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肝切除术与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对比
作者:王举纲 夏向辉
来源:《中国医学创新》2014年第08期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胆肠吻合术与部分肝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按实施手术的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前者接受部分肝切除术,后者实施胆肠吻合术,两组患者在出院后均接受为期至少3年的随访,对两种术式的近期疗效(术后并发症、术后结石残留率)和远期疗效(术后复发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分别为6.7%和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和3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胆肠吻合术,部分肝切除术具有更好的手术近、远期疗效,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为安全和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肝切除术; 胆肠吻合术; 疗效
胆管结石为临床多发病之一,按照结石的发生部位可将其划分为肝内胆管结石和肝外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多发生于胆总管下端,肝外胆管结石则弥散分布于两叶的肝内胆管或仅仅局限于某叶胆管范围内[1]。目前手术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方法,且术式种类繁多。近年来,随着对肝脏的解剖特点及胆管结石分布特点研究逐渐深入,规则性肝段切除术日益受到重视,在治疗中不断运用发展,使得肝内胆管结石的治愈率出现较大的提升。肝内胆管结石的手术治疗术式主要有部分肝切除术和胆肠吻合术等[2-3]。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分析对比部分肝切除术与胆肠吻合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入院的120例肝内胆管结石病患者。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X线造影确诊;(2)研究前确保患者知晓研究的主要内容,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合并胆肠吻合术和部分肝切除术禁忌证的患者;(2)在随访过程中丢失的患者。将120例患者按实施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分别采取不同的术式治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实施部分肝切除术,其中左外叶切除术28例(46.7%),左半肝切除术17例(28.3%),右前叶切除术2例(3.3%),右后叶切除术4例(6.7%),右半胆切除术5例(8.3%),左外叶及右前叶切除术2例(3.3%),左外叶及右后叶切除术2例(3.3%)。对照组实施胆肠吻合术,手术术式均为皮下空肠盲袢型胆肠Roux-en-Y吻合术。具体方法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切开肝外胆管,如发现肝门部有狭窄,予以胆管整形术;通过胆道镜取石,切除病变的肝脏;将胆肠吻合的输入空肠袢移至皮下,以银夹标记。
1.3 随访 患者在术后进行胆道造影和/或胆道镜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将术后结石残留率作为手术的近期效果指标。另外对患者进行随访,时间为3个月~6年。术后结石复发情况均以胆道造影或胆道镜检查等检查结果作为判断依据,将结石复发率作为手术的远期评价效果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7%,对照组为1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字2=2.972,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组别 腹腔
感染 胆漏 重症胆管炎 胆道 出血 合计
观察组(n=60) 4(6.7) 2(3.3) 1(1.7) 0 7(11.7) 对照组(n=60) 4(6.7) 2(3.3) 1(1.7) 1(1.7) 8(13.3)
2.2 两组结石残留率及结石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的结石残留率与复发率为6.7%和1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和31.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术后结石残留率与复发率比较 例(%) 组别 结石残留率 结石复发率 观察组(n=60) 4(6.7) 9(15.0) 对照组(n=60) 14(23.3) 19(31.7) 字2值 28.643 20.735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P值 3 讨论
肝内胆管结石病(Hepatolithiasis)的发病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亚太国家发病率较高,而在西方国家则较少见。中国大陆和台湾是此病的高发地区。台湾地区的肝胆管结石病发病率占到了全部胆石病的30%~50%。在大陆,20世纪80年代经普查数据为16.1%,90年代降至4.7%[4]。肝胆管结石病因复杂,病程常呈明显的阶段性,且容易反复,最后往往导致肝硬化甚至肝功能衰竭,同时肝胆管结石病和肝内胆管癌的发病已被证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肝内胆管结石的发病原因复杂,肝内感染、胆汁淤积和胆道蛔虫等均可导致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发生。其发病部位既可局限于某个肝叶或肝段内,亦可弥漫整个肝内胆管。其中由于左肝管较长,呈水平走向,且与肝总管之间角度较小,容易引发胆汁潴留,因此肝内胆管结石以肝左叶最为常见。由于右后叶的胆管弯曲度较大,胆管易发生引流不畅,因此发生于右叶的肝内胆管结石多见于右后叶[5]。
肝内胆管结石的主要病理特点为结石、感染及狭窄,三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导致本病的发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且治疗难度较大。肝胆管结石常呈节段性分布,病变区域常伴有肝组织的纤维化或萎缩,与正常肝组织分界明显,因此部分肝切除术对本病治疗有良好疗效[6]。同时由于肝内胆管结石较少局限于某一肝叶或肝段,而通常情况下对于肝脏的切除范围有限,因此对于病变较轻的肝叶或肝段治疗原则上应在取尽结石的前提下予以保留,因此胆道镜在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术中B超联合应用则更加有利于结石的清除。
随着近年来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研究的深入,其治疗方法有了明显改进,但治疗原则已得到初步统一。通常认为,在治疗过程中,解除梗阻是肝内胆管结石手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除病灶则是根本,其中包括清除胆管内的结石和产生结石并发病理变化的胆管和肝组织[7]。部分肝切除术与胆肠吻合术均符合以上手术原则。自1957年黄志强将肝切除术应用于疗肝内胆管结石以来,肝切除术在治疗肝内胆管结石中的作用已逐渐被认可,并成为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最有效方式[8-9]。在本研究中,笔者将120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施以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结石残留率及复发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部分肝切除术是目前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为安全有效的术式,术中应用胆道镜等辅助手段可提升结石清除率,预留皮下盲袢可为结石复发的处理提供便利性。 参考文献
[1]李振宇,季一鸣,徐文静,等.ERCP联合腹腔镜治疗胆囊管结石嵌顿合并胆总管结石[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6):102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秦佳升,高毅,潘明新,等.先天性肺发育不全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1例报告[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8):1334-1335.
[3]蔡华杰,郑志海,周振旭,等.胆囊管结石的诊断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处理策略[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6):481-483.
[4]张迎春,麻树人,张宁,等.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Mirizzi综合征诊治中的临床应用[J].疑难病杂志,2012,11(8):626-627.
[5]张险峰,刘双国,桑明远,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体会[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12,15(3):229-230.
[6]何海清,伍华飞.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及保胆取石术处理胆囊管结石的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1,16(10):779-781.
[7]周永刚,杨一林,王佳,等.术中超声检查在硬性胆道镜保胆取石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1,27(5):470-472.
[8]邓小明,陈焱,孙海,等.术中胆道造影在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管结石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5):488-490.
[9]白东晓,李保中,管建云,等.绕肝提拉技术及半肝阻断在右半肝切除术中的联合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34-35.
[10]洪永智.内镜治疗胆结石的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9):163-164.
[11]李绍强,梁力建,彭宝岗,等.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与传统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大肝癌的对比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4):1670-1673.
[12]彭宝岗,沈顺利,匡铭,等.射频消融辅助下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6):494-497.
[13]黄冠群,周如建,吴炎鹏,等.完全腹腔镜与传统开腹肝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23-2024.
(收稿日期:2014-01-09) (本文编辑:黄新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