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2020-08-30 来源:独旅网
                                  《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

顾朝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100084)

【摘要】本文从我国城市规划的转型视角论述生态城市规划的基础理论城市生态学,重点介绍了现代城市生态学理论思潮,并简要论述了生态城市研究进展,最后就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讨论。【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生态学;生态城市规划

  我国持续的经济高速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破坏。近年来,国内城市规划学界运用生态学原理进行生态城市规划与设计成为一种新时尚。本文主要介绍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和进展。

态系统,也包括人类生态系统。并且,自然生态系统是正生态金字塔型分布,人类生态系统是负生态金字塔型分布(图1)。

1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学

我国城市规划正处在转型时期,改观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计划经济的城市规划时期。在1950年代初期,“城市规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与具体化”。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快表现出这种模式的不适应性,从而逐渐被抛弃。(2)商品经济的城市规划时期。进入1980年代,城市规划事实上还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土地国有的反映,由于城市建设经费渠道多元化和城市土地市场初步建立,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进行城市的规划布局,难以满足城市发展的市场经济需求,从而很快被现实的城市发展所突破。(3)市场经济的城市规划时期。1990年代以来,城市规划在强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注重城市的研究,目标集中在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经济发展、如何适应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但在理论和方法方面并没有形成科学系统,静态规划的弊端突出(张庭伟,1994;李大智,1998)。(4)注重生态的城市规划时期。进入21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一方面,既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政治背景;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城市生态的动态平衡,促进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从科学的角度看,城市生态系统既包括了自然生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中国城市化类型、过程与机理研究”(项目编号:40435013)阶段成果。

图1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特点:(1)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2)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3)城市生态系统是复杂开放的巨生态系统;(4)城市生态系统是自适应的具有反馈特征的生态系统。城市人类生态系统的地位如下表所示:

由于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与自然生态复合系统,其组成要素主要有人与其生存环境两个方面,人与生存环境的失调,将导致城市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图2)。事实上,目前生态城市的关注重点由于环境问题主要关注自然生态系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忽略了人类生态系统的自身研究。

我们知道,城市由社区、邻里、家庭和个人四个层次的社会体组成(图4)。城市社会群体成为城市组成的基本社会单元,相互之间存在关连、交流和竞

105

国际生态城市理论与范例                                          

社会目标、生态问题及研究焦点各有重点(表2)。

2 现代城市生态学理论思潮

现代城市生态学也出现了一批理论思潮。

1、中心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服务于大区域的各项设施应集中布置,并提高设施的规模,才能实现对大区域需求的供应与废弃物的排除进行高标准的管理。该理论强调经济的规模效益,即在大区域内建设大型的中心设施,如:电站、泵站、污水处理厂、废物焚烧场及交通网络,并设立部门专门管理各项设施。

2、分散化理论。该理论认为,中心化理论提出的解决方案没有从实质上解决环境问题,而是转变了问题的形式或转移了问题的所在。分散化理论提出:环境问题主要与居民的个人行为和工作单位活动形式有关,为从根本上防治环境问题,各项设施应分散布置,在农村建立自理家庭和生态村,并适应自建房屋、自种粮食、自理废物的自然生活方式。

3、“三明治”理论-夹层学说。由于中心化理论从城市中转嫁了环境问题,分散化理论把居民从城市中移出,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覆盖面,扰乱了城市居民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因此,珈玲(Tjallingii,1989)提出第三种理论-“三明治”理论或夹层学说(SandwichTheory)。

4、水网与交通网络的连接理论。该理论认为:城市的高速发展与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利用将使城市建筑密度增加,并向高层发展,既影响了城市环境,又破坏了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邻里关系,如果减少城市建设密度并阻止其高层发展,必须将某些行业向郊区迁移,而这种做法又在区域水平上增加了人工生态系统的密度,不利于区域水平上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城市的水网和交通网络的有效衔接方式。

5、韦伯的现代人类生态学理论。韦伯(Weber)从文化层面开拓了现代人类生态学。韦伯认为城市形态是一系列的特性。这些特性组成所有城市的独特生活方式,这些特性的形成是基于以下三种方式:(1)

图3

争。研究城市社会群体的科学是城市社会学,研究城市社会系统组成的科学是城市生态学。在传统人类生态学思想影响下,城市生态学启蒙阶段出现过从理想国-乌托邦-田园城市的逻辑路径;进入城市生态学发展阶段,诞生了芝加哥学派、新正统学派、社会文化生态学派/社会人文结合学派和多学科系统学派。目前,新型城市人类生态学理论进入酝酿阶段,城市流态分析、城市社会生态学研究,成为城市人类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

图4 城市社会体的层次及其组成

图5 城市社会体的运动

  现代城市生态学将城市划分为三种类型:负责任

的城市、有活力的城市和可参与性的城市,在目标、

表2 基于现代城市生态学的城市类型划分

城市标志

目标社会目标生态问题生态城邦研究焦点106

负责任的城市流动方式产量与质量匮乏、污染和破坏可持续流的管理及控制规划

资源链的管理

有活力的城市区域管理有用性与诱人性

健康、功能和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区域的可持续利用及地方潜力规划

区域效益导向的管理

可参与性的城市参与者的角色大众的和特殊的疏远与漠不关心

组织与生态有关的会议交流活动

目标群体的选择

                                  《2008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

图6 城市三明治理论模式

图7 耐斯和玛尔的“红2绿”模型

人口数量(numbersofpopulation);

(2)居住密度(densityofsettlement);(3)差异性(heterogeneityofinhabitantsandgroutlife)。

6、健时的人类空间移动理论。根据自然生态系

统原理进行城市中人口移动研究,也存在集结(concentration)、散开(dispersion)、中心化(centralization)、非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分隔

(segregation)、侵占

(invasion)和演替

(succession)

的现象。

3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在19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

(大

致有ecopolis、ecocity、ecoville、ecologicalcity四种英文名称)。

在1987年,前苏联生态学家Yanitsky第一次提

出了生态城(Ecopolis)的思想。他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

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一种理想栖境。雷吉斯特(RichardRegistor)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ecologicallyhealthycity)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并在伯克利进行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实践。简单地说,生态城市就是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栖境。1980年代发展起来的生态城市理论认为:生态城市存在生态极限,其理论从最初在城市中运用生态学原理发展成包括城市自然观、城市经济生态观、城市社会生态观和复合生态观等综合生态理论。自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生态城市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和接受。

在“生态城市”的研究和发展过程中,美国学者理查德雷吉斯特和他所领导的“城市生态学”研究会做出了突出贡献。雷吉斯特认为:生态城市即生态健康的城市,是紧凑、充满活力、节能并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聚居地。他于1984年提出了初步的生态城市原则,针对西方发达国家大量使用私人小汽车与蔓延式的、总体上功能单一和低密度的土地利用模式之间的恶性循环的问题,设计了未来生态城市的形式。他组建的以“重建城市与自然的平衡”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组织“城市生态学”研究会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组织了一系列城市生态建设活动,并进行了关于“生态城市”的理念研究。

1996年,雷吉斯特领导的“城市生态”组织提出更加完整的生态城市十项原则(UrbanEcology,1996)。这些原则主要集中在城市土地开发、交通方式、自然环境、资源利用技术、生产和消费方式、生态意识和社会公平和管理等方面。

为了进一步促进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城市生态”组织从1990年开始组织召开了五届国际生态城市系列研讨会(InternationalEcocityConference),扩大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影响,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重要性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由于该组织的影响,伯克利的生态城市建设成为世界许多城市效法的模式和样板。

国外生态城市实践具有较大影响的研究项目有:澳大利亚开展的有关“香港—城市代谢、生活质量”项目(4年)、德国开展的“法兰克福—大气、城市规划”项目(3年)、匈牙利开展的“布达佩斯—布达佩斯城市群的生态与开发问题研究”(10年)、伊朗开展的“德黑兰—城市生态的综合研究”项目

107

国际生态城市理论与范例                                          (10年)、加拿大开展的“渥太华—社会生态”项目(10年)以及我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开展的

“天津—城市生态规划方法”(8年)等等。以上项目和努力虽然还未能提供一个生态城市的典型范例,但它们对推进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的香港、法兰克福、天津等研究项目由于在研究方法及认识观念上的突破,为世人瞩目。

国内学者也就生态城市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钱学森从中国古诗词、山水画、古园林建筑中吸取灵感,提出了“山水城市”的概念。与生态城市一样,山水城市的概念追求的也是人与自然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高度和谐,可以说山水城市是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的一种提法。胡俊认为:生态城市观强调通过扩大自然生态容量、调整经济生态结构、控制社会生态规模和提高系统自组织性等一系列规划手段,来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黄光宇等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策和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对策四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宋永昌、盛学良等都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MAB报告(1984年)提出生态城规划的五项原则:(1)生态保护策略(包括自然保护,动、植物区系及资源保护和污染防治);(2)生态基础设施(自然景观和腹地对城市的持久支持能力);(3)居民的生活标准;(4)文化历史的保护;(5)将自然融入城市。

4 生态城市建设

2005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编制了《无锡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大纲》。该研究认

为:生态城市建设,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它要求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培育生态产业,积极发展生态经济,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坚持提高人口素质,持续改善民众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生态城市建设包含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人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关系,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科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是一种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永续和谐相处的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目的主要在于:(1)以本地资源条件为基础,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逐步形成符合

108

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运作的发展模式;(2)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传统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形成区域循环经济体系和生态产业链,凸显生态经济的强市地位,保持经济发展速度的高位运行;(3)基于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生态承载力,构建与城乡建设体系相平衡的山-江-河-湖-城自然生态体系;(4)启迪“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境界,诱导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和谐自然与社会的生态关系,培育整体、和谐、循环、共生,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为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5)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着力解决污染物排放、水环境治理、生态破坏、人地矛盾等重点环境问题,形成安全、舒适、安详、愉悦的生活、创业环境。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主要在于:(1)有利于从根本上缓解、控制、克服区域内潜在的水、气、土、生物等资源及生态环境压力对全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2)有利于对传统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整合,逐步形成高效、持续、有序、健康的生态产业结构和循环经济体系,在战略层次上解决传统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为城市未来进一步的发展提供系统的生态导向与生态基础保障;(3)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市域经济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建立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浓厚的生态文化氛围,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建设的内涵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内,运用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改善环境质量为前提,调整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决策和管理方法。创建资源利用高效、废弃物利用充分的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体制合理、法制规范、社会公正、文化昌盛的文明社会和生态良好、景观优美、人际和谐的环境,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Forman,R.T.

T.,1995,Somegeneralprinciplesof

landscapeandregionalecology.LandscapeEcology,10

(3):1332142.[2] McHarg,

.I,1969.Designwithnature.

JohnWiley&

Sons,Inc.(1992edition).

[3] 贾良清,欧阳志云,赵同谦等,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

究,《生态环境》2004年第13卷第4期,第5922597页。

(下转第122页)

城市的生态化改造与老工业城市复兴                                    

2005.

[10]沈阳日报.《活力沈阳明天更美———沈城六大区域规

[12]YvesSciama,NicolasChevassus.πLedossiernoirdes

Energiesvertesπ.Shanghai:sciencevie,2008.

[13]PeterF.Smith,ArchitectureinaClimateofChange,

ArchitecturePress,Oxford,2001.[14]S.salat.

TheEnergyImpactofUrbanMorphologieson

GreenBuildingEfficiency.《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北

http://www.

nen.

com.

cn/shtml,

划解析》.沈阳:

2006.

77993857316290560/20050223/1621220_6.

[11]沈阳市统计局.《2006年沈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统计公报》.沈阳: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

28985661.html?fr=qrl,2007.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StudyontheTechnologyApplicationPlatformforUrbanEnergy

ConservationintheDesignoftheTransformationoftheOld

CityofFangcheng,Shenyang

WUZhiqiang,SHENShuofu,LIXin(1.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

2.

ShanghaiTongjiUrban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Shanghai200092)

【Abstract】Asthefundamentalpowerofthephysicalenvironment,sustainabledevelopmentsofenergydrawmoreand

moreattentionfromoursociety.Againstthebackgroundofrapidurbanization,morethan20%ofthetotalsocialenergyconsumptionattributesinthearchitecture.Underthesecircumstances,buildingenergyefficiencyisofsignalityandallkindsofenergysavingtechniques(ESTs)emergeinendlessly.OnthepurposeoftheapplicationofvariousconcreteESTs,wesetupaplatformtopick,organizeandintegratethemintheurbanscale.

【KeyWords】ecologicaltransformationofoldIndustrialcity;urbanenergyconservation;technologyapplicationplatform

(上接第108页)

Eco2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

GUChaolin

(SchoolofArchitecture,TsinghuaUniversity,Beijing,100084)

【Abstract】Chinaπsrapidurbanizationhasledtosuchuncoordinateddevelopmentofurbaneconomic,social,

environmentandecologicalissues.Asaresult,theeco2systemandenvironmentofmetropolitanareasarebeingdeteriorated.Thispaperwillfocusonsomenewapproachesforeco2cityplanningandconstruction.

【KeyWords】Eco2city,urbanecology,Eco2cityplanning

1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