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探微

2023-01-05 来源:独旅网
农村经济 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探微 余维祥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新农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成熟, 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新农村建设也面临建设主体弱化、基层政府角色转换困难、村级组织人 才匮乏、缺乏整体推进的战略举措等严峻挑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正确应对挑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机遇;挑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历史任务。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的背景和我国农村的实际来看,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紧紧抓住机遇, 正确应对挑战,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亲自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 策的意见》(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时,久违了的中央一号文 件再次回归农业。接着,从2004年到2O1O年,中央又连续 下发了7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正是由于这些 文件,为农村的改革,为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农民生活水平的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1.重视“三农”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方针 提高,提供了政策保障。 2.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基本成熟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指出,综观一些工业化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新中国成 立后,毛泽东同志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提出了发展工业和发 展农业同时并举的思想,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的问题》一文t}1指出:“我国是一个大农业国,农村人口占全 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 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 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 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丁业与农业、城市与 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目前我国已进入工 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 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水 平的大幅度提升,国家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说明我国现在 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国家调整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条件已经成熟,理应进一步加大对“三 举,_T:业才有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为建立强大的重工业积 累较多的资金。” 他还提出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的著 名论断。“令党一定要重视农业。农业关系国计民生极大。 要注意,不抓粮食很危险。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 大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首先从农村开 始,“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中国人口百分之八t在 农”的支持力度,将发展重点向农村转移。党和国家正是顺 应这一趋势和规律,自觉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向全社会 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积极支持“三农”发展。 从2004年起,党和政府惠农支农的步伐逐步加快。党 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对农业、农村农民实行“多予少取放 活”的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从2004年 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开始,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国 停止征收农业税;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 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 是安定的。 [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 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之上。”l3 邓小平同志早 在1984年就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 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以 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 重视,直接推动了一个个惠农政策的出台。据统计,从1978 年到2003年,以中央和国务院名义下发的关于农业和农村 工作的文件就有56个,如果包括十一届四中全会、十三届八 中全会、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3个《决定》,中央关于农业 行“两免一补”的政策;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扩 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强化对 农业的财政投入,将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各级政府 一和农村工作大的文件合计将近6O个。从1982年到1986 年,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时 基本建设投资的范围,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 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 隔1 7年之后,当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3年12月30日 加大家电下乡、限额补贴的工作力度;完善对农村困难群体 理论研究75 农村经济 的救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村级于部的严重缺乏以及素质较低的状况,已经引起了 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重视。解决的办法可能有几种:一是动 员进城打工的 轻人凹村担负起领导重任;二是逐级下派干 部;二是招募人员;四足选派大中专毕业生当“村官”;五是对 二、难以回避的各种挑战 在新农村建设迎来史无前例发展机遇的同时,应该看 到,我们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只有充分认识前进 道路上的困难,我们才能成功地应对挑战,顺利实现新农村 建设的目标。 现任村干部进行培训。现存的问题是,外派村干部能否融人 农村社会,是长期扎根还是权宜之计,能否得到村民的认同 和支持,这些都还是未知数。至于进城打工的年轻人愿不愿 意 村当“村官”,虽然情况复杂,但它可能是较为理想的一 1.新农村建设主体弱化 当前,在新农村建设问题I 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方 面,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将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到城市或其他产业,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加快城市化进程;另 一方面,由于大量青壮年农民离丌厂农村,又导致新农村建 设的主体弱化。现在的农村状7兕足, 壮年劳动力转移 去 了,留下来的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女{、幼,留守的妇女、儿 童和老人自称为“386199”部队。靠这支部队去完成新农村 建设这样一项攻坚任务,其效果可想m 知。 2.基层政府角色转换困难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各级政府特别足基层政府 在新农村建设巾要发扦主导作川,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温家 宝同志曾经说过,政府要从原朱 多情况下直接干预或肯 接管理经济活动中跳出来,要完整地认ij!并掌握政府的四项 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篱 和社会服务。应陔 说,党中央、国务院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fJ的角色定位 还是很明确的,但是宏观描述与实际操 存在着理解上的错 位。不少基层干部认为,由于没有具『水的较为详细的实施办 法,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地方政府具体抓哪 作,怎么 抓,从哪里人手,现在都小是很清楚。因此,政府在新农村建 设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许多地方政府或 关部 就更不清 楚了。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大包大揽。要么放任自 流。结果导致政府在新农村建没中的主导作用不能得到有 效地发挥。这种状况也将K期 扰肴新农村建波。 3.村级组织人才匮乏 新农村建没的基本 佗是 政村,组织者是乡村下部, 主要是村级干部。从农村建没的实践来看,凡足村级组织健 全、村级f部能力强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有声有色、卓有成 效。如江苏省江阴市华两村4o多年来, 吴仁宝老书记的 带领下,努力发扬“艰苦奋斗, 结 {口,服务分配,实绩到 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社会_丰义新农村。反之,凡是村 级组织涣散、村级干部能力弱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步履唯艰、 困难重重。这种状况目前在我闺足普遍现象,应该引起高度 重视。由于农村有知识的『{|青年外出打 l:,直接导致农村党 员队伍老化、模范带头作用不明 ,村级干部成员文化水平 低、能力差,村级组织人才匮乏,正常工作都难以开展,更谈 不上进行创造性地工作了。 76理论研究 种解决办法了。总而言之,村级干部严重匮乏已是不争的事 实,将长期成为制约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4.缺乏整体推进的战略举措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而艰巨 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决不是有些人想像 的,只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就能解决这么简单的问题。“三 农”问题是一个K期以来累积下来的『门j题,伞目农村绝大部 分地区的现状jt小令人乐观,只要深人农村调查了解,你就 会感剑新农村建没的ft务有多重,难度有多大,这就促使我 ffiX,J新农村建设问题作冷静而深入的思考,找出切实可行的 解决办法。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再加J-地理 素、历史因素、政策因 素等方面的影响,同样都足农村,东部和中、西部农村、南方 和北方农村、平原和I11区、高原农村、城I 郊区和远离城市的 农村、资源丰富和资源匮乏的农村,有着较大的发展差距和 发展难度。新农村建设芟根据这些具体情况,在政策设计、 资源投向等方珀 统筹安排,既要考虑有限资源的使用效率, 又要兼顾社会公平。显然,新农村建没应该分阶段、按步骤 进行,每一阶段、每一步骤做什么,怎么做,要根据各地实际 进行统筹规划和安排。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93.241.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993 1]7. [注]本文为黄冈师范学院20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与科学发展观研究》 (O9CA05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余维祥,研究生学历,哲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副教 授;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