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管理101硕 张卉娟 2100759
摘 要:对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历史溯源,往往有助于我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更好发展。本文从苏联模式的内涵探究出发,寻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其相关的蛛丝马迹,并借全球化的大背景,从积极角度提出了苏联模式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苏联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 全球化
一. 引言
要坚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深刻认识苏联模式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关系,必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苏联模式中成长起来,并从体制模式的层次上实质性地突破苏联式社会主义而取得的伟大成就。不深刻认识这个问题,就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左顾右盼、摇摇摆摆,甚至走回头路。正确地认识苏联模式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于科学地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还是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是极其重要的。
二. 苏联模式的内涵及特点
1. 苏联模式的内涵
正确理解所谓“苏联模式”,不仅应符合实际标准,更有助于我们在今时今日给予其科学的评价。所谓苏联模式,是指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
中形成的一整套路线、方针和政治、经济、文化管理体制的总称。就其内涵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它是社会主义的模式,就是说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二,它是苏联的,就是说它在具体体制方面体现与反映了苏联的具体国情与当时时代的特点。
2. 苏联模式的特点
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苏联模式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这一成功实践将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成功实践。
苏联模式坚持共产党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物极必反,苏联模式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导致了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再加上缺乏监督,造成了极端个人崇拜。党的最高领导人听不进党内不同的意见,对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采取了大规模镇压的手段,以至于使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含冤。
根据苏联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和历史认识,苏联模式确立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然而,正是由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完全排斥市场经济的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苏联解体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市场上货物匮乏、老百姓怨声载道有一定的关系。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苏联模式”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而形成的。它同苏联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继承,二是扬弃。
1. 苏联模式中体现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原则
对于苏联模式体现的苏联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我们党曾把它概括为五个方面:
(1)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组织成为共产主义的政党。这个政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按照民主集中制建立起来,密切地联系群众,力求成为劳动群众的核心,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自己的党员和人民群众。
(2)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联合劳动人民,经过革命斗争从资产阶级手里取得政权。
(3)在革命胜利以后,无产阶级在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联合广大的人民群众,建立无产阶级对于地主、资产阶级的专政,镇压反革命分子的反抗,实现工业的国有化,逐步实现农业的集体化,从而消灭剥削制度和对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消灭阶级。
(4)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5)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承认各民族平等,维护世
界和平,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努力取得各国劳动人民的援助,并且努力援助各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民族。
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并且一贯坚持这些原则。即使在强调独立探索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时,也是肯定这些共同的基本原则的。
2. 正确对待苏联模式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些宝贵的思想,在方法论上和实践上为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指明了一条科学的思想路线,奠定了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方法论基础。可以说,在分析苏联的经验中得出的这些重要的思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与中国的特殊性相结合。因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是真正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四. 全球化背景下苏联模式对我国发展的启示
20世纪90年代,苏联模式的实践终结了,但这一实践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兴起和发展却起了明显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可以说,这是20世纪苏联模式留给21世纪走向全球化的世界经济最有意义和最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给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中国在21世纪初融人经济全球化过程留下了富有时代意义的重要启迪。
1. 必须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知识经济的崛起,使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工业经济落后的条件下赶超的,现在当这一赶超尚未实现时,又面临着在知识经济的挑战中被甩得更远的威胁。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科教体制的改革,加快适应知识经济和国际经济竞争的各类人才的培养,建立健全国家创新体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把经济增长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才能在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世界格局演变的激流中,经受住风险和考验。
2. 必须紧扣时代主题,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走和平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单个国家的经济实际上已成为世界经济整体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自给自足、闭关自守的情况下高速地发展其民族经济。对外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实践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展望21世纪,经济全球化将加速发展,其结果必将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密切。我国政府作出的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针、决心走和平发展道路,就是在正确把握21世纪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作出的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决策。
3. 必须深化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立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时代要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中国共产党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一个国家必须把本国的生产、消费以及资源的配置置于全球性的经济联系之中,才能取得最大的
经济效益,更好地满足本国人民的需要。因此,经济全球化不仅反映着整个全球生产力发展的现状,同时又代表着当今世界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客观趋势,积极参与并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各国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衡量一个执政党是否先进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它是否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是适应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的一个重要
标志。因此,我们党要坚持自己的先进性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就必须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向一致起来,在深化市场导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辅之以强有力的国家宏观调控,从而不断地促进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⑴.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
⑵.吴恩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苏联模式”关系析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7
⑶.吴韶禹,关于苏联模式的几个问题,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7
⑷.戴小江,邓小平的苏联模式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⑸.刘军,经济全球化语境下苏联模式的价值与启示,理论学刊,2006.1
⑹.刘书林,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讨,200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