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电影思潮比较

2021-11-06 来源:独旅网
影视观察 张媛: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电影思潮比较 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电影思潮比较 张 媛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影视编导学院,陕西西安710130) 【摘 要】光影的魅力能够跨越地域、民族以及文化障碍,在全球进行着广泛传播。跨越20世纪8O年代前 后十多年的时间,华语影坛两岸三地差不多同时出现了具有先锋性的电影思潮——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 运动以及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的电影作品。三足鼎立的局面属于华语电影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共同标 志着华语电影的艺术成就和辉煌,这些也为华语电影在世界影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两岸三地 中图分类号:I91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OO7一O125(2017)05一O127一O2 电影,在梦幻中不断制造奇迹,续写神话。好莱坞 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是指“文革”结束之后,以陈 电影史上的代表性人物、悬念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经有 凯歌、张艺谋、冯小刚、吴子牛、田壮壮、何平、霍建起、 言, “电影是将平淡无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华语 胡玫、孙周、张建亚、周晓文、黄建新等为代表的一批导演。 电影因其两岸三地的地域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发展 他们属于中国内地电影史上真正改革的一代。代表作品 状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与特色。 有《黄土地》《红高粱》《孩子王》《秋菊打官司》《黑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8O年代出现了三大电影思潮, 炮事件 双旗镇刀客 霸王别姬 大红灯笼高高挂 活 即香港新浪潮电影、台湾新电影运动以及内地第五代导 着》等。第五代导演群体不同于第四代的诗意电影品质。 演群体的电影作品。 他们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在极力摆脱阴柔风貌,塑造真正 香港新浪潮电影指的是,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的阳刚之美。其电影语言富有深刻的内涵和艺术想象力, 开始,香港步人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国外接受过正 开创了内地影像美学的新阶段,同时也使得中国内地电 规电影教育、科班出身的一批年轻导演,从电视台出走 影走出国门,在欧洲电影节上斩获奖项,在世界范围内 转向电影行业。带着学院派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 获得广泛的赞誉。 在电视台磨练出的经验,他们激情澎湃,高度热忱地把 无论是香港新浪潮导演,还是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 握住时代脉搏以及观众的喜好,制作了带有强烈个人风 又或者是以侯孝贤、杨德昌等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 格且形式新颖的一系列影片,例如严浩的《茄喱啡》、 的导演,他们差不多都是1949年前后出生的,而且都在 章国明的《点指兵兵》、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 20世纪80年代左右崛起。两岸三地的电影运动在其发 劫》、谭家明的《名剑》、方育平的《父子情》、严浩 展的过程中,相互之间也存在差异。 的《似水流年》等。这些影片主要集中在1978—1982年, 一、疏离的时空造就不同的创作背景 为香港一度低迷的电影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从而也顺利 显而易见,两岸三地,隶属三个地方,香港、台湾 地渡过了积压在电影行业的重重危机。 和内地。电影运动前后持续的时间也有差别。香港新浪 台湾新电影运动指的是,在好莱坞电影以及香港电 潮是在1978--1982年;中国内地第五代导演是20世纪 影的双重冲击下,台湾电影发展举步维艰。自20世纪 80年代才开始崛起的;台湾新电影运动是1982--1986年。 80年代开始,侯孝贤、杨德昌、张毅、陈坤厚、李祷宁、 三者的滥觞之作分别为:1978年的《茄喱啡》、1984年 柯一正、王童、万仁、曾壮祥等导演互相扶持,创作了 的《一个和八个》,以及1982年的《光阴的故事》。 一系列题材多样、风格突出、主题凝重的影片。这些影 香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逐步走向经济腾 片大多追求清新自然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政治 飞的黄金发展期。与此同时,旧有的类型片已是风烛残 意识形态的束缚,充满了人道主义的关怀。代表作品有《光 年,无力回天。无线电视台和《电影双周刊》杂志都在 阴的故事 小毕的故事 海滩的一天 苹果的滋味 儿 客观上为香港新浪潮电影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台 子的大玩偶》《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看海的日子》 湾自20世纪60年代就有专门的电影刊物介绍世界电影 《冬冬的假期》《老莫的第二个春天》《青梅竹马》《玉 的最新内容和相关信息。当局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与电影 卿嫂》等。这些电影不仅提升了隶属于中国电影的文化 有关的改革措施,如颁布新政策、建立新院线、开设影 品质,引领了艺术电影风格以及精英文化的发展思潮, 视讲座、建立图书馆等,旨在促进台湾电影的振兴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台湾电影的诗意风格。 内地在“文革”结束以后,百废待兴。高考制度重新恢复, ・127・ 《戏剧之家》2017年第05期 第245期 众多青年人拿起课本,走回课堂。政治、经济、文化等 豪快意恩仇的江湖世界中,而是传承并且借鉴法国新浪 各个领域都才刚刚起步。 潮的电影特色,如使用方言拍摄、启用非职业演员、利 用长镜头、采用外景、偏爱自然光等。他们打破了以往 二、异样的环境塑造电影人的成长经验 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们大多都根植香港本土,接受西 台湾政治剧以及琼瑶剧盛行的局面,在写实性的题材中 方教育。在同到香港之前,在欧美研习过专业的电影课程, 游走,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将目光投向社会问题,成为“文 接受过正规的电影教育。在投身电影界之前,又有过在 以载道”的传播者,贯彻了“电影是为人生而艺术”的宗旨。 电视台工作的经验。比如导演许鞍华,她】972年毕业于 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直接以主人翁的身份追溯和反 香港大学,后来又去英国读电影专业,在1975年返回香 思着历史。摆脱了第四代的诗意品性,努力营造仪式化, 港后,曾经担任大导演胡金铨的助手,之后加入无线电 去除大团圆式的结局,展现气韵生动的民族品性,以前 视台。 台湾新电影运动的导演们与新浪潮的导演们背景相 似,他们大多接受过专业的电影教育,还有人曾留学国外。 比如杨德昌曾在美闰南加州大学电影科学习;李祜宁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电影学系留学;张毅和柯一正都毕业 于台湾著名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近现代西方文艺思潮 以及传统文化的兴盛,都对20世纪8O年代台湾导演的 创作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以及丰富的文化养料。 相比之下,大陆第五代导演虽然生在新中国,长在 红旗下,但出生以后,个人命运就与时代大背景共同沉 浮。在动荡的岁月里,他们不得不放下课本,走出学堂, 上山下乡,去最为,“阔的农村开天辟地。工人、农民、 军人是他们进人专业院校之前的身份。尽管他们进入大 学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但是,在最为美好的青春年华里, 他们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机会。在此看来,内地第五代导 演在接受专业的电影教育上,与港台的导演们有着一定 程度上的差距。 三、多元文化影响电影创作理念以及美学风貌 不同的地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以及文化内涵。香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英属殖民地,所以融贯东西的文 化氛围,使得香港这片土地更为开放和自由。但是,长 期缺少的文化认同以及身份归属感,让香港人对于自己 的身份反复进行探讨和寻找。曾经一度沉迷于制造神话, 企图来逃避现实的樊笼。“九七”症候所带来的命运模 糊感以及漂泊情绪像是一个枷锁,在众多影片里得以体 现和表露。香港新浪潮电影在整个香港电影的发展史上 虽然不是主流,但是为香港电影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 拓展机遇。影像凌厉、类型丰富、题材多样的作品,不 仅充斥着温情和爱意,也有道不尽的悲凉。内敛、收放 自如的情感表达不着痕迹。把现实与个性兼收并蓄,在 商业与艺术之中获得平衡点。 香港新浪潮的导演们从一开始就尊重观众以及票房, 在商业竞争残酷的环境里长驱直入,如鱼得水。这是台 湾新电影以及内地第五代导演群体所不曾关注的领域, 他们将更多目光投向电影艺术化的表达。 台湾在近现代史七伴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使得台 湾新电影走向了精英文化,导演们不再执着于编织爱情 童话以及琼瑶式的“三厅电影”,也不再投入到武侠英 ・128・ 所未有的忧患意识去关照纷繁复杂的历史和现实。 在第五代导演群体的作品中,人物都在艰难困苦的 环境中努力挣扎,找寻民族认同和个人生存的出路。摒 弃了政治的枷锁,在自由的氛围里进行着彰显个性的创 作。在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第五代导演们对于票房的 问题还不是很关注,也就是说,在一定程度上,计划经 济为第五代导演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制作环境。 然而,到了后来,为了追求商业目的,本来就不会讲故 事的他们进入了一个两难境地。 香港新浪潮、台湾新电影运动、内地第五代导演群 体三者之间存在着异同。论及共同点,无可争议的是他 们都隶属于华语影坛,共同标志着华语电影发展的艺术 成就和创作高度。或许在文化上多少都出现过断层以及 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但是属于同一个华夏民族的心理 认同感以及文化根基一直未曾改变。华夏子孙的文化传 承一脉相连,必将走向永远。 台湾导演侯孝贤曾在戛纳电影节满怀激情地预言: 台湾的资金、香港的技术、内地的导演,将造就前途无 量的华语电影未来。近些年来,《云水谣》《厕皮》《十 月围城》《建国大业》等影片,都是合拍成功的典范。 无论是台湾导演还是香港导演,他们纷纷北上,转战内地, 在制作理念以及模式上,大家互相交流和学习,开辟出 更为广阔的华语电影市场。我们也期待着有更多更优秀 的作品出现。 参考文献: 【1]赵卫防.香港电影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 版社.2007. 【2]李少白.中国电影史I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孙慰川.当代港台电影研究【M1.北京:中国电影 出版社。2004. [4】王海洲.镜像与文化——港台电影研究 J.北京: 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张媛(1988一),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现代 学院影视编导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电影电视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