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在鉴定中的意义
Vladimir Balitsky,Denis Balitsky
Galina Bondarenko, Olga Balytskaya [俄国]
尽管合成紫晶在珠宝贸易中已很普遍,但把它和天然紫晶区分开依然很困难。红外光谱分析用于鉴别有一定局限性。3595cm-1的吸收带的存在能指示天然成因(Zeechini,1999),但并非所有天然紫晶都显示这个带。3543cm-1这个吸收带(与3680cm-1、3664cm-1、3630cm-1一道)能证明在近中性NH4F溶液中生长的紫晶的合成成因,但不能用于确定性的区分在碱性溶液中生长的材料。
现今绝大部分商业用合成紫晶是在碱性溶液中生长的。晶体生长在切割方向平行于z的籽晶上。其生长速度通常排除了捕获成黄晶杂质的可能性。这也正是3543cm-1吸收带出现在绝大多数合成紫晶红外光谱中的原因。然而,这个吸收带在同一晶体的r区段通常缺失,也不见于平行于r切割出的籽晶上同时生长的晶体。通常靠加快在切割方向平行于z的籽晶上的生长速度来提高产量,这样生长的晶体预计会同时捕获成紫晶的杂质和成黄晶的杂质。因而,由这种晶体切磨出的刻面宝石将检测不到红外区3543cm-1吸收带。
除此以外,3543cm-1吸收带在天然紫晶中的出现也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么少。在天然紫晶中出现3543cm-1吸收带也有可能是菱面体面的快速生长所导致。虽然天然紫晶主要是靠r生长区段形成,而r生长区段与z生长区段相比,捕获更多和更大的非构造的成黄晶杂质。所以,3543cm-1吸收带在天然紫晶中的出现机会要比合成紫晶高许多。
总的来说,3543cm-1吸收带的出现可以被认为有可能是合成成因的,但它不能视为合成紫晶的确定性鉴别。要可靠地鉴别天然和合成紫晶,必须综合考查红外光谱、内部生长构造、包裹体以及特殊的道芬双晶和巴西双晶。具体说来,在绝大部
分生长于碱性溶液的合成紫晶中,其分带是平行于z的,而在NH4F溶液中生长的紫晶,其分带平行于c或s。在生长于碱性溶液的合成紫晶中,其道芬双晶有非常特征的纺锤状,而巴西双晶则总是以单调的聚片双晶构造为特征。但要记住,当晶体是在碱性溶液中并平行于c切割的籽晶上生长时,这些特征已不再有效。在NH4F溶液中生长的合成紫晶有与晶体再生生长机制有关的流线型构造。在碱性溶液和NH4F溶液中生长的紫晶都不含绿泥石、重晶石、方解石和其他矿物的固体包裹体,也不含多相流体包裹体,而这些在天然紫晶中是常见的。此外,固体和流体包裹体在合成紫晶中是很少见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