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研究

2021-02-18 来源:独旅网
20(总第 。年第8..期 235期) 学 术 论 坛 ACADEMIC.F0RUM (NO.8,2010 Cumulatively NO.23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研究 龚志伟 [摘要]政治文化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和谐社会的发展呼唤着构建一个体现和谐精 神和时代要求的先进政治文化价值指标体系。它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当坚持以人为 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能适应阶层分化的价值整合,有效进行几个时代特征并存的社会整合。应有助 于不断优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形成和融进取的民族政治关系,引导 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批判、克服和肃清邪教、伪教的影响。应能积极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 突,促进多极化趋势下国家关系的和谐。创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有赖于构建一个政府组织、 社会公众和政治精英三者在统一目标下的一体化结构动力机制。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 [作者简介]龚志伟,丽水学院社科系副教授,法学硕士,浙江 丽水323000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8—0030—04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 想。政治文化创新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围 绕构建和谐社会的整体要求与目标,社会主义政治文 化的创新,需要构建一个体现时代要求与民族精神的 文化研究近乎一片空白。 政治文化作为一个科学概念被完整提出并成 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是从1956年阿尔 价值指标体系和多因素—体化的创新动力机制。 一蒙德在《比较政治系统》中首次使用并明确界定了 “政治文化”的内涵。他认为,政治文化是一个民 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 此后,国外学者围绕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其方法虽见 解各异,但基本上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 过程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取 向。中国大约于20世纪8O年代中期开始出现政 治文化的介绍和研究,并围绕政治文化概念逐渐形 成了四种不同的看法。即政治理论、制度、心理三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政治文化的 内涵与功能 关于“政治文化”,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没 有这一概念,但对它的核心,即政治意识形态却有 广泛深入的论述,这是人所共知的。1920年,列宁 在全俄省、县国民教育局政治教育委员会工作会议 上,首次提出和使用了政治文化概念,并论述了与 之相关、并列的“政治教育”问题。他指出,政治文 化、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使 他们有本领战胜谎言和偏见,能够帮助劳动群众战 胜旧秩序,建设一个没有资本家、没有剥削者、没有 地主的国家 】 。尽管当时列宁并未界定和解 释政治文化的内涵,但从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把政 治文化与政治教育联系起来,认为政治文化是无产 层面说;政治理论与政治心理二层面说;心理与行 为的综合说以及政治生活的心理说 。以马克 思主义政治文化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成果,笔者认为,政治文化是从一定思想文化环境 和经济社会制度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经过长期社会 化过程而形成的、一定阶级对政治体系及其组成部 分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政治评价的总和。而 阶级专政教育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阶级性 的,其实质和核心是人们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主观意 识和基本价值取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列宁 之后的一段时期里,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先进政治文化,就是以社会主 义政治价值观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和 公民意识为基本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形成的 政治意识形态、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取向等的综合 体。以对政治文化内涵的这种界定作为思维参照,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立项课题(09JDYBl7) 30 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政治文化既具有社 会结构性、群体性、历史性、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 以及继承性等文化特征,也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国 家性、地方性和国际性等政治特征 ‘嘲 ㈣。 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内在规定性表明,政治文化 是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一旦形成将对一个国家的 政治生活、政治发展趋势产生重大的影响。先进的 政治文化对于保持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一是扩大政治认同,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 性。先进政治文化与人民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各阶层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为核心的先进政治文化的学习、吸收过程,实际上 就是巩固和扩大对现实政治系统的认同、赋予国家 以文化的凝聚力的过程。二是发挥政治整合作用。 社会越是分化,就越需要整合。政治文化的创新能 够使不同阶层成员的政治价值倾向与政府的目标 相对保持一致,从而自觉和有效地化解社会张力。 三是规范政治行为。政治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政治 的关心程度和争取以及行使民主权利的行为力度, 支配着人们对政治行为方式的选择,更以一种内化 的政治价值深刻、稳定、长久地指导、调控着政治主 体的政治行为。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 价值指标体系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新目标。它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 深刻变化,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是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 化高度张扬,但政治亚文化张力扩大的背景下进行 的。中国共产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 学论断与阐释,既对政治文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 求,也为它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文化 的创新,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一个体现 民族精神与时代要求、促进政治认同与整合的价值 体系,提高全民族的政治素质,以应对国家和经济 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挑战。这一体系至少应包 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当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文化的 本质所决定的。文化是人的文化。从一般意义上 讲,任何现代民主国家的本质都是建立在“以人为 本”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 后,人民大众在政治生活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 视。但政治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点以及初级阶段 的不成熟,使人民在拥有法定的政治平等权和参与 权之后,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自由还需要一 个艰难的过程。在新的历史阶段,作为科学发展观 重要原则的“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社会和谐发 展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这是现代政治文化 目标的新发展,也对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提出了新 的要求。在政治文化的创新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 要积极引导和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法文 化素质,鼓励其参政督政,倡导对公民合法政治权 益的维护与发展,尊重每个公民的政治尊严。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能 适应阶层分化的价值整合。这是由政治文化的阶 级性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利益调整打破了计 划经济体制下利益结构的单一化和均衡状态,社会 成员的阶层分化Et益显性化,相应地带来了政治心 理的分化,使之呈现出稳定性与急剧变动性结合、 正向积极效应与负向消极效应并存的特点。不同 利益群体对不同利益分配机制表现出不同的态度, 即使是同一利益群体,不同时期对利益结构也会有 不同评价。比如,在改革开放中利益受损或受益较 少的群体中往往较多的存在政治冷漠,而在改革开 放中的暴发者和一些青年学生却常常存在着政治 狂热。诸多非理性因素的存在,加上发展中国家的 政治体制往往缺乏足够的应变能力和自我调节机 制,从而使政治体系可能陷入被动,危及社会稳定 与和谐。因此,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价值目标 之一,就是整合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心理、政治价 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 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理性成熟的政治思想,巩 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能 有效进行几个时代特征并存的社会整合。这是由 政治文化的区域性特点决定的。从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的实际来看,我国尚未完全走出农耕经济,正 在迈入工业经济的门槛,而知识经济也初现端倪, 较长时期内将存在这三个时代特征并存的局面。 而这几个时代特征并存带来的区域、城乡和行业等 发展的不平衡,必将导致利益冲突和发展取向的冲 突,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因此,和谐社 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着眼于化解社会矛盾、调解社 会冲突,有效进行社会整合,带动各个政治文化发 展不平衡的区域共同向前发展,防止一定区域内政治 文化庸俗化和非理性主义政治文化的滋生蔓延,以形 成坚强的民族凝聚力与和谐的社会政治协调力。 31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能 不断优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政治生态,推进党的 中,影响信徒的行为取向。信徒的价值观尤其是政 治价值观,对于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具有重大影响。 中国的宗教文化与儒家、道家文化相融合,并且与 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现代文化相汇通,而贯穿其中 建设的科学化。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而就政 党制度而言,其价值理念的实现不仅依赖于制度上 的合理结构,而且更深层地依赖于政治文化的支 持,依赖于人们对其制度和价值理念内心的认同与 的核心就是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至今在华 人世界中具有重大影响,成为促进统一的文化认 同、民族认同和祖国认同的重要元素。因此,创新 政治文化,应善于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批 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化内部结构的变迁促 进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但权力本位、“无 为而治”等传统政治价值观仍然广泛存在,西方政 治文化中关于多党制、权力监督与制约制度设计的 判和肃清邪教、伪教的影响,将宗教的价值追求转 变为爱国主义的政治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国家的统 理念,也被一些人看成是我国政党制度的规则航 标,这严重销蚀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和谐发展。 因此,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任务,就 是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识别力,加强 全体党员干部的从政之道和“官德”建设,教育和 引导他们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 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营造党内民主 环境,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进一步巩固 和扩大党的社会认同,推进党的建设的科学化。 (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该 有助于形成和融进取的民族政治关系。这是由政 治文化的民族性特点决定的。民族政治文化是政 治行为的逻辑前提。当前,各民族对党的领导和社 会制度形成了较强的政治认同。但是,也有极少数 人对党的执政方略和执政绩效持不同看法。而由 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还存 在文化本土化倾向,在民族与国家关系上,对本民 族更有归属感,对本民族干部比较依赖和信任,对 外族干部有排斥心理等现象;民族分离意识在一些 地方仍然存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与国家法 律不相契合的“习惯法”意识还很严重,“法治不适 症”问题比较突出。这无疑成为民族团结、社会和 谐的消极因素。为此,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 高度重视建设健康积极的民族政治文化,使各民族 将本民族和国家的政治认同一致起来,把维护民族 团结和祖国统一当成自己的义务,形成对国家的政 治责任感,建立和融统一的民族政治关系。 .(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能 引导宗教文化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是由政治文 化的社会性决定的。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宗 教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将长期存在,并对人类文化 的发展和相当一部分群众的日常行为产生重大的 影响,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 化十分注重价值追求,其价值体系贯穿于教义之 32 一与和谐。 (七)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能 积极应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这是由政治 文化的国际性和时代性特征决定的。经济全球化 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外来政治文化的影响日益明 显。由于与特定政治体系相对应的政治文化具有 不同程度的异质性,所以不同政治文化的接触往往 充满了冲突。尤其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由西方发 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它们借助于全球化,打着 民主自由的幌子,或通过互联网润物细无声式地推 广其文化模式;或通过话语霸权谋求将独特的自我 经验上升为全人类的普世经验,张扬西式政治发展 道路的示范效应;或利用全球贸易和经济援助捆绑 “推销”西方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或利用消费文 化不断侵蚀和解构民族的价值基础;等等。这些都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部分人对现行政治体系、制 度、方针、政策的正确评价,严重冲击着主导政治文 化。对此,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必须注重处理 好政治文化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的关系,处理好总结 自己经验和汲取人类政治文化有益成果的关系,处 理好国际政治规则与国内政治规则的关系。既要 拒斥打着“人权”“自由”旗号参与政治的民族分裂 主义,拒斥西方政治文化中心主义、霸权主义和本 土文化虚无主义,又要反对抗拒全球化历史潮流的 新国粹主义。 (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的创新应能 促进多极化趋势下国家关系的和谐。构建和谐社 会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政治文化对国际政治、国 家关系和民间交流的作用是客观的、恒常的。一个 国家的对外政策及其手段、方式和风格总带有这个 国家的民族特点、历史传统、哲学、宗教等政治文化 的烙印。政治文化的差异也往往成为不同国家制 定外交政策、参与国际事务、处理与其他国家关系 的一个主观的心理前提。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的 “和合”政治文化为当代中国的和平外交理念提供 了历史文化基础。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意味着 发展公民自治组织,使之成为公民有序参与民主政 治实践、反映公民诉求和规范参与行为的重要载 体,从中学习如何发挥自己的政治作用,变得关心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建构与影响进一步从中国内 政延伸到外交。我们要构建的和谐世界应该是民 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这就需要进一步转变二元对立的政治思维方式,形 成理性的政治认知与价值判断,创新和培育民主 的、公正的、包容的、理性的政治文化。既避免国际 关系因为盲目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而受到损害,也 应避免媚外心态而影响国家利益。 政治,增强对政治的信赖感,并感到自己是社会中 的一员 】( ,自觉克服非理性主义,强化对国家和 政权的认同感亲近感,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确立 民主政治的竞赛规则、价值取向,提高民主素质和 政治技能。 (三)政治精英是政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化创新的 推动者。政治文化是抽象的政治人,政治人是人格 动力机制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创新 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有赖于构建一个政府组织、社 会公众和政治精英三者在统一目标下的一体化结 构动力机制。 (一)政府是政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社会控制 和社会整合的主导力量。先进政治文化的培育与 政府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科学技术的发 展特别是互联网发展带来了政治文化发展的强烈 的个体自主性和无序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府 对政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意味 着政府对此束手无策。相反,唯有政府才能依靠强 大的国家权力,有效支持和鼓励其进一步发展。首 先,政府应该为政治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提供足够的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投资,为政治社会化提供必要 的设备和政府公共服务。如增加公民参加选举和 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所必需的场所、工具等设施的 投入。其次,政府应该为政治文化的创新创造战略 性的自由氛围和空间。如支持全社会坚持实事求 是的思想路线,营造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加强主 流政治文化建设,积极整合各种政治亚文化,重视 和挖掘普通民众的政治文化、消费热情和潜在的政 治积极性等。 (二)社会公众是政治文化创新与发展的原动 力。文化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广大社会公众的政 治参与直接推动着政治文化的创新。这就需要党 和政府着重从实践人手,切实贯彻“相信群众能够 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观,构建一个以大 众传播媒介为导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人 民代表大会为载体,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咨询智囊 组织为纽带,基层群众自治为基础的政治参与角色 结构,以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积极 性。同时,按照中共十七大的要求,健全社会组织, 化的政治文化。先进的政治文化需要有进步的政 治人即政治精英作载体。在由传统政治文化向现 代政治文化演进的过程中,就往往以代表新型政治 文化的政治思想家或革命家为主角,来推动新型政 治文化的社会化,这个过程亦可称之为政治意识的 启蒙运动。这也是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突出特 点 】{ ∞。创新和谐社会政治文化,仍然有必要突 出精英,以他们为指导力量,与普通政治人共同塑 造并承载进步政治文化。精英的意义在于:一是凭 借丰厚的文化底蕴、充实的内心世界、正确的价值 取向、多彩的人生阅历,设计出最新最优秀的政治 文化模式;二是以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对文化内 涵的深刻把握,能够广泛而深入地传播进步政治文 化;三是他们有着执著的人生追求和对真理的真切 渴求,成为进步政治文化的坚实捍卫者;四是他们 有正反对接的双向思维能力,独具审视问题又体察 精良的慧眼,可以评判进步政治文化L6 J。为此,当 代中国的政治精英应积极参与社会变革进程,在独 立自主进行自身政治文化能力建设的同时,与社会 公众有机结合,主动进行政治沟通和文化沟通,形 成整体合力,推动政治文化的创新和社会主义政治 现代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A-R,出版社,1995. [2]马庆钰.告别西西弗斯——中国政治文化分析与展望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孙正甲.政治文化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o02. [4]蒲岛郁夫.政治参与[M].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 出版社。1989. [5]关海庭.2O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2002. [6]孙正甲.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文化追问[J]. 理论探讨,2001,(2). [责任编辑:胡彩芬] 3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