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检验:实验室为了配合临床危急、重症患者的诊断和抢救而实施的一种特需检验。检验者在接到“急诊检验”标本后必须快速、准确地发出报告,一般要求从接受标本开始至检验结果发出最长不得超过2h。
“急诊检验”的结果无论正常还是异常都必须快速用报告单的形式报告。
危急值:某些检测结果出现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的数值。也被称为紧急(panic)或者警告(alert)值。 当这种试验结果出现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能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生命可以得到挽救;否则,将可能危及患者安全及生命。 “危急值”报告不同于“急诊检验”报告。“危急值”不管是“急诊”还是“常诊”都必须用电话立即向医生报告。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质量控制的主要内容
一、实验室外:医生申请、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和收检
二、实验室内:设施与环境、仪器和设备、外部供应品、实验室检测系统、标本验收、室内质量控制
仪器和设备的标识
1、绿色”标识:经过校准、检定、厂家验收合格或检查功能正常的仪器,表明该仪器设备为合格状态或正常状态。 2、“黄色”标识:有部分缺陷,但不影响检测所需的某项功能,经过校准、检定或质控仍然合格,表明该仪器设备为准用或降级使用。 3、“红色”标识:仪器设备处于维修状态或损坏、性能无法确定或经检定/校准不合格,表明该仪器设备为停用状态。
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包括校准物质和正确性质控物质。 1、校准物:主要用于实验室的校准、标准曲线的绘制。 2、质控物:主要用于室内质量控制、室间质量评价。
有关基质效应
一、基质/基体(matrix):反应溶液中或样品中除分析物以外的所有组分。 二、基质效应:
1、美国临床标准化委员会(NCCLS)文件中从两个角度定义:①样品中除分析物以外的其它成份对分析物测定值的影响;②基质对分析方法准确测定分析物的能力的干扰。 2、对于临床实验室:不同于新鲜标本的反应特性使测定结果产生的偏差 三、基质偏差:基质效应所致分析结果的偏差。
量值溯源 :就是应用参考系统。即用参考测量程序或参考物质建立或验证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对实验室日常工作、科室管理、学科建设和实验室发展等方面所产
生及所需求的信息,通过计算机收集、处理、存储、输送和应用的系统。
LIS在实验室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漏洞,提高检验质量。 【组成】
1、临床检验信息:实验室日常工作所产生的信息,如检测结果、质控数据、工作记录等信息。
2、实验室管理信息:实验室的各种文件、技术资料、行政管理、检验收费、后勤供应、仪器维修保养等与实验室管理有关的信息。
1、如何确定参考范围:
标准: 参考个体(按预定标准选择的个体) → 组成:参考人群(包括尽可能多的参考个体) → 选出:参考组 → 测定:参考值 → 分析:分布特征(正态、偏态)→ 统计:参考值限度 → 指定:参考范围(参考值区间) 2、应用参考凡事应注意哪些问题? ①正确选择受检对象——具有代表性。
②合理规定参考人群的条件,如年龄、性别、民族,以及标本采集的时间和地区因素等。 ③保证一定数量的受检人数,一般应有100例以上,若分布呈偏态时应在120例以上,特殊情况至少也应30例以上。
④测定方法标准化,保证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⑤根据专业知识确定单、双侧位界,严格按照统计要求进行测定结果的处理。
临界值:划分诊断试验结果正常与异常的界值。又称阈值、分界值、鉴别值、指定值、诊断界值、截断点等。
医学决定水平(MDL/DL):临床上按照不同病情给予不同处理的指标阈值。用DL或Xc表示,用来排除或确定某一临床情况或预告将会出现某一生理变化现象。
金标准(gold standard):当前为临床医学界公认的诊断某种疾病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可通过活检、尸检、外科手术、随访等所作出的决定性诊断,又称确诊试验。比如:诊断肿瘤的金标准一般是病理学检查,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是冠状动脉造影, 诊断肾炎的金标准是肾活检等
1、灵敏度(Sen):又称敏感性、真阳性率(TPR)。是指在患病者中,应用该诊断试验检查得到阳性结果的百分比。反映诊断试验正确地识别患病者的能力, 该值愈大愈好。 2、特异度(Spe):又称特异性、真阴性率(TNR)。是指在非某病者中,应用该试验获得阴
性结果的百分比。反映诊断试验正确地鉴别非患者的能力,该值愈大愈好。
1、漏诊率(β),又称假阴性率(FNR),反映将患者诊断错误的概率,该值愈小愈好。与灵敏度互补的指标,漏诊率(β)=1-Sen 2、误诊率(α),又称假阳性率(FPR),反映将非患者诊断错误的概率,该值愈小愈好。与特异度互补的指标,误诊率(α)=1-Spe
1、阳性预测值(患病的试验后可能性,PPV或+PV):在诊断试验结果为阳性的人数中,真正患病者所占的百分率,即试验结果阳性者属于真病例的概率。 2、阴性预测值(NPV或- PV):在诊断试验结果为阴性的人中,非患病者所占的百分率,即试验结果阴性者属于非病例的概率。也叫非患病的试验后可能性。
1、阳性似然比,+LR或LR(+):用诊断试验检测患病人群的阳性率与非患病人群的阳性率之间的比值,即真阳性率与假阳性率之比。可用以描述诊断试验阳性时,患病与不患病的机会比。
2、阴性似然比,-LR或LR(-):用诊断试验检测患病人群中的阴性率与非患病人群的阴性率之间的比值,即假阴性率与真阴性率之比。可用以描述诊断试验阴性时,患病与不患病的机会比。
诊断试验结果与常见评价指标
联合试验:临床上常用的单项诊断试验都不够完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不是很高,可联合使用两种或更多种的试验来提高诊断灵敏度或诊断特异度,即~。 1、平行试验可提高诊断灵敏度 ,但降低了特异度 ; 2、系列试验可提高诊断特异度,但降低了灵敏度。 见下图
ROC曲线:以灵敏度为纵坐标、(1-特异度)为横坐标,将相对应的各临界值连接起来的折线图,称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简称受试者工作曲线。
根据金标准诊断结果将诊断试验数据分段、设定各临界值、划分四格表,再计算各临界值下的真阳性率、假阳性率,最后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
IU:即国际单位,在特定的条件下,每分钟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为一个国际单位。
1、血浆特异酶:为血浆蛋白的固有成分,在血浆中发挥特定的催化作用。多数由肝脏合成并以酶原形式分泌入血,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从而引起相应的生理或病理变化。出凝血有关的酶或酶原、胆碱酯酶、铜氧化酶及脂蛋白脂肪酶等。
2、非血浆特异酶:在生理情况下,当细胞更新时释放入血液,在血浆中含量很低,也无特殊生理功能的酶。根据来源分为:
①外分泌酶:由外分泌腺合成并分泌进入血浆的酶,包括胰淀粉酶、胰脂肪酶、前列腺酸性磷酸酶等。血液中的含量与相应分泌腺的功能及疾病有关。 ②细胞内酶:存在于细胞内进行物质代谢的酶,随着细胞的不断更新或破坏可少量释入血液。当其大量出现于血清中时,提示酶的来源组织细胞受损,最常用于临床诊断。
米氏方程:
底物浓度[S],最大反应速度(V或Vmax),米氏常数(Km)
1、一级反应:当[S]< 酶活性测定的方法: 1、固定时间法:将酶与底物在特定条件(缓冲液、温度等)下孵育,经过一定时间后,用终止液终止反应,通过化学或生物化学的方法测出底物或产物的总变化量,除以时间即可计算出底物消耗速度(-d[S]/min)或产物生成速度(d[P]/min),将速度换算为µmol/ min便是以国际单位表示的酶活性。 2、连续监测法:将酶与底物在特定条件(缓冲液、温度等)下孵育,每隔一定时间(2s∼60s)连续测定酶促反应过程中某一底物或产物的特征信号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每分钟的信号变化速率,求出酶活性浓度。 同工酶(isoezyme):同一种属中由不同基因或等位基因编码的多肽链单体、纯聚体或杂化体,具有相同的催化作用,但其分子构成、空间构像、理化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器官分布或细胞内定位不同的一组酶。 测定方法:电泳法、色谱法、免疫分析法、动力学分析法 1、平衡法:标本中待测物的量有限,经过酶促反应逐渐被消耗,当剩余的底物量很小(<1%~5%)时,指示反应信号逐渐达到平衡,即通常所说的终点,所以又称为终点法。 平衡法的特点是测定待测物的总变化量, 即测定的是“浓度”。 2、速率法(rate assay)又称动力学法、连续监测法,测定的是速率(通常指的是初速度)。当底物的消耗量较小时(<5%),酶促反应呈一级反应,此时的反应速度(v)与代测物的浓度成正比例。 代谢物酶法分析根据设计原理的不同可分为: 1、单酶反应直接法,可用于尿酸、胆红素(单底物),乳酸、丙酮酸、酮体、乙醇、碳酸氢根(双底物)的测定 2、酶偶联法,可用于体液葡萄糖、尿素、肌酐、甘油三酯、胆汁酸、乳酸、丙酮酸、酮体、乙醇、唾液酸以及氨、钾、镁离子的酶法测定。 3、酶循环法,应用见下 4、酶活性恢复法,应用见下 5、激活剂和抑制剂测定法:可用于有机磷的酶法测定、抑制性ALP法测定茶碱,激活HK法测定镁离子 酶循环法:利用底物和辅酶的反复反应,使待测物的酶促反应产物不断扩增。当待测物浓度很低时,指示反应可检测信号很小。利用酶促反应,使待测物和终产物之间的部分反应能循环进行,使检测信号不断增加。 【临床应用】 1、产物循环----氧化酶-脱氢酶系统,可用于甘油浓度的测定 2、底物循环----脱氢酶-辅酶系统,可用于胆汁酸、肉毒碱、同型半胱氨酸、高密度/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 3、氨循环----合成酶-脱氢酶系统:可用于氨的测定 试剂酶:作为诊断试剂来测定化合物浓度或酶活性的一类酶。 衡量其纯度的主要指标:①酶的比活性,酶的比活性越高,酶的纯度越高。②杂酶含量。 酶活性恢复法:很多酶必需某些无机离子、微量元素或辅酶存在才发挥其催化活性。脱去酶中关键的无机离子、微量元素或辅酶之后,酶即失去或降低其催化活性。将无活性或低活性 的酶与标本混合,标本中的无机离子、微量元素或辅酶使该酶复活或激活,复活或激活的比例可反映这些无机离子、微量元素或辅酶的含量。 【临床应用】 无机离子测定:丙酮酸激酶法测定钾离子、β-半乳糖苷酶法测定钠离子、淀粉酶法测定氯离子、异柠檬酸脱氢酶法测定镁离子。 微量元素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法测定铜离子、碳酸酐酶法测定锌离子 1、决定性方法:准确度最高,系统误差最小的方法,其测定结果与“真值”最为接近。 主要方法:重量分析法、中子活化法、同位素稀释-质谱分析法(ID-MS)等。 用途:用于评价参考方法与一级标准品,不直接用于鉴定常规方法的准确性 。 2、参考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已经被充分证实,且经公认的权威机构颁布的方法。 干扰因素少,系统误差很小,有适当的灵敏度、特异度、较宽的分析范围并且线性良好;重复测定中的随机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用途:能在条件优越的实验室作常规分析。主要用于鉴定常规方法、鉴定二级标准品和为质控血清定值、商品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3、常规方法:具有足够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特异度,有适当的分析范围,经济实用的方法,其性能指标符合临床或其它目的的需要。 常规方法在作出评定以后,经有关学术组织认可,可以作为推荐方法。 标准品(参考物,reference material):它的一种或几种物理或化学性质已经充分确定,可用以校正仪器和某种测定方法的物质。 分级: 1、一级标准品(原级参考物):它是已经确定的稳定而均一的物质,其数值已由决定性方法确定,所含杂质已经定量。属于有证参考物质(CRM)。 用于校正决定性方法,评价和校正参考方法以及为“二级标准品”定值。 2、二级标准品(次级参考物):可以是纯溶液(水或有机溶剂的溶液),也可以存在于相似基质中。 可由实验室自己配制或为商品,示值必须用一级标准品和参考方法并由训练有素的,能熟练掌握参考方法的操作者确定。主要用于常规方法的标化和控制物的定值。 方法评价的基本内容:通过实验途径,测定并评价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评价实验的过程就是对误差的测定。 1、回收:分析方法正确测定加入常规分析样品中的纯分析物的能力。 2、回收率: Tt:分析样品的测定结果 Tb:基础样品的测定结果 Tt – Tb:回收量 C:分析样品中加入的纯分析物的浓度(加入后浓度) 1、干扰:在测定某分析物时,受另一非分析物影响而导致测定结果增高(正干扰)或降低(负干扰)。 2、干扰物质:分为内源性(样品中存在的)和外源性(外界污染的)两类。 ①内源性的干扰物:血清中固有的代谢产物,如血清中的甘油、胆红素、脂类、蛋白质、血红蛋白等;治疗药物,肠道营养等。 ②外源性干扰物:样品收集中的添加物如抗凝剂、防腐剂、稳定剂,容器和塞子的污染等;试剂中的杂质和杂酶等。 1、精密度允许分析误差:95%样品的允许误差限度。 2、医学决定水平:用Xc表示,是指临床判断结果具有临床意义的被分析物浓度。 试剂盒(reagent kit,kit):用于检验项目测定的含有使用说明书的所有配套试剂的组合。 【分类】 1、固体试剂和液体试剂 ①固体试剂:冻干试剂、粉状试剂、干片试剂等。 优点:运输方便、保存期长; 缺点:组份均一性较差,瓶间差较大(分装过程中的称量误差和复溶时加入水量的误差都导致瓶间的不均一性)。水质的优劣对试剂的稳定性和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有相当大的影响。 ②液体试剂: 优点:稳定性高,组份高度均一,瓶间差小,测定重复性好,使用方便。无需加入任何辅助试剂及蒸馏水,避免了外源性水质对试剂的影响,性能较稳定,测定结果较为准确。 缺点:保存时间较短,不便于运输。 2、试剂盒在使用时,除标准品外,只有一个试剂的,称为单一试剂;如果有两个试剂,则称为双试剂。 ①单一试剂,优点:操作简单;缺点:稳定性较差,抗干扰能力差。 ②双试剂是目前的主要试剂形式,提高了抗干扰能力、试剂的稳定性和均一性。 1、量值:样品或标准物测量值(value)的简称。 2、溯源性(traceability):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量值)能够与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或国际测量标准)相联系起来的特性。 ①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在实际测量中,使用不同等级的标准物质,按照由低到高,逐渐进行量值的追溯,直到国际单位的过程。 ②标准物质量值传递:从国际基本单位用不同等级的标准物质由高到低进行量值传递,最终到实际测量现场的过程。 检测系统:完成一个检验项目的测定所涉及的仪器、试剂、校准品、质控品、消耗品、操作程序、质量控制程序等的组合。 1、验证的检测系统:经生产厂家充分验证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检测系统。 2、自建检测系统:自己选择仪器、试剂、校准品进行组合,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与某测定基准联系起来的检测系统称为自建检测系统。 全实验室自动化(TLA):实验室的各种操作过程均实现自动化,将各种相关的自动化分析 仪器串联起来, 组合成流水线式的作业,把样品输送到不同的检测单元,并将各个仪器的检测结果合并输出。 组成:样品前处理系统、样品输送系统、样品检测单元 分光方式: 1、前分光:光源→分光元件→单色光→反应液→检测器 2、后分光:光源→反应液→分光元件→单色光→检测器 是指分光后取多个固定单色光同时通过各自的信号传送通路(如光导纤维)传输到对应的信号检测器 优点:单色器中没有转动部分,提高了检测精度和速度 1、理论K值:若某酶活性测定没有可用的校准品,则酶活性计算公式由酶活性的国际单位定义推算得出: ε:指示物质的摩尔吸光系数,b:比色杯光径,VT:反应液总容量,Vs:样品容量 自动生化分析仪的b一般会自动校正为1 2、实测K值(实际K值):理论K值受样品和试剂的加量准确度、比色杯光径准确度,尤其是ε的影响。ε在波长和温度等不同时有所不同。试剂说明书的ε可能与实际所用分析仪所测不同。因而有必要获得用户所用分析仪的实际ε,再计算K值此为实测K值。 3、校准K值:酶校准液在分析仪中测定后可自动计算得出校准K值,校准K值=(酶活性U/L)s /(ΔA/min)s 1、弹性速率:酶活性测定中,当酶活性太高,在读数时间内已不呈线性反应。有些仪器具弹性速率功能,能选择读数时间前段仍呈线性的吸光度值计算结果,使酶活性测定的线性范围得以扩大。 2、弹性速率法:具备了弹性速率法的仪器,可以提前并弹性地确定检测读数窗口期,检测出高酶活力的样品,使得可报告范围上限延伸,一般可延伸5倍左右。 对于低酶活力或低浓度分析物,可以延长检测的读数窗口时间,使结果具有更多的检测数据,增加最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优点】:①显著减少了重新检测的频率。②避免了高酶活力样品的错误数据,得到准确的病人结果。③减少了试剂的消耗,并缩短了发报告的时间,消除了稀释样品的重做引入的误差。 取样周期:从样品针采集前一个样品开始到采集下一个样品开始所需的时间 取样周期决定了分析仪的工作速度;加试剂周期与取样周期相应 固定时间法:在时间-吸光度曲线上选择的两个读数点,既非反应初始吸光度亦非终点吸光度,其差值用于结果计算。固定时间法可解决某些化学反应的非特异性问题 【项目】:苦味酸法测定肌酐、溴甲酚绿法测定血清清蛋白 TDM:治疗药物监测;以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应用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使临床给药方案个体化,以提高疗效、避免或减少毒副反应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最低有效浓度(MEC)与最低中毒浓度(MTC)之间的血药浓度范围。 一些相关概念 1、消除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时间消除的药量与体内初始药量的比。 k值反映体内药物从测量部位消失的速度,由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决定;是反映体内药物消除快慢的重要参数,k值越大,则表明药物消除越快。 2、消除半寿期 (t 1/2):表示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简称半寿期,又称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寿期与消除速率常数一样,可以反映体内药物消除速度的快慢。 3、表观分布容积(V):表示当药物在体内分布达平衡后,体内药物按血药浓度均匀分布所需要的体液总容积。 V=Xt/Ct=X0/C0 式中: Xt为t时间的体内药量,X0为注射量;Ct为t时间的血药浓度,C0为刚注射完时的初始血药浓度 4、药-时曲线下面积(AUC):指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围的面积,单位为浓度单位×时间单位。AUC代表一次用药后药物的吸收总量,反映药物的吸收程度。 5、生物利用度:指药物被机体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又称吸收分数(F) 6、稳态血药浓度(Css):稳态血药浓度是指从体内消除的药量与进入体内的药量相等时的血药浓度,又称坪浓度。 7、负荷剂量(D):对于半寿期长的药物为了能立即达到治疗药物浓度而给予的超过常规剂量的量为负荷剂量(X负荷)。X负荷 = Css*V 治疗药物监测常用方测定方法 一、色谱法 色谱法根据两相状态可分为气相层析和液相层析。以气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气相色谱(GC),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色谱称为液相色谱(LC)。液相色谱中效果较好的一种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二、免疫化学方法 分为:放射免疫、酶免疫、发光免疫等。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LIA)是将具有高灵敏度的化学发光测定技术与高特异性的免疫反应相结合,可用于半抗原药物检测。尤其是荧光偏振技术和时间分辨荧光技术在TDM中广泛应用。 二、其他技术: 光谱法;毛细管电泳技术;抑菌试验 浊度:溶液中悬浮液或胶体物对光线透过时产生阻碍的程度被称为浊度。通过检测浊度的大小,对溶液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进行分析的方法称为浊度分析。 特定蛋白:在机体内具有某种生理功能,疾病状态时又有着特定的病理生理意义的蛋白质,临床上常被称为特定蛋白(special protein)。 附上学期的有关内容 血清中的蛋白质因为都是由氨基酸组成,性质相似,除清蛋白等少数蛋白质有某种特性可利用染料结合法等方法测定外,其他都需制备特异的抗血清,采用免疫比浊法、免疫扩散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放射免疫法等方法测定。 临床所指的特定蛋白质主要有:Alb、PA、AAT、AAG、Hp、AMG、CER、TRF、CRP,以及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和补体C3、C4,这14种蛋白质,目前已有国际公认的标准参考物质。 免疫浊度分析:在一定条件下,可溶性抗原与抗体在液相中特异结合,形成有一定大小的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颗粒,使反应液出现浊度;当光线通过介质中的复合物颗粒时,可形成光的吸收、透射、散射和折射;通过测量透射光或散射光信号强弱,从而推算出被测物的量。 1、透射免疫浊度法:指在光源的光路0°角方向上测量透射光强度,并研究其与被检测溶液微粒浓度关系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快速,可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或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 2、散射免疫浊度法:指在光路的5~90 °角的方向上测量散射光强度,并研究其与被测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的方法。该方法需要在专用的浊度分析仪上进行。 伪浊度:在反应体系中,除待测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产生的浊度外,其它可引起透射光或散射光发生变化的浊度都称为伪浊度。 血气分析仪:应用电化学分析技术和原理,采用电极对血液中的pH值、PCO2和PO2进行测定的临床分析仪器。现代血气分析仪又称为全自动血气/电解质/代谢物/血氧分析仪。 电泳: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着与其电性相反的电极移动,称为电泳。 电泳技术:利用这种现象对化学或生物化学组分进行分离分析的技术。已广泛用于各种生物分子分离分析。 1、自由基:能独立存在,含有未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分子或离子。 2、氧自由基:含有氧且未成对电子在氧原子上的自由基。占体内自由基总量的95%以上。 3、活性氧(ROS):是一类由氧形成,分子组成上含有氧且化学性质比氧活泼的物质的总称。氧自由基与H2O2、脂质过氧化物(LOOH)及单线态氧(1O2)统称为ROS。 【扩展】活性氧与氧自由基的区别 ①有些活性氧是自由基,那么这就是氧自由基。 ②非自由基的含氧物,是在自由基反应中产生,同时可直接或间接触发自由基反应的含氧物。例如:单线态氧(1 O2),激发态羰基化合物(如二氧乙烷),臭氧(O3) 歧化反应和Fenton反应 •OH主要是通过Fenton反应由(O2•-)直接衍生形成: 歧化反应:是指反应中的某种底物既能作为还原剂供应电子,又可作为氧化剂接受电子。上 述反应中的(O2•-)就承担这种角色,故属于歧化反应。 脂质过氧化:机体产生的活性氧(如过氧化氢或超氧化物)攻击生物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PUFA),引起自由基链式反应,产生脂质过氧化物的过程。 扩展:自由基作用于脂质发生过氧化反应,氧化终产物为丙二醛(MDA),会引起蛋白质、核酸等生命大分子的交联聚合,且具有细胞毒性。在衰老生物的机体内,比如衰老人群的神经系统内(脑组织中的神经元浆细胞/星形细胞中)和衰老小鼠的循环系统内(心肌匀浆液及线粒体),MDA的含量较其年轻时显著增高。 氧化应激的生物学效应 一、氧化应激对机体的生理作用: 吞噬细胞杀灭外来病原微生物、参与合成某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许多酶促反应、参与肝脏的解毒,排废过程 二、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效应 自由基参与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起细胞及细胞器损伤,其机制比较复杂,主要有三方面:①膜脂结构改变导致膜功能的障碍和膜酶的损伤;②脂质过氧化过程产生的活性氧对酶及其他成分的损伤;③LOOH的分解产物特别是醛类产物对细胞及其成分的毒性作用。 对脂类和细胞膜的破坏、对蛋白质和酶的损害、对核酸和染色体的损害、对糖的损害。 总结:脂类、蛋白质、核酸、糖类一旦受损,生命活动将受到威胁,导致细胞受损,机体患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肿瘤、胃肠道功能失调、感染、免疫失调等。 肿瘤(tumor):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异常性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肿瘤标志物(TM)是指在恶性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而合成分泌的或是由机体对肿瘤反应而异常产生和/或升高的,反映肿瘤存在和生长的一类物质,包括蛋白质、激素、酶(同工酶)、多胺及癌基因产物等。 理想肿瘤标志物的特征:①敏感性100%,能早期检测出肿瘤患者; ②特异性100%,能准确鉴别肿瘤/非肿瘤患者; ③有器官特异性,方便对肿瘤的定位; ④含量变化与肿瘤细胞的生长、消减、转移和肿瘤的分期密切相关,用以判断预后; ⑤半衰期短,可反映肿瘤的动态变化、复发和转移,监测治疗效果;⑥测定方法精密度、准确性高,操作方便。 肿瘤标志物的分类 1、根据来源分为: ①肿瘤组织产生:胚胎抗原(AFP,CEA)、同工酶(NSE)、激素(HCG)、组织特异性抗原(PSA)、粘蛋白、糖蛋白、糖脂(CA125)、癌基因(ras,mac)及其产物等。 ②肿瘤与宿主相互作用后产生:血清铁蛋白、免疫复合物、急性时相蛋白、同工酶、白细胞介素受体、肿瘤坏死因子等。 2、根据分布分类: ①组织肿瘤标记物:激素受体、端粒酶、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蛋白酶,基因产物,粘附因子,癌基因及抗癌基因。 ②血浆/血清肿瘤标记物:包括胚胎抗原、糖决定簇、上皮粘蛋白、糖蛋白、激肽、酶、蛋白。 肿瘤物标志从高浓度降至正常,大约需要5~7个半衰期。 “钩状效应”:在免疫学测定中,抗原过量导致形成的免疫复合物(IC)分子小,发生再解离。 可将高浓度结果错误报告为低浓度,标本需要稀释10倍后测定。 J检验10级《临床生物化学检验II 》部分考题 A卷 【名解】ROC曲线、检测系统、肿瘤标志物、医学决定水平、取样周期、表观分布容积、歧化反应、氧化应激。 【问答】联合试验的定义、分类、作用与结果判断,理论/实际/校正 K值的定义与计算,液体双试剂盒的特点(要求举例),氧化应激对机体的损害效应,理想肿瘤标志物的特征 【计算】单值指标判断 B卷 【名解】阴性似然比、表观分布容积、量值朔源、连续监测法、伪浊度、连续监测法、基质效应、肿瘤标志物、氧化应激 【问答】组合检验的作用,危急值报告与急诊检验报告的区别,ROC曲线的概念及其在方法评价中的应用,平衡法/速率法的概念,两者的联系区别,氧化应激的生理学作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的基本原理 【计算】诊断试验结果与常见评价指标的计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