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填空

2021-06-26 来源:独旅网
作业1 先秦文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类。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 3、《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 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东山 》和《无衣》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 6、“风”、“雅”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左传》是先秦散文“__________”,标志着我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成熟。 9、《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和以善用比喻三方面。 10、《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11、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 12、《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自传体的抒情长诗。

13、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赋法。 14、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 15、战国时期两位最重要的诗人是屈原和宋玉。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诗经·秦风·蒹葭》第一章的八句。(8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填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2分) 三、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诗经》的流传。

2、简述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脉络。

答:我国先秦诸子散文由最初简单朴素的语录式文章发展为逐渐成熟完备的文章,依据时间和散文样式、特点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

(1):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诸子散文的产生及早期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论语》、《墨子》;(2)战国中期,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其代表作为《孟子》、《庄子》;

(3)战国后期,先秦诸子散文的进一步发展及完善阶段,其代表作为《荀子》、《韩非子》。 3、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有哪些方面?

答:1、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

2、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

3、在诗歌形式上,屈原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言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骚体诗”。

四、分析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诗经》的思想内容。 答:《诗经》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祭祀诗:祭祀诗是指《诗经》里歌颂奠祭周人祖先的祭祀乐歌,有着较浓厚的宗教气氛和道德说教。这些诗往往宣扬周王的美德和文治武功,即所谓“美盛德之形容”者和“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主要存在于《诗经》的“颂”诗里,前者的代表作有《周颂》里的《维天之命》、《臣工》等,后者有《周颂》里的《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2)赞颂诗:赞颂诗是指《诗经》里赞扬歌颂的诗篇。其赞颂的对象较为复杂,有赞美祖先功德的,有歌颂将军出征武功的,有称颂某种品德或技艺的,也有称赞男女的美丽的。这类诗篇主要集中在二“雅”里。最有特色的代表作有“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緜》、《皇矣》、《大明》五篇叙事性的诗篇。

(3)怨刺诗:由于西周末年政治黑暗,一些公卿贵族和中下层官吏写下了一批感叹时艰、揭露时弊、讽刺朝政的政治讽刺诗,这就是怨刺诗。《大雅》、《小雅》和《国风》里都保存着一些怨刺诗。如《大雅》的《桑柔》、《瞻卬》、《民劳》,《小雅》的《正月》、《十月之交》、《北山》、《巷伯》和《国风》里《魏风》的《伐檀》、《硕鼠》、《秦风•黄鸟》,《邶风•新台》,《陈风•株林》等。

(4)、婚恋诗:《诗经》的婚恋时就是歌唱男女爱情和婚姻的诗篇。《诗经》的反映婚姻和爱情的诗篇相当丰富多彩,几乎囊括了婚姻和恋爱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其中有许多传世佳作,为历代读者所传诵。著名的婚恋诗有《周南》的《关雎》、《汉广》,《秦风•蒹葭》,《陈风•月出》,《王风•采葛,《召南•野有死麇》,《卫风•木瓜》,《邶风•静女》,《郑风》的《将仲子》、《女曰鸡鸣》、《风雨》、《溱洧》等。

(5)战争徭役诗:战争徭役诗就是表现战争与徭役给人民带来深重苦难和对生产造成巨大破坏的诗篇。这是《诗经》中最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优秀的代表作有《豳风》的《东山》、《破斧》,《小雅•采薇》,《唐风•鸨羽》,《邶风•式微》,《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2、分析《庄子》的艺术成就。 答:《庄子》是庄子和他的后学者的哲理性著作,也是一部极富文学色彩的著作。其文笔纵横驰骋,汪洋恣肆,变化多端,语言魄奇多采,句法灵活跳脱,又善用巧妙的寓言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抽象的哲理,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明代罗勉道在《南花真经循本》释题中说:“《庄子》为书,虽恢恑谲怪,佚宕于‘六经’外,譬犹天地日月,固有常经常道,而风云开阖、神鬼变幻,要自不可阙。古今文士,每每奇知。”这段话形象鲜明地说明了《庄子》散文的奇诡,《庄子》一书的奇诡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奇特的想象

在《庄子》一书中,天帝鬼神、日月风云、鲲鹏蛇虫,甚至无形无影之物,都被赋予了某种人性,作者让他们来反映种种复杂的世态人情,从而显示出一种其他先秦诸子散文中没有的文学洸洋、内容诡异的特殊风格。如《逍遥游》中“决起而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的学鸠竟能耻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的大鹏;《齐物论》篇中半阴影和影子竟两相对话,讨论起行动依据的问题来;《应帝王》篇中南海神和北海神因受到中央神混沌的热情款待,于是商议要给混沌凿七窍,结果好心办坏事,把混沌凿死了;《秋水》篇中“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作者赋予这些有形的无形的事物以人的意识形态,阐述事物只有摆脱形体、精神的束缚才能真逍遥。作者塑造的学鸠、鹏、混沌以及风虫等形象,好象都来自于作者的主观虚幻,实际上是从类似神话的虚幻形式来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 二、极度的夸张

《庄子》中,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给予了极度的夸张,写的气势宏伟,意境开阔,想象的触角在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里自由地延伸。诸如《逍遥游》篇对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描写,就写的雄奇壮阔,气象万千。说鲲之大,鹏之背,有几千里;说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此等极度夸张的描写、“志存天地,不屑雷霆”的磅礴气势,曾经受到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赏。李白曾经

以赞叹的口气说道:“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吾亦不测其神怪之若此,盖乃造化之所为。”如《外物》篇中写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以五十条牛为钓饵,蹲在会稽山上,旦旦而钓,一年之后,大鱼上钩,牵动巨缁,潜入海水,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伴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将此大鱼离而腊之,大半个中国,都饱食此鱼。这些都是现实中的事物,作者给予他们以一定的艺术加工,就如漫画一般,所描述的对象虽有一定的‘变形’,但那是对真实经过想象而进行的一种“夸大”,使本质更加鲜明形象。

道家追求精神自由,向往不受时空的限制而任逍遥的精神世界,他们的想象能突破狭小的现实环境而达到“神与物游”或“游心于无穷”的境界。正如《文心雕龙·神思》中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庄子》一书的想象触角不仅在宏观世界里延伸,而且也延伸至微观世界,想象所至,都展现出广袤而深远的意境。如《则阳》篇记触蛮之战:“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在五日而后反。”蜗角如同秋毫一样细小,而在此都要安置两个国家,摆下两国的厮杀的战场,战场上弃尸几万,追逐败敌需要半个多月才能返回本国,如同用放大几万倍的放大镜来看蜗角,细末成了大天地,处处写得大气磅礴。 三、生动的比喻

清代宣颖在《南华经解》中说:“庄子之文,长于比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玄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此言得之。在《庄子》一书中,常用比喻来作诠释,如《逍遥》篇中用“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来解释“去以六月息者也”中的“息”为“风”的意思,确凿有力。同时《庄子》一书也善于用比喻来化深奥的道理为浅显的道理,化抽象事物为具体事物,如《逍遥论》中,用“夫水之积也不厚,则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用这个比喻来说明鹏为何要凭借六月之风,高飞九万里的道理,可谓设喻生动,浅显易懂。而且《庄子》一书常用排比博喻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如《天运》篇中写“孔子西游于卫”的寓言故事,接连使用“古今非水法”,“周鲁舟车”,“桔槔俯仰”,“柤梨橘柚可口”,“猨狙衣周工之服”,“西施病心矉其里”六个比喻,作六层转接,愈转愈活,由于它使用六个不同的比喻,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礼仪法度”必须“应时而变”的道理。总之,正是由于庄子善于使用明喻、暗喻、正喻、反喻等比喻手法,就使得他的文章含蓄蕴藉,富于变化,韵味无穷。

四、辛辣的讽刺

庄子对社会上的种种弊端和丑恶行径,都能以犀利的笔触予以无情的讽刺。如《月去箧》篇就对打着“仁义”旗号,干着伤天害理之事的“窃贼”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以田成子为例:“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邪?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故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十二世有齐国,则是不乃窃齐国,并与其圣知之法,以守其盗贼之身乎?”“窃国者”为了一己之私利,而不惜将一国之人置于水火之中,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掩盖他们盗贼的罪行,他们连法律道德都要窃过去,给自己戴上圣洁的花环,大大小小的统治者组织成了一个盗窃的集团。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庄子用辛辣的语言把那些所谓仁义道德的“窃贼”揭露得淋漓尽致。 再如《徐无鬼》对魏武侯搜刮民脂民膏供自己享乐,反美其名曰“爱民”、“为义偃兵”的虚伪性给予冷嘲热讽,笔锋尖刻,犹如凛冽秋霜。《则阳》篇中讽刺封建诸侯发动兼并战争,屠杀人民,就好象在蜗牛左右角厮杀那样可笑。《外物》写“儒以诗礼发冢”的故事,把两个伪儒盗墓时担惊受怕的紧张情绪及其生怕损坏死人口中珠宝的心态和细手轻脚的动作都描绘的有声有色。还有《列御寇》中“舔痔结驷”的故事,有力的嘲笑和抨击了不择手段、阿谀奉承而获得荣华富贵的无耻之徒。 由此可见,庄子不愧是我国最早的讽刺文学的大师。对于庄子的讽刺艺术,可用清代学者刘风范的话概括:“庄子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举世悠悠,借此以消遣岁月,真浇尽心中块垒矣!”

《庄子》一书博大精深,除具有奇诡、辛辣的特点外,它的语言也极具特色,有许多成语都流传至今,而且笔法多种多样,行文千变万化,对后世影响巨大。

3、论述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注:本大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 作业2 汉代文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8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填句:“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2分) 三、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两汉辞赋的发展流程。 2、《史记》的艺术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史记》的艺术成就主要有三点: (一)《史记》创立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为我国的传记文学奠定了基础。《史记》塑造人物主要采用了三种方法: 1精于选材,力求突出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 2注重对人物进行生动的描写、细微的刻画。

3 “互见法”的运用。即在人物传记中,常把人物的主要方面放在本传里写,而把次要方面放到别的传里叙述,这是司马迁首创的一种叙史方法,

(二 ) 精湛的语言艺术。

 1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形象地传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心理状态和境遇神情。 2说理抒情,淋漓尽致,吸收民间语言,俚而不俗。 3崇尚自然,求合唇吻。

(三) 《史记》以丰富生动的形象,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是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3、以《孔雀东南飞》为例,简析汉代乐府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1、《孔雀东南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它通过诗的形式、诗的语言,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高度的典型意义。如诗中所写女主人公刘兰芝的性格是非常可爱、可敬。她勤劳、善良、坚强、美丽,然而,这样一位完美的女性,却受到封建社会种种蛮横无理的迫害,逼得她走投无路,最后以死以示反抗。

2、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诗中的人物语言十分个性化(例见作品)。另外,作者在结构布局方面也很成功。全诗紧扣住刘兰芝夫妇的坚贞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矛盾,展开了丰富而曲折的情节描写和尖锐的悲剧性的冲突。

四、分析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答: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

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自慰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2、试析《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答:《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他更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给我国后来的文学以深远的影响。 《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对中国古代文学批判产生的了很大影响。在文学方面,它对古代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首先,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人物描写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多样性。《史记》所写的都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通过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在写作方法、文章风格等方面,自汉以来的许多作家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模仿《史记》。郑樵所说的“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无论对史学还是文学来说,都是合适的。被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十分推崇太史公,把《史记》的文章看为成文的规范,他的《张中丞后序》、《毛颖传》等文,很显然是模仿《史记》的人物传记。《史记》在我国散文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而对明清以来的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的影响非常大。

《史记》的人物传记有人物形象、有故事情节。绘声绘色,简练生动,千百年来在民间流传,为广大平民百姓所熟悉,这都为通俗小说和戏剧创作提供良好的借鉴。在后代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他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 《史记》的显著影响。明清以来的小说多以“传”为名,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一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些都主要源于《史记》。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世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深受《史记》的影响。

至于戏剧,其中取材于《史记》人物的也很多,特别是它的一些艺术手法,如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来表达人物性格,避免冗长静止的叙述,以及注意故事曲折动人,语言简洁生动等,无疑为后来的优秀戏剧创作所吸收并加以发展。

《史记》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表现在古代文学的批判上,反对形式主义的繁缛或苦涩古奥文风的古文家,将《史记》作为他们的一面旗帜,随着古文运动的兴起,《史记》的地位越来越高,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不断扩大,代代相传,绵延不绝!

3、《汉书》与《史记》在思想倾向上有何不同? 注:本大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 作业3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陶渊明《归田园居五首》其二“种豆南山下”(8分)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填句:“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赠秀才入军十九首”)(2分) 三、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建安七子指的是哪些人?试说出其中两个人的代表作。

答:建安七子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王粲(177-217),他的《七哀诗》和《登楼赋》最能代表建安文学的精神。《七哀诗》之一《西京乱无象》写他由长安避乱荆州时途中所见饥妇弃子场面,深刻揭示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惨象及人民深重灾难,使人怵目惊心。《登楼赋》是荆州时登麦城城头所作,主要抒发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愁恨,富于感人力量,是抒情小赋的名篇。

孔融(153-208),现存作品只有散文和诗。散文如《荐弥衡表》、《与曹公论盛孝章书》辞藻华丽,骈俪气息较多;《与曹操论禁酒书》则有诙谐意味。其《杂诗》第二首,以白描手法写丧子之痛,哀婉动人。

2、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1)陶诗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诗人在真率的叙写之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旷达的胸怀,读其诗,如见其人,如见其心。萧统《陶渊明集序》称其诗:“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旷而且真。”

(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是陶诗的又一突出特点。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等,自然界的景物只是作者内心感情的“外化”。

(3)陶诗不仅善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而且常常带着一种特有的理趣,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怀古田舍》)等,都含有一定的哲理意味。

(4)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读山海经》)不作任何修饰,简练朴素,明白易懂,

但风采韵味深厚。陶诗的语言平淡、本色,但绝不浅薄粗俗,而是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苏轼称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实为中肯之论。

3、试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

四、分析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曹植诗文的代表作有哪些,其风格特征是怎样的。 答:曹植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七步诗》、《洛神赋》等。

首先他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用乐府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感情,使乐府以叙事为主转向以抒情为主。其次,曹植改变了汉乐府古朴的语言风格,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另外,在运用比喻、安排警句以及对偶、炼字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曹植在艺术技巧上的功力。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2、分析南北朝民歌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一)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南朝乐府民歌多是情歌,反映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生活,反映了恋爱和婚姻的不自由。 (二)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体裁短小,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委婉含蓄,广泛运用双关隐语。 (三)北朝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广泛反映了社会现实,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生活,揭露社会矛盾,反映人民疾苦,歌咏北方民族尚武精神,反映爱情生活,描写北国风光和游牧生活。

(四)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题材广泛,语言质朴,表情直率,风格豪放,句式多样,和南朝民歌风格大异。 3、论述《世说新语》的内容与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注:本大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 作业4 唐代文学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 1、默写杜甫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填句:“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2分) 三、简答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陈子昂的文学主张及其对唐代诗文发展的贡献。 2、举例说明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

答:唐代王昌龄的七绝取得了独特的创作成就,其艺术特色 一是深入细节,小中见大; 二是渲染暗示,情景相生; 三是运密入疏,委婉含蓄; 四是缘情体物,笔法灵活。 3、简述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1)首先,杜甫善于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加以艺术的概括,塑造众多的人物形象,描写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 (2)其次,杜甫善于把主观的思想感情融化于客观事实的描述中,让人物和事实说话,自然感人。 (3)再次,杜甫在描写人物时还善于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心理、塑造形象。 (4)最后,杜甫还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人物本质和精神面貌的细节。 4、简述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

四、分析论述题(三题任选两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试论新乐府运动的理论主张。

答: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兴起于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新乐府运动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国运衰微,各种矛盾加剧。一些关心国运的有志之士殷勤地关注现实政治,希望国家能再度繁荣。因此他们放弃了盛唐的理想主义,而走向现实主义,以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新乐府运动便应运而生。

新乐府运动又是在源远流长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而兴起的,它远承《诗经》和汉魏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近取杜甫、元结、顾况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但更重要还是这一作家群体的共同的理论追求和创作实践,才使之成为中唐诗坛上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

唐朝贞元、元和之际,广大士大夫要求革新政治,以中兴唐朝的统治。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白居易、元稹等诗人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新乐府序》中全面提出了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原则,要求文辞质朴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说的话要直截了当,切中时弊,使闻者足戒;叙事要有根据,令人信服;还要词句通顺,合于声律,可以入乐。宣称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

2、分析李商隐诗歌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一、李商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 政治诗。多借古讽今,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愚昧、无能(《瑶池》、《贾生》)。另外,《有感》、《重有感》抨击宦官专权及其残暴行为。《次行西郊一百韵》描写兵祸旱灾摧残下民不聊生的情形,忧国忧民,颇似杜甫的《北征》。

(二) 爱情诗。他的《无题》诗有许多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典型地表现了士大夫阶级爱情的特点和弱点。

(三) 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这类诗写得深沉蕴籍(如《锦瑟》)。其中《登乐游原》等诗融合了自身的潦倒遭遇和时代的没落感,形成凄凉感伤的情调。

二、李商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象和象征手法,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二)细致刻画情景,于纤细中见深厚,精巧中见浑成。

(三)善于活用典故。这些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主题。但也有用典生僻,晦涩难懂之弊。 3、论述唐传奇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注:本大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