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学教师已二十余载,但自以为还是个“泥瓦匠”,在教育工作上只会做些涂涂抹抹的事,始终是在低层次徘徊。现在学习了《教师专业标准》,才觉得要升级了,否则拿不到一份好工资;还有就是,孩子们逼的,你不学他们就会赶上你,将来会瞧不起你的。但要学好这个“标准”确实不容易,不是像翻翻书、看看杂志那么轻松。思来想去,我痛下决心,给他来个“一二三”:一要对照比较,二要反思检查,三要学习提升。我想,我这样学习应该算是比较认真的吧〃〃〃
一 对照《标准》 比较异同
《教师专业标准》里提到三个维度、13个领域、58项要求,一一对照下来,我没发现自己有多大缺陷,因为总括起来不就是一句话么——规范教师行为,走专业化发展的路子。但是,学习,学习不够啊!学习不够不仅使自己的认识不足,而且行为也高不到哪里去。比如说“学生为本”,谁都会说,但是一到实际工作中去,这个“本子”往往就被弄丢了。课堂上越俎代庖,只会按着自己的既定预设走,这是以“学生为本”吗?填鸭式的教学屡见不鲜,这是以“学生为本”吗?依据考试成绩为学生在班级内排名,哪位老师没干过?这是以“学生为本”吗?……还有很多,那什么叫以“学生为本”呢?这个“本”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我是当了多年教师才弄明白的,不就是把别人的孩子也当作孩子吗?!试想,如果是你的孩子考试交了白卷,你会弃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而只考虑所谓的“优生”吗?这要求的是教师要“爱生如子”啊!所以,教师的职业标准之首选,我以为就是一个“公”字,要有公心。公心不存,唯私而行,甚至唯利是图者是没有资格谈教育的。比较比较吧,“学生为本”,教师为“末”,这没有什么不公平的。我记得有位老师写过一篇文章就叫《教师如花》,如果我们做“花”的能将自身所吸收的营养反输给枝、干、根,岂不是会使整个教育事业更加枝繁叶茂么〃
对照《标准》,你我没有任何不同,那就要看看自己所做的了。
二 反思自身 检查言行
在学习理论时,我往往觉得自己是个伟人,而在实际工作中我总发现自己是个矮子——这是一对矛盾,是理想的与现实的矛盾。我往往无法摆脱掉自身的卑琐,可又绝不会放下教师的尊严。记得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既是人又是神,就是说在教别人的孩子时你是“神”,而在教自己的孩子时你只是个人而已。在“神”与“人”之间,有着怎样的区别呢?我想,就是教师职业标准。
在职业标准面前,每个人的理解都会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反思自身之后,就会有差别。尤其是在做的方面。
理论学习固然重要,但最终要回归实践。教师的一言一行确实有着一定的社会影响,这也许就是中国的教师所背负的历史的使命。“识字先生”这个词忽然间蹦出来。想想在教育普及伊始,读书是一种奢望,而现在呢,上学成了几乎所有下一代们的基本需求。这是国家的进步。教师在其间始终是个继承者,又是个传授者,是火炬手,也是播种者,绝对是要将我们习以为常的“言传身授”的职业行为视为神圣的。普通的“匠人”思想也许都能混口饭吃,但决不能担当什么的。在这个科技时代,教师不能只是追求思想意识上的东西,而要积极地与时俱进,投入到实际的工作与学习中去的:在学生面前,我们也要是个“好学生”;在知识面前,我们首先应该是个“饥饿者”,努力做出各种扑向知识的“捕食者”姿态。
自觉地反思自身,自觉地检查言行,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你我一定会在学子们面前表现不俗,因为,这是我们走职业化路子所必需的。
三 学习理论 提升层次
在新一轮“国培”的热潮下,理论学习被提到了历史的制高点:专家讲座,学者演讲,热点讨论,无不体现了所有教育行业的深层次追求。教师本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终身学习”的生存状态,也决定了其与时俱进的先进性,所以,学习很重要。理论学习,让你我学会思考。
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个“新物种”不断繁衍的时代。教师不会是“基因转型”之外的产物,只会是永远更高一级别的职业。所以提高教育者的职业水平是倏忽不可缺不可忘的。多读些书,多走些路,四处多见识,让你我始终觉得是生活在当今。我们既怀念过去,更展望未来,这就是承前继后者的心态。
学习理论,追随文明,大胆实践,敢于创新,——我们确实不能再做随时有可能下岗的“泥瓦匠”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