在选举与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 我们均有了较细致的把握。至2001年,基于以上 案例调查和村民问卷调查所取得的大量资料,课 题组撰写出39个村的选举观察报告、一批综合研 究报告和论文,分别以《多维视角中的村民直选》、 《村委会选举观察》和《宗族、乡村权力与选举》为 名出版。①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到,笔者有关宗族的研究并 不是就宗族看宗族,而是力图将它放进村民生活和 乡村治理的整体环境。对宗族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 状况进行立体性透视。但遗憾的是,笔者的这些研 究依然局限在江西省内,至于全国农村的宗族情况 怎样,宗族与村治的关系在其他地区的状况等问 题,我们并不清楚。更遗憾的是,对这些情况,国内 仍无人做较大区域的专题研究。因此,本人下步要 做的工作,除了继续跟踪研究江西农村外,还需积 极开拓研究区域,进行多区域的比较研究。 2001年初,笔者按同样的方法,组织了对江苏 一县级市20个村的驻村观察研究。是年7一l1月, 笔者协助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蔡晓莉组织完成4 省8县“村情调查”中的江西调查,共取得了316 个村的调查资料。2002年初,参与美国杜克大学史 天健教授在国内组织的大规模“社会分层与社会 意识调查”,其中完成对22个省241个样本村的 调查。这两个项目有关农村宗族的资料收集框基 本采用了本人的设计。据本人所知,迄当时为止, 这两个项目有关宗族的资料在样本所指向的区域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上,乃是国内外学界最大规模的调查。 2002年和2005年,江西省先后再举行了两届 如有学者所云:涉及到宗族在中国农村社会中作 用程度的讨论,是一个实质性的问题。“家族对村 庄权力结构分配的影响的程度、方式和途径。对于 估价中国大陆下层社会结构——村落社会组织结 构变革的程度,具有重要意义。”[3]笔者深以为然。 村民直选,笔者组织30多位同仁继续跟踪观察原 4O个村,观察宗族与选举关系的变化。分析1999 年选举后村治状况的变化以及宗族出现的新情 况。同时,还与山西、上海、重庆等地的研究者合 作,按一致的方法,分别在该地选择一县(区)对20 个村的选举与治理状况进行观察、调查。这些田野 按西方主流理论。宗族作为血缘性组织是“原 始组织”,将为“人工创立的社会组织”所取代。[4](P755) 但对当代台湾宗族的研究却发现。宗族可促成乡 村治理的现代转型。[51在近20余年来我国大陆农 调查形成了一批案例工作报告和研究报告'②此外, 我们还取得大量有关村治和宗族情况的新资料。 2002—2004年,笔者在江西省委党校的支持下,对 来该校学习培训的数百名地方领导干部进行问卷 调查,了解他们对宗族与乡村治理的意见。 本著研究即以上述调查为基础,是本人对这 些调查的一个较为系统的提炼与总结。 二、选题意义与价值 前引钱穆先生之言,将宗法问题对于理解中 国传统政治与社会的重要性,说得十分恰当。那 么,在当今中国政治与社会研究,特别是在农村政 治与社会研究中,宗族是否仍然是一个有效力的 概念和研究路径?研究宗族与乡村治理的关系其 意义和价值何在? 如众周知,自1979年以来,中国大陆农村进 入急剧变革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 现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后一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 至少有两点:(1)现代性治理制度引入,如乡村体 制从“政社合一”过渡至“乡政村治”,培育民间组 织,推行基层民主;(2)在一些地区传统性地方制 度如宗族组织出现普遍重建。两种不同的制度趋 向之间可能存在的张力和冲突,如村民自治与宗 族重建之间的关系,自改革始就曾在实践界引发 十分激烈的争论,并一直与村民自治的实践如影 相随。2002年7月在北京的一个小型座谈会上。时 任国家民政部主管农村村民自治工作的处长王金 华先生对此仍然感触良深。他提出,反对村民自治 的人士为村民自治送了“四顶帽子”,即:担心宗族 势力干扰、削弱党的领导、影响经济发展和影响农 村稳定。在这里,对宗族因素的担心,实际上已构 成缓行乃至反对村民自治和基层民主建设的一个 重要理由。因此。科学而深入地研究宗族与村治的 真实互动关系,对于政府工作和政策调整有着十 分重要的资政功能。它有助于增进人们对宗族和 村治关系的理解,为修正和完善有关宗族和村治 的政策措施提供必要的认识基础和科学依据.从 而推动农村治理向善治转型。 在学理方面,研究本选题的意义也同样重要。 这不仅表现为研究之相对贫乏、从而所展示的研 究空间,更表现为论题本身所自赋的理论意义。正 村,宗族及其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也未按西方主 流理论的预设而运行,而是出现了复兴的新情况。 其中,或应有新的动力、规则和关系。对此,西方主 流理论不足以解释。有学者提出,宗族的自治传统 可转化为推行村民自治的本土资源。 因此,宗族与村治的关系问题并不是一个纯 经验性论题,而是一个带根本性的实质性论题。它 不只是技术性地讨论有关处理村民自治和宗族的 政策,或阐述村治与宗族互动本身的理论问题,更 重要的,还是有关农村社会应当怎样组织和构造 的问题,国家与社会、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如何调 适的问题。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本 土问题与本土经验。本选题含有理论创新的潜能, 有助于在与一般理论的对话中推进学科进步。一 言以蔽之,宗族与村治关系的研究。题目虽小却意 义重大。 三、研究目标与假设 本著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通过对江西农村 村民自治与宗族之间互动关系的考察,分析宗族 在乡村治理中角色与功能的变迁、现状与特点,其 作用发生的过程与方式、机制与条件。理解其后果 与意义,进而讨论宗族在乡村治理中的逻辑与规 则、宗族与现代国家建设和公民社会成长的关系 等理论问题。 具体而言,将重点探讨以下主题: (1)对于宗族的立场与态度,村民、乡村基层 干部和地方干部是否会一致或不一致?为什么会 一致或不一致? (2)在村干部选任中,宗族因素的影响在不同 的村、同一村的不同时期是否一致或不一致?为什 么会一致或不一致? (3)宗族在选举和治理中的作用如何?是否会 出现差异?如有差异。它为何会出现? (4)宗族在村委会和乡镇两个层面的选举与 治理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是否一致或不一致? 为什么? (5)如何理解宗族在村治权力网络中的角色 特征与运行逻辑? (6)如何理解和评估宗族对于现代和未来中 一35—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国社会与中国人的价值与意义?宗族能否成功融 人现代公民社会? (7)应当如何评价百年来中国政府对农村宗 族的政策选择?合理的政策选择应当是怎样的? 基于上述目标和主题.本著提出如下四个假 设性命题: 对此.笔者的解释是:社会行动主体对宗族的 立场选择,主要取决于其与宗族本身之间的社会 距离与空间距离(命题1)。与宗族之间的社会距离 与空间距离越远,如县市以上的地方官员,就越可 能从正式政策立场对待宗族;空间距离越近,如从 1.村民、乡村基层干部和地方干部对于宗族的 立场选择.主要取决于其与宗族之间的社会距离 与空间距离。与宗族之间的社会距离与空间距离 事乡村工作的乡镇干部,就越可能从现实情境出 发对待宗族;社会距离越近,如对自家宗族,人们 就越可能从亲情立场出发对待宗族。 2.在村干部选任中。宗族因素的影响在不同的 越远.就越可能从正式政策立场对待宗族;而空间 距离越近,如从事乡村工作的乡镇干部,就越可能 从现实情境出发对待宗族;社会距离越近,如对自 家宗族人们就越可能从亲情立场出发对待宗族。 2.在村干部选任中宗族因素影响的强弱差异, 取决于村落宗族背景与政府指导组工作。也就是 说。村落宗族背景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对选举的 作用;政府工作组对选举政策的执行状况,也将直 接影响到宗族的作用力。如果其态度倾向民主竞 争,则宗族的影响增强,反之,宗族的影响则弱。 3.宗族在乡村选举与治理中影响力的强弱,将 与村民行动自主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4.宗族在村政和乡政中的作用并不一致。在村 级的影响力明显强于在乡级的影响力,其中的解 释性变量为区域内宗族力量之间的对比。也就是 说,在一定区域内,宗族影响力的强弱与其所处区 域内宗族力量之间的对比成反比。 在当下江西乡村社会的治理中,宗族作为“非 正式治理者”所发挥的功能与机制,可以用上述四 个命题来表达和解释,归纳对各假设的有关论证 如下: 1.对于宗族的立场与态度,村民、乡村基层干 部和地方于部是否会一致或不一致?为什么会一 致或不一致? 笔者建构三种不同类型的立场和态度,即体 制性立场、现实性立场和亲情性立场。通过对宗族 与几类主要社会行动主体如村民、村干部、乡镇和 地方干部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这些行动主体对 待宗族的立场和态度是复杂多元的.甚至一个具 体的社会行动者均有可能依所处具体情势的不同 而具不同的态度。不过,就总体态势看,村民、村干 部、乡镇和地方干部对待宗族各有其大体相近的 立场选择。村民和村干部一般会以亲情立场对待 宗族.组织和参与宗族的多类活动;乡镇干部则容 易从现实情境出发灵活对待宗族,而级别更高、离 乡村更远的地方干部却易于从体制性立场、政府 正式政策对待宗族。对于自家的血缘宗族本身,不 管是乡镇干部、还是地方干部.都更有可能处以亲 情立场 一36一 村、同一村的不同时期是否一致或不一致?为什么 会一致或不一致? 对村干部社会政治资本的分析表明,就全国 范围而言,包括宗族和宗教等在内的传统组织因 素已不再构成村干部的权力基础。但在江西的宗 族型乡村,自80年代以来宗族已成为影响村干部 选任及其治村行为的重要因素,尽管在不同的村、 同一村的不同时期宗族发生作用的机制与程度并 不一致。 在村干部选任中宗族因素影响的强弱差异。 取决于村落宗族背景与政府指导组工作(命题2)。 村落宗族背景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其对选举的作 用。如在宗族聚居村宗族的影响要强于杂居村。在 村干部选任中,政府的政策执行状况,也将直接影 响到宗族的作用力,如果其态度倾向民主竞争,则 宗族的影响将增强、且更直接,反之,宗族的影响 要减弱,并倾向于以间接方式发挥影响力。换言 之。宗族对村干部选任的影响,在较大程度上也取 决于政府选任村干部的政策行为。如果村干部通 过民主公开和竞争性的选举产生,那么,宗族的影 响就将在选举的动员和投票中直接展现;反之,如 果村干部系由乡镇政府直接任命或“操控性选举” 而产生.那么,宗族就将通过以实力为基础的均衡 原则、裙带原则和亲缘网络等间接方式发挥作用。 3.宗族在选举和治理中的作用如何?是否会出 现差异?如有差异,它为何会出现? 从总体状况看,不管是在村层面还是在乡镇 层面,宗族在选举中的影响力明显弱于在治理中 的作用力。宗族在乡村选举中的作用方式皆是非 正式的、非组织的,体现着显著的个人性、自发性; 而在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宗族的影响却是直接的, 有时还以集体组织的方式出现。 这种差异的出现.应与选举和治理本身的特 点有密切关系。宗族对乡村治理的实际影响,总是 通过村民的行为来展现。但选举和治理各自不同 的特点,将影响着宗族的作用机制。在选举中。由 于有“严禁宗族势力干扰”的政治压力,村民的行 为(如投票)一般是个体的、秘密的,因而就有可能 是自由的.能够相对自主地表达自己的意志,宗族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的集体意志和压力得以缩小;但在乡村治理中,人 们的行为既是直观的.也是公开的,让人“一目了 然”,相对缺乏个人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宗族集体 意志和压力易于形成。其影响力便易实现。在这 里,村民行动的自主性程度影响到宗族集体意志 织和管理的事务(肖唐镖,1998)。按此,从广义的 角度看,村治领域具体表现为四个层面:(1)村际 关系层面。即村社区与社区外相交事务的管理和 调处;(2)村社区层面;(3)自然村落层面;(4)村民 日常生活层面。它们相互联结,共同构成村治的立 体图景。从广义角度看,村治近于“乡村治理”的概 念,也因此,文内有时将两者互用。而从狭义角度 压力的形成.进而影响其实际作用力。也就是说, 宗族影响力与村民行动自主性之间形成了反比关 系(命题3)。 4.宗族在村委会和乡镇两个层面的选举与治 理中分别起着怎样的作用?是否一致或不一致?为 什么? 对乡村选举与治理的分析显示,宗族的作用 体现着明显的分层特征,在村级的影响力明显强 于在乡级的影响力.不管是在选举还是在治理中 均如此。 从表层看,这种状况的出现,与乡、村在组织 规模和范围上的差别有关。但实际上,其中决定性 的变数在于:区域内宗族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村 中,宗族组织更有可能成为左右村政的力量.其影 响力能有相对直接的反映;而在乡镇范围内,众多 宗族的同存必然使得单个或少数宗族的力量难以 凸现,加之行政力量的相对强大,因而宗族的影响 力就难以有明显的表现。当然,如果一个村是多宗 族杂居,也会出现与乡镇层面相近的弱影响状况; 而一个乡镇如果由单一或少数几个宗族构成,则 很可能出现相反的情形。这些情况表明。一旦超越 村庄社区的界限,宗族的影响力就要缩小。地域面 积越大,宗族数量越多,单个或少数宗族的影响力 就越小。换言之,在一定区域内,宗族影响力的强 弱与其所处区域内宗族力量之间的对比成反比 (命题4)。实际上,此命题与命题2的前半部分是 相通的。 四、主要概念与框架 作为一项经验性研究,有必要界定其核心概 念并给予操作化说明。其核心概念有四个。即: “村”、“村治”、“宗族”与“村治权力网络”。 (一)核心概念 1.“村”的概念 在当今研究者中,“村”的概念的使用甚为混 乱。笔者对有关村的概念做出如下界分:所指涉的 “村”皆为行政村,包括“生产大队”、“村民委员 会”。“村庄”皆指自然村,亦称“村落”。村民小组相 当于“生产队”,在文内有时简称“小组”或“组”。 2.“村治”的概念 “村治”系对村级治理的简称,是指在村民委 员会社区内及与村社区相关的公共事务的组织、 管理和调控。所谓“公共事务”,即为村民个人和农 户家庭所不能完成的,应依靠某种社会力量来组 看,村治过程实际上是村公共权力在村域的管理 过程,主要即前述几个层面的活动,主要包括以下 七个方面:(1)社区公共资源的维护和管理;(2)社 区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管理:(3)社区公共文化的组 织和管理;(4)社区公共安全的维护和管理;(5) 社区公共经济的经营和管理;(6)社区公共保障; (7)社区公共政务管理。 3.“宗族”的概念 何为“宗族”?学界对这一概念一直存有争论。 如M.Freedman从“功能论”角度,将宗族当作拥有 财产、祠堂、社会政治地位等功能性要素的组织。 而M.Fried从“系谱性”角度,认为中国的宗族是一 种继嗣性群体。陈其南则以为,中国的宗族兼具上 述两种性质,财产、祠堂等功能性要素仅是宗族继 嗣群体的重要工具,没有族产者照样可以祭祖.没 有祠堂者也可以在家摆祭坛施仪式.没有亲生儿 子的可以通过收养等方式来传宗接代。嗍㈣ t4)有 学者根据人类学的功能理论与结构主义来解释宗 族概念,认为宗族作为一种文化,包括“可观察的 文化”与“不可观察的文化”,前者如:以祠堂、族 谱、祖坟的物质文化,以仪式、族规、习俗等规范和 典章制度为内涵的制度文化和社群文化。以唱戏、 修谱、庙祭等为内容的精神文化或表达文化:后 者,即“文化的文化”、“文化的深层结构”。[rj(P76) 据史学家们的研究,在中国历史上宗族有着 不同的活动内容和表现形式,“所以我们的宗族定 义是就古代、近代而言,这是需要明确的。”ismo ̄tn 果按历史上(如明清至1949年前)宗族发达、完备 的情形而论,宗族即为由男系血缘关系的各个家 庭,在宗法观念的规范下组成的社会群体,既包括 内部系谱关系较清晰的“宗族”(1ineage),也含有 松懈的同姓继嗣群体“氏族”(clan)。其形成应当 具备这样几个必要条件:有男性血缘关系的纽带. 有族长等组织系统,有族规家法等组织规则,有共 同祖先及与此相联系的宗庙祭祀制度.有族产制 度。[91㈣[ 0】(P10-11)[“】(n日笔者以为。这样的宗族既是“实 体的宗族”,也是“文化的宗族”。 在本著研究中.“宗族”概念就是从这样两个 可操作的层面来使用:(1)实体的宗族,如宗族的 组织、制度,包括宗族的结构、权力及其活动:(2) 文化的宗族,也即“观念中的宗族”,如村民的宗族 一37—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意识与观念,这主要体现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与宗族建设中的各种制度文本及物化设施如族 谱、祠堂相比,日常生活更能体现宗族的实际运作 状况。 熟悉的“两分法”,或黄宗智等人的“三分法”,萧风 霞的“细胞化”理论,戴幕珍的“庇护”理论,均属其 中。杜赞奇则另辟溪径,试图以“权力的文化网络” 概念来囊括各种地方组织、关系网络.以及诸如宗 4.“村治权力网络”的概念 “村治权力网络”概念是本著研究最为核心的 概念。它涉及到本研究的基本视角和框架。在多年 的调查研究中.本人感到:分析和评价宗族与村治 的实际关系,不能仅仅听信任何一方如政府与基 族观念、民间宗教所构成的体系。他认为,“权力的 文化网络”中的“文化”一词是指各种关系与组织 中的象征与规范,这些象征与规范包含着宗教信 仰、相互感情、亲戚纽带以及参加组织的众人所承 认并受其约束的是非标准。这些象征性价值赋予 层干部的看法,而应结合多方的意见,根据实际过 程来判断;不仅要“听其言”(访谈),更要“观其行” (过程与行动研究),即研究各种社会行动主体在 村治过程中的实际作为。而对两者互动关系的理 解和解释,则既应注意基层体制、地理区位、经济 发展、宗族格局、人口流动、传统禀赋、城镇化等环 境变量的影响。也应注意村干部变量的影响,如哪 些因素有助于他们被任命、有助于其开展工作,宗 族因素是否在其中并居何分量?这样的分析视角 和方法,实际上正是“社会行动者——制度和文化 方法”,即:既注重对社会行动与过程及其主体的 分析,又注重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文化)的分 析。按这一分析方法,我们所理解的“宗族”,既指 “实体的宗族”.如宗族的组织、成员和制度,包括 宗族的结构、权力及其活动;也指“文化的宗族”即 “观念中的宗族”。如村民的宗族意识与观念以及 日常生活方式。按这一分析方法;笔者建构一个核 心概念:“村治权力网络”,并以此概念框架来分析 宗族与村治的互动关系。 “村治权力网络”是指村治权力配置和运行的 过程与资源体系.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1)权力的基础与来源,它说明:哪些人凭什么被 任命或选任而执掌村治权力。根据政治社会学的 已有研究.大凡人格、财富、组织、暴力、技能、知识 等等。均有可能成为权力资源。在这里,笔者借用 “社会政治资本”概念来指称它们;(2)正式和非正 式的权力结构.既包括纵向结构,如县一乡一村之 间的权力关系。也包括横向结构,如各种村内组 织、干部之间,以及村组织、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 权力关系;(3)权力运行状况,如决策、执行与监督 过程.其中既包括正式和非正式权力结构在表层 的运行状况.也包括权力运行背后的规则和逻辑。 这三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整体的 村治权力网络。 (二)“村治权力网络”的分析框架 关于中国乡村社会与政治问题的研究,学界 本已有多种分析框架和解释性理论。其中,影响至 大的要算“国家一社会关系”的理论,不管是早年 费孝通等所使用的“国家一绅士”模型,还是人们 一38一 文化网络一种受人尊敬的权威,它反过来又激发 人们的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它与物质利益既 相区别又相联系——从而促使人们在文化网络中 追求领导地位。【 2xP 有学者曾恰当地评价说,杜赞 奇的这一概念。对于纠正过去只重视乡村社会经 济变化以及正式或非正式的权力机构。忽视宗教、 文化因素对村民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十分 有价值的。但在“权力的文化网络”中,居于中心地 位的依旧是那些主导村社宗教生活或宗族组织的 精英人物。至于普通村民如何借助此网络表达自 身利益并跟精英分子或外来政权打交道,杜氏并 未作充足的、有份量的讨论。换言之,在他的分析 架构中,村社精英与百姓的关系,仍然是单向的。 [131(1'64-111)有研究者基于对杜赞奇解读的村庄——后 夏村的回访与跟踪研究,发现杜赞奇对该村政治 的研究有诸多缺失.如对宗族结构、村庄精英的误 读等.认为其“权力的文化网络”概念并不足以说 明复杂的情景性社会。【 此外,笔者以为.更要害的问题在于:能否将 权力的各种资源和基础纳入“文化网络”的范畴? 在杜赞奇那里,“文化网络强调对组织系统中权力 赖以生存的文化及合法性的分析。” ̄15KP25)这一方面 使得“文化”概念过于泛化,另一方面,将权力合法 性分析引向后现代的“象征性价值”分析,缺少其 应有的政治社会学色彩。因此,本人主张使用“村 治权力网络”概念。 按“村治权力网络”分析框架,笔者将主要从 以下维度来分析和解释宗族与村治的互动关系: 1.从村治过程方面,如在村干部的选任,村务 的决策、执行与监督等过程中,宗族影响的因素是 否存在。其作用的大小与机制是怎样的? 2.从村治主体方面。研究村治中村干部与村民 的角色特征是否含有宗族的因素,如宗族背景是 否成为村干部被任用的资源之一,是否成为村干 部推动工作的手段之一,村干部与宗族精英是否 相互转化:村民是如何看宗族的,比如是否希望或 认同于宗族对村治的影响力。此外,乡镇及地方干 部们对宗族的态度及其影响如何? 3.关于宗族影响村治的后果,将按如下标准来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评估:(1)在村内族际关系上,是否出现以大欺小 “旧传统”、“新传统”,也离不开不断变迁的包括宏 的“多数人暴政”?(2)在与外部力量(如国家)的关 观体制和政策在内的外在环境,换言之,即系这些 系上,是否会成为保障村民利益的利益集团,并有 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助于纠正集体行动的困境、促进公民社会的成长? 本著研究的仅为宗族型乡村社会的治理状 (3)从治村的目标看,是否有助于形成民主、依法 况,或者说是村治中的宗族因素。笔者极力挖掘和 治村的体制。出现良好的村治效能与秩序? 解读这种乡村治理类型的运行状况及其规则,如: 4.关于宗族影响村治的背景,将以宗族格局、 有关宗族在江西、特别是在全国农村重建规模和 政府工作组工作为变量,进行相关性解释。 历程的分析.有关宗族与村内外各种组织和力量 六、总结性观点 (如政府、“在外精英”、正式村组织和村干部、村内 本著研究的这一逻辑框架。可以图1表示: 非正式组织及村民)之间复杂关系的分析,有关当 今宗族影响农民生活、影响乡村选举和治理的状 况与机制的分析,有关村治权力网络框架的分析 及其应用。核心论点是:作为富于民族特色的宗 I厂]族,并不仅仅是乡村社会的一种组织。更是乡村文 I 宏观场景lJ 化的重要内核.是构成村民日常生活与交往活动 的重要基础.它已内化为乡村治理规则与逻辑的 1 .............................__J 重要元素。不过,与传统“正式治理者”或“非正式 影响者”的角色不同。宗族在当前乡村治理中的基 本角色还是“非正式的治理者”。这一角色所体现 图1 关于本项研究的逻辑框架 的逻辑规则表现出分层的特点,即:在宗族内部, 国家的社会”——华南乡村中国的研究.回应埃文 社会关系的整合践行着狭隘的利己主义、排他主 思一普里查德等人的“无国家社会”研究。并提出中 义原则.但公共事务的管理却实践着民主的平等 国研究的“宗族范式”。后来,杜赞奇将弗里德曼的 原则;在族外事务、包括村和乡镇层面的治理中, “宗族范式”移植到华北乡村的研究中。提出宗族是 宗族一般奉行着以实力原则优先的丛林法则。这 构成当地乡村权力文化网络的重要因素。那么,经 对乡村建设与发展既有负面作用.也有正面作用。 过近30年“有国家无社会”的变迁,宗族在乡村治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今中国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下 理中的角色与功能将会如何呢? 的情况下。宗族、房股作为竞争派系的资源之一, 笔者以为,分析和回答这一问题,应当注意宏 实际上也有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和发展。从现代 观背景方面的重要因素。比如,近百年来国家政权 社会承认多元认同的基础出发,传统宗族在现代 建设下沉.尤其是曾经30年“有国家无社会”的影 化潮流中仍有其生命力,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其重 响;近30年市场取向改革的影响。从政治社会学 要价值.或者说,宗族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实现 视角可发现.宏观背景的这种变化。影响到农村政 “传统的现代转换”。从而融入现代公民社会。这些 治与社会治理的转型和变革,即由传统社会主义 分析如能给人以认同和一定的启发,便达到了笔 规则一统乡村的格局向多元规则复杂组合的格局 者的初衷。 演进,其中.民主治理的规则在逐步地普遍引入, 不过.尽管笔者一直努力地拓展区域样本和研 而传统势力、金钱实力或丛林暴力也在不同程度 究领域。但总感力难从心,既有自身学力上的限制, 地挤人。以村干部的代际变化为例,在短短的近3O 更有客观条件的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年间,就已经普遍地走过了从“毛式干部”(重政 1.当今中国尽管处于快速变迁的时期,但是与 治、人品好)到“邓式干部”(重经济、用富人)、再到 “宗族与村治”的论题相比较,村治体制的转型依 “强人式干部”(重势力、用强人)的变化。“强人式 然显得十分缓慢,难以在10年甚至2O年内有效 干部”在江西农村主要以强宗大族背景为主要特 观察到宗族在村民自治与民主发展中的全面表 色.而阎云翔调查的黑龙江农村案例和于建嵘反 现,并得出结论。因此,我们实际上关注到的仍仅 映的湖南农村案例,就以黑恶势力背景为典型。这 仅是村民自治启动前及启动初期的情况,其结论 种多重规则与逻辑并存的乡村治理格局.无疑是 只能是初步的。 急速转型中乡村社会的一种特殊景况。无可置疑 2.人力资源的匮乏。在中国这样复杂多样的乡 的是,乡村中国的现代转型能否顺利并成功,在很 村社会,宗族及其与村治的关系应有多种类型,要 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我们对这些规则的认识和社会 求我们应尽量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而 选择。显然,农村治理体制的转型.离不开既有的 系统的比较研究。笔者所在的研究团队虽然人数 一39—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政治学研究 参考文献: 不少,并已跨省合作,但与庞大而多样的乡村社会 相比较.自是微不足道,难以达到研究的目标。 3.类型比较的不足。任何真正从事过田野调查 的学人不会不同意:真正扎根田野做调查,而不是 [1】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 1986:203. 装门面、走马观花,那便是极费财力与精力的活。 如果要在更多有代表性的区域做比较研究。那开 支就不可想象。因此,限于人力和经费资源上的双 重制约,我们的研究如能说有一定深度的话,严格 [2]Maurice Freedman.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M】.刘晓 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10. 【3]朱秋霞.家族、网络家族和家族网络在村庄行政权 力分配中的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8,(23). [4]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 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755. [5】陈其南.家族与社会:台湾与中国社会研究的基 说来。那也主要是在对江西农村的理解上。但是, 要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江西乡村治理中的宗族,却 础理念[M】-厶北:联经出版公司,1990. 还应当在江西省外进行.即选择与其他不同类型 [6]李秀国.多维视野中的宗族文化[A】.阮邦新,罗沛 霖.当代中国农村研究(上):实证研究[C】.新泽西:八方 的乡村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尽管有在国内多个省 文化企业公司。2000:lI2—114. (市)调查的经历(文中也使用了其中的数据),但 [7】李亦园.田野图像[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它们也只是起“衬托”作用,仍未能作为不同类型 1999:76. 而进行深人的比较研究。这正是本著的欠缺。我们 [8】[1 0]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 期待.通过对多种类型地区的深入调查,比较研究 版社.1994:10;10—11. 宗族与宗族关系的空间差异,以形成具有更强解 [9】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4. 释力的理论。 [Il】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注释: 16. ①出版的机构与时间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21[151 ̄k-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o一1942年 2001年,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西j匕大学出版社 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002年。 15;25. ②该两个届期的“村选举与治理观察研究报告”,由 [13】李怀印.中国乡村治理之传统形式:河北省获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2010年出版。 县之实例[A].中国乡村研究【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③兰林友在《国家与地方社会关系的一种解说》一文 64—111. 中介绍了学界的其他评论,该文见庄孔韶《人类学经典导 [1 4]兰林友.村落研究:解说模式与社会事实[J].社会 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399页。 学研究,2004,(1). (编辑:罗梁波)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