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研公开课《9竹节人》教学反思2020

2024-09-03 来源:独旅网
教研公开课《9竹节人》教学反思2020

今天执教了《9竹节人》一课,感触

颇深。

《竹节人》一文是六年级统编教材策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范锡林。它从文体角度来说是一篇散文,那么这样一篇散文放在这样一个策略单元里面,我们的解读我认为角度是应该不一样。

第一点,为什么是《竹节人》。我认为这篇文章首先指向的是语文学科的精髓。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当中,有这样论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

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非常清晰的充分理解到,这篇《竹节人》,它指向的是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第二点,我认为这篇文章指向于高阶思维。在完成三个阅读任务的时候,我们非常清晰的知道: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完成,选用不同的策略来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指向学生的分析能力。

其次,其中有一个任务是要将散文的语言转化成说明性的语言。那么学生必定会经历一个对语言创造的过程,所以个人认为这篇文章指向高阶思维。

关于阅读方法,六年级上册的学生已经

掌握了很多,比如说:快速默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词句品味语言等。那么这些常规的能力,在策略单元当中是如何体现?个人认为,在这样的策略单元当中,还是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但是我们的目标和重心应该放在阅读策略这里。

所以我认为第二个应该自然是教阅读策略。关于阅读策略,我觉得我们要有两点清醒的认识。一阅读策略它是梯度式形成的,各位老师梳理过教材。都知道统编教材,四次策略单元方法,他是成梯度式形成的。第二阅读策略它不同于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那么什么是阅读策略,阅读策略是以理解为核心,以思考为着力点,定位在帮助学生寻找文本信息、获得意义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教阅读元认知。这里的“元认知能力”可以理解为意识到某种阅读策略并能使用这种阅读策略达到与文本的互动。那么我们看《竹节人》最主要的问题,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我认为这就是阅读的元认知能力。

所以本课我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关注这一点。首先我引领孩子们去发现任务。确定任务后,让学生自主思考交流,分析比较面对三个学习任务,他们会怎么做,怎么去完成任务?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启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再聚焦课后习题,进行范例

学习。最后让学生根据学习支架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体验了什么是“有目的阅读”的这一策略。

这堂课的不足:本来预设唤起学生的原有的学习的经验,然后再进行新知识的教学,但是堂课的学生的反馈平平。还有一点让我吃惊的是1200多字的文章,他们五分钟还没读完,作为教师我没有及时做出调整,还是按原有的教学设计执教,以至于后面时间不够,拖堂了。

第二就是在小组合作的时候,在时间不够的时候,我应该让合作分工到个人,比如说一人找材料,一人找工具,一人找步骤,

一人找玩法,这样子把它分开来,然后小组上来展示讲时间上来就会充足点,课堂的完成性也就出来了。总的来说就是自己堂课的应变能力很差。

以上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020年1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