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 标题的丰富含义

2020-02-07 来源:独旅网
小说专题训练-----标题的丰富含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规矩 黄大刚

“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老熊说这话硬邦邦的,小杜心里很不舒服,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

其他的装修工很听老熊的,老熊说什么时候开工,从来没有人敢迟到。已过午了,肚子饿得直吵,只要老熊还在干活,没人敢吱声。大家都这样,小杜有气只得憋在心里。

老熊有规定:“谁揽到活,从利润中扣出2%作为奖励。”

小杜很心动。收工后,小杜没事就到新建的楼房转转,看看能不能揽到活。还真让小杜给碰着了,有一户,建筑面积120平米,房主跟小杜谈,要以2400块工钱包给小杜。小杜算了算,20块钱一平方,挺划算的,怕人家反悔,就拿了房主的定金。

小杜兴冲冲地告诉老熊,老熊越听脸越黑,还没等小杜说完,就骂开了:“猪都叫你老爹,你到底懂不懂,刮涂料算的是墙壁面积,天花板面积,什么建筑面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

小杜慌急了起来:“要不,咱们不去做算了,反正房主又不认识我们。” “定金都领了,还说这种不是人的话。”老熊声音大了起来。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可干活的师傅一见面积那么大,工钱却那么少,顿时软了手脚,边干活边埋怨小杜,手下的活粗糙了起来。老熊查看一遍,责令返工。涂乳胶漆时,打面漆一遍,小杜就不打了,悄悄把漆拎到卫生间,要倒掉,老熊看出异样,跟过去,喝问:“你这是干吗?“这点工钱,干这些工已够了,这些漆就不用打了。”“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

在老熊监管下,房子的涂料刮得很精细,房主很满意,提出要加钱,老熊却不肯收,说当初谈好多少钱就多少钱。房主很感动,跟小区的业主赞扬老熊他们的工好,还带到房里参观。

正在挑选装修队的房主争先恐后找老熊干活,老熊忙不过来,他们就排队等待。 小杜干得欢实,不由得暗服老熊目光长远。

有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装修,有个自称是校长的中年男子找到老熊,说装修不及时,将影响到开学孩子上课,学校清水衙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请老熊干干好事,解燃眉

之急。

小杜听了,心里很不痛快,接过话头:“我们又不是慈善机构,要有工钱才有饭吃呀,不但我们吃,还有一家老小,你这样的工钱,叫我们怎么做嘛。”

“哎呀,你就理解支持一下嘛。”校长恳求道。 “谁让你说话了。”老熊瞪了小杜一眼。 “我说的是事实呀。”小杜辩道。 “明天开工,想干的就跟我走。”

第二天,老熊拎着工具出发,身后跟了小郑、小江等人,小杜原打算不去,见只剩下自己,犹豫了一下,也跟了去。

在闷热的多媒体教室汗流浃背忙活了一个礼拜,中年男子过来看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悄悄把老熊拉到一边,“按市场价开发票,我尽快把工钱给你们,你们辛苦了。”

“当初谈的不是这个价呀。”

“你说的没错,但,你懂的。”校长捅了一下老熊的腰。 “我不懂,你要开市场价的发票,就得按市场价给我们工钱。”

校长把脸一摆,“咱们可得丑话说在前,你不开发票,别怪我不给工钱。” 老熊没办法,人家攥着刀把,他拿着刀刃呢。 没多久,校长让人实名告了,没多久,被免职了。

校长知道是老熊告的状,就找老熊,“我和你无冤无仇,干嘛告我?” “你说得对,但我不容忍你害了这座学校,还有学校里的孩子。”

老熊在城里干得顺风顺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家装修公司,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

可老熊宣布要回老家照顾老娘,老娘脑血栓,瘫在了床上。小杜他们出主意让他请人照顾,老熊摇头,“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可老娘的日子却不多了,陪伴老娘的日子拿钱也买不回来。”

老熊把装修队交给小杜,小杜对队员说:“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我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你们记住了没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人物对话颇具特色,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短句,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矛盾冲突在对话中展开,叙事节奏紧凑有力。

B.老熊不顾身边人的劝说,毅然放弃挣钱,选择回家照顾因患脑血栓而卧床不起的老娘,并非惊天动地之举,依然令人感动。

C.小说综合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对比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老熊身上的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反衬出老熊人格的高尚,更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揭露、鞭挞弄虚作假行为的主旨。

2.小说标题“规矩”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含义?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热炕 梁衡

①神池是晋西北最高最冷的县。三月里的一天,我来这里是为了访问一个乡村女教师。她的事迹很简单:在一盘土炕上教书已二十五年,一个年轻女子,隐居深山,盘腿坐坑,一豆青灯,几个顽童,二十五年,这是何等清贫坚忍的炼丹修道式的生活啊,我一定要去看看。

②车子进了山,翻上山头,早没有了路。风像刀子一样专找着领口、袖口往里钻。山上除了残雪,就是在风中抖动的、如钢丝一样的枯草茎。

③步行转过一个山坳,村口的第一个院子就是学校,传出了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我们刚踏进院子,一个中年妇女在窗玻璃上一闪,急忙迎了出来,她就是炕头小学的女教师贾淑珍,炕头上分三排盘腿坐着十三个孩子,一个个瞪着天真的眼睛,看着我们这些山外来客。炕下放着一溜小棉鞋。炕对面的椅子上靠着一块小黑板,上面写着汉语拼音。贾老师迎进我们说:“天这么冷,好辛苦,快炕上坐。”一边让孩子们往炕里挤一挤。山里的冷天,家里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炕头,如同宾馆会客室里的正席沙发,是专让贵客的,我们不愿打扰小窑洞里的教学秩序,不肯上炕,她就让我们到她的窑洞里。

④我盘腿坐在炕头上,挨着炕沿是一口农村常见的二尺大锅,好像我们不是来采访,而是来走亲戚。贾淑珍揭开锅盖,急慌慌地舀水、抱柴,要做客饭,久违了,这淳朴的乡情。久违了,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她终于被劝着放下柴火,坐到炕沿上,开始叙说她这段平凡的往事。

⑤“那是一九六一年,十七岁,我初中毕业,和张亮结了婚,来到这个村。全村不到二十户,没有学校,八九个娃娃,不是在村里爬树,就是在地里割庄稼。我跟支书说,我念书不多,总还能看住个娃娃吧,比他们在村里撒野强,当时队里没有窑洞,我刚结婚,

就把学校搬到了我的洞房里。”

⑥“我把家里的杀猪案板洗了洗,刷上炕洞烟当黑板,又把山上的白土碾成面,和上山药蛋粉搓成条,就是粉笔。没有书,就回到娘家村里借。”

⑦贾淑珍坐在炕边,像叙家常,追忆着往事,话里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理想,也没有多么宏伟的计划,更没有什么壮烈的举动。一切都顺乎自然,村里的娃娃没人管,自己就当看娃的,野惯了的孩子,撕了窗户,扯了炕席。地下,雨雪天两脚泥;冬天烧炕还要出去打柴、接草。同一盘炕上四个年级,有的上算术,有的上语文,有的爱打闹,有的胆小不敢说话。她都靠自己无私的心和慈母式的情,把这批野孩子带大一茬又一茬。只在那花烛洞房中的土炕上,就送走了十二茬学生。全村三十五岁以下的无不是地的学生。

⑧土炕,这盘热烘烘的土炕,就是憨厚的北方农民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北方民族的摇篮。在这盘土炕上,人们睡觉、吃饭、纺线。晚间又常挤到坑头上说古拉家常。这九尺炕头便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世代他们就这样繁衍、生存、进步,而贾淑珍又在舞台上加进新的内容——教育。人呱呱落地,来到这炕上,不该光吃睡和干活,还应该有文化有精神文明。这个普通的女教师,给炕赋予了新的含义。

⑨二十五年了,在这盘土炕上,他们连同自己的,共带大了四十二个孩子,我问:“张亮现在干什么?”。

⑩“他在十五里外的一个村里教书。” ⑪“你为什么不和他调到一起?”

⑫“我们这个村小,他回来吧,用不着两个;我去他那村吧,一走,学校也就停了。现在虽说有了窑,可谁想来呢?直到去年才通了电。”

⑬别人不愿来,她却舍不得走。事情总得有人干,是苦是亏总得有人吃。自觉奉献,自觉牺牲,这就是她的人生哲学,平静而自然。

⑭我们就这样不紧不慢地拉着话,隔着光线,我端详一下她的脸,已爬上不少皱纹。我计算她今年该是四十四岁,可她至少像五十多岁。多年为人师表的严肃和山里生活的清苦,塑造了她这种谦虚、诚实、任劳任怨和略显憔悴的身影、风度。我心里只是莫名地为她惋惜和不平,但说出口的却是这么一句:“山里生活这么多年,身子骨还好吧。”

⑮“好甚哩,六年前检查说是肝炎,进城打了个方,回来连吃了四十服,就再没去看。离不得,一进城少说也得七天,谁代课呢?山里人,身子能杠呢。”

⑯贾老师的话让我大吃一惊,近年来不少中年人都死于肝病,大都是累死的。我想到可怕的后果,没有敢说出口。地还是那句话,没人代课。我抬头看看墙上的奖状和镜框里

的大照片。她近七八年来,年年被评为地、省以上的劳模,到北京省城开过会,领过奖,可怎么就没有顺便看看病呢?大凡这种人已经形成一个模式,只知工作,明知有病,不去想它。

⑰我看看表,已近中午,便要起身告辞,她还是坚持要我们吃了午饭,我们赶紧逃了出来。

⑱告别时,我还是提醒她要看病,她却一直念着,来了一趟,饭没吃一口,你们衣裳单,别着凉。村民们的话又响在我耳旁:“贾老师,好人哩。”这样的好人真不多啊,像一棵灵芝草,静静地藏在深山里,这个二十户的小村托了她的福啊!几十年来,有了一个她,全村就没有一个文盲,还出了两个大学生,都说教师是蜡烛,她就是这样默默地燃着自己,在这无人知晓的山里,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

(选自梁衡《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最高最冷”“风像刀子”“残雪”等文字都在说明此地环境恶劣,强调贾老师在此坚持二十五年不简单的同时也在呼应文题,为后文写“在土坑上教书”做铺垫。

B.“舀水、抱柴,要做客饭”,贾老师的热情以及热烘烘的土炕,引发作者的内心感叹,作者从未体验过这样淳朴的乡风,同时也为和孩子们挤在一铺热炕上感到惭愧。 C.文章多处地方用到数字来表达,如一盘土炕、二十五年、三排、十三个、四个年级、四十二个孩子、五十多岁等等,这些数字对支撑贾老师的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贾老师自己身体有病,但还在上课,没去看病,说“没人代课”,而作者不赞同他们这类人的做法,因为“明知有病,不去想它”,看似热爱工作,实则讳疾忌医。

E.文末作者运用一个“逃”字再次写出了贾老师的热情,而尾段的最后一句“在那盘农家最普通的土炕上”既回扣了标题,又升华了主旨。

2.有评论者认为本文标题“看似简单但实不简单,且含义颇丰”,请结合全文概述标题的内涵。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的遗产 金狐

梁燕是我固定的“麻友”,她是个有钱的主儿,从头到脚都花钱倒饬过,这是别人说的,她自己从不承认这回事。她老公常年在江浙沪一带做生意,聚少离多,只要梁燕换了包包或者手指上又多出一枚亮闪闪的钻戒,我们就都知道他回来了。这样的女人,如果不

吃点苦头,别人心里是很难平衡的。

没想到第一个让梁燕吃足苦头的是她父亲。那天,她牌运特别差,连输了几把,任凭手机铃音响个不停。她瞄了一眼说:“我老爸,特烦人,瞎操心,不让打麻将,要我出去找工作。”

哪知,这几个电话都是保姆打来的,她父亲病危了。等到打完麻将赶到医院时,人已经没了。令梁燕万万没想到的是,老人的遗嘱里,十几万的存款和老屋全部留给了保姆。

简直是晴天霹雳。

梁燕曾经的家,怎么舍得拱手让人?院子里的桂花树,那是父亲在她十岁生日的时候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枝繁叶茂,有一侧的枝条一直伸展到房间的窗子跟前,每到秋天,金黄的花瓣时时掉落下来,阵阵清香弥漫着整个庭院。梁燕无法想象,伴随着青春记忆的这座房子、这棵树会不再属于她。梁燕母亲去世得早,父亲怕她受委屈没再续弦,独自把她拉扯大,尽自己所能供她衣食住行,哪样都不比周围孩子差。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慈父,竟然剥夺了她的继承权。

我们几个“麻友”陪着梁燕去把保姆的东西一样一样扔在地上,用脚踩着、踢着。我们教她在网上发帖子“缺德保姆骗光老人所有家产”。她老公倒好,老人一下葬他就溜之大吉了,不但不帮她,还怒冲冲打来电话责问她:“发这些东西有什么用?保姆上网吗?有本事你打官司去。”

我拍拍梁燕的肩膀安抚她:“不怕,有我们呢。”可是,不久我就为自己说了这样的大话而羞愧了。打官司需要钱,梁燕找我借钱,我推说手头紧,一分都没借给她。俗话说人倒霉的时候喝凉水都塞牙,她真走了霉运,继承权的问题还没解决,老公又和她闹起了离婚。

“麻友”小芳消息灵通,有一天在路上遇见我,非把我拖到附近的咖啡厅里去,神神秘秘地告诉我说,律师看了梁燕提供的安装在她家老房子的监控,不帮她了。

奇怪,我之前听说那个律师对这个官司很感兴趣,主动找上门来要帮梁燕。小芳看我满脸疑惑,说:“律师本来是想从监控里找出点证据对付保姆,结果发现保姆很尽责,梁燕很不孝。”

再怎么不孝也是他女儿呀?总该留一点儿给梁燕吧?“是有一个信封留给梁燕的,但不知道里面装了什么。”

“肯定是一封信,也可能是一张存折。”我猜测。小芳摇摇头说:“绝对不会这么简单。”

我的好奇心被勾起来,很想跟梁燕问个究竟 ,可是许久不联系了,不好意思问。 十年后,再次见到梁燕,久别重逢,难免旧事重提。梁燕感慨地说,那时候她难过得差点儿自杀,亲情、爱情、友情相继失去。犯罪学有个理论叫破窗效应,当你弱的时候,像一面破窗,坏人闻风而至,随意朝你扔石头。

梁燕的话使我感到不安,脸蛋莫名发烧。我开玩笑说:“我可没朝你扔过石头。”她点点头,嘴角分明闪过一抹嘲讽的微笑,说:“我并不埋怨任何人。上帝是公平的,他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打开了一扇窗。我从贩菜、贩卖服装开始,依靠自己的努力积累了资本。今天是我夕阳红养老院的开业典礼,你们几个都能赶来捧场,我很高兴。今晚我请客,一醉方休。”她的话使气氛顿时活跃起来,看她眉飞色舞的样子,从前的亲切感在我们心头复苏。我趁机问:“听说你父亲当年还给你留下一个信封?”

“是呀。”梁燕说,“正是信封里的东西使我放弃了那场官司。”

梁燕把我们引进大厅,停在一处玻璃展柜跟前。展柜内,金黄的绸缎托着精致的相框,里面镶嵌着一枚亮闪闪的一元硬币,下面还有一行钢笔字:我留给你一块钱,因为你的孝心只值一块钱。

难怪梁燕要创办这样一所养老院。“真想不到,”我说,“你老爹也怪狠的。” 梁燕却坦然一笑:“我相信这是父亲的良苦用心,还有你们更想不到的。”她指着远处大厅的一角说,“那是我的贵人!”

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桂香正浓。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我”不仅是故事的见证者,而且是故事的讲述者、参与者,使得作品更加真实。

B.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了语言、动作等多种描写手法,作者尤其善于借助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体现人性的复杂。

C.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富有戏剧性;结尾更是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令人感叹,“桂香正浓”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D.小说中通过深沉的父爱、女儿的最终悔过等情节,写出了生活中的真善美,表现了小说丰富而温暖的人性空间。

2.文章标题“父亲的遗产”具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异乡 (美)海明威

秋天,战争不断进行着,但我们再也不去打仗了。米兰的深秋冷飕飕的,天黑得很早。转眼间华灯初上,这时沿街看看橱窗很惬意。商店门外挂着许多野味:雪花洒在狐狸的卷毛上,寒风吹起它们蓬松的尾巴;掏空内脏的僵硬的鹿沉甸甸地吊着;一串串小鸟在风中飘摇,羽毛翻飞着。这是一个很冷的秋天,风从山冈上吹来。

每天下午,我们都上医院去。葬礼的仪式时常在院子里举行。我的膝关节有病,从膝盖到踝节之间的小腿僵直,没有腿肚子似的。医生说:“一切都会顺利的。小伙子,你是个幸运儿。你会重新踢足球的,像个锦标赛选手。”

旁边的手术椅中坐着一位少校。他的一只手小得像个娃娃的手。上下翻动的牵引带夹着那只小手,拍打着僵硬的手指。轮到他检查时,少校对我眨眨眼,一面问医生:“我也能重新踢足球吗,主任大夫?”他的剑术非常高超,战前是意大利最优秀的剑术家。

每天,还有三个同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到医院来。我们都佩着同样的勋章,除了脸上包着黑丝绢的小伙子——他在前线待的时间不长,所以没有得到勋章。

起初,因为我佩着勋章,那些伙伴对我颇有礼貌,问我是怎样获得勋章的。我便拿出奖状给他们看,上面尽是些冠冕堂皇的词语,诸如“RATELLANZA”“ABNEGAZIONE”,等等。但是,透过这些辞令,可以看出真正的含义:我受奖仅仅由于我是个美国人。打那以后,伙伴们对我的态度有点变了。

至于那位少校,杰出的剑术家,他可不相信人是勇敢的。每当我们坐在手术椅中,他总要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意大利语法。不过,他却夸奖我口语流畅。我们轻松自如地用意大利语闲聊。有一天,我对他说,“意大利语一学就通,说起来挺容易,我不太有兴趣了”。“嗯,不错,”少校说,“那你为什么不研究一下语法呢?”于是他就教我语法。不久,我感到意大利语完全变了样,以致当我脑子里语法概念模糊时,都不敢同他交谈了。

我可以肯定,少校不相信机械治疗,可他总是按时上医院,从不错过一天。当我学不好意大利语法时,他骂我是个丢人的大笨蛋,并且说,他自己也是个傻瓜,煞费心思来教我。少校长得矮小,却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将右手伸入机器,让牵引带夹着手指翻动,眼睛直盯着墙壁。

“要是战争结束了,要是真有那么一天的话,你打算干些什么?”少校问我,“注

意,语法要正确!”

“回美国。” “结婚了吗?” “没有,但很想。”

“你太蠢了,”他看上去很恼火,“一个男人决不能结婚。” “为什么,少校先生?” “别叫我少校先生。” “为什么男人不应该结婚?”

“不该,就是不该,”他怒气冲冲地说,“即便一个人注定要失去一切,至少不该使自己落到要失掉那一切的地步。他不该使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他应当去找不会丧失的东西。”

他说着,眼睛直瞪着前面,显得非常恼怒、痛苦。 “可为什么一定会失掉呢?”

“肯定会失掉,”他望着墙壁说,然后,低下头看着整形器,吱吱咯咯地把小手从牵引带里抽出来,在大腿上狠狠拍几下。“肯定会失掉,”他几乎大吼了,“别跟我争辩!”接着他对看管机器的护理员叫道:“来,把这该死的东西关掉!”

他回到另一间诊室去接受光疗和按摩了。一会儿,我听见他向医生请求借用电话,后来,门关上了。他重新回到这间房间时,我正坐在另一把手术椅中。他披着斗篷,戴着帽子,径直朝我坐的地方走来,把一条胳膊搁在我的肩上。

“真对不起,”他说,一面用那只好手拍拍我的肩膀,“刚才我太失礼了。我妻子刚去世,请原谅。”

“噢……”我惋惜地说,“非常遗憾。”

他站在那儿,咬着下嘴唇。“忘掉痛苦,”他说,“难哪!”

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接着,挺起腰,带着军人的姿态,迈过一排排手术椅,昂然而去。

医生告诉我,少校的妻子很年轻,死于肺炎;少校直到残废不能再打仗后,才同她结婚。她只病了几天。谁也没料到她会死。在少校坐的手术椅的对面墙上,挂着三张照片,都是类似他的病例,但已整形,完全是正常的手了。我不知道医生打哪儿弄来这些照片的。我一向以为,我们这些人是第一批来试验医疗器的。不过,少校对那些照片却很淡

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

(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②米兰:意大利西北部城市。③“RATELLANZA”“ABNEGAZIONE”:意大利语,意为“友爱”“克己”。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作者精心对死狐、死鹿和一串串的死鸟进行逼真描绘,意在与四肢残疾的伤病形象形成对照,具有生动的象征意义。

B.少校因遭受悲痛的丧妻之苦,所以当“我”追问为什么不能结婚时,才流露出看似不近情理的言行,显得非常恼怒。

C.小说结尾写少校对墙上的那些照片很淡漠,他只是向着窗外,凝望着,这一细节表现了他虽知自己的手无法康复但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

D.小说以《在异乡》为题,揭示了战争的创伤导致那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的主题。

2.小说的标题“在异乡”含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1、 D.“深化了文章揭露、鞭挞弄虚作假行为的主旨”错误,本文主要人物老熊是一个讲规矩的人,校长以预算有限为理由,请老熊做工老熊答应,主要是因为这是给学生们上课用的教室。他不仅讲规矩,而且有责任感,在得知校长想要弄虚作假的时候,又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但是他心中却有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举报了校长,主要突出了他敢于仗义执言、自觉维护社会正义,而不是鞭挞弄虚作假的行为。 2.①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服从指挥,讲究信用,保证质量。 ②应坚守的做人准则:能急人之困,不唯利是图。

③应尽的社会责任:反对弄虚作假,敢于仗义执言,自觉维护社会正义。 ④应有的子女本分:重亲情,事父母,尽孝道。 二、 1.BD

B.“从未体验”“为和孩子们挤在一铺热炕上感到惭愧”不对,第4段用两个“久违了”,说明之前有过体验。第3段结尾有交代,作者等人去的是贾老师的窑洞,上的是那里的热炕并非孩子们上课窑洞的热炕。

D.“讳疾忌医”错,作者是在表达担忧和感慨。

2.①“热炕”是憨厚的北方农民的一个生存的基本支撑点,是他们的生活舞台,也是北方民族的摇篮。

②“热炕”是贾老师特殊的教学场所,是她二十五年来坚守的艰苦而温暖的教学阵地。

③“热炕”是孕育文化、孕育精神文明的温床,更是以贾老师为代表的热心其内、平凡其外,甘于付出、默默无私的“好人”们的象征。

三、1. C.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错,结尾处“一位大妈蹲在地上,细心而又娴熟地擦拭着花盆里沁出的水渍。哦,是那个保姆!窗外,桂香正浓”,最后一句写景,寓情于景,含蓄而引人思考,但并没有和其他事物进行对比。

2.①表面上是指父亲留给保姆的十几万存款和房产。 ②同时也指父亲留给女儿的一元钱和一句话。

③实际上还是指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以及女儿受到的震撼。

四、1.C “依然对未来充满憧憬”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描写“他的目光越过我,望着窗外。接着他哭了。‘我简直忘不掉悲痛。’他边说边哽咽着。然后他失声痛哭,又抬起头,茫然呆视着,咬紧嘴唇,泪流满面”可知,少校妻子的死对他打击很大,以至于他“对那些照片却很淡漠”,说明他对未来并不抱有期待。

2.①战火纷飞的意大利,对于故事的叙述者“我”——一个美国人来说,是异国他乡; ②远离战场的米兰城,对于经历了血与火的伤病员来说,是另一个世界,而他们的希望是和平和疗治好战争的创伤;

③战争的创伤导致这些九死一生的军人疏离社会,与正常的生活“隔绝”,孤寂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