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之间反应吗?——教育叙事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记得我曾上过这样一节化学课:
“铃……”我拿着教案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无精打彩的样子,也难怪第一节课嘛,我心里直犯嘀咕怎么上这课呢? 该讲还得讲,教室里立刻漂荡起我抑扬顿挫的声音,这堂课是有关“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内容,我首先简要复习了常见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然后提出问题探究:酸和碱混合能否发生化学反应呢?从教室的四方零碎地传来几个同学低沉的声音:能、不能。于是我从药品框里分别取盐酸和氢氧化钠少量于试管中混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一看无现象都耷拉着脑袋趴桌上,还有的学生小声嘀咕“没反应”,教室气氛顿时非常沉闷,“怎么办呢?”忽然我脑中闪过一个想法,不妨照此试试。于是,我迅速将学生按前后桌分成A、B、C、D、E、F…组,每组六人或八人,此时学生有点躁动了,不知我要做什么,都瞪大眼睛看着我。我快步走上讲台宣布计划:“下面以组为单位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证明酸(盐酸)、碱(NaOH)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小组讨论设计好方案后从我这领取仪器和药品自行进行实验验证方案的可行性,请课代表上讲台主持并记录小组的方案,五分钟时间讨论十分钟时间交流,然后再五分钟进行实验。讨论积极或设计方案简单可行的小组将有奖励哦!”我的话音刚落,有同学就已投入
到讨论中了,不一会同学们的脸上就不见了刚才的无精打采而变得神采飞扬,翻书声,激烈的讨论声,在我听来是那么的动听,不到五分钟学生就迸发出许多精彩的观点:A组学生说:可以用紫色石蕊试液。具体操作是:在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紫色的石蕊试液,石蕊变蓝色,然后逐滴加入盐酸,此时若蓝色变成紫色,说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C组同学抢着说,这方法不好,因为“蓝变紫”分辩不清,应改成在盛有盐酸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石蕊变红色,然后逐滴加入NaOH溶液,当红色变成紫色,证明它们发生反应;但前面A组学生马上反驳:那么做一个对比实验不是也可以吗?G组学生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用酚酞作指示剂,因为NaOH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滴加盐酸后红色变无色就证明NaOH与盐酸发生了反应。D组学生也说:可以用PH试纸,从PH>7一直测到PH=7,最后到PH<7。F组学生说:把NaOH与盐酸混合,然后用手摸,如果发烫,说明反应了。I组学生说:将生成的产物蒸干,看它能否潮解(因为固体氢氧化钠易潮解,氯化钠不能潮解),这样就可以判断是生成的新产物氯化钠还是NaOH。
学生们思维互补、集思广益、发表了各自的见解,想出许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方法是否都可行呢?交流过程中我不加以评论,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去探究,并做好记录。以下是学生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1、用酚酞试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酚酞由 ____ 色变
液作指示剂 滴无色的酚酞试液,再逐滴加盐酸,____ 色,滴加盐看溶液颜色的变化。 酸后又变 ____ 色。 2、用紫色石在盛有盐酸溶液的试管中滴加2滴石蕊由 ____色 蕊试液作指紫色的石蕊试液,再逐滴加氢氧化变 ____色,滴加氢示剂 钠,看颜色变化。 氧化钠后又变 ____ 色。 3、用pH试纸 先取氢氧化钠溶液,测pH值,再逐pH值____ 7,逐滴 滴加人盐酸,测pH值。 加盐酸,测pH 值 ____ 7,最后的pH值 ____7。 4、根据溶液在一试管中滴入2mL 左右NaOH溶混合后溶液的温度该反应的温度变化 液,插入一支温度计,读数;再滴____ ___(填吸入2mL左右HCl,振荡,再读数,观热、放热) (填“上升”、“下察温度变化。 降”)。 5、根据生成将1中的溶液加热蒸发,直到大部蒸发皿中有____ 色 物能否潮解分水被蒸发掉,待其冷却和结晶。___(状态)。在空来判断 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 气中放置一会儿看现象 。 学生们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并亲自进行实验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判断无明显现象的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方法很多:比如用pH试纸,但操作时间长,且数据不够准确;根据剩余物能否潮解来判断,蒸发时间太长也不可取;根据热量的变化来判断也不是最佳方案,因为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但如果浓度太稀或量太少,热量变化也不明显;如果用紫色石蕊判断,由于蓝色到紫色的变化不是很明显,因此最佳的方案还是用酚酞作指示剂。这堂课前半节课在激烈的讨论声和交流声中度过,后半节课很轻松地上完了中和反应概念及应用等内容,课堂教学效果甚好,下课时学生仍意犹未尽。
从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取了知识,体验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实验设计教学的实施,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等方面都是有益的,而且通过实验设计确能提高学生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如果能把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问题的主阵地,那教学就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