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

2020-11-15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

作者:于淑敏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07期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还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新课程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日常管理全方位的变革。课程理念是课程设计者蕴含与课程之中,需要课程实施者付诸实践的教育教学的信念,是课程的灵魂和支点。在几年多的新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当中本人积累了一些浅薄的经验,愿和同行一起探讨。

一、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我们农村学校的班额比较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在教学时既要考虑同一年级学生的共同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分层教学,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中,我们主要采用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按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实质不变而程度有深浅”的因材施教和“量力之所能道”的量力施教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得到发展,获得成功。比如在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侧重点,设置具有不同梯度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程度有差异,我们要正视这种差异。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在上课时注意用目光多注意他们,也不时地走入他们中间,使学生感受到对他们的关爱。课堂提问时,一些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就可让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回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科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除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小学语文学知识外,还应具有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小学语文学知识是提高小学语文科学素养的基础。

教师应在教学中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肯定使学生明确,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实事求是的作风去认真对待学习,对待每一件事,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态度和科学品质。 三、倡导探究性学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支持学生的积极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创设自主空间,引导学生乐于探究。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学习的成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提高探究、实践、体验、合作、交流等各种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时效性,就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为其终身发展加注动力。我曾做过调查,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是角色扮演、辩论赛、竞赛、做小教师等。

加强引导,使学生会探究,使现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在课堂上我常常问: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你是怎样分析的?你是怎样获得的?目的是让学生关注生物学知识,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这样,改变过去老式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根据提示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知识的道路,最终获得知识,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四、以生为本,实现和谐教学

以人为本,实现课堂和谐教学的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平等教育,改革精英教育的弊端,促进班集体整体协调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自己的个性、能力,成为“自由”“自在”的,充分发展自己天分的人。这样使每个学生发展达致人性、人格、人品的完美结合。我们将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以“回归主体,发展主体”为终极目标,推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在学科教学中努力把知识性(包括能力)教育和态度性教育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心理发展的整体观念来正确处理好教育教学中知识与能力、教学与发展的关系,自始至终把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的目标,并努力把这一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节课,每一次教育中去。教师在班级中、课堂上努力去营造一种宽容的、开放的心理氛围,使整个班级都处于“平等、尊重、爱护”这种宽松的、令人愉悦的心理环境。从而促使学生以自主性学习为主,动机正确,兴趣广泛,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方法对路,有良好的自我监控能力,不断自我完善。

五、激发学生情感,提高课堂效益

课堂教学的艺术要创设有充分发挥余地的教学情感,来调动学生的情感,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每一堂课都有良好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喜、怒、哀、乐的情感反应。这不仅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建立促进情感发展的机制,以知激学,以情激学,寓教于乐,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这样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情感要素,使之发挥最大效应,有利于促进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学生的情感是千变万化的,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保持良好的情感。教师平时对学生的一个小小的关怀,会温暖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尊重和信任这位老师,从而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总之,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还是准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所蕴含的理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新活力;要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广州路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 张楚廷著:《课程与教学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走进新课程——与新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