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康熙乾隆时期皇家园林发展及造园风格

2022-04-16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康熙\\乾隆时期皇家园林发展及造园风格

作者:李凤仪 王冰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1年第08期

摘要:重点阐述了康熙、乾隆时期中国皇家园林发展历史,解释了社会经济发展对皇家园林建设的影响。举例并概括分析了清时期的大内御苑、别宫御苑及离宫别苑。从而分析了康熙及乾隆年间皇家园林建造的风格差异。

关键词:康熙时期;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造园史;造园风格。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064-02

中国古典园林自康熙以后兴起了一个皇家园林建设的高潮,至后来到乾隆后期,中国园林的成就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全盛时期。自表一康熙至乾隆时期皇家园林造园简史可看出一百多年的康乾盛世期间,清朝不仅在经济、外交政策等方面有骄人的成绩,在皇家园林的建造上的规模和质量在我国历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清朝园林是我国古典园林中保存最完整的,这对我们了解和研究其他朝代的园林都是有指导意义的。

因明、清改朝换代时,满人并没有像以往历朝历代更替时采取堕宫的行为,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未毁坏前朝宫苑,而将其继续沿用下去的新王朝,这是明智也也是勇敢的,以往朝代更替产生的堕宫现象从一些角度来讲也是出于对前朝的畏惧,因此产生了这种“断其后路”的“保险”行为。不仅于此,清入关后厚葬了明思宗朱由检,这也显示出统治者的贤德与雄才,更有未雨绸缪之意。

由于清朝的明智之举,北京城保存较为完好,城市格局也没有较大变化,明朝的宫殿、坛庙都一一归到清朝的帐下,还包括明朝的皇家园林,如西苑三海、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等等。康熙至乾隆年间对大内御园的修建大都是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无大规模的新建。满人不同于汉人的生活习惯与传统使得统治者不习惯在皇宫中居住,而更向往一些气候凉爽、自然风景优美更加宜居的环境,所以康、雍、乾三朝都在紫禁城以外寻找“避喧听政”之佳所,除有重大仪式等特殊情况返回宫中,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都住在“避喧听政”处。因此,在京师御苑、离宫别苑的建造上,从康乾盛世到历代后继者都从未懈怠过。 一、清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从清朝入关,统治者就对农业表现出极大的重视,清初一直遵从农耕优先,劝农、先农,奖励农桑的基本国策,农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表现在康、雍、乾统治时期耕地面积增大、水利工程兴修、种植技术的改进、新品种改良和引进、粮食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等。

农业的快速发展对当是的园林景观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皇家园林中出现大量农耕景观。如中海丰泽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亲耕之所,一派田园风光。此外,当是还有大量记载皇帝劝农亲耕的耕织图流传下来。 (二)手工业的发展

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冶矿业,煮盐业、制糖业、瓷器业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三)商业的发展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商品经济的繁荣,刺激当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资本主义发展的萌芽滋长,这种繁荣与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最后在乾隆后期完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繁荣。经济的发展给朝廷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与财富,使皇家园林的建造、发展成为可能。 二、皇家园林实例与分析 (一)大内御园 1、清西苑

即太液池,早在金代在此修建离宫大宁宫,元代建都把太液池归到宫城范围内,明代开挖南海,使太液池又有了三海之称(北海、中海、南海),并对其进行大规模的修建,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时期,它的营建更是尽善尽美。 2、紫禁城内三座御花园

清紫禁城内御花园的新建工作主要集中在乾隆年间,主要是建福宫西和宁寿宫花园,这两座御花园不再像明朝修建的故宫花园追求左右平衡对称,而是满足乾隆皇帝对于江南园林的喜好,建造时因地制宜,在平面和立面上采用非对称的处理手法,在制度严谨的禁宫之中,显得灵巧、新颖。 (二)离宫别苑 1、承德避暑山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承德避暑山庄是作为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而存在的皇家园林。作为前往木兰围场的二十一座行宫之一。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这时,承德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战争的伤害与用一座宏伟园林代替城墙换来的和平与稳定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体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这一阶段建设的重点集中在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等建筑,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题写四字“三十六景”。

康熙五十年御制《避暑山庄记》有云:“因而度高平远近之差,开自然峰岚之势。依松为斋,则窍崖润色;引水在亭,则榛烟出谷,皆非人力之所能。借芳甸而为助;无刻桷丹楹之费,喜泉林抱素之怀……”。由此可看出康熙的造避暑山庄总的规划思想、艺术构思在突出自然山水之美,但并不是朴素的自然而是经过匠心雕琢而成。无论辟湖筑洲,布置建筑,在以突出形胜为主题。即使构建殿屋轩榭等园林建筑,也为与环境相和谐而顶用灰黑筒泥瓦,“楹柱不施丹雘,栋梁不施彩绘”,以纯朴素雅的格调为主。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这一阶段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重点集中在山区,同时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后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与康熙不尽相同,乾隆在营建园林上是有他个人特点的。康熙、乾隆祖孙二人都对江南园林有偏爱之情,而后者更甚,因此将所好江南名胜,仿其意而建置在避暑山庄中,成为苑中之园。乾隆恨不得“移天缩地在君怀”,如避暑山庄最南端有仿倪云林狮子林所建“文园狮子林”。 此外,乾隆在山庄内新建了不少工程浩大的建筑组群。有些建筑组群体量宏伟、色彩华丽,基本偏离了康熙年间要求自然素朴的风格,使整个山庄面貌有了改变。 (三)行宫别苑

北京的西北郊地区,由于良好的地理环境与山水景观,是名苑集中的地带。到乾隆继位后,大兴土木,形成了后来的三山五园。 1、静宜园

康熙年间(1662~1722),在北京西北郊的香山建成“香山行宫”,乾隆十年(1745)加以扩建,翌成竣工,改名“静宜园”。全园结构沿山坡而下,是一座完全的山地园。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据乾隆御制《静宜园记》记述:“昔我皇祖于西山名胜古刹无不旷览游观……无丹雘之饰。质明而往,信宿而归。牧圉不烦……” 可见康熙年间的静宜园是一座规制较为简朴的皇家行宫。

乾隆十年(1745年)借其名胜将香山扩建成以山林取胜的皇家园林,“佛殿琳宫, 参错相望……供揽结之奇者,为亭、为轩、为庐、为广、为舫室、为蜗寮……”(《静宜园记》)。乾隆帝的改建一改康熙年间要求自然素朴的风格,更显皇家园林之气派,改变全园面貌。 2、静明园

静明园位于西北郊平原的西北缘凸起的两座小山之一即玉泉山之阳。

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玉泉山辟为行宫,名“澄心园”,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名为“静明园”。乾隆十五年(1750年)对静明园开始大规模扩建,把玉泉山、整个山麓和湖河地段全部圈入宫垣之内;十八年(1753年)形成\"静明园十六景\";二十四年(1753年)全部建成;五十七年(1792年)又对全苑进行多次修葺,后达到静明园鼎盛时期。

3、畅春园

康熙年间,利用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旧址,在其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喧听政”的离宫。畅春园在体形、尺度、色彩和装修等方面依旧符合康熙一贯的造园风格,较为朴素,尺度较小,与自然协调。 4、圆明园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在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时,园已初具规模。雍正皇帝于1723年即位后,第二年制定拓展原赐园总体规划,并在园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正殿等建筑,御以\"避喧听政\"。

乾隆皇帝在位60年,对圆明园营构费用达千万。此外,乾隆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绮春园。至乾隆三十五年即1770年,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 5、清漪园

乾隆十五年至十六年(1750年~1751年),前有借凭治水开拓西湖更名为昆明湖,后借为母祝寿之名,开始建设清漪园。至乾隆二十年(1764九年)完工。

清漪园是一座山水结合、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造园艺术中反映出清中叶皇家园林建造的许多特色。第一,严整的轴线控制全园、琉璃瓦、彩画等装饰、大体量建筑等突出皇家气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与唯我独尊的意图。第二,清漪园的总体规划和许多景点设计是以江南园林作为蓝本而建造的。其总体布局仿杭州西湖,西堤仿苏堤,景明楼仿岳阳楼惠山园(谐趣园)仿无锡寄畅园等。足以表明乾隆皇帝对江南园林的喜爱与肯定。 三、康熙、乾隆时期造园风格分析

康熙本人重农治河,体恤民情,珍惜民力,在皇家御苑建造过程中一直崇尚节俭,因此这一阶段园苑风格,多追求朴实,为与环境相和谐。

而到乾隆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已处于世界第一水平,给皇家园林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这一阶段园林建设风格不同于康熙时期,而是体形、尺度、色彩和装修等方面都较前期富丽堂皇,更显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在乾隆所改建、扩建的很多康熙建造的园苑中都能体现出祖孙二人造园风格的变化。这个时期的很多皇家园林还建造有具有中国地方造园风格的苑中园,造园风格的融合丰富了园林形式,使得这时期的皇家园林更具价值。

由于康、乾祖孙二人对江南园林共同的喜爱之情,这一时期的园林中常见仿江南名胜的各种景观置于园中,虽是模仿,同时又根据自己的环境特点因地制宜,使之别具特色。 经历了元、明两朝短期的没落,到了清中期,无论是整体建筑还是艺术设计都是中国皇家园林达到顶峰的时期,历朝历代的建筑技术与造园艺术在这时得到升华与统一,但它也是我国园林发展史上最后一个繁荣时期。此后皇家园林的发展开始进入尾声。

参考文献:

[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清华大学出版社. [3]易军、吴立威.中外园林简史[M].机械工业出版社. [4]丁山.皇家园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5]康熙.避暑山庄记. [6]乾隆.静宜园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