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样器有手动式和自动式的。虽说近来系统的自动化急速发展,但主要使用的恐怕仍然是手动式的。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用手动式注入试样进行分析时,标准曲线缺乏直线性,在色谱上出现不良的峰,等量注入了同样的试样而色谱峰的重现性却不好。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毛病呢?我想以7725型为例,只限于通过进样器的操作,考虑一下其原因及对策。
使用说明书上对于注入样品时的操作顺序是这样指示的。
①在把手柄处于进样的位置(以下称进样状态)时,使用附属的针口清洁器和注射器,注入清洗液(通常为移动相)清洗针口。
②将把手柄扳到load装填的位置(以下称装填状态),插入微量注射器。
③注入微量注射器内的样品。 ④切到进样状态。
⑤在进样状态下拔出微量注射器。 在这一系列的操作中,①是非常重要的操作,这一步如有疏漏,便容易发
生上面提到过的毛病。这是由于进样器针口的污染可以认为是故障的主要原因。
请看附图。图1所示是结束上述④的操作后之阶段上的针口。如果在微量注射器的针尖上有样品粘附,或在针尖与进样器的定子面之间有间隙,则如红色所示将有样品残留。如在此状态下进行⑤的操作,则残留的样品将扩散到整个针口(图2)。如果在这里省去①而移到②的操作,则此样品将被挤入样品回路,产生所谓的交叉污染(图3)。因此①的操作,即预先洗掉残留样品,这是防止故障的关键。
但是每次注入样品时都必须清洗针口,这又是件非常麻烦的事。有没有多少方便些的办法呢?这里可以考虑的是下面的顺序。
①进样状态时,插入微量注射器。 ②转换到装填状态,注入微量注射器内的
1
样品。
③转换回进样状态。
④在进样状态下拔出微量注射器。与前面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在装填状态下插入微量注射器,还是在进样状态下插入。如果在进样状态下插入,则即使残留有前次注入的样品,它也将被挤出到排出管方向去,而不会引起交叉污染。这个顺序在进样器的样品回路容量比较小(50µl以下)的时候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由于过于注重色谱分析本身的性能好坏,对于注入样品的操作,可能考虑得较为简单,但从数据的可靠性这一观点来看,其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操作。如上述那样,只要稍加用心,数据便会大不一样。因此希望各位充分注意。
当然,关于试样注入的故障除了进样器的操作以外,还有起因为样品的称量错误及清洗错误,或者样品在微量注射器内壁上的吸咐等,以及微量注射器的操作有误的,关于这一类故障,希望在另外的机会里再作一说。
图1
图2 图3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