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物理课堂教学要强化探究

2022-04-01 来源:独旅网
物理课堂教学要强化探究

作者:张连喜

来源:《成才》 2013年第9期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努力实践新课程标准,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明确师生角色定位,积极开展科学探究

在课堂教学的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探究意识,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定位,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教师的准备必须充分,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在教学“材料”单元时,教师要准备充足的各类研究材料,同样也应让学生积极搜集相关材料。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选择的不同探究问题进行分组,让他们合理分工、积极合作、共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当然,这并非易事,要靠教师长期的教育才能达到。

二、合理使用教材,有效开展科学探究

物理教学要树立“用教材教”的意识,教师在设计科学探究形式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材。科学探究过程有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但并不是所有探究过程都要完成这七个要素,有时,只有部分内容适合科学探究,并且只涉及部分要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探究形式。

现在的物理教材的设计也体现了“用教材教”的观念,给了教师、学生很大的自主权。例如:做液体压强的实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并观察现象:①将矿泉水瓶去掉底,用橡皮膜(或气球)将瓶口扎起来并绷平,把适量水倒入瓶中,橡皮膜向下凸出;②把瓶中倒满水,橡皮膜会向下凸出更多;③把瓶中倒满酒精、盐水等液体时,橡皮膜向下凸出的程度不同;④取一矿泉水瓶倒满水,然后用针在瓶的侧壁上下不同的位置扎几个孔,水向外喷出。这个实验没有必要完全依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对学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定的自由研究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可以强化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

三、鼓励学生充分活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科学探究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与教师的分工明显不同。比如:提出问题时,不能因为学生提不出来,教师一着急就直接告诉学生,教师应该冷静地去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实验不成功,教师不能立即去做给学生看,而是应该组织学生去分析问题出在哪儿,思考如何改进实验。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看一看,多动脑想一想,多动口说一说,多动手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

体验是每个学生成长过程必需的,学生只有在参与中去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才能健康成长。如在教学《观察与描述》时,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并借助一定的工具发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发现的秘密,体验到了观察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特别是通过“摸物游戏”,使学生的兴趣高涨,虽然有的学生没有说出摸到的是什么物体,但这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各种感官协调工作的重要性。

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却没有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四、科学探究之后要组织学生研讨,教师要充分地倾听学生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研讨不是盲目的,而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研讨。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研讨,一是探究后不进行研讨。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研讨使认识深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分组研讨与全班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讨,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研讨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评价。教师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发言机会,不论学生的发言正确与否,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有时难免会用不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刚刚接触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尽量理解学生,尽量根据学生语言去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学生探究后都有许多话要说。而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不尽相同,这样就激起了许多“矛盾”,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认真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质疑,进一步研讨,了解彼此的想法,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彼此不断丰富自己的见解。

(作者单位: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 王爱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