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动于笔尖上的真情

2023-08-17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动于笔尖上的真情

作者:毛双双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4年第09期

【案例背景】

现在的作文形式多样,题材广泛,但其内容存在着情感上的“失真”。尤其现在90%学生是独生子女,长辈非常宠爱,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气。缺少磨炼,意志薄弱,个人意识特别严重,以自我为中心,很难和其他人相处,从而慢慢地形成了孤僻的性格,都是情感“失真”的体现。刘伟指出:情感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作文教学更是如此,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才是最重要的。 【案例分析】

我担任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写作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是登天之事。我最担心的是上他们的写作,特别是抒发情感类的文章。深刻地记得那一次的写作主题——“我最想感谢的人”,学生举手发言,说谁都有的,妈妈,爸爸,老师……可只有几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学生则抓耳挠腮,都说没有材料可说。等他们交上作品一看,更是让人哭笑不得,其中有一个学生写道:“有一天晚上下着大雨,我发烧了,把我的爸妈急坏了,爸爸就一路跑着背我去医院,他们的衣服全湿透了,走了很久才把我背到了医院……”。虽说现在的学生很有时代感,但他们写起作文来事例却显陈旧,比如作文中谈到难忘的人就会写生病的时候,谈到生病就会涉及下雨天。谈到勤奋成才就写爱因斯坦、爱迪生、居里夫人,谈逆境成才就写张海迪,奉献精神就写雷锋、焦裕禄,让我觉得孩子的思想被禁锢了,生活圈子被闭塞。全班学生除了那几个学生外,其余的可算是绞尽脑汁,冥思苦想地设计“感人”场景,离谱的情节。甚至是取身换头,搬抄作文书的故事情节,换了个人物名称。大部分的文章则都是千篇一律,都是老掉牙的故事情节。这样的文章让人如何去修改,问其原因,学生个个说没有思路,没有东西可写。学生遇到没有东西可写,又迫于完成任务,就只能编,捏造。他们根本就没有真正地去体会,去感受,去观察。我觉得这是他们的一大不足,更是我作文教学的一大失败。 【案例反思】

在我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一篇好的作文语言要优美,情节要生动,也许是太注重文章的形式,往往忘了真情实感是很朴实的。慢慢地学生就失去了作文的“真”,学会了在作文里说假话、套空话。一直到现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不能让孩子完完全全说真话,甚至会厌烦这样的写作方式。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应该先反思该如何改善这样的局面。我本人做了以下的反思:

一、寻找情感共鸣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愈发地感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可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也曾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和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抓住现实生活中的“动情点”,来触发学生情感,让学生积极地、不由自主地被“唤醒”。有的时候正是因为孩子们长时间在教师的语文教学中机械重复地学习,导致学生对语文的厌学情绪。在观看电影的时候,我们不止一次地看到,当屏幕上出现生死离别,壮烈牺牲的场景时,有些人也许会轻浮地哄笑,当看到灾区的凄惨情景时,有些人会冷眼观看。在课文中,当读到长江、长城、黄山、黄河的壮美时,又有多少学生能感受到自豪呢?当读到五壮士、老班长、军需处长……这些英雄人物时,又有多少学生会无视他们的价值呢?学生的情感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直观性和感观性,如果外界的刺激不能符合自己的胃口,那么学生做任何事情都会索然无味,有时甚至会有厌烦的情绪产生。也正是因为教师未能寻找出学生的情感出发点进行教育,从而对英雄未产生应有的崇敬之情,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抽象苍白的说教涂抹上浓浓的情感色彩,将众多的规矩条框赋予浓浓的情味。这样才能慢慢地让学生写出发自内心的字眼,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重视内在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学生自我表达,与人交流的需要。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但是要学生讲真话,说实话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现在的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不断地下降,相应地使他们对“自尊”这种情感体验敏感起来,连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及言语中的一些不经意的表现“圈点”出来,与之相联系,从而造成畏惧的心理,不敢向老师倾诉,更谈不上将真情实感跃然纸上了。因此教师应该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教育学生,帮助学生,“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人”,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允许所能达到的水平。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学生,体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学生课堂的主体,同样也是作文的主人。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在指导写作的时候,不要过分地参与,过分地掺杂自己的喜怒哀乐,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在习作范围中的情感宣泄,做到敢爱敢恨敢哭敢笑,拥有情感上的自由,选材上的自由。而能做情感真正的表露,这一切都是以说真话、抒真情为基础的。情动才能抒发,真实是实现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同时教师不要强求情感表达的一致性。情感作为心理活动的表现,是很具个性化的,只要出自于内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就可以了。法国著名学者卢梭说:“孩子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对于生活,学生总是从已有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来解读,这种个性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对于学生的错解、曲解和童真的直言,千万不能“迎头痛击”,而是要指导他们准确深入地认识生活、理解生活。 三、写作源于生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前提。只有广泛地了解生活,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认识生活,才能写出富有声情并茂的作品。现在的学生的生活经验过少,特别在这个时代,许多的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是常有的事,何况我们的小学生,更多的是依赖他们的父母,缺乏生活的能力。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老师平时要有计划地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访问、春游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开阔眼界,广泛地接触大自然,走近生活,感悟生活。多引导学生去参与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从中积累素材,去体验生活,这样既可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又可以享受成功的快乐,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体验、感受,通过自己的笔墨描绘下来。作文教学没有课本,有的只是一本博大精深的生活无字书。这样的写作才是真正的写作,源于现实,又能表达学生的欲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自然要说什么程度的话。”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现实生活,让他们体验生活,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领悟能力,让他们从中学会独立表达,写出发自内心的话语。要留心,写作素材无处不在。

因此,只要时刻观察学生的动态,不断地对教学进行反思、斟酌。那么我们的课堂才会更显成效。

作者简介:毛双双,女,1988年8月出生,本科,就职于浙江省温州市瑞安飞云周苌小学周村校区,研究方向:小学英语有效课堂的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