凋亡基因bcl-2,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
及临床意义
姓名:巩秀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指导教师:王守彪;夏玉军
2002.4.1
互39892中文摘要凋亡基因bcl一2,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凋亡基因(ApoptoticGene)bcl~2和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方法全部标本取自青岛肛肠医院2000~2002年大肠癌病人和正常人。结果癌旁黏膜与癌相比,bcl一2的表达有显著性意义(P<O.05),bax的结论bcl2,bax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其中癌旁黏膜为移行关键词大肠癌;癌旁黏膜;基因bcl-2;基因bax;免疫组织化学、/∥oVv7研究生:巩秀珍(人体解剖及组织胚胎学)导师:王守彪夏玉军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大肪狺组织为临床病理已经确诊,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而且带有癌旁黏膜的癌组织块,共100例。正常黏膜组织取自经纤维结肠镜检查的正常人,共lO倒。每一例取一个组织块,共110块。每块组织连续切片,片厚4弘m,分三套贴片。各取一张切片做HE染色,行常规病理组织学诊断,用于癌、癌旁黏膜及正常组织定位,并给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提供对照。其余两套切片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法染劬分别测定bcl—2和bax基因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y表达有显著性意义(P<o.05);与正常黏膜相比,bcl一2和bax在大肠癌和癌旁黏膜中的表达均有显著意义(P<o.05),;其表达的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不明显(P>-0.05)。黏膜,有癌变的可能;bcl一2和bax基因表达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英文摘要EXPRESSIONOFAPOPTOTICGENEbcl一2.baxINCOLORECTALCARCINOMA,MUCOSAADJACENTTOCLONICCARCINOMAANDNORMALCLONICMUCOUSMEMBRANCE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elationshipofbcl一2&baxexpressionsincoloreeta[adjacenttoitandnormalclonicmucousmembranceandthedevelop—ofthecolorectalcarcinoma,anditsclinicalsignificance.Methods100casesofcolorectaIcarcinoma。mucosaadjacenttoitand10casesofclonicmucousmembranceweredeterminedbyHEstain.AllcasescamefromColoproctologicalHospitalin2000—2002year.Expressionsofbcl一2,baxwereexaminedrespectivelyincolorectalcarcinoma,mueosaadjacenttoitandnor—colonicmucosasbyimmunohistochemistrymethod.ResultsExpressionsofbcl--2genehad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colorectalcar—-andmucosaadjacenttoit(P<O.05).Expressionsofbaxgenehaddifferencebe—colorectalcarcinomaandmucosaadjacenttoit(P<0.05):Therewassignificantoftheexpressionsofbcl一2&baxgenesineoloreetalcarcinomaandinmucosatoitcomparedwiththenormalclonicmucousmembrance(P<O.05);Theirex—werenotassociatedwithclinicalpathologicalfeaturesofcolorectalcarcinomaConclusionThepositiveexpressionofbcl一2&baxgenehadaneorrelationwithcolorectalcarcinomadevelopment.Themucosaadjacenttocoloniccarcinomaisamucosa,andtherearepossibilitythatwoulddevelopintocarcinoma.KEYWORDS:colorectalcarcinoma;mocosaadjacenttocolorectalcarcinoma;genebax;immunohistochemistryPostgraduate:GONGXiuzhen(HumanAnatomyandHistologyandEmbryology)Directedby:WANGShoubiaoXIAYujuncarcinoma、mucosamentnormalQingdaogenesmalcinomatweendifferenceadjacentpressions(P>0.05).thetransitionnalbcl。2;gene1前言凋亡基因bcl一2,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I临床意义1前言大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发生被认为是由于控制细胞增长的一系列基因组改变的结果[1],它的形成是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过程,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突变使上皮细胞具有增殖优势,从而正常结肠上皮发生病理性转化形成腺瘤性息肉,最终形成侵袭性癌。染色体和DNA的异常在大肠癌中是常见的。细胞凋亡或程序性细胞死亡的失调在肿瘤的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的研究认为,细胞凋亡与肿瘤的形成关系密切,其中调控凋亡基因bcl一2和bax在肿瘤的发生与指导治疗上将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已知bcl一2基因是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位于正常人染色体18q21上,编码一个25~26KD的蛋白,存在于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膜上。bax基因是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和bcl一2有40%的同源性,编码分子量为21KD的蛋白。bcl一2与bax蛋白形成异二聚体,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本身可形成同二聚体,促进细胞凋亡口]。正常有序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有利于维持大肠黏膜的生理结构和正常功能。bcl一2和bax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有研究认为[3],bcl一2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阻碍或延迟正常细胞的分化,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使细胞数目增多,增加了基因变异的机会,有助于肿瘤的发生。为进一步探讨bcl一2,bax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可能的机制,为在基因水平上防治大肠癌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并为临床早期诊断大肠癌、防止漏诊和误诊提供保障,我们采用了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了凋亡基因bcl一2和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大肠黏膜中表达的研究,并初步探讨了其临床意义。・1。2材料和方法2材料和方法2.1材料2.1.1研究对象全部标本均选自青岛肛肠医院2000~2002年手术切除的大肠癌,共100例。其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60.6岁。高分化癌28例,中分化癌42例,低分化癌30例。Dukes分期A期21例,B期22例,C期35例,D期22例。所有病人均被病理证实,而且,术前未经放疗和化疗。另选取正常人大肠试剂鼠抗人bcl2和bax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试剂盒由北京中山生物技仪器(1)石蜡切片机(YL3一A)。(2)微量加样器(芬兰Finnpipe)。(3)万能生物显微镜(OlympusBX一50)。(4)冰箱(益友)。(5)电热恒温箱(360型号Y0027—90,立鹤牌)。(6)VIDAS2.1图像分析系统(德国)。方法组织块脱水、浸蜡、包埋程序(1)95%乙醇I2小时。(2)95%乙醇U2小时。(3)100%乙醇I2小时。(4)100%乙醇II2小时。(5)二甲苯I30分钟。(6)二甲苯Ⅱ30分钟。・2。黏膜组织lO例作对照,标本为经纤维结肠检查取样所得。2.1.2术有限公司提供,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2.1.32.22.2.12材料和方法(7)硬蜡5小时包埋。以上步骤均在60"C的恒温箱中操作完成。2.2.2石蜡切片以每块组织的底面作为参考面,连续切片,片厚4肛m,连续取片,分为三套贴片。65"C烤箱烤30分钟,每个组织块均取一套切片作HE染色、在HE切片上观察到每一切片均有癌旁黏膜和癌组织共100个标本,200张切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2.3HE染色程序(1)4”m厚的石蜡切片人二甲苯I中脱蜡5分钟。(2)--甲苯Ⅱ中脱蜡5分钟。(3)100%乙醇洗去二甲苯1分钟两次。(4)95%乙醇1分钟。(5)90oA乙醇1分钟。(6)85%乙醇1分钟。(7)自来水洗1分钟。(8)蒸馏水洗30秒。(9)苏木素染色5分钟。(10)自来水充分水洗。(11)l%盐酸酒精分化20分钟。(12)自来水充分洗涤。(13)l%胺水反蓝30秒。(14)自来水洗1分钟。(15)伊红染色30秒。(16)95%乙醇I脱水1分钟。(17)95%乙醇Ⅱ1分钟。(18)无水乙醇I2分钟。(19)无水乙醇Ⅱ2分钟。(20)二甲苯I2分钟。(21)二甲苯Ⅱ5分钟。・3‘2材料和方法(22)中性树胶封固切片。2.2.4HE染色结果观察光镜检查HE染色切片,按全国大肠癌协作组织1996年标准行组织化分类,分为高分化癌,中分化癌,低分化癌三组。再按Dukes分期法分为A,B,C,D四期。2.2.5免疫组化染色程序(1)石蜡切片脱蜡至水。(2)3%H:02室温孵育8分钟,以去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PBS磷酸盐缓冲液冲洗,2分钟三次。(4)抗原修复: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中,微波炉上加热至95"C,并持续15分钟。室温冷却30分钟,PBS磷酸盐缓冲液冲洗。(5)滴加封闭用正常羊血清,室温孵育15分钟,倾去,勿洗。(6)滴加试剂鼠抗人bcl一2或bax蛋白单抗体工作液(一抗浓度为1:200)于切片上,37℃孵育1小时。(7)PBS磷酸盐缓冲液冲洗,2分钟三次。(8)滴加生物素化通用型二抗工作液,室温孵育15分钟。(9)PBS磷酸盐缓冲液冲洗,2分钟三次。(10)滴加辣根酶标记链霉卵白素工作液,室温孵育15分钟。(11)PBS磷酸盐缓冲液冲洗,2分钟三次。(12)在lml双蒸水中依次滴加l滴浓缩缓冲液(20×)、DAB溶液(20X)、浓缩过氧化氢溶液(20X),充分混匀,制成DAB底物混合工作液。(13)将DAB底物工作液滴加于切片上,镜下观察显色结果,待阳性部位出现特异性显色而背景无着色时,自来水冲洗,终止显色。(14)脱水、封片。2.2.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判定以细胞核和细胞质内出现黄到棕褐颗粒为阳性细胞。在染色效果好、阳性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数高倍镜视野下100个细胞中阳性细胞数,以百分数表示。免疫阳性细胞数超过lo%作为组织阳性诊断标准。再根据高倍镜下阳性强度分无色为阴性(),淡黄色为弱阳性(+)、棕黄色为阳性(++)和棕・&’褐色为强阳性(卅)。最后运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VIDAS),分别测定大肠正常黏膜、大肠癌、癌旁黏膜内免疫反应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结果用五土s表———————————————————————————————————一———一———————一2材料和方法示。2.3统计分析分别用z2检验和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3结果HE染色结果癌旁黏膜和正常大肠黏膜HE染色结果相似,腺管横断面为近圆形,纵断面为长条形。细胞大小、形态均一;细胞核大小形状均一,着色均匀。见图1,2,8.腺管形态不规则或消失。细胞形态大小不均一;细胞核大,形态不一,着色深。见图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bd一2,bax基因在正常黏膜组织中的表达在正常黏膜组织中,bcl一2基因在细胞内表达较均匀,位于腺管下1/3处,bcl一2,bax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在大肠癌组织中,bcl一2基因细胞内表达在核周围较明显,见图6,100例中43例阳性表达,表达率43%.bax基因细胞内表达在膜上较明显,即靠细胞・5・3.13.1.1正常大肠黏膜和癌旁黏膜HE染色结果3.1.2大肠癌组织HE染色结果3.23.2.1见图片3.bax基因在细胞内表达较均匀,在整个腺管内表达均一,见图4.bcl一2,bax基因表达强度高倍镜下+.3.2.2边缘表达,见图7,100例中67例阳性表达,表达率67%.bcl一2,bax基因阳性表达强度高倍镜下++.3结果3.2.3bcl一2,bax基因在癌旁黏膜中的表达在癌旁黏膜中,bcl一2基因细胞内表达均匀,见图9,100例中80例阳性表达,表达率80%.bax基因细胞内表达也较均匀,见图片10,100例中77例阳性表达,表达率77%.bcl一2,bax基因阳性表达强度高倍镜下卅.3.3bcl一2,bax基因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及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比较3.3.1高倍镜下观察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正常黏膜相比,bcl一2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o.05),在癌旁黏膜中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bax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癌旁黏膜中表达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O.05)。癌旁黏膜与癌组织相比,bcl一2基因表达的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bax的基因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o.05)。见表1.表1大肠正常黏膜、癌旁黏膜和癌中bel-2和bax寰达的比较与正常黏膜相比,。P<0.05;与大肠癌相比,4P<0.053.3.2bcl一2,bax在大肠黏膜不同部位的表达VIDAS图像分析结果及比较2,bax在癌旁黏膜中表达最强,大肠癌中表达次之,在正常黏膜中的bcl表达最弱,与高倍镜下观察一致。与正常黏膜相比,bcl一2,bax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癌旁黏膜中的表达也均有显著性(P%0.05);癌旁黏膜与大肠癌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见表2和下述直方图。・R・3结果————————————————————————————————————————————————一——————————————————一——————————————————————一表2大肠黏膜不同部位bc!-2。bax阳性表达平均光密度值组别nbcl一2bax与正常黏膜相比,‘P<0.05;与大肠癌相比,8P<0.05围大肠黏膜不同部位bob2和bax阳性表达的平均光密度值3.4bcl一2,bax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在大肠癌不同分化程度之间,bcl2,bax表达强度相近;bcl2,bax在Dukes不同分期之间的表达亦无差异。两者之间的关系经统计学处理相关不明显,(P>O.05),见表3.・7‘4讨论讨论正常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由腺窝底部产生,向上移行,分化成熟,至表面逐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及肛管癌,是最常见的内脏恶性肿瘤之一,近・R・44.1关于正常大肠黏膜渐衰老死亡。有实验结果显示‘“,抑凋亡基因bcl—2表达局限于腺窝底部,凋亡细胞集中在黏膜表层。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比较广泛。这表明bcl一2的存在,有利于保持肠腺底部生发细胞的旺盛增殖能力,抑制其凋亡,对抗了bax的功能。黏膜表层的上皮细胞则失去了bcl一2的保护而发生凋亡。正常有序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对于维持大肠黏膜的生理结构与功能有重要意义。4.2关于大肠癌年来更有上升趋势。上海市统计,大肠癌已由70年代初的第六位恶性肿瘤,到目前上升至男性居第5位,女性居第4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肠癌年发病超过50万人,其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居第3位。大肠癌的好发部位以直肠及直肠乙状结肠交界部最多,占60%~75%,其次为盲肠及升结肠,降结肠及横结肠少见。直肠癌多见于壶腹部,约2/3在腹膜返折平面以下。大肠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后,但30岁以内者亦不少见,特别是在结肠息肉病或在血吸虫病基础上发生癌变的病人,发病年龄较轻。在性别方面,国外资料表明:男女问差别不大,但国内京、沪、杭等地资料表明:男性多于女约2:1.近年来大肠癌的好发部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根据国内资料来看,大肠癌发生于直肠者最多见,由远端到近端逐渐减少,升结肠为5.4%,盲肠为6.5%.在西欧和北美,目前结肠癌发病率增加,如盲肠和升结肠占10%~15%,乙状结肠癌占25%,而直肠癌占35%.据1992年英国的统计资料来看,右结肠癌由70年代占23.6%到1990年增加为48.7%,而直肠癌由70年代占44.4%到1990年减为26.9%,结果显示近20年来结直肠癌的部位分布明显地向近端移动。大肠癌的确切病因至今不明。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大肠息肉。大肠息肉与大肠癌有密切关系,特别是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和绒毛状腺瘤,癌变大肠癌的组织学分型有以下几种:①腺癌,占结肠癌的绝大多数。癌细胞・9・率最高,公认为它们为癌前病变。②结肠的慢性炎症。长期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由于黏膜的反复破坏和修复,可以发展为癌。③膳食。近年来实验室及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脂肪肉食及低渣饮食可能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因在这种膳食下,粪便中的致癌物(如甲基胆蒽)增多。食物中的纤维素含量较少,容易产生便秘,使高浓度的甲基胆蒽与结肠黏膜接触的时间相对延长,增加了致癌作用。的排列呈腺管或腺泡状。分化程度按Broder法分为四级,即高分化腺癌,中分化腺癌,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腺癌。本实验选取的标本为最常见的大肠腺癌标本,分化程度为高分化、中分化和低分化三级,具有代表性。②黏液癌,大部分癌细胞分泌黏液,细胞核被黏液挤到一边,间质内亦有黏液和纤维组织反应,癌细胞位于大片黏液中似小岛状,预后较腺癌差。③未分化癌,癌细胞较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排列不规则,浸润明显,容易侵入小血管和淋巴管,预后最差。大肠癌的组织分期,一般采用Dukes分期,按癌肿的发展程度将结肠癌和直肠癌分为四期。A期:癌肿限于肠壁内,未超出浆膜层。B期:癌肿虽已超出浆膜层,但尚未有淋巴结转移。C期:癌肿已超出浆膜层,且已有局部淋巴结转移。D期:癌肿已有远处转移。以后Gabriel统计了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证实了Dukes分期与预后有关系。大肠癌的治疗一直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中医中药治疗等。本实验所用标本均为手术切除的大肠腺癌标本,术前均未行化疗和放疗,这就避免了放疗化疗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从而提高了实验的科学性。大肠癌病人经历手术治疗风险高、痛苦大、治愈率低。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肠癌的发病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目前认为,大肠癌是一系列基因组改变的结果,是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过程。随着人类基因组的发现,许多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的关系得以证实,国际上正在进行基因水平上治疗大肠癌的动物研究。由此推断,将来可能在基因水平上能够彻底治疗大肠癌。到目前为止,已有许多关于凋亡基因bel一2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当某种因素导致hel一2基因复制失调,bel-2蛋白表达量增加,就抑致细胞凋亡,并在其它基因蛋白等因素协同下致使细胞癌变[5]。Vaux等口3首先将bel一2基因导入骨髓原始细胞内使其高表达,导致肿瘤的生成。MeDonell等‘71将bel一2一Ig导入小鼠受精卵,结果转基因B细胞发展成大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Bosari等嘲发现作为大肠癌癌前病变的腺瘤中的多数发育不良细胞,bel一2呈阳性表达。因此,bet一2基因的过度表达可能与大肠癌的形成有关。大肠癌bel一2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而且在大肠癌的发生过程中bel一2的表达不断增强‘”]。大肠癌形成后,bel2蛋白表达率有下降趋势,表明bel一2基因过度表达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1“。研究发现,bcl一2在从腺瘤到早期腺癌,hcl-2基因的表达逐渐增强,且分布紊乱,到晚期大肠癌bcl一2基因表达又明显减弱甚至消失[”]。本实验结果证明,bcl一2和bax在大肠癌中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bcl一2基因癌旁黏膜中的表达高于大肠癌,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表明bcl一2可能通过抑制凋亡而在大肠癌发生的早期起・10・4讨论重要作用,一旦癌肿形成,则逐渐失去bcl一2基因的表达,细胞凋亡受抑制减低,凋亡有所增加,此时,细胞增生已明显占优势,肿瘤得以不断生长。本实验结果显示,bcl一2,bax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有研究发现,bcl一2表达与大肠癌的预后和分化程度有关,随着分化程度地减低,bcl-2的阳性表达率也降低,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组问差异有显著性口2““。bcl一2阳性者五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可能与bcl一2抑制细胞凋亡,使手术、放疗或化疗后残存的癌细胞得以生存,导致治疗失败有关[1“。也(P>o.05)[“。本实验显示,bcl一2和bax的表达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bcl一2和bax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可能机制如下。bcl一2是重要的抑制肿2的抑凋亡作用,二者・ll・有研究指出,bcl一2表达与病人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及IDuk峨均无明显关系征关系不明显。与陈崇稼m]、Watson嗍和Pereira[2∞的报道相符。瘤细胞凋亡的基因[2“,be[一2基因的过度表达,并不影响细胞增殖和加速细胞分裂,是通过延长肿瘤细胞的生存,阻止细胞凋亡的发生Ⅲ]。侯宝华‘33等认为bcl一2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阻碍或延迟正常细胞的分化,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使细胞数目增多,增加了基因变异的机会,有助于肿瘤的发生。本实验结果显示bcl一2在癌旁黏膜中高表达,表明癌旁黏膜有癌变的可能。还有研究认为,bcl一2发挥其凋亡阻止作用是通过与bax结合实现的。bcl一2基因正常位于人染色体18q21上,编码一个25~26KD的蛋白,存在于线粒体、核膜和内质网膜上。bax基因是bcl-2基因家族中的新成员,它和bcl-2基因有40%的同源性,编码分子量为21KD的bax蛋白[2”。bcl一2基因家族的成员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bcl一2与bax蛋白形成异二聚体,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本身可形成同二聚体,促进细胞凋亡[2]。bax表达本身未显示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有关,但bax与bcl一2二者结合起来显示,bcl一2与bax表达程度的比值,与细胞凋亡率显著相关,bcl一2/bax低的肿瘤组织,其凋亡率明显高于bcl一2/bax高的组。bax显示一种促凋亡作用,对抗bcl共同决定细胞是否走向凋亡[2“。bcl一2和bax基因的异常变化,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大肠癌进展过程中,细胞稳定状态的失衡。本实验结果显示,bcl一2,bax基因在大肠癌中表达均高于正常黏膜,表明大肠癌的形成与发展可能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4.3关于大肠癌癌旁黏膜癌旁黏膜又称癌旁移行黏膜(transitionalmucosaTM),这一概念是Fili—peFz・3等于1969年对大肠癌旁黏膜的粘蛋白组化进行研究时,发现癌旁黏膜与正常黏膜相比,粘蛋白成分发生了变化而提出的。其后郑香玲口钉等研究发现,癌旁黏膜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淋巴细胞及断端细胞,其多倍体及异倍体占14%.说明癌旁黏膜细胞增生活跃,增殖程度介于正常与癌细胞之间。该区细胞中部分可逆行分化,部分有癌变可能。如受到致癌因素攻击,很容易转化为非典型增生及癌。再后来有人对癌旁黏膜的光镜、电镜及增殖力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到目前为止,国内对大肠癌旁黏膜的研究,分癌近旁(2cm以内)和癌远旁(3cm,5cm,6cm)两类。他们分别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TUNEL,PCNA,SABC)、放射免疫法、显微分光光度计(MSP)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染色法、PCR-SSCP技术等方法,进行了CEA,GST-“抗原表达、胃泌素(Gastrin)、促胃泌素(Gas)、内分泌细胞(EC)、生长抑素(ss)、P53,P21,C-erbB-2蛋白、细胞核及核DNA的变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AgNOR、肥大细胞、nm23一H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k—ras基因、ki_67抗原表达、P185,CD44,P21ras等项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移行黏膜是一种不稳定的癌前病变,癌旁移行黏膜是一种源于大肠癌的继发改变。但是,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对癌旁黏膜中bcl一2和bax基因表达的研究报道。我们的实验测定了癌旁黏膜中bd一2和bax基因的表达,发现bcl一2在癌旁黏膜中表达高于大肠癌,与正常黏膜相比有显著性差异;bax基因在癌旁黏膜中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黏膜,在癌旁黏膜中的表达与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因此,我们也认为癌旁黏膜为移行黏膜,有可能发生癌变。这与上述观点相符。赵华I-州等提出癌旁黏膜中癌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增殖的改变,可能对从分子水平上了解大肠癌的发生与复发的机理有所帮助。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光镜下认为无肿瘤侵犯的手术切缘和未发现癌变的活检组织,却可能存在不稳定的癌前病变,肿瘤已经发生,或在肿・12・瘤切除后致癌因素依然存在,在致癌因素的刺激下,不稳定的移行黏膜可能发5小结展,而导致肿瘤复发。所以,为防止临床漏诊或误诊,减少术后复发,有必要对切缘和活检组织进行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的检测。5小结(1)bcl一2和bax基因的正常表达对维持大肠黏膜细胞凋亡的发生发展,从而对维持其正常的形态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癌旁黏膜细胞bcl一2和bax基因的表达已有显著改变,可能对其进一步的分化发展具有调控作用。(3)大肠癌细胞bcl一2和bax基因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发生有关,但肿瘤形成后两者的表达反而降低。(4)bcl一2和bax基因表达的变化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关系不明显。附图圈2正常大肠黠麓HE染色×400・14・附图圉4正常大肠黏膜b“基因的表达X400・15・附图圈6大肠癌bcl-2基因的囊达X400・16・附图圈8癌旁黏膜眦染色X400・17・附图圈10癌旁黠膜b“基目的表达×柚0・18・———,——参考文献参考文献lFearonE.VogelesteinB.Agenetic一—model’for—colorectal—tumorigenesis.Cell,1990’61(5):7592Reedjc,TsujimotoY,AlpersJD,eta1.Regulationsof。bel一2—proto’oncogene——ex—pressionduringnormalhumanlymphocyteproliferation.Science,1987,236:12953侯宝华等,热疗联合DDP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和bcl一2表达的实验研究.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1(2):1334徐晓丽,殷智榕,黄颖等.大肠腺瘤及癌中细胞凋亡和bel一2,bax基因的表达.临床一与实验病理杂志,1998,14(4):3285ClebelandJL。IhleJH.ContendersinFasL/TNFdeathsignaling,Cell,1995,8l:4796VauxDL.eta1.bcl一2genepromoteshaemopoieticcellsurvivalandcooperateswithc-myctoimmortalizepre-Bcells.Nature,1988,335:4407McdonellTJ,eta1.Prograssionfromlymphoidhyperplasiatohigh—grademalignantlymphomainmicetransgenicforthe(14;18).Nature,1991,349:2548BosariS,eta1.bob2oncoproteinincolorectalhyperplastiepolps,adnomas,andad—enocarcinomas.HumanPathol,1995,26:5349孙方利等,大肠肿瘤bcl一2和e-myc基因的表达及意义.齐鲁医学杂志,1999,155;316】OBediA,PasriehaPJ,AkhtarAJ,eta1.Inhibitionofapoptosisduringdevelopmentofcolorectalcancer.CancerRe5,1995,55:18111l梁智勇,柳凤轩,刘丽梅等.p53及bcl一2蛋白在大肠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第三军医大学报,1998,20(6):51612甘华田,细胞凋亡与消化系统疾病.见:彭黎明,王曾礼主编.细胞凋亡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18~41813肖小炜.bcl一2,e-mye和p53致癌蛋白的共同表达对大肠癌预后的评价.四川肿瘤防治,1999。12(4):514曹立宇.大肠肿瘤中p53和bcl一2蛋白的表达方式.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3):214PilottiS,ColliniP,RilkeF,eta1.bcl一2proteinexpressionincarcinomasoriginatingfromthefolicularepitheliumofthethyroidgland.JPathol,1994,172:337・19・15参考文献16JoensunH,PylkanenL,Toikkqnens,bcl一2proteinexpressionandlong-ternsurvi—ralinbreastcancer.AmJPathol,1994,145(5):119117VilluendasR,RirisMA。OrradreJL,eta1.Differentbcb2proteinexpressioninhighgradeB-celllymphomasderivedfromlymphnodeofmueosa-associatedlymph—oidtissue.AmJPathol,1991,139:98918陈崇稼.bcl一2与p53在大肠腺瘤和大肠癌中的表达.华人消化杂志,1998,6(8):68319WatsonAJ,MerrittAT,JonesLS,eta1.Evidenceforreciprocityofbcl一2andp53expressioninhumancolorectaladenomasandcarcinomas.BrJCancer,1996,73(8):889PereiraH,SivaS,JuliaoR,eta1.Prognosticmarkersforcoloreetalcancer:ex—pressionofp53andbcl一2.WorldJSurg,1997,21(2):21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46(2):109YinXY,OltvalZN,KorsmeyerSJ.BHlandBH2domainsofbcl一2arerequiredforinhibitionofapoptosisandheterodmerizationwithbax.Nature,1994,369:321FilipeML.Valueofhistochemicalreactionformucosubstanceinthediagnosisofcertainpathologicalconditionsofthecolonandrectum.JGut,1969,(10):4577(2):6中国普外科杂志。2000,9(4):321・20・202l彭黎明王晋.细胞凋亡与肿瘤。见:彭黎明王曾礼主编.细胞凋亡的基础与临床.22贾旭东韩弛.生物学标志物在大肠癌化学预防中的应用研究.卫生研究,2000,29232425郏香玲,韩广森,牛根报,等.大肠癌旁黏膜癌变病理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1997,1726赵华。冯大作,雷三林,等.大肠癌及癌旁黏膜中P21,P185,PCNA的表达及意义.致谢致谢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导师王守彪副教授和夏玉军副教授三年来的辛勤培养、谆谆教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导师知识渊博、治学严谨、宽厚待人,不但教会了我先进的实验技术,培养了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且使我有创新的意识,导师的言传身教将令我受益终生,导师的教诲将激励我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奋进。感激病理教研室项峰刚老师在阅片方面的帮助。感激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三年来你们的关心和鼓励是我论文顺利完成的保证。1细胞凋亡・综述・凋亡基因bcl一2与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的研究进展大肠癌是最常见的内脏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发病机理有诸多学说。目前认为是由于控制细胞增长的一系列基因组改变的结果。它的形成是多基因参与的多步骤过程,已证实至少有10个以上的基因通过不同环节起作用,抑癌基因和原癌基因的突变使上皮细胞具有增殖优势,正常结肠上皮发生病理性转化形成腺瘤性息肉,最终形成侵袭性癌。近年的研究认为,细胞凋亡也与肿瘤的形成关系密切。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切除,辅以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病人既遭受的痛苦大,也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大肠癌。为了改进目前的治疗技术,国际上已进行基因治疗大肠癌的实验研究,其理论基础是癌基因、抑癌基因和凋亡调控基因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而大多数化疗和放疗手段均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进行,许多肿瘤内在的抵抗化疗,可能与其不能激活细胞凋亡机制有关。其中调控凋亡基因bcl一2与bax在肿瘤的发生与基因治疗上将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细胞凋亡、凋亡基因bcl一2和bax在大肠癌、癌旁组织及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和国内外对癌旁黏膜的基因研究现状以及目前基因治疗大肠癌的研究作以综述。1细胞凋亡1.1定义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机体生长发育、细胞分化和病理状态中细胞自主性死亡的过程。但是,凋亡与坏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近年来对凋亡的理解,认为它是具有特殊形态改变是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性反应的单个细胞・22・1细胞凋亡的死亡。现在认识到发生凋亡的细胞实际上是进入一个基因控制的细胞自杀(cellsuicide)阶段,或者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1.2凋亡的生理和病理意义细胞群体的大小控制生长停止和细胞死亡的重要性,从对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已经知道,以p53为核心的调节机制控制着凋亡的启动。机体通过凋亡将携带不可修复DNA损伤的细胞处死,从而避免DNA损伤遗传给后代细胞。这对维持机体的正常运行和防止肿瘤的产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如此,生理情况下的正常细胞也可发生凋亡,以适应机体的需要。细胞增殖和凋亡组成控制细胞群体大小的“阴阳”调节环m。1.2.1生理性凋亡及其意义凋亡现象与下列生理改变有关:①胚胎发生中预期的细胞和组织的改变,如植入、器官发生、发育和化形(metamorphosis);②成人激素依赖性器官和组织的消散,如宫内膜随月经周期的破坏,绝经后卵巢滤泡的闭锁(atresia),分泌期乳腺断奶后的消散和产后子宫的复旧。前列腺在更年期后的萎缩等;③正常情况下不断增殖细胞,如肠隐窝上皮的消减;④尤其重要的是凋亡在免疫系统成熟中的作用。通过凋亡,机体将无用的或可能对自身有害的免疫细胞处。如发育的胸腺中阴性选择T细胞的自体分泌性的死亡,淋巴细胞在生长因子减少后出现死亡,细胞毒性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也是通过凋亡来杀死靶细胞的。凋亡和增生一起,作为“阴阳”调节中的阴性调节者的生理意义在于:保持成年个体的器官的大小和功能;参与器官的发育和改建;参与生理性萎缩和消散;处理阴性选择的免疫细胞等。人类的老年化可能也与凋亡有关[“。1.2.2病理性凋亡及其意义在病理情况下,凋亡见于:①肿瘤中的细胞死亡,如伯基特淋巴瘤;②某些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肝炎中的Councilman小体;③细胞毒性T细胞导致的细胞死亡,如在细胞免疫性的排斥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病;④激素依赖组织和器官的病理性萎缩,例如去势后男性前列腺的萎缩;⑤导管阻塞后器官实质细胞・23・1细胞凋亡的萎缩,如肾盂积水;⑥外来的损伤,如果程度轻微,例如不太剧烈的温度改变,轻微的放射,抗癌药,甚至低氧,也可引起凋亡。对于凋亡的病理意义现在尚不是下结论的时候。机体以不引起周围组织炎症反应的方式处死个别细胞,即不会产生瘢痕,似乎是机体既处理内部的个别“破坏分子”,又保持结构和功能正常的代价最小的方式。近年来已经认识到凋亡与人类的某些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神经变性性疾病和AIDS的发生有关。凋亡的抑制在肿瘤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1.3凋亡的机制凋亡产生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弄清楚。下面对细胞外信号的调控进行论凋亡的诱导细胞死亡程序的激活,可以由于细胞外的多肽调节因子与其在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而启动。如肿瘤坏死因子(turnernecroticfactor,TNF)家族中的细胞外信号对凋亡的抑制细胞生长与分化的平衡中,凋亡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在造血系统,多能干程序性细胞死亡(PCD)的遗传学研究已经表明,在PCD发生过程中,ced基因在秀丽隐杆线虫存在14个・24・述。1.3.1Fas和Fas—L介导的抗原刺激后外周T细胞的凋亡在保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上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在凋亡细胞中还观察到白细胞介素~1的释放。凋亡也可见于非生理性的干扰正常细胞功能的刺激,如细胞内钙离子水平升高后可激活凋亡。细胞在接受放射、中毒及化学治疗后也可出现凋亡。1.3.2细胞分化出的原始集落的存活依赖于造血细胞生长因子。这些生长因子是通过抑制凋亡来调节细胞的更新的。除了生长因子外,病毒潜伏感染的建立也与凋亡的抑制有密切关系。如EB病毒在潜伏感染B细胞时,EB病毒的LMP一1基因(潜伏膜蛋白基因)可以诱导bcl一2基因的病毒,造成潜伏感染的长期存活。1.4调节PCD基因。被分别命名为ceb一1至ced一14.这些基因可分为两组。第一组控制细胞死亡的特异性,这些基因的表达限定哪些细胞应死亡。第二组基2bcl一2因参与死亡程序的执行,其中一些基因的表达促进PCD,而ced一9的表达则抑制PCD。所以ceb一9被称为“抗凋亡基因”(anti—apoptosisgene)。与之相似的是bcl一2癌基因。人类第18q21染色体片段是bcl一2癌基因位点。该癌基因至少包含两个外显子,分别编码两个结构相似的蛋白。bcl一2蛋白定位于线粒体膜内侧,其功能与抑制细胞凋亡,延长细胞生存有关。bcl一2蛋白见于许多静止的细胞,如淋巴结的生发中心外套层细胞、神经细胞和肌细胞等。而一旦细胞进入周期,bcl一2蛋白的表达就减少甚至消失。现已知bcl一2基因只是bcl这个基因家族的一员。bcl一2发现之初被认为是一种癌基因,但后来发现它并无促进细胞增殖的能力,而它的过度表达则可防止细胞凋亡。进一步发现抑制bcl一2的基因的表达可以使众多种类的瘤细胞进入凋亡。在前列腺癌、结肠癌和神经母细胞瘤都证实bcl一2的表达提示病人的预后差[1]。1.5凋亡与肠道肿瘤肠道肿瘤的发生与凋亡关系已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研究已证实,细胞凋亡受抑制是肠道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正常一腺瘤一腺癌中,腺瘤细胞凋亡的紊乱常是细胞癌变的关键,本该凋亡的腺瘤细胞未凋亡反而长期存活,即可增加癌变机会。研究发现直径小、低中等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凋亡率明显高于体积大、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管状腺瘤的凋亡率明显高于乳头状腺瘤,因此,后者更易形成肿瘤。大肠肿瘤发生过程中细胞凋亡异常的确切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是多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bcl一2,p53,Ape,DCC,c-myc等。bcl一2作为原癌基因,并不影响细胞增殖率,而是作为细胞凋亡的抑制因子,抑制细胞凋亡而参与多种肿瘤的发生。有证据表明,大肠癌形成早期始动因素与凋亡易凋亡易感性下降有关[2]。2bcl-22.1简述bcl一2基因正常位于人染色体18q21,编码一个25~26KD的蛋白。bcl一2蛋白C末端的21个疏水氨基酸组成一个延伸的链状结构。这个链可插入到・25・2bcl一2细胞的膜结构中,存在于线粒体外膜、核膜和内质网膜上。bcl—2基因有BHl,BH2,BH3结构域。许多有效的实验数据表明bcl一2有两个相互独立的功能:①作为蛋白通道;②作为适配子/停泊蛋白。2.2bcl.2家族在细胞凋亡与肿瘤发生中的作用肿瘤的发生是一种多因素、多节段、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其机制非常复杂。近几年来,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与肿瘤形成的关系得到证实:即肿瘤的发生是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的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与此同时,细胞调控的异常也被视为肿瘤发生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原癌基因如bcl一2,抑癌基因如p53,Rb等又是决定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这些因子的激活、过度表达或失活是肿瘤形成的重要机制。另一方面,细胞死亡过程的紊乱,已被证明与肿瘤形成密切相关。由于组织的内部平衡是细胞增殖与死亡的平衡,肿瘤细胞过快过多的生长是由肿瘤细胞过少的死亡及过多繁殖的共同结果。由此表明,细胞凋亡与肿瘤形成关系密切。现已证明,bcl一2是重要的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的基因[“,bcl一2基因的过度表达并不影响细胞增殖和加速细胞分裂,而是通过延长肿瘤细胞生存,阻止细胞凋亡的发(2)异二聚体(heterodimer)。bcl-2与肠道肿瘤细胞凋亡是有核细胞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一种细胞的主动死亡方式。已2表达又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大肠腺瘤细.2R.生。侯宝华“3等认为bcl一2通过抑制细胞凋亡来阻碍或延迟正常细胞的分化,从而延长细胞的寿命,使细胞数目增多,增加了基因变异机会,有助于肿瘤的发生。且bcl一2过度表达可明显降低放射线、化疗药物等各种刺激引起的细胞凋亡。bcl一2家族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1)同二聚体(homodimer),2.3知bcb2基因家族是重要的凋亡调控基因。bcb2可通过细胞内抗氧化作用,以及抑制钙离子跨膜运动等途径来抑制多种因素诱发的细胞凋亡,最终延长细胞的寿命,而非刺激细胞增殖¨]。研究发现,bcl一2在正常结肠组织表达较弱,位于肠腺隐窝基底部和下t/3区域,从腺瘤到早期腺癌,bcl一2表达逐渐增强,且分布紊乱,到晚期大肠癌,bcl胞凋亡率升高,bcl一2灶性过度表达,大肠癌细胞凋亡率更高,bcl一2表达亦增强,提示在大肠癌发生早期即出现bel一2表达及细胞凋亡异常,同时细胞凋亡可能随着癌发生过程中细胞增殖的旺盛而增多[6]。相反观点认为大肠癌发生过程中bel一2表达不断增强,细胞凋亡随之逐步减少甚至消失[7]。孙方利嘲等认为大肠癌中bcl一2基因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P<o.05),与病人的性别、年龄、组织类型、及Duckes分期均无明显关系(P>o.05),即bcl一2基因过度表达可能与大肠肿瘤的发生有关,而与预后和分化程度无关。相反观点认为bel一2也与大肠癌的预后及分化程度有关。研以及病毒等多种因素诱导的细胞凋亡。bel一2蛋白能阻遏程序化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和延长细胞生bcl一2在正常黏膜上皮基底部表达阳性。bcl一2表达在腺瘤与腺癌和高分bcl一2抑制细胞凋亡的可能机理骆成玉等n53研究认为bcl一2/JH基因重排为bcl一2基因表达异常的直接原・27・究发现,随着分化程度地减低,bel一2的阳性表达率也降低(高分化腺癌与低分化腺癌组问差异有显著性)[9““。bcl一2阳性者五年生存率低于阴性者,可能与hcl一2抑制细胞凋亡,使手术、化疗或放疗后残存的癌细胞得以生存,导致治疗失败有关。目前已证实bcl一2基因能抑制激素、生长因子、放射线、化疗药物命。该蛋白在一些正常上皮细胞中表达,如皮肤、汗腺和胰腺导管上皮细胞等。最初是在研究滤泡型淋巴瘤染色体易位是发现的。近年国外学者研究了bc卜2蛋白在多种恶性肿瘤中表达,如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甲状腺癌等,发现bel一2蛋白主要作用于恶性肿瘤早期阶段,bel一2蛋白阳性,表达的恶性肿瘤多、恶性程度低和预后好。高分化腺癌组bcl-2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低分化腺癌组和未分化腺癌组,且bel一2蛋白阳性表达者,淋巴结转移低和Dukes分期多为A期。目前研究,bcl一2与多种上皮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且在不同类型的上皮肿瘤中的作用不尽相同。大肠癌bcl一2蛋白表达率有下降趋势,表明bcl-2蛋白过度表达是大肠癌发生的早期事件”“。bcl一2基因在大肠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是延长细胞寿命,使能够促进肿瘤发生的基因改变得以类积,累积到一定程度导致细胞转化。化腺癌组与低分化腺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bel一2与大肠癌其它临床因素无关。检测bel一2表达状况有助于大肠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2.42bcl一2因。t(14:18)(q32:q1)染色体易位引起第18号染色体上的bcl一2基因与14号染色体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区(JH)串联,形成bcl一2/JH融合基因,从而使bcl一2基因受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启动子及增强子所控制,导致bcl一2基因过度表达,抑制细胞的程序化死亡。其研究发现,bcl一2基因异常表达与重排在大肠癌早期即已出现,随着病程演变,这种异常逐渐增多,即愈晚期异常发生率愈高。并认为基因的重排在淋巴结有转移者亦明显多于无转移者。并由此认为bcl一2基因参与大肠癌的发生与发展,并且在大肠癌细胞的增殖、进展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显示,bcl一2基因异常表达的癌细胞对放疗、化疗等常规凋亡诱导剂(inducer)有明显耐受[1””]。晚期和转移大肠癌中因。bel-2。bax与肠道肿瘤bcl一2能拮抗bax基因的促凋亡作用,抑制细胞色素c从线粒体释放至胞・2R・bcl一2表达和重排的多见现象,可能为这种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的部分原2.5浆,改变核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降低caspase蛋白酶的活性,最终抑制细胞凋亡。bcl一2发挥其凋亡阻止作用是通过与bax结合实现的。bax基因是bcl一2基因家族中的新成员,它和bcl一2基因具有40%的同源性,编码分子量为21KD的bax蛋白[1“。bcl一2基因家族的成员通常以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bcl一2与bax蛋白形成异二聚体,抑制细胞凋亡,bax蛋白本身可形成同二聚体,促进细胞凋亡[”]。bcl一2必须结合bax来发挥抑凋亡作用Ⅲ]。bax表达本身似乎不显示与大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细胞凋亡率有关,但bax与bcl-2二者结合起来显示,bcl一2与bax表达程度的比值,与细胞凋亡率显著相关,bcl一2/bax低的肿瘤组织,其凋亡率明显高于bcl一2/bax高的组织,bax显示一种促凋亡作用,对抗bcl一2的抑凋亡作用,二者共同决定细胞是否走向凋亡[2”。当bax大量表达时,它本身可以形成多量的bax—bax同二聚体,亦可和bcl一2结合形成异二聚体bax—bel一2.业已证实[1],细胞内的bcl一2与bax的比例调节了细胞凋亡的发生,bax同源二聚体(bax-bax)的形成可诱导细胞凋亡,随着bcl一2蛋白表达量的升高,越来越多的bax二聚体分开,与bel一2形成比bax-bax更稳定的bax—bcl一2异源二聚体,从而“中和”了bax诱导凋亡的作用[2“。值得注意是当bcl一2或bci—x形成的同二聚体或异二聚体,可促进细胞存活,抑制细胞死亡。然而,bad/bax或bax/bax形成的同源或异源二聚体,不但不能像bcl一2那样阻止细胞凋亡,反而能促进细胞凋亡[2]。当bax与bcl一2形成bax/bcl一2异二聚体时,bax—bcl一2则在细胞凋亡诱导启动过程中起制动作用,从而保护细胞不发生凋亡。bcl一2体内高表达形式可能提供了同类腺管细胞的生存优势,更似“细胞生存基因”;而bax高表达形式则可能是清除不适应存活或异型细胞的手段,更多地起“细胞凋亡诱导基因”的作用。重要的是,bcl一2或bax表达的变化出现在平衡失调阶段。分化良好的癌,bcl一2高表达。随着肿瘤细胞分化降低而逐渐丧失表达。bcl一2在无转移的早期,癌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有转移的癌;癌组织处于恶性转移阶段时,其AI/K1值异常增高,此时可能有多种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参与调节。bcl一2,bax基因的异常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肠癌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相关。大肠腺癌的细胞凋亡随肿瘤分化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肿瘤的分化程度越高,凋亡指数AI值越大。bcl一2和bax基因在大肠腺癌中有较高程度的表达,且均与腺癌的分化程度有关,肿瘤分化越bcl-2。bax在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徐晓丽等[25]认为,正常大肠黏膜腺窝底部抑凋亡基因bcl一2表达,无细胞・29・进展过程中细胞稳定状态的失衡,即细胞表型的转化、细胞分化的转变,因丽低,其表达也就越低[2“。2.6凋亡,表层上皮促凋亡基因bax表达,存在细胞凋亡,符合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移行成熟的生理特征。表明正常组织中凋亡的抑制和促进因素相互协调。正常大肠黏膜上皮细胞由腺窝底部产生,向上移行,分化成熟,至表面逐渐衰老死亡。他们采用Feulgen染色、TdT酶介导的生物素化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大肠正常黏膜中细胞凋亡率和bcl一2,bax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抑凋亡基因bcl一2表达局限于腺窝底部,凋亡细胞集中于黏膜表层。促凋亡基因bax表达比较广泛。表明bcl一2的存在有利于保护肠腺底部生发细胞的旺盛增殖能力,抑制其凋亡,对抗了bax的功能。黏膜表层的上皮细胞则失去bcl一2的保护而发生凋亡。正常有序的细胞凋亡及其调控基因的协调表达,对于维持大肠黏膜生理结构与功能有重要意义。3癌旁黏膜3癌旁黏膜Filipe等(1969)C“1对大肠癌旁黏膜的粘蛋白组化进行研究,发现癌旁黏膜与正常黏膜相比,粘蛋白成分发生了变化。因而提出癌旁移行黏膜这一概念。其后国内学者对大肠癌癌旁移行黏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郑香玲等口73研究发现,癌旁黏膜细胞核DNA含量显著高于淋巴细胞及断断细胞,其多倍体及异倍体占14%,认为癌旁黏膜细胞增生活跃,增殖程度介于正常与癌细胞之间,该区细胞中部分可逆行分化,部分有癌变的可能,如受到致癌因素攻击,很容易转化为非典型增生及癌。任景丽等[2B]采用免疫组化PAP法测定癌旁黏膜中CEA和免疫金银法测谷胱甘肽孓转移酶(GST-JI),结果显示:癌旁黏膜组织CEA及GST-JI表达率与正常黏膜和大肠癌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认为癌旁移行黏膜有去分化趋势,有潜在恶性;之后又运用显微分光光度计(MSP)和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人大肠黏膜进行上皮细胞核DNA含量测定及细胞核形态计量测定,结果:癌旁黏膜上皮细胞核DNA大于4C的异倍体细胞明显增多,癌旁黏膜上皮细胞核面积及核周长介于正常上皮细胞与癌细胞之间,与后两者相比均有显著性,因此他们认为癌旁黏膜核异常有潜在恶性口”。何渝军等[蜘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癌旁黏膜细胞内胃泌素(Gastrin)水平,结果为癌旁3cm(CAMC3)和癌旁6cm(CAMC6)处黏膜细胞内胃泌素水平显著低于大肠癌细胞内胃泌素水平,与正常黏膜相比差异不显著;之后又采用R1A法测定了癌旁黏膜细胞内促胃泌素(Gas)水平,大肠癌细胞内Gas水平显著高于癌旁3cm和6cm处黏膜细胞内Gas水平,亦高于正常黏膜细胞内Gas水平,癌旁黏膜3,6cm处与正常黏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殷健等E”3采用LSAB免疫组化法,对大肠癌及癌旁黏膜中嗜铬蛋白A及几种激素进行检测;结果为癌旁黏膜内分泌细胞(EC)数高于正常大肠黏膜;认为癌旁EC增生与周围肿瘤生长有关。赵荣华等[3却采用放射免疫法(R1A)测定癌旁黏膜中胃泌素、生长抑素(Ss)及其分泌细胞的变化;结果:肿瘤和癌旁黏膜中胃泌素含量极低且无胃泌素细胞存在,癌旁黏膜5era处Ss水平低于癌近旁黏膜(2cm内),高于肿瘤,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癌旁黏膜中sS细胞的形态、位置近于正常。0~2cm黏膜中ss细胞数高于4~・30・3癌旁黏膜6cm处黏膜,相差非常显著,癌旁黏膜中ss水平与ss细胞数间呈非常显著之正相关;认为癌旁黏膜中ss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黏膜中SS细胞数量增多并分泌大量的Ss,可能有助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机体发生于病灶局部的一种防御反应。陈玲等∞41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癌旁黏膜中P53基因产物;结果表明癌旁黏膜中P53基因表达显著低于癌中的表达,癌旁黏膜中P53的表达与正常黏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认为P53基因突变可能与大肠癌症的发生有关。柳红等[3朝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53、1021及c—erbB-2蛋白在大肠癌、癌旁黏膜中的表达;结果:正常黏膜及癌旁黏膜中无P53蛋白过度表达,正常黏膜P21及c-erbB一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与癌、腺瘤及癌旁黏膜的差异有显著・3】・性,癌旁黏膜中P21及c-erbB-2蛋白表达阳性率与癌和腺瘤的差异均无显著性,该实验发现正常黏膜以P53,P21及c-erbB-2蛋白全部阴性者多见,癌旁黏膜P21及c—erbB-2蛋白表达已比正常黏膜多;他们认为:从正常黏膜发展到癌这一过程,有癌基因蛋白和抑癌基因蛋白的过度表达,其协同表达与腺瘤和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特别是P53蛋白的表达与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剃坤平等[3阳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大肠癌旁黏膜、癌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结果癌旁黏膜PCNA阳性表达率介于正常黏膜及癌组织之间,且分布从正常黏膜的基底部表达向黏膜表面移动;正常黏膜突变型P53蛋白表达全部阴性,癌旁黏膜与癌组织具有相同的基因突变。P53突变可能是癌变早期发生的事件,同时也显示癌基因突变是多中心性的,肿瘤的复发部分是由原肿瘤周围黏膜的另一个突变点恶性增殖而来。癌组织P53的高表达率表明P53突变与癌密切相关,癌旁P53表达应视为复发的危险因素。同时癌旁黏膜P53检测还可发现组织学易被忽略的迹象;于是他们认为虽然癌细胞残留是肿瘤复发的一个直接原因,而癌旁黏膜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及细胞动力学的改变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分析手术切缘黏膜未见癌残留的患者术后复发的原因有:①切缘周围黏膜有组织学观察易忽视的癌细胞浸润。②癌旁黏膜隐窝细胞增殖分化调控失常,DNA合成增加,黏膜增殖区扩大和上移,持续增殖引起肿瘤复发,是肿瘤近期复发的重要原因。③癌旁黏膜内存在诱导癌变的其他P53突变点,可能为肿瘤远期复发的重要原因。刘雨清等∞71对大肠癌、大肠腺瘤、癌旁黏膜做AgNOR计数3癌旁黏膜及肥大细胞计数;结果癌旁正常黏膜及腺瘤AgNOR计数明显低于肠癌,肥大细胞在大肠癌中随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减少。李岩松等【38]应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对正常大肠黏膜、癌旁黏膜及大肠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正常大肠和癌旁组织问nm23一H1表达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李家琪等[393采用放射免疫法对大肠癌根治术患者空腹血清、癌组织及癌旁黏膜中胃泌素水平记性检测;结果显示癌组织及癌旁黏膜中胃泌素水平均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张迎春等n0]应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检测正常大肠黏膜、癌组织、癌旁黏膜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指数;结果癌旁黏膜与正常黏膜的PCNA指数有明显的差异,认为癌旁黏膜细EGFR在生理状态下是细胞生长调节因子,其过度表达与细胞增殖和癌变有・32・胞增殖活跃,在手术只疗时适当切除癌旁黏膜,可能有利于预防肿瘤的复发,关。王钦富等“Ij用免疫组化技术和PCR—SSCP技术对大肠癌、癌旁黏膜(距癌缘lcm以内的黏膜)、正常大肠黏膜及大肠腺瘤性息肉的P21,P53蛋白表达和k—ras基因、P53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结果大肠腺癌P21,P53蛋白表达比大肠腺瘤多,但增加不显著(P>o.05),两组均比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阳性表达率高,大肠腺癌k-ras基因和P53基因突变率比大肠腺瘤、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组显著增加,P53蛋白过量表达能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对于腺瘤转为腺癌及腺癌恶性维持及增高起一定作用,癌旁黏膜比正常黏膜阳性率增加,可能意味着潜在的恶性细胞群,对癌前病变的研究和手术切缘的评价有一定意义[4”。侯滨等[43]应用兔抗人ki一67多克隆抗体,对大肠癌术后标本进行S-P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大肠癌组织的kj一67标记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大肠黏膜及癌旁黏膜。在正常黏膜组织中,ki一67基因表达弱而有规律,多集中在肠腺基底部的增殖区细胞核内,表层黏膜上皮为阴性,在癌旁黏膜组织中,表达增强,黏膜上皮增殖活性别声高,并出现增殖带上移现象,而在大肠癌细胞中,ki一67表达明显增多,着色程度有强有弱,分布和数量呈不同程度的异质性,可能与DNA复制合成存在耽搁或多个起点有关,起点多者ki_67的量也多,着色较强,表明癌细胞生长调节失控,DNA复制合成紊乱,同时提示肿瘤增殖细胞群体中并非所有细胞均同步增殖。赵华等H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肠癌及癌旁黏膜、腺瘤性息肉中P21,P185及PC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癌旁黏3癌旁黏膜膜中P21,P185及PCNA与大肠癌相比差异有显著性,与正常黏膜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21蛋白是ras基因家族编码的一组分子量为21KD的蛋白质,P21蛋白具有G蛋白的活性,是细胞分裂与癌变的关键因子之一。P185是癌基因c—erbb一2的产物,研究发现c—erbB-2基因的改变与多种人类腺瘤的发生有关‘“]。PCNA是近年来发现的聚积于S期复制细胞的胞核中的周期依赖性蛋白,作为DNA聚合酶的辅助蛋白直接参与细胞增殖过程的DNA复制,其表达反映了细胞的增殖活性[46]。闵大六等[473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黏膜、正常黏膜组织中CD44V6,CD44S,nm23一H1的表达;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织CD44V6的阳性率显著高于癌旁黏膜及正常黏膜。CD44基因位于染色体1lp上,基因产物是一种细胞表面粘附分子,广泛质问的粘连过程。Wielenga等研究发现CD44表达与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关[“]。am23基因位于17号染色体上大约p11~q11之间,基因产物是一・33・膜,大肠癌组织CD44S和NM23一H1的阳性率显著低于癌旁黏膜及正常黏存在于正常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表面,参与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种99%的氨基酸序列与二磷酸核甘激酶(NDPK)序列相同的蛋白质。nm23有nm23一H1和nm23-H2两型。Wang等研究证明,nm23一H1是一种潜在的肿瘤转移以致基因,nm23一H1高表达的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可能性较小H”。彭敦发等[50]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肠癌及不同距离的癌旁黏膜进行研究;结果癌旁3cm,5cm黏膜的P21ras阳性率、阳性强度及分布均与正常黏膜相似,但癌旁1cm,2cm黏膜P21ras阳性率较高,提示有P21ras过表达现象;他们认为大肠癌及癌旁lcm,2cm以内黏膜存在P21ras过表达现象,建议在临床切除大肠癌时,安全切缘至少在3cm以上。徐德龙等口叼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素染色(S-P法),对不同部位的大肠黏膜进行EGFR的表达研究;结果表明,大肠癌不同部位黏膜细胞EGFR的表达,按癌远旁、癌近旁和癌黏膜的顺序递增,且均较正常大肠黏膜上皮细胞高,认为EGFR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胡文清等[5幻应用TUNEL、PCNA免疫组化染色,对正常大肠黏膜、大肠腺瘤、大肠癌远旁、近旁和癌黏膜进行细胞凋亡和增殖状态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大肠癌和癌旁移行中,细胞凋亡率和PCNA阳性细胞数按癌远旁、癌近旁和癌组织的顺序递增,且高于正常黏膜,认为移行黏膜在功能方面确与正常黏4大肠癌的基因治疗膜不同,移行黏膜细胞的不稳定性是大肠癌切除术后复发的重要原因,因此对切缘细胞具有高凋亡和高增殖活性的患者,应视为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赵华等Ⅲ3提出癌旁移行黏膜中癌基因的表达及细胞增殖的改变,可能对从分子水平上对大肠癌的发生及复发的机理的了解有所帮助。研究表明,癌旁移行黏膜的范围O~17.5cm不等。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切缘距肿瘤3~5cm是一种安全距离。而实际上光镜下认为无肿瘤侵犯的边缘,却可能存在不稳定的癌前病变,而在肿瘤切除后致癌因素依然存在。在致癌因素的刺激下,不稳定的移行黏膜细胞可能进一步发展而导致肿瘤复发。因此,有必要对切缘进行相应的癌基因检测。综上研究结果,结论为:①大肠癌旁移形黏膜是一种不稳定的癌前病变;②癌旁移行黏膜是一种源于大肠癌的继发性改变。大肠癌的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当代医学和生物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试图从基因水平调控体内癌基因、抑癌基因、癌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利用各种方法导入不同的目的基因,利用基因产物的功能直接或间接杀死肿瘤细胞。大肠癌的基因治因和抑癌基因的治疗、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免疫基因治疗途径和联合基因治疗的方法。其中有些方法已获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自杀基因治疗自杀基因治疗通过基因介导的酶前药治疗(genedirectedenzymeprodrug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治疗针对原癌基因的过度表达,可用反义寡核甘酸和核糖酶(ri—bozyme)抑制・34・4疗研究发展迅速,已出现多种治疗方案,包括通过自杀基因治疗、针对原癌基4.1therapy,GDEPT)途径呻],是无毒的药物前体转变为有细胞毒性的药物,并在肿瘤细胞这样一个微环境内积聚大量的细胞毒性药物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同时避免了全身或局部直接给药的副作用。用这种方法治疗肿瘤,自杀基因必须靶向性导人肿瘤细胞。目前在大肠癌的治疗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一丙氧鸟苷(Hsv-tk—GCV)和大肠杆菌胞嘧啶脱氨酶基因~5一氟胞嘧啶(CD5一FC)治疗方法。4.24大肠癌的基因治疗原癌基因过度表达,反义寡核苷酸进入细胞后,与相应的mRNA结合形成双链,阻止mRNA的翻译过程。Ribozyme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反义核酸,可与相应mRNA结合发挥酶活性使mRNA降解。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易感基因,当这类基因发生突变、缺失或失活时,可引起细胞恶性转化而导致肿瘤的发生。P53基因的缺失和突变是大肠癌常见的基因改变。加州大学San-Die。go研究小组,利用腺病毒载体介导的P53基因瘤内注射,结合5一FU腹腔内化疗治疗大肠癌,显示在两周内肿瘤体积明显减少,比单用P53基因治疗效果更明显。4.3免疫基因治疗大肠癌的基因治疗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输入细胞因子基因,该基因产物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是宿主产生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反应。已有IL-2、TNF、IL一13、GM—CSF、IFN等细胞因子基因用于大肠癌治疗的实验报道。另一方面,通过输入肿瘤相关抗原基因重组的病毒基因,刺激机体产生主动免疫功能。CEA在此基础上90%以上的结直肠肿瘤中均有表达,但其抗原性低,利用痘病毒具有的强大的刺激主动免疫功能重组的CEA一痘病毒基因整合入细胞内,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大大提高,对结直肠肿瘤有明显的杀伤作用。4.4联合治疗上述几种基因治疗方法虽然对大肠癌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但目前的方式还不能达到彻底清除体内所有肿瘤细胞的目的。联合治疗已成为目前肿瘤基因治疗的发展方向。大肠癌的基因治疗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已被很好地建立起来,并且已进行了大量的细胞学和动物实验研究,其中有些方法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像任何新技术一样,基因治疗给人类征服肿瘤带来了希望,但也存在目前尚未预见的风险I-54]。随着关键技术和一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大肠癌的基因治疗必将成为人类医治大肠癌的重要手段。综上所述,细胞凋亡与临床许多疾病有关,对细胞凋亡的机制的研究,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凋亡基因bcl一2,bax在大肠癌与正常黏膜中表达的研究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但与其发展、分化程度、Dukes分期、预后是否有关・35・4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有不同的观点,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到目前为止,bcl一2,bax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已有所研究,而在癌旁黏膜中的表达未见报道,也需要深人探讨。在基因指导治疗方面,目前的观点,没有人提到与凋亡基因bcl一2,bax的关系,因此,要弄清bcl一2,bax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确切机制,更有效地防治大肠癌,为大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还需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李甘地.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生理病理意义及调控.见:彭黎明王曾礼主编.细胞凋亡的基础与临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6~232GarewalH,BernsteinH,BernsteinC,etal,Reducedbileacid-inducedapoptosisin“normal”colorectalmucoss:apotentialbiologicalmarkerforcancerrisk.CancerRPj,1996,56:14803WastsonA3,MerrittAJ,JonesLS,eta1.Evidenceforreciprocityofbcl一2andp53ex—pressioninhumancolorectaladenomasandcarcinomas.BrlCancer,1996,73(8):889侯宝华.热疗联合DDP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和bcl一2表达的实验研究,湖北医科大学学报,2000,2l(2):133HockenberyD,NunezG,MillimanC,eta1.bcl一2asinnermitochondriaImembraneproteinthatblocksprogrammedcelldeath.Nature.1990,384:334KingED,MattesonJ,JacobsSc,eta1.Incidenceofapoptosis,cellproliferationandbcl一2expressionintransitionalcellcarcinomaofthebladder:associationwithtumorprogression.JUrol,1996,155:316BediA,PasrichaPJ,AkhtarAJ,eta1.Inhibitionofapoptosisduringdevelopmentofcolorectalcancer.CancerRe5,1995,55:1811孙方利.大肠肿瘤bcl-2和CMYC基因的表达及其意义,齐鲁医学杂志,1999,155:316肖小炜.bcl一2,cmyc和p53致癌蛋白的共同表达对大肠癌预后的评价,四川肿瘤防治,199912(4):52蛋白的表达方式,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0,16(3):214PilottiS,ColliniP,RilkeF,eta1.bcl一2proteinexpressionincarcinomasoriginatingfromthefollicularepitheliumofthethyroidgland.JPathol,1994,172:337JoensunH,PylkanenL,Toikkqnens.bcl一2proteinexpressionandlong—ternsurviralinbreastcancer.AmJPathol,1994,145(5):119lVilluendssR,RiNsMA,OrradreJL,eta1.DifferentbcI2proteinexpressioninhighgradeB—celllymphomasderivedfromlymphnodeofmucosa—-associatedlymphoid・37・456789lO曹立宇.大肠肿瘤中p53和bcl1112】3—14梁智勇,柳凤轩,刘丽梅,等.p53及bcl一2蛋白在大肠腺瘤及腺癌中的表达.第三军医大学报,1998,20(6):51615骆成玉,李世拥.大肠癌bcl一2基因表达和重排的研究.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9,6(1):416Garcia——RL,Cohrera——MD,Gown——AN,Analysis———of一proliferating———grade—using—参考文献tissue.AmJPathol,199l,139:989anti—PC-NA/cyxlinmonoclonalantibodiesinfixed,embededtissue:comparisonwithflow—cy—一tometricanalysis.AmJPathol,1989,134:73317HsuB,MarinMC,BrisbayS,eta1.Expressionofbcl一2geneconfersmultidrugre—sistancetochemotherapy—inducedcelldeath.CancerBull・1994,46(1):12518FisherTC,MilnerAE,GregoryCD,eta1.hcl一2modulationofapoptosisinducedbyanticaneerdrugs:resistancetothymidylatestressisindependentofclassicalresist—ancepathways.CancerRes,1993,53(15):332119贾旭东,韩弛.生物学标志物在大肠癌化学预防中的应用研究.卫生研究,2000。29(2):10920ReedJC,TsujimotoY,AlpersJD,eta1.Regulationsofbcl一2proto-oncogeneex—pressionduringnormalhumanlymphocyteproliferation.Science,1987,236:129521OltualZN,MillimanCL,KorsmeyerSJ.bcl一2heterodimenzesinvivowithacon—servedhomolog,bax,thatacceleratesprogramedcelldeath.Cell,1993,74:60922YinXY,OhvalZN,KorsmeyerSJ.BHlandBH2domainsofbel一2arerequiredforinhibitionofapoptosisandheterodimerizationwithbax.Nature,1994,369:32123LICH.In:progressontumormoleculogy.Bering.MilitaryMedicalScienti,fcPteSS,1996,8024乔庆,吴金生.凋亡相关基因bcI一2,bax在人类大肠腺癌中的表达意义.世界华人消化杂志,1999,7(11):93625徐晓丽.大肠癌及腺瘤中细胞凋亡和bcl一2,bax基因的表达.中华病理学杂志,1998,27(2),14126FilipeML.Valueofhistochemicalreactionformucosubstanceinthediagnosisofcertainpathologicalconditionsofthecolonandrectum.Gut,1969,10(4):57727郑香玲,韩广森,牛根报,等.大肠癌旁黏膜癌变病理研究.中国肛肠病杂志,1997,17(2):628任景丽,王宪远,周志强,等.大肠癌旁黏膜CEA及GST一7f抗原表达.新消化病学杂・38・参考文献志,1996,4(6):31229任景丽,李振峰,张建江,等.大肠癌旁细胞及核DNA的变化.新消化病学杂志,1996,4(6):31430何渝军,何双梧,谢斌.大肠癌患者血清和癌细胞内胃泌素检测及其临床意义.第三军医大学学报,1998,20(6):43031何渝军,何双梧,谢斌.大肠癌患者促胃液素检测的临床意义.华人消化杂志,1998,6(8):70732殷健,粱延杰,汪鸿志,等.大肠癌及癌旁内分泌细胞的表达意义.华人消化杂志,1998,6(4):31533赵荣华,王元和,陈腾,等.大肠癌和癌旁黏膜中胃泌素、生长抑素变化的研究.癌症,1998,17(2):8734陈玲,吕申,王焕华,等.P53基因产物的形态定量分析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大连医科大学学报,1998,20(1):1435柳红,孔庆究.P53、P21及c-erbB-2蛋自在大肠黏膜和肿瘤中的表达.徐州医学院学报,1998,18(2):11136刘坤平,谢芝香,原伟权,等.大肠癌旁黏膜细胞增殖模式与术后复发机制的探讨.中国肿瘤临床,1999,26(5):36237刘雨清,郭文君,郭爱华,等.大肠癌AgNOR和肥大细胞的定量分析.潍坊医学院学报,1992,1(1):538李岩松,郑朝晖,黄应桂,等.人大肠癌组织中nm23一H1表达及其与转移的关系.广东医学院学报,1998,16(4):31739李家琪,何双梧,李益仁,等.大肠癌患者血清及癌组织中胃泌素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1998,5(1):l640张迎春,柳红.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与大肠肿瘤的发生、细胞增殖的关系及临床病理意义.徐州医学院学报,2000,20(2):10541王钦富,宋昆,李加林.大肠癌p21,p53蛋白表达和kl'aS基因、p53基因突变研究.生物技术,2000;10(1):442RodriguesNR.eta1.P53mutationincolorectalcancer.ProcNatalAcadSciUSA.1990,87:755543侯滨,单吉贤,辛彦,等.Ki67抗原表达与大肠癌转移及预后的关系.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0,29(1):2944赵华,冯大作,雷三林,等.大肠癌及癌旁黏膜中P21,P185,PCNA的表达及意义.・39・参考文献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0,9(4):32145EniliaJ,BulauasK,ErcoleK,eta1.Exprenssionofthec-erbB2geneproduct(p185)atdifferentstayesofneoplasticprogressioninthecolon.Oncogene,1989,4(10):123346RordrigoB,WaseemNH.Cyclin/PCNAistheauxiliaryproteinofDNApolymerase.Nature,1987,326(4):51547闵大六,胡孔旺.大肠癌及癌旁黏膜中CD44,nm23一Hl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1,10(2):20748WielengaVJ,HeiderKH,OfferhausC-J,eta1.ExpressionofCD44variantproteinsinhumancolorectalcancerisrelatedtotumorprogression.CancerRes,1993,53(20):475449WangL,PatelU,GhoshL,eta1.Mutationinthenm-23geneisassociatedwithcolorectalcancer.CancerRes,1993,53(4):71750彭敦发,王家和,林鸿民,等.大肠癌及癌旁黏膜P21ras表达及意义.皖南医学院学报,2000,19(4):26751徐德龙,王克诚,肖文华,等.大肠癌不同部位黏膜细胞EGFR的表达.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15(5):410与康复,2000,7(4):2753KouamaF.SawadaH,FugiiH.eta1.Enzyme/prodruggenetherapyforhumancoloncancercellsusingadenovirusmediatedtransferoftheEscherichiacolicylosinedeaminasegenedriverbyaCAGpromterassociatedwith5-fluorocytosineadminis—tration.JExpClinCancerRe5,2000,19(1):7554ChungFayeGA,KerrDG,YoungLS,eta1.Genetherapystyategiesforcoloncancer.MolMedToday,2000,6(2):82・40・52胡文清,徐德龙,王克诚等.不同性质大肠黏膜细胞凋亡与增殖的研究.中国肿瘤临床凋亡基因bcl-2,bax在大肠癌、癌旁黏膜和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
学位授予单位:
巩秀珍青岛大学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439692.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