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校企联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2023-06-18 来源:独旅网


校企联合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对应用型本科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我国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卓越工程师在西方国家的培养模式;并在策略与法律法规、企业积极性、课程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教育模式;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16-02

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主旨在于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基础上,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复合型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并且能够不断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使我国发展成为人才强国、教育强国、技能强国。在此计划中坚持了“行业指导、分类实施、校企合作、形式多样”等原则,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深度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由原本单纯的用人单位转变为联合培养的单位,根据各个企业所需人才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去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与培养标准,实现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过程。

一、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人才的标准,我国各地高校都积极向发达国家学习深入

企业进行互利的合作,创建了技术创新联盟、搭建企业学校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互利共赢、长期发展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大部分学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着不可忽?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

注重“应用型、地方性”两方面的结合。地方性应用型高校实施应用性本科教育,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能将在学校内所学的知识与工程原理广泛应用于社会实践、重点在于工程管理与实践应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强调的是将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重点在于技术开发与现场管理。职业中技术人员与工程师的交叉领域是人才培养的特点,主要目的是在于人才能够完全适应高科技应用和智能化控制与管理一线的工作要求,从而培养专业性和通识性的本科工程师、技术师等专业应用复合型人才。

但在实践目的的过程中仍然出现培养目标不明确、办学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原因有:第一,我国受到了传统思想与精英思想等不同方面的影响,在办学理念方面各大高校看重学习而轻视实践,认为学术学历高才是最重要的。第二,在办学定位上,虽然高校都积极响应理论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依旧不肯放弃教学型的定位,更加倾向于实施学术型的教育,导致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实践能力与自主思考能力,都千篇一律。

2.缺乏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

各大地方应用型高校发展的基础是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力量。但是目前各大高校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原因是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古老、课堂气息沉闷、自身知识陈旧无法与新理念接轨、依旧以书本知识为重。而年轻教师毕业不久,虽然专业知识掌握很好,但是本身并没有在企业或者工厂直接学习过,没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导致与新理念脱轨。这样的人才选拔方式会造成教师在知识与能力结构上的单一。

学校也会选拔部分教师到企业或者工厂进行锻炼、进行实际的操作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可是部分企业只是把教师这一锻炼作为一种为了解决企业短期职工人员不足的手段,对于教师的锻炼并没有十分看重,所以即使教师到这样的企业去进行所谓的锻炼,也未必能接触到企业实际操作的核心技术,关键在于企业只是把这一锻炼当成一种形式、一个过程。而教师久而久之,一次次地被敷衍,自己也没有当初实践的热情与兴趣,结果就是能力也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

3.课程与实践衔接不够紧密

学生在毕业之后是要进入企业进行工作的,这就表明了如今学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尤为重要,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做到不脱离实际,这就要求要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且实现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企业中的实践知识双向流通,要保证教学知识的有效性与时代性。但是,恰恰是这一点,如今我国各大高校各院系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与提高操作技能有关的专业与进行实践的连接还是不够紧密,这样造成课程与实际脱轨的现象,而且不占少数。

4.企业参与积极性低

最初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要高校与企业双方共同合作互利共赢,搭建沟通的桥梁,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但是在近些年培养计划的实施现状可以看到,并不是实践教学时间少,而是实践变成了形式,企业并不重视。总之是由于参与人才培养的企业积极性不高,也不重视。

5.国家支持政策不够细化

国家对于这放慢的支持政策都只是表现在表面,相应配套的执行细则与规范条例很少,即使有也是针对于学校一方,这样对于学校的约束力较强,对于企业、工厂及地方政府的约束力较弱,容易造成企事业缺乏激励约束,学校也缺乏支持保障,更多的是校企合作双方对于本身的职责、义务、权利等认识不清的问题。

二、西方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现状

美国政府一直在最大程度上支持大学培养工作的自主性,将大学放在高竞争制度的市场下,并集中强大的师资队伍以及配合合理的财政机制,最大化地发挥政府、大经济集团的资源条件,建立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计划,监督培养过程以及评价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澳大利亚的大学关于培养学生质量及大学发展的研究有着卓越的成果,重要的是也与世界的培养质量接轨。澳大利亚大学培养模型与美国培养模型的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注重质量,并在未来澳大利亚毕业学生质量将接近美国的人力资源培养质量。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高工业化基础的国家也在建设为国家现代化服务的人力资源和高质量的大学教育。目前在欧洲有:“欧洲高等工程教育”计划,“加强欧洲工程教育”计划,“欧洲工程教育的教学与研究”计划三个大型工程教育改革计划正在实施中。在培养目标上,为了培养出既能掌握科学的方法又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的课程一般都根据自身情况及培养目标去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不仅适用于大学而且面向职业和实践: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欧洲的各类大学一般都采用与企业相连的模式,所以欧洲的应用型大学都是随着企业的需求而相继发展,学校与企业相互进步、联系、依存。在实践教学上,欧洲大学的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相同,都与企业相连,企业是主导着实践教学,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 三、关于我国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对策建议

1.良好的支持策略与法律法规

从宏观上?硭担?有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是使校企合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从制度的层面上奠定校企合作能够一直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如今,校企合作在我国仍处于刚开始的阶段,也就是走一步看一步的状态。相关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过程中由谁监管谁负责;该如何保证该企业核心技术不会向外泄露,如何保护企事业单位秘密;若学生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生了安全事故由谁负责,如何负责;企业与学校各承担何种义务;企业该履行而没有履行的责任又该如何管制等,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制定出相关的法律进行约束,通过立法这一手段同时规范企业与学校的行为。为了防止一旦学生在实习期间发生事故,应该尽快出台《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方案。这也是为了从政策上保证每一名学生在实习期间的权利得到保护。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做到有据可循、有法可依,更不会让校企合作只存在于形式。从微观上来说,各个地方政府应该利用自己地方的经济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尽快出台相应的具体政策,如技术研发政策、财政支持政策、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用工政策、奖励政策、惩罚政策等。对于在校企合作中成绩良好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对于成绩差甚至不承担培训任务的企业给予一定的惩罚。

2.提高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盈利,它既不是公益的组织,也不是慈善机构。因此企业对于市场需求的变化量有着敏锐的察觉,能够在第一时间熟悉市场产品的供给需求的动向,所以企业提供的产品是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着。而学校应“以企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向导”对学生开展职业相关技能培训,在为企业培养优秀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同时也提供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开发、科技咨询等方面的支持,为企业提供利益,做到真正的互利。

3.大力进行学校课程改革

课程作为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核心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载体。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任

务便是要改革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因为目前我国本科教育的课程模式改革仅仅是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进行修改,这种修改是很难跨越学科之间的界限,更难以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自然也就不能适应企事业单位的职业岗位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照搬照抄其他高校的模式,必须打破原有陈旧体系,结合企事业单位的真正需求进行改革创造,做到适应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

4.教师队伍建设的“双结构”

可以采用“引进来”与“派出去”两种方法,也就是将企业技术型人才引进学校作为兼职教师,可以使学生尽早学到关于企业方面独有的知识;将学校内年轻教师派到企业中实习,去锻炼以及提高年轻教师的实践能力,对学生日后学习也有很大帮助。除了这两种方法外,校企还可以共同建设研究合作平台,共同建设项目研究中心,合作内部人员便是企业内部技术人员与年轻教师,这也是实现双结构教师的另一种方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