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8月3日 省运管局 甘运规〔2006〕53号)
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局
二○○六年
目 录
第一章 概 述 ..................................................... - 1 -
第一节 工作背景 .................................................... 5 第二节 规划的主要内容、范围和规划期限 .............................. 7
一、规划内容 ................................................. 7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 7
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 .......................................... 7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 9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 9
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和人口概况 ................... 9 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 10 三、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 11
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及特点 ..................................... 12
一、甘肃省具有国际、国内交通运输的重要区位优势 .............. 12 二、交通的地域特点 .......................................... 12 三、综合运输体系状况 ........................................ 13 四、道路运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15
第三节 道路运输发展状况及特点 ..................................... 16
一、基础设施建设 ............................................ 17 二、道路旅客运输发展 ........................................ 18 三、道路货物运输发展 ........................................ 21 四、现代物流业发展 .......................................... 25 五、区域运输发展 ............................................ 25 六、信息化系统建设 .......................................... 26 七、道路运输辅助业发展 ...................................... 27
第四节 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27
一、道路运输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 28
二、道路运输发展不协调矛盾较为突出 .......................... 28 三、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滞后与依法治运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 28
第三章 道路运输规划目标和任务 ......................................... 28
第一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29
一、指导思想 ................................................ 29
二、基本原则 ................................................ 29
第二节 规划的发展目标 ............................................. 30
一、总体目标 ................................................ 30 二、具体目标 ................................................ 30 (一)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 30 (二)道路旅客运输能力 ...................................... 31 (三)道路货物运输能力 ...................................... 32 (四)道路运输支持保障能力 .................................. 33 三、“十一五”时期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 34
第三节 规划的主要任务 ............................................. 35
一、中部区域提速发展,率先实现道路运输产业升级 .............. 35 二、东部区域联网周边省市,融入国家中部、西南经济圈 .......... 36 三、西部区域拓展运输网络,提升甘肃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 37 四、加强区域运输合作,开拓国际运输通道 ...................... 37 五、搭建信息平台,全面提升道路运输发展水平 .................. 37 六、构筑“三通”工程,发挥甘肃“通道经济”优势 .............. 37 七、坚持依法行政,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和水平 .................... 38 八、壮大企业实力,增强行业竞争力 ............................ 38
第四章 规划实施总体安排 .............................................. 39
第一节 规划实施原则 ............................................... 39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 39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 39 三、密切配合,协调运作 ...................................... 39 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 40
第二节 规划实施重点 ............................................... 40
一、全面落实“提速中部”发展战略 ............................ 40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建设 .............................. 43 三、加强站场网络建设 ........................................ 45 四、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 .................................... 47 五、加强运输管理能力建设 .................................... 48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51
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 .................................. 51 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道路运输工作 .......................... 52 三、积极开拓市场,探索投融资新模式 .......................... 52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 54 五、推进行业文明建设,创建和谐道路运输 ...................... 54
主要参考文献 ....................................................... 55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工作背景
“十五”期间,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两抓两放,工业强省”和省交通厅“建运并举,和谐交通”的重大战略部署,实施道路运输跨越式发展战略,不断提升道路运输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道路运输行业保持快速健康发展,成绩显著。运输改革在探索中实现了新突破,运输发展在进取中实现了新跨越,运输开放在拓展中迈上了新台阶,运输合作在交流中打开了新局面。道路运输经济稳步增长,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道路运输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道路运输服务网络基本形成,社会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本适应综合运输网布局需要;道路运输企业竞争实力逐步增强,为繁荣地方经济做出了积极贡献;道路运输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为道路运输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运输市场秩序日益规范,为经营者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市场环境。“十五”时期取得巨大成绩和成功经验为道路运输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甘肃省道路运输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总体上,道路运输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发展相对滞后;道路运输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和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城市运输和农村运输发展不协调,省内中、西和东南区域道路运输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整体层次需要进一步提升;道路运输市场封闭、分割的局面还未根本改变,运输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道路运输行业管理的手段、方式和理念还需要不断改进。对于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是甘肃省加快实现总体小康目标并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的承前启后的关键历史阶段。国家高速路网、社会主义新农村公路网的建设,甘肃省委、省政府继续实施“两抓两放”、“工业强省”战略和发展城市经济、扶贫攻坚、发展文化旅游,将加快甘肃省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的进程,将进入经济与社会全面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深刻变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生活方式出现的巨大改变,将为甘肃道路运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省交通厅“建运并举、
和谐交通”、公路建设“会战东部”和道路运输“提速中部”战略,要求甘肃省道路运输业必须坚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并适度超前的方针,实现跨越
式发展,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www.3722.cn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土
如果您不是在 3722.cn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3722,
加入 3722.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成可编辑的doc或ppt格式
在这种形势之下,甘肃省道路运输业更深切感受到用科学发展观总结“十五”工作实践、筹划新时期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编制“十一五”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继续坚持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准确判断和把握道路运输发展的形势、目标和主要任务,抓住发展机遇,引导道路运输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为甘肃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道路运输保障。
基于上述背景,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委托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甘肃省道路运输“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并制定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公路建设和综合运输发展相协调的“十一五”道路运输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实施保障措施,充分发挥规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配置道路运输资源的功能,指导、协调和促进道路运输业发展。
规划编制的依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2004年4月30日发布; 3、交通部:《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道路货物运输及站场管理规定》等5个《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配套规章,2005年发布;
4、交通部:《关于做好道路运输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交公路发〔2002〕163号,2002年4月22日;
5、交通部:《关于印发〈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纲要(2001-2010年)〉的通知》,交公路发〔2001〕698号,2001年11月29日;
6、交通部:《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交规划发〔2005〕1号,2005年1月4日;
7、交通部公路司:《道路运输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2005年10月26日;
8、交通部:《关于印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目标的通知》,交规划发〔2005〕61号,2005年2月7日;
9、交通部:《公路水路交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5年9月; 10、甘肃省:《甘肃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2003年7月; 11、甘肃省:《甘肃省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06年1月15日;
12、甘肃省交通厅:《甘肃省交通运输发展规划》,2003年;
13、甘肃省交通厅:《甘肃省公路、水路交通“十一五”规划》(送审本),2006年1月;
14、甘肃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甘肃省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2001-2020年)》,2004年4月;
15、省内有关市、州运管部门和重点道路运输企业编制的“十一五”规划。
第二节 规划的主要内容、范围和规划期限
一、规划内容
本规划在充分分析甘肃省道路运输状况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与论证,分析了“十一五”时期甘肃省道路运输面临的形势,从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省内中、东、西三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出发,预测了对道路运输的需求,提出了甘肃省道路运输“提速中部、东联西拓”战略及目标,并对道路旅客运输、货物运输、运输辅助业发展和道路运输固定资产投资提出了相应的规划目标,突出了农村运输网络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建设等重点。为保证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规划目标的实现,提出了行业发展政策支持、运输管理体制、运输市场监管、投融资政策等相关政策和措施。
二、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
本规划涵盖范围为甘肃省行政区域内全部14个市、州,即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金昌市、嘉峪关市、武威市、庆阳市、平凉市、张掖市、酒泉市、定西市、陇南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
本规划的期限为2006年至2010年。
第三节 规划编制的主要思路
道路运输发展规划必须紧密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服从于交通整体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充分了解甘肃省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的状况。一方面,对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环境,即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趋势与目标和甘肃省交通发展状况、趋势与目标进行分析,研究其对甘肃省道路运发展的影响和需求。另一方面,对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状况进行分析,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区域运输、道路运输辅助业和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分析发展现状与发展特点,总结工作成绩与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今后的正确发展方向。
规划的依据建立在对道路运输需求预测分析的基础之上。采用对比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道路运输发展经验,对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运用系统工程、运输经济、运输规划等学科的理论,对表征道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进行定量预测。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科学预测道路运输发展需求。
根据道路运输发展需求,确定甘肃省道路运输“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工作任务、实施总体安排和相应的保障措施。整个过程示意如图1-1。
道路运输发展环境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趋势与目标交通发展现状、趋势与目标道路运输发展状况分析发展现状特点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对道路运输发展的影响与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趋势分析预测思路与方法主要指标预测道路旅客运输道路货物运输区域运输指导思想与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总体安排保障措施道路运输辅助业信息化建设
图1-1 规划编制研究技术路线示意图 第二章 经济社会及交通运输发展状况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和人口概况
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内陆腹地,地处黄河上游青藏、内蒙古、黄土三大高原交汇处,东接陕西,西连新疆、青海,南倚四川,北与内蒙、宁夏毗邻,并与蒙古国接壤。
甘肃省国土总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4.7%。地形狭长,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全省设兰州、天水等12个市和临夏、甘南2个民族自治州,共辖87个县级市、县、自治县和市辖区。2005年全省总人口为
2594.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78.83万人,乡村人口1815.5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30.02%和69.98%。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从2000年的24%增长到30%。
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五”期间,经济发展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10%。2005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928.14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为16.9 : 41.8 : 36.1,对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分别为7.1%、51.4%和41.5%,第二、三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全省人均生产总值7341元。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6.82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04%;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元,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2%。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33.54亿元,比上年增长率12.87%。
“工业强省”共识和资金要素的投入助推相关产业发展和“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保证抓党建”的战略思路,成为快速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基础地位继续加强,特色优质农业和畜牧业发展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工业在调整改造中快速发展,重化工业发展明显加强。现代服务业快速崛起。产业结构的实质性改变,为今后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交通、通信、能源、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了均衡发展,迈出新的步伐。 表2-1-1 甘肃省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历史发展实绩
人口(万人) 国内生产总值 年份 其中:非农业人口 472.28 478.43 493.66 506.51 542.94 575.42 合计 (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 农民 增长第一 第二 第三 生活费纯收入率产业 产业 产业 收入 (元) (%) (元) 23.25 20.52 19.66 19.31 18.46 18.14 43.92 45.47 44.73 44.85 45.66 46.57 32.83 34.01 35.61 35.84 35.88 35.29 4009.61 4475.23 4916.25 5382.91 6151.42 6657.00 1393.05 1412.98 1428.70 1508.61 1590.30 1673.00 产业结构(%) 合计 2519.37 2542.58 2556.89 2575.24 2592.58 2603.34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869.75 9.86 931.98 9.52 983.36 8.70 1072.51 1161.43 1304.60 8.80 8.95 9.40 2004 2005 2618.78 2594.36 599.57 778.83 1558.93 1928.14 9.97 11.70 18.05 16.90 48.63 41.80 33.32 36.10 7377.00 8086.82 1852.00 1980.00 注:1998—2004年人口统计为总人口,2005年为常住人口。
但是,与全国和西部地区其它省、市相比较,甘肃省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还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状态。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人口所占比重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显著。因此,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是未来甘肃省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总体上,“十一五”期间,我省社会经济发展仍将处在一个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历史阶段。 三、甘肃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经过长期的发展,甘肃省逐渐形成了各具特点的中、东、西三个发展区域。
中部区域以兰州为中心,包括白银市、定西市和临夏自治州。兰州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国家重要的工业城市。白银是重要的资源工业基地。定西、临夏则主要以农业经济为主。本区域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12%,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30%。依靠兰州老工业城市的基础地位,该区域以发展重化工业为经济特色。产业结构中,兰州、白银的第二产业比重都达到50%以上。四市、州生产总值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50%,逐渐成为引领甘肃经济发展的主力。区域人均收入水平较高。
东部区域包括天水、平凉、庆阳、陇南4市和甘南州,该区域自然气候条件较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比较密集,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26%,拥有约占全省52%的人口。该区域除天水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庆阳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外,主要以农、林等第一产业为主,生产总值较低,比较贫困,人均收入在全省处于较低的水平。
西部区域以河西地区为主,包括酒泉、嘉峪关、张掖、武威和金昌等市。该区域地广人稀,土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1.89%,而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18%。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28.5%。该区域内有著名的酒泉钢铁集团、酒泉航天基地等一批重要的企业和机构。区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嘉峪关、金昌等市第二产业的比重都超过80%。该区域的一个突出优势是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嘉峪关、敦煌以及酒泉航天基地等闻名中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该区域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为全省之首,其中金昌、嘉峪关、酒泉、张掖城镇人均收入都在大约7000元以上,农村人均收入也在3500元左右。
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状况及特点
一、甘肃省具有国际、国内交通运输的重要区位优势
甘肃省地处我国东、中部地区与大西北的结合部,是中原地区与西部连通的战略要道,又是
进入西南的重要通路。新亚欧大陆桥在甘肃境内的长度达1600公里,占在国内总长的35%以上。
图2-2-1 甘肃省交通区位优势示意图
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和进藏等铁路干线及109、312等6 条公路国道主干线在甘肃境内交汇;兰州公路主枢纽是45个国家公路主枢纽之一,兰州铁路枢纽位列全国18个重要铁路枢纽之列,兰州中川机场是西北地区民航区域性枢纽机场。这些清楚地表明了甘肃在国家综合运输网络中的重要战略位置和在西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地位。
二、交通的地域特点
甘肃省地域广大,特别是通道狭长,在国内堪称惟一,受自然环境和地域特点的影响,省内城市及生产力主要沿交通走廊、水系流域和资源产地布局,呈点线形态分布,相互之间距离较长,交通更凸显重要性。经济活动与社会交往,对交通,特别是快速交通的需求十分迫切。
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甘肃省交通发展也表现出中、东和西部三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同时三个区域又各具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
以兰州为中心的中部区域,交通最为发达。全区交通以兰州—临洮、兰州—定西、兰州—白银、兰州—武威、兰州—西宁、西固—永靖6条高等级公路为通道,交通便利。国道312和109交会于兰州,陇海、兰新等铁路的重要节点也在此。此外,该区还拥有全省唯一的一个对外开放口岸——兰州空港,立体的交通网络赋予了该区域良好的基础条件,为该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后勤保障。
东部区域与国家中部经济相融,南与我国西南经济圈相接,具有较好的地理位置。但目前交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特别是甘南、陇南交通发展相对滞后。
西部区域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往西、南分别连接新疆、西藏和青海等西部地区,往北连接内蒙古,并可直通蒙古国,是甘肃省联系周边兄弟省市,走向世界国家的一个重要区域。该区域交通条件比较优越,兰新铁路干线横贯东西,兰州—猩猩峡—乌鲁木齐、安西—敦煌—格尔木、酒泉—金塔—额济纳旗、张掖—民乐—西宁、武威—景泰—中卫等5条高等级公路构成重要通道。农村道路建设较快。该区域还拥有全省唯一的对外口岸——马鬃山口岸。
三、综合运输体系状况
甘肃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兰州市为中心,以铁路为主骨架,以公路干线为主脉络,辅之以航空的运输体系。
甘肃境内有陇海、兰新、包兰、兰青、宝成、宝中、干武等7条国家主要铁路线和多条地方铁路支线专用线,到2005年底,全省铁路营运里程接近2500公里。陇海线和兰新线构成了横贯甘肃的铁路主体,兰青线和包兰线把甘肃与青海、宁夏,内蒙联系在一起,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进一步把甘肃与西南腹地西藏紧密联通,同时也大幅度提升了兰州的西部最重要铁路枢纽的地位。
公路是甘肃省交通运输网的主脉络。到2005年底,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41330公里,路网密度达到9.7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路网构成中,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6116公里,建成高速公路1006公里。兰州的6个出口公路全部实现了高速化。有6条国道通过或由兰州引出,分别与陕、宁、新、青、川等省(区)相接。兰州、银川和西宁之间实现了高速公路连通。农村公路建设成绩突出,“十五”期间完成通乡、通村公路1.97万公里,乡(镇)等级公路通达率达93.72%,全省90.11%的行政村通了公路,全省98.5%的乡镇和86.5%的行政村实现了通客运班车,通达深度提高。公路交通建设是“十五”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五年累计完成投资43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9%以上。
甘肃民用航空以兰州为中心,现有兰州中川、敦煌、嘉峪关和庆阳4个机场。水运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发展缓慢,只有黄河少数河段及库区可以通航。管道运输,西气东输甘肃段全部建成,到2005年底,全省管道长度约1734公里,其中输油管道长512公里,输气管道长1222公里。
各种运输方式历年来在旅客、货物运输中的比重见下表。
表2-2-1 甘肃省旅客运输结构 单位:%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公 路 铁 路 水 路 航 空 客运量 周转量 客运量 周转量 客运量 周转量 客运量 周转量 90.87 35.06 7.46 61.28 1.41 0.08 0.26 3.58 90.80 36.33 7.47 60.05 1.45 0.09 0.28 3.53 89.50 34.40 8.43 60.26 1.48 0.08 0.58 5.25 86.57 34.30 11.50 61.30 1.45 0.08 0.48 4.32 90.98 36.12 7.04 59.61 1.49 0.09 0.49 4.18 91.58 37.77 6.32 57.50 1.53 0.09 0.56 4.63 91.11 35.89 6.81 58.79 1.42 0.08 0.66 5.24 91.26 36.39 6.91 59.91 1.35 0.08 0.47 3.63 表2-2-2 甘肃省货物运输结构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公 路 货运量 周转量 88.07 22.25 87.64 21.06 87.14 19.78 87.05 19.86 86.69 20.11 86.61 19.55 86.62 17.42 87.14 16.06 铁 路 货运量 周转量 11.77 77.72 12.19 78.91 12.70 80.18 12.79 80.18 13.13 80.18 13.20 80.41 13.20 82.55 12.67 83.92 水 路 货运量 周转量 0.15 0.01 0.16 0.01 0.16 0.01 0.16 0.01 0.17 0.01 0.18 0.01 0.18 0.01 0.18 0.01 航 空 货运量 周转量 0.01 0.02 0.01 0.02 0.01 0.02 0.01 0.02 0.01 0.02 0.01 0.03 0.01 0.03 0.01 0.02 单位:%
铁路和公路运输是甘肃省运输的主要形式。历年来铁路和公路完成的客、货运量、旅客、货物周转量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8%、99.8%、95%和99.96%以上。2005年铁路和公路共同完成的客运量、货运量、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运输总量的98.17%、99.81%、96.30%和99.98%。
四、道路运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道路运输分别承担了全省客运量的91.26%和货运量的87.14%,是占主导地位的运输方式。道路运输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占总量的36.39% 和16.06%,表明铁路主要完成长途运输,而公路承担是中短途运输,道路运输对地方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合理分工,有利于发挥自身的优势,符合运输的经济性要求。
公路,91.264%航空, 0.473%水运, 1.354%铁路, 6.909%公路水运铁路航空
图2-2-2 2005年甘肃省综合运输客运量结构
公路,87.141%航空,0.004%公路铁路,12.669%水运铁路水运,0.186%航空图2-2-3 2005年甘肃省综合运输货运量结构
道路运输是综合运输体系的基础,覆盖面广,机动性强,是衔接铁路、水路、航空和管道运输,实现“门到门”运输不可替代的运输方式。特别是在甘肃这样的西北内陆地区,境内铁路覆盖面不足,水路通航河流少,航空运力有限,在陇南、陇东等地区,公路交通甚至是惟一的运输方式,就更加显现出道路运输在满
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方面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甘肃省高速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道路运输在通道运输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道路运输又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实现个性化运输需求的最佳途径。
目前,甘肃省基本形成了以兰州、天水、酒嘉等国家公路主枢纽为中心,以张掖、平庆、陇南等省级公路枢纽为依托,以众多的县(区)、乡(镇)站场为基础的点线相连、辐射到面的道路运输服务网络。
图2-2-4 甘肃省道路运输通道示意图 第三节 道路运输发展状况及特点
“十五”期间,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适时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机遇,加快发展,使全省道路运输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
2005年,完成道路运输总产值73.5亿元,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03 %和10.55 %,其中道路客运年总产值10.76亿元,增加值5.46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4 %和 10.5 %;道路货运年总产值45.52亿元,增加值22.84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00 %和10.3 %;其他道路运输辅助业年总产值17.22亿元,增加值 7.7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8 %和10.00 %。
一、基础设施建设
1、客运站场建设
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等级汽车客运站414个,其中:一级站17个,二级站42个,三级站62个,四级站85个,五级站208个;年平均日旅客发送能力为26.16万人次。
甘肃省目前的客运站建设逐步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自主经营的运作模式。政府对乡镇、行政村站的建设给予50%的资金补助作为初始投入,三级以下客运站由当地政府部门主管。
占全省总数75%的客运站主要集中分布在东中部区域。全省二级以上客运站比重不高,为14%,尤其是中部区域二级以上客运站比重仅为7.7%,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该区域高速公路快速发展和居民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对出行条件要求逐步提高的状况不相符。
2、货运站场建设
2005年,全省共建成各类货运站全省等级汽车货运站达到55个,其中一级货运站2个,二级货运站8个,二级以上货运站仅占31.25%。全年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为6.5万吨。
按区域分布进行比较,东、中、西三区域拥有各类货运站数量比重分别为61.82%、14.55%和23.64%。货运站主要集中在东部区域。二级以上货运站的东、中、西三区域拥有量分别为2个、6个和2个。高等级货运站主要集中分布在中部区域。这与中部的经济发展、货运运力配备以及路网发展比较协调。
从年平均日换算货物吞吐量指标来对比,中部的吞吐量最小,仅为8万吨,平均到每个货运站为1万吨/站。该指标相对省内其他区域货运站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东部区域仅为0.48万吨/站,西部区域为0.77万吨/站。
甘肃省现有货运站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站场设置过多注重行政区分,建设重点不突出,与公路网建设和高等级公路发展不协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统一、有序运输市场的实现。全省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省内站场布局的西强东弱,河西地区站场建设步伐较快,陇东南地区尤其是陇南市、甘南州站场建设严重滞后。布局不合理的另一个表现是站场选址没有充分考虑与运输方式衔接,兼顾铁路、民航和水运等港站布局,因而不能很好地满足货物转运的需求。
二、道路旅客运输发展
1、运量
2005年,全省道路运输完成旅客运输量1.625亿人,旅客周转量104.89亿人公里。甘肃省的旅客运输主要以农民工外出务工、旅游以及学生求学为主要的客源,因此全省的旅客出行带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每年3月份的农民工外出、黄金周以及7-10月份的省内旅游,寒暑假期的学生潮构成了甘肃省旅客运输的高潮。
2、运力
全省道路客运运力发展快速,从1998年的23277辆猛增到2005年的37275辆,7年增长了13998辆,比1998年增长了60.14%。按车辆等级区分,37275辆客车中,高级客车有408辆,占总运力的1.1%,中级客车有1789辆,占总运力的4.8%。客车平均客位为11客位/车。
450004000035000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3609138336372753195328762232772415934090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图2-3-1 甘肃省营运载客汽车发展情况 (单位:辆)
西部,31.90%东部,28.83%中部,39.28%中部西部东部图2-3-2 甘肃省分区域营业性客车保有量比重示意图
2005年甘肃省公路营运性客车平均每车客位为11客位/车,低于13.6客位/车的全国平均水平;在西部12省区范围比较,也低于西部12省区平均每车12.5客位的水平,在西部地区排在第9位,仅比陕西、青海、内蒙古略高。与国家东部地区相比差距更大。甘肃省拥有大型客车比重为5.16%,而西部12省区的平均水平是6.81%,全国平均水平为9.8%,甘肃仅比云南、陕西、青海、宁夏、内蒙古略高。
表2-3-1 营运客车平均客位及大型车比重对比 地 区 甘 肃 西部12省区 全 国 平均客位 11.0 12.5 13.6 大型车比重 5.16% 6.81% 9.80% 作为全国第18个高速公路里程超1000公里的省份,甘肃省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优势,发展高速客运是必然趋势。应大力发展高等级客车,尽快提高全省的客运运力装备水平。
3、客运班线
截至到2005年底,全省已开通客运班线3465条,营运里程达68万公里。其中跨省线路432条,年平均日发车790个班次,延伸到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跨区线路779条,年平均日发车2732个班次,全省14个市、州政府所在地和75%的县(区)开通了快客班车。农村客运通达深度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98.5%,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7%。从全省的客运班线开通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区域。
4、市场主体
2005年,全省共有从事旅客运输经营业户1135户,其中810户集中在兰州和酒泉两市,占全省总数的71.3%。客运经营业户平均每户拥有客车数为33辆。分区域比较,西部区域运输业户占52.67%,平均每户拥有客车22辆;中部区域拥有占全省总数32.65%的经营业户,平均每户拥有客车39辆;东部区域拥有14.7%的客车,企业规模平均为每户91辆。
“十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企业进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通过实施“国退民进、发展优先”战略,完成了85户国有运输企业的产权多元化改革,形成混合所有制道路运输企业起主导作用的局面;通过实施“小企业、大集团”战略,实施兼并、重组和联合,整合运输资源,组建了甘肃陇运、东运等多家区域性运输
集团,初步形成了以甘肃陇运、兰运集团为龙头,20多个区域性运输企业为骨干,300多家运输企业竞争发展的市场格局。
总体来说,甘肃省从事旅客运输的企业较多,但是普遍规模较小。
表2-3-2 甘肃省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规模情况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营业户数(户) 7246 6393 5137 5137 3422 1538 1026 1135 营运车辆数(辆) 23277 24159 28762 31953 34090 36091 38336 37275 营业户平均车辆数(辆/户) 3.21 3.78 5.6 7.2 10.0 23.0 37.0 33.0 表2-3-3 甘肃省道路旅客运输企业运力情况 单位:辆
年度 总数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3277 24159 28762 31953 34090 36091 38336 37275 车型比例(%) 大型 中型 小型 27.08 57.44 15.48 22.30 58.60 19.10 18.83 61.76 19.41 19.04 65.93 15.03 15.57 67.28 17.15 14.17 67.90 17.93 18.26 66.45 15.25 18.26 66.15 15.59 档次等级比例(%) 高级 中级 普通 0 100 0 100 0.20 99.8 0.30 99.7 1.04 7.86 91.1 1.78 10.00 82.2 2.90 13.20 83.9 3.80 12.40 83.8 5、农村客运
截至2005年底,全省共投资11200万元,在农村地区新建乡镇客运站318个,行政村停靠站1688个。
农村客运通达深度得到提高。全省共开通农村客运线路1804条,占全省客运线路的42.3%;全省农村客运日发班次达到8804班次,占全省客运日发班次的55.8%;乡镇和行政村的客车通达率分别为98%和86%。其中试点地区新增农村客运线路120条,改造客运线路62条,农村客运网络更趋合理,通达深度明显提高。22个试点地区的乡镇客车通达率均达到了99%,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88%,通公路的行政村基本开通了客运班车。
6、出租车
“十五”以来,甘肃省出租车总量迅速发展,从2000年的18241辆发展到2005年的23976辆。平均每万人拥有量为11辆。
30000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18241134942104722505254882390123976图2-3-2 甘肃省出租车数量发展情况(单位:辆)
从车型档次进行比较,全省出租车中高级以上车型占总数的1.36%,比重不高。作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水平的提高,未来出租车在车型配置、经营方式和服务水平上将有较大的改变。
7、旅游客运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是甘肃省实现产业升级的一个很好的支撑点。
近年来,甘肃省营运旅游客车增长速度迅猛,从2000年的287辆上升到2005年的629辆,五年间增长了1.19倍。
7006005004003002001000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87202318373493579629图2-3-3 甘肃省营运旅游客车数量发展情况(单位:辆) 2005年全省拥有旅游客车629辆,16347客位,平均每车26客位,车型主要是以大中型车为主。其中高级客车4辆,占总量的0.64%;中级客车21辆,占总量的3.33%。中高级车辆比重仅为3.98%,表明旅游车型等级偏低。
三、道路货物运输发展
甘肃省货物运输结构呈现中、短途以公路为主、长途以铁路为主的格局。从全省历年完成的货运量和周转量来比较,公路承担货物的87%以上的运量,远远
高于其他运输方式,承担货物周转量的16%左右。近年来,公路货物周转量比重有所下降,但绝对量一直保持上升趋势。
1、运量
2005年,全省道路货物运输完成货运量2.25亿吨,完成货物周转量137.31亿吨公里。
按照东、中、西区域对比,中部区域完成货运量9806万吨,占全省总数的45.22%,完成货物周转量53.90亿吨公里,占全省的40.45%。
东部区域完成货运量6037万吨,占全省的27.84%,完成货物周转量43.33亿吨公里,占全省的32.52%。
西部区域完成货运量5840万吨,占全省的26.93%,完成货物周转量36.01亿吨公里,占全省的27.03%。
西部,26.93%东部,27.84%中部,45.22%中部西部东部东部,32.52%西部,27.03%中部,40.45%中部西部东部图2-3-4 2005年甘肃省分区域完成货运量比重图 图2-3-5 2005年甘肃省分区域完成货物周转量比重图 2、运力
2005年,全省拥有营运性载货车92206辆,总吨位383102吨,平均每车吨位是4.15吨。危险货物运输车为2188辆,吨位为17943吨,平均每车吨位为8.2吨。
全省拥有普通载货车86933辆,总吨位350103吨。其中,中部区域拥有41172辆、141886吨,分别占全省总数的47.51%和40.67%,与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
西部,25.99%东部,26.49%中部,47.51%中部西部东部比较,明显不足。
图2-3-6 2005年甘肃省分区域营业性载货汽车比重图
全省载货车平均吨位是4.15吨/车,大、中、小车型比重分别为44.57%、15.06%和40.37%。大型车平均车吨位是6.7吨/车,中型车为3.5吨/车,小型车为1.27吨/车。
全省共有专用载货车5273辆,占全省载货车总量的5.72%。从专用载货车结构来看,有大件运输车126辆、冷藏车131辆、罐车1863辆,分别占专用载货车总量的2.39%、2.48%和35.33%。从区域分布来看,68.2%的专用载货车分布在东部区域,西部区域仅占6.5%,剩余的25.3%分布在中部区域。全省仅有的集装箱车在东部区域,大件运输车、冷藏保温车等特种车大量分布在中部区域,54%的罐车集中在东部区域。而西部区域各类专用载货车辆较少,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关。
3、市场主体
2005年全省共有从事道路货物运输企业28107户,其中,从事集装箱运输的1家,危险品运输的116家,大件运输38家,剩下99.8%的企业从事普通货物运输。
表2-3-4 甘肃省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规模情况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营业户数(户) 营运车辆数(辆) 24173 26336 28253 28253 24508 65116 70752 70186 71039 74295 营业户平均车辆数(辆/户) 2.69 2.69 2.48 2.70 3.00 2003 2004 2005 22116 26760 28107 82672 85474 92206 3.74 3.20 3.28 按照区域分布,2005年中部区域共有各类货运企业11031户,占全省的38.11%,从事集装箱、危险品运输以及大件运输的企业共有91户,占全省的60.26%。
表2-3-5 甘肃省道路货物运输企业运力情况 单位:辆 年度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合计 危货 运输 % 2.61 2.78 3.16 2.74 2.17 1.96 2.24 2.37 小计 大型 % 普通载货 中型 % 5.48 7.39 7.57 7.96 小型 % 65116 1697 70752 1967 70186 2217 71039 1944 74295 1614 82672 1619 85474 1918 92206 2188 64354 37507 58.28 3527 70065 38010 54.25 5179 69201 35329 51.05 5238 69900 35739 51.13 5564 23320 36.24 26876 38.36 28634 41.38 28597 40.91 73028 36750 50.32 8070 11.05 28208 38.63 77723 38377 49.38 7879 10.14 31467 40.48 80656 38567 47.82 7735 9.59 34354 42.59 86933 38750 44.57 13095 15.06 35088 40.37 东部区域共有各类货运企业3959户,占全省的13.68%,特种运输企业27
西部,48.21%东部,13.68%中部,38.11%中部西部东部家,占全省的17.88%。
图2-3-7 2005年甘肃省货运企业各区域数量分布比重图
西部区域共有各类货运企业13954户,占全省的48.21%,特种货运企业33户,占全省特种运输企业户数的21.85%。
按照企业规模分析,全省平均每户经营业者拥有货车3辆。其中,中部区域最高,平均每户拥有接近3辆,东部区域为1.2辆/户,西部区域为1.85辆/户。
四、现代物流业发展
根据2005年统计,全省在册登记从事物流服务的业户有16家,从事货运代办、信息配载的业户分别有253家和455家,从事道路运输搬运装卸的业户有79家。除少数企业外,就提供的服务来看,很多企业仅仅是更改了公司名称,具体运作还是维持原状,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以全省发展情况最好的兰州市货运集散中心为例,这个由社会成员集资建成的民营企业,主要功能是提供房屋出租、餐饮等辅助业务,具体的货运信息、调度、配载等功能都是由单个业主自己完成,很多信息部门就是配备一部电话或者一台电脑运作。整个中心没有联网,货物搬运等几乎没有机械化操作。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比较薄弱。
随着经济发展,区域交流增多,必将对物流模式有更高的需求。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的必要性,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应对它们进行积极的引导,培训必要的物流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发展条件,促进物流业加快发展。
五、区域运输发展
甘肃省地处座中联六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兰州作为国家级枢纽,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重大货物集散中心;全省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重要通过区域,是连接
我国东部地区与中亚以至欧洲的要道。通过甘肃的区域货物运输乃至出境货运相当繁荣,区域货运在甘肃省具有重要地位。
甘肃省正在积极进行“甘青宁黄金三角运输线”的建设,依托国道109线、312线、315线、215线、227线以及省道201线、207线、308线,连接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的主要城市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形成了以甘肃为主体、青海和宁夏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交通运输格局,打造甘、青、宁三省区快速客运旅游精品专线,发展城际物流配送。开辟西宁、兰州到银川的快速运输通道,形成西宁、兰州、银川三个省会城市的快速连接,构建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线,进一步拓展到东连北京、西进拉萨。
甘肃省为实现外向型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道路运输一体化合作发展活动,进一步加强西部道路运输区域合作,主动顺应西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遵循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道路运输网络功能,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多方共赢的原则,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进行资源整合,合理产业分工,逐步建立十二省(自治区、直辖市)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道路运输一体化市场体系,最终实现区域内规则统一、资源共享、人便于行、货畅其流,形成统一的客货运输、维修救援、信息服务三大网络,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便捷、高效、环保的运输服务。
六、信息化系统建设
2005年,初步建成了全省智能运输信息平台和框架。建成了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中心,14个市州道路运输信息中心,30个县(区)信息站,完成56个一、二级客运站信息化改造,实现了省、市、县、运输单位四级联网运行。甘肃道路运输信息网站已开通,运政管理系统、GPS车辆跟踪服务系统、道路运输视频系统和道路运输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投入使用。
同时,多数道路运输企业与全省的信息化网络还没有连通,信息共享远远没有实现,影响信息网络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企业的效益。对于公众出行的社会信息还不能全方位、多渠道及时、准确地提供。
对于货运企业来说,尤其是物流中心等新型货运模式,更是需要通畅的信息交流,现有的信息化模式过于单一,企业各自为战,很难形成规模效益。
七、道路运输辅助业发展
1、汽车维修、监测与救援
2005年,全省共有汽车维修企业6275户,比2000年的4780户增加了1495户,增加幅度达到31.28%。其中一类维修企业107个,二类企业903个,三类维修企业4432个,分别占全省的1.72%,14.39%和70.63%,三者的配比是1:8.44:41.42。与交通部部颁的一、二、三类维修企业的合理配比1: 8:16相比较,甘肃省目前一、二类维修企业比重偏低,三级企业偏多,能够提供大修的企业不能满足市场合理需求。
2005年,全省完成各类机动车修理共2553378辆(台)次,其中整车大修6070辆次,占0.24%;完成总成大修22585台次,占0.88%;二级维修340261辆次,占13.33%;各类专项修理2184462辆次,占85.55%。甘肃省目前的维修业务主要集中在各类专项修理上,整车、总成大修等高技术含量的修理仅占1.12%。
2005年全省共有各类检测站19个,其中A级站16个,B级站2个。2005年完成检测量合计136905辆次,其中,完成维修竣工检测36786辆次,等级评定检测96625辆次,维修质量监督检测3494辆次。从其完成的检测工作量来看,甘肃省完成的检测工作主要是等级评定检测,占全省检测工作量的70.58%,维修竣工检测占26.87%,主要集中在兰州和武威两市。
2、机动车驾驶员培训
2005年,按照“统筹规划,社会承办,行业管理”的方针,在全省初步建立了“统一、规范、竞争、有序”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市场和驾驶员培训、考核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全省拥有驾驶员培训学校140所,教练车1228辆,教练员1361人,培训能力达到6万人。其中,一类培训学校5户,分别在兰州、酒泉和陇南。二类培训学校38家,占所有驾校的58.4%,三类驾校共有22家,86.36%集中在东中部区域。
第四节 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道路运输正处于改革攻坚、市场转型、体制转轨、管理全面提升的关键时期,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和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凸现。主要集中在结构调整、改革创新、产业升级、宏观调控、安全诚信等五个方面,突出表现在三个矛盾上:
一、道路运输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与经济社会发展多元化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枢纽站场设施布局不合理,功能不完备,建设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不相适应,不能充分发挥公路设施的作用。国家级、省级枢纽项目建设进度缓慢,农村地区缺乏站场的情况十分突出。 ——道路运输能力处于低水平过剩而高层次不足的现状。
——传统运输方式不能适应现代需求,先进的运输方式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和运用,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道路运输行业进展缓慢。
——道路运输市场缺乏高质量的服务,安全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道路运输企业管理创新不足,经营效益低下。
——道路运输站场经营市场未全面放开,建设资金市场化融资能力不足,资金筹措面临巨大压力,面对经济社会对交通“质”和“量”同步增长的需求,庞大的资金需求与日趋紧张的资金环境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二、道路运输发展不协调矛盾较为突出
——运力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车辆结构失衡,高档客车和高效低耗的重型货车、厢式货车、集装箱拖挂车和特种专用车辆数量明显偏低。
——城市运输和农村运输发展不协调,干线运输网和农村运输网之间存在的极为不平衡。城乡道路运输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农村道路运输发展严重滞后,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道路运输建设投入少、发展慢,公路建设强大的投资不能通过道路运输及时转化为拉动经济发展的动力。
——省内道路运输区域发展不平衡尤为突出,中、西、东南差异较大。 三、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滞后与依法治运的要求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道路运输行业依法行政进程缓慢,依法行政的意识、水平和能力亟待提高。
——道路运输行业缺乏高水平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市场监管乏力,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道路运输大市场尚未形成。
——道路运输行业对现代科技运用不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高、新、专、特”人才紧缺。
第三章 道路运输规划目标和任务
第一节 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道路运输发展全局,遵照省委、省政府“两抓两放”、“工业强省” 和省交通厅“建运并举、和谐交通”战略,发挥国家高速公路网、农村公路网建设对道路运输的支撑作用,按照全省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扶贫攻坚、城市经济和文化旅游发展对道路运输的要求,通过“提速中部”、信息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建设,促进道路运输结构调整,整合公路、站场和运输车辆三项基础资源,带动产业升级,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和安全的道路运输体系,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发展道路运输的目的,就是为人们的出行和物资空间位移需求提供安全、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造福广大人民,惠及整个社会。根据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利益要求,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和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满足各个阶层、不同群体对道路运输的多样化需求。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从土地、能源、生态等角度出发,合理确定发展目标、重点和相关政策。着力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增长方式转变,加快资源优化配置,增强行业综合实力。
坚持“四个服务于”原则。运输规划要服务于我省“工业强省”的战略部署,服务于全省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需要,服务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坚持统筹发展的原则。统筹交通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交通与环境、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道路运输与其它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府调控的原则。进一步强化运输市场对运输资源的主导性配置作用,做大做强运输主体。同时,在规划的统一指导下,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适度超前的原则。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远期与近期、需要与可能的关系。以资金可能为基础,以需求为依据,以效益为目标。对具有节点功能的站场,在全省运输市场起引导作用的新型运输模式等应当采取鼓励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
坚持规划与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既要重视运输系统的规划,又要加强道路运输相关领域的研究,使规划与运输组织、管理和实施的保障措施相结合,为本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保障。
第二节 规划的发展目标
依据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目标和省交通厅“建运并举、和谐交通” 的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甘肃省道路运输将重点实施“提速中部,东联西拓”战略。以提速中部为核心,在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加快道路运输发展步伐,率先实现跨越式突破,并以此带动全省道路运输发展,进一步提高全省道路运输整体服务水平。在以天水、平凉、庆阳和陇南为中心的甘肃省东部区域,紧密结合开展大规模公路建设的“东部会战”战略进展,积极部署和加快各级运输枢纽和沿线运输节点设施建设,构建甘肃通向中东部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道路运输出口,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中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连接西南经济发展带奠定运输基础。在以河西走廊为主的西部区域,实施三级拓展,推进区域运输合作互动。拓展农村运输市场,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实现城乡运输的无缝连接;拓展西部运输市场,建设新丝绸之路千里快速运输大通道,连接蒙、新、甘、宁、青五省区;拓展中西亚运输市场,打通到蒙古乃至中亚的运输通道,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的经济商贸合作。为保证“提速中部”战略实施,确定甘肃省道路运输工作“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如下:
一、总体目标
200亿元打造甘肃新运输, 500亿元产值贡献甘肃经济建设,40万从业人员服务甘肃社会公众。
“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固定资产投资将达到200.21亿元,其中用于道路运输基础网络建设和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的投资为40.37亿元,用于运输装备更新的投资为159.84亿元。道路运输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总量将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创造总产值将达到500亿元左右,为全社会提供就业岗位13万个,到“十一五”末全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规模超过40万人。
二、具体目标
(一)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建设道路运输枢纽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和道路运输信息化网络3个网络,即建设“双百千万工程”,包括建设“三主多
辅”国家级和省级公路主枢纽以及区域公路枢纽项目100个和信息枢纽100个,建设乡镇汽车站1000个和信息节点1000个,建设行政村停靠站10000个和信息终端10000个。
其中,中部规划区域规划建设各类枢纽项目32个,总投资6.339亿元,其中:包括国家级公路主枢纽项目12个,投资3.374亿元,省级枢纽项目9个,投资1.815亿元,区域级枢纽项目11个,投资1.15亿元。2006年—2010年各年度完成投资情况见表4-2-1。具体项目及建设进度见附件一。
表4-2-1 “十一五”中部区域道路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计划表
总投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项目 资 (个) 亿元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亿元 % 84.73 17.69 20.9 18.15 21.4 15.82 18.7 16.69 19.7 16.38 19.3 总 计 公路枢纽项32 6.339 2.609 41.2 1.94 30.6 0.09 1.4 0.97 15.3 0.73 11.5 目 乡镇汽车站 251 1.00 0.26 26 0.4 40 0.14 14 0.14 14 0.06 6 行政村停靠777 0.31 0.08 25.8 0.12 38.7 0.05 16.1 0.04 12.9 0.02 6.5 站 行政村候车1813 0.091 0.024 26.4 0.036 39.5 0.012 13.2 0.012 13.2 0.007 7.7 亭 城乡公交总28 0.476 0.034 7.2 0.102 21.4 0.102 21.4 0.102 21.4 0.136 28.6 站 信息化建设 3.84 0.15 3.9 1.01 26.3 0.89 23.2 0.89 23.2 0.90 23.4 老旧车站改100 2.00 0.4 20 0.4 20 0.4 20 0.4 20 0.4 20 造 运输装备投 70.67 14.14 20 14.14 20 14.13 20 14.13 20 14.13 20 资 (二)道路旅客运输能力
依托“三主多辅”的客运站场布局,分工明确,合理有序地支撑甘肃省内外旅客运输,发展区域协作,东连西拓,服务整个国家西部地区,形成一个辐射全国、乃至亚欧国家的多层次、一体化、人性化服务的道路旅客运输服务体系。依托现代化的客运服务设施,以班线客运为主导,旅游、包车、出租为补充,在集约化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快速客运。提升经营服务档次,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努力建成一个深入农村、连通城镇,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人性化、多层次的客运服务体系,实现干线客运高速化、长途客运节点化、中途客运直达化、短途客运公交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和车站服务温馨化、智能化。
——道路客运量。“十一五”期间,新增客运站发送能力1亿人次以上,全省完成旅客运输量年均增长率达到7%,2010年全省年客运量达到22500万人以上。
旅客平均出行运距2010年达到70公里。年客运周转量2010年达到155亿人公里以上。
——道路运输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更新班线客车6000辆,更新出租车22000辆。到2010年,全省营运性载客汽车达到45800辆,平均座位达到11.34座。“十一五”期间,旅游车辆年均增长率达到10.3%以上。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客运实现以高级客车为主经营,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经营。逐步淘汰农用车从事农村客运。
——道路客运网络。建成较完善的全省快速客货运输网络,快速客运班线覆盖100%的县(区),实现大城市间400—500公里当日往返,800—1000公里当日到达。加快城乡运输一体化进程,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的原则,大力完善农村运输网络,实现市(州)至县(区)、县(区)至乡镇、乡镇至乡镇或村的三级公交网,力争使全省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92%。
(三)道路货物运输能力
在保证经济发展需求前提下,注重结构调整。依托国家和省级主枢纽站场规划,构建甘肃通向国家中东部地区和大西南地区的三大快速运输通道,实现东部联网、西部拓网,加强区域合作。创新货物运输方式,重点发展快速货运,扶持物流发展,使全省道路货物运输结构合理,运输效率、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与甘肃省区域枢纽相适应的道路货物运输新格局。
实现供给水平由低层次均衡到高层次均衡的动态平衡。实现道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目标,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协调发展目标,实现自身内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又有效匹配的发展目标。
——道路货运量。“十一五”期间,新增货运站吞吐能力5000万吨以上,道路货物运输量保持6%的年增长速度,2010年全省完成货运量3.1亿吨;货物周转量保持年均增长9.3%,2010年完成货物周转量193.3亿吨公里以上。
——道路运输装备水平。“十一五”期间,更新货车55950辆,装备仓储装卸设备450台。到2010年,全省营运性载货汽车总量达到12.33万辆。实现以专业运输为主,普通货运为辅的货运系统。货运要能够实现减少货损货差、节约成本、减少基础设施压力,降低社会外部效应;要能满足不同货种多样性的运输需求。力争用5到8年的时间,逐步淘汰现有的普通敞蓬货车,实现货物无裸露
运输;要通过车型结构调整,形成中长途货运由大吨位重型货车运输、短途货运和货物集散由中型、轻型货车运输的格局。大力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和载重量在8吨以上的重型柴油货车,加快普通敞篷货车的厢式化进程。
——建成比较完善的全省快速货运网络,以大城市货源集散地为基点,重点发展省际快运货运,到2010年,全省国、省道主干线路全部开通快速货运线路,基本建立起全省快速货物运输网,快速货运24小时送达。
(四)道路运输支持保障能力
——“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起与甘肃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供需平衡、结构优化、布局合理、服务规范的机动车维修、检测、驾培服务体系,机动车维修市场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各种类型的维修服务网点布局与城市发展的形态得到有效的衔接,维修服务形式更加多样和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高,维修和配件市场更加规范并呈现以专项和特约维修为主导的品牌连锁和网络化发展态势,实现机动车维修、检测、驾培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信息化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我省计划投资9.45亿元,完成全省市州级信息中心、县级信息站及客货运输主枢纽场站建设及改造各1余站
个场
;、
建
设
0
0
大中型道路运输企业信息化、
汽车维修企业和驾驶培训学校等信息站1000余个及
完成乡镇汽车站信息化建设1000余个;建设及改造完成终端用户10000个、GPS车载终端10000台,同时加快道路运输智能信息软件研发和应用进程。
其中:完成全省市州级信息中心、县级信息站及客货运输主枢纽场站建设及改造各100余个计划投
资2.84亿元;建设大中型道路运输企业信息化、站场、汽车维修企业和驾驶培训学校等信息站1000余个及完成乡镇汽车站信息化建设1000余个计划投资5.24亿元;建设及改造完成终端用户10000个、GPS车载终端10000台计划投资1.47亿元。 www.3722.cn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土
如果您不是在 3722.cn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3722,
加入 3722.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成可编辑的doc或ppt格式
到2010年,全省将建成以省道路运输信息中心为数据交换中心,以14个市(州)信息中心为支撑、100个县(区)信息站和100个客货运输枢纽站场、1000家大中型道路运输经营企业及道路运输辅助经营业户和1000个乡镇汽车站、
10000个终端用户和10000台GPS车载终端为服务网点的道路运输信息网络。
——道路运输从业人员培训。加强从业人员技能培训,年平均培训驾驶员5万人次;强化从业资格培训,年平均培训新上岗人员2万人。
——道路运输管理水平。到2010年,全省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道路运输市场体系全面建成,运政管理职能转变到位,地区封锁和行业保护基本打破。提高道路运政管理人员的法律、业务、职业道德和文化知识的总体素质,在岗培训机制、择优录用机制、动态调控机制、综合激励机制、科学的考评机制全面健全。所有运政管理人员均通过专业化培训,执政上岗。80%以上运政管理人员达到大专以上文化水平,人员素质和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通过道路运输行政许可制、运输信息公告制、运输服务质量考核制、运输经营行为稽查制等运输管理新机制的建立,树立公正、透明、高效的阳光运政形象。
三、“十一五”时期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主要指标表
表4-2-2为“十一五”时期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主要指标列表。 依据规划实施的主体不同,指标划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两类。 表4-2-2 “十一五”时期甘肃省道路运输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项 目 道路运输产值年增长率 道路运输产值增加值年增长率 从业人数增长数 固定资产投资额 基础设施建设 运输装备更新 建设“双百千万工程” 公路枢纽 信息枢纽 乡镇客运站 信息节点 行政村停靠站(包括候车亭) 信息终端 增加和更新运输装备 班线客车 出租车 货 车 仓储装卸设备 启用省级客运中心 启用省级物流中心 开通国际运输线 数 值 10% 11% 13万人 200.21亿元 40.37亿元 159.84亿元 100个 100个 1000个 1000个 10000个 10000个 10万台 6600辆 22000辆 55950辆 450台 14个 14个 2条 指标属性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开通公路口岸 开通省级精品快速运输线 公路客运量年增长率 公路货运量年增长率 快速客运班线覆盖县(区)率 快速货运当日送达率 乡镇通班车率 行政村通班车率 3个 20条 7% 6% 100% 100% 100% 92% 约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约束性指标 预期性指标是行业主管机构期望的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引导,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行业主管机构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并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方向和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努力争取实现。
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行业主管机构责任的指标,涉及公共服务和公众利益领域,行业主管机构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
第三节 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甘肃省的地理特征、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路网结构、通道经济水平和国家主枢纽近期规划,将全省化分为中、东、西三个运输发展区域。各区域发展的任务分别是:
一、中部区域提速发展,率先实现道路运输产业升级
中部区域以建设兰州1小时交通运输圈为发展重点。以国家级主枢纽兰州为中心,以省级枢纽白银、定西、临夏三市(州)为依托,以兰州—临洮、兰州—定西、兰州—白银、兰州—武威、兰州—西宁、兰州—永靖、兰州—临夏7条省级快速运输线为通道,以临洮、榆中、皋兰、平川、靖远、永登,西固、红古,永靖,广河、和政11个县(区)为节点,建设100公里为半径的1小时交通运输圈。加快运输圈内城乡客运网络建设,提升中部区域道路运输发展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村通班车、县区通公交、城乡客运一体化”;发挥中部区域承东启西作用,以天水到嘉峪关高等级公路为依托,发展高速快客、高速快货运输,建设千里陇原一日行运输线;发挥中部区域连南接北作用,以国道109为轴线,以兰州为主体,以西宁、银川为两翼,建设以一体两翼的快速客运旅游精品专线、城际物流配送专线,信息资源共享为特征的黄河上游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区域。
“提速中部”是甘肃省道路运输“十一五”发展的战略核心。提速中部不仅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迫切的必要性,而且具有充分的可行性。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无论从历史渊源,还是从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来看,都是甘肃全省乃至甘、宁、青三省区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国内、国际的政治和经济战略地位突出,处于黄河经济带一级开发轴线和陇海—兰新经济带二级开发轴线的交汇处,是亚太经济圈和伊斯兰经济圈的结合部,又是新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丰富的农业、牧业、旅游资源,是全省经济核心,生产总值接近全省生产总值的一半。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集中了2005年甘肃全省53%以上的商品流通量。并且是国家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流通中心,自古辐射甘、宁、青、新、藏省区。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是省内少数民族密集区,有40多个少数民族,130万人聚居,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60%。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是交通和通信枢纽,拥有兰州国家级公路主枢纽,312、109国道主干线在这里交汇,兰州铁路主枢纽联结陇海、兰新、兰青、包兰四大铁路干线,兰州中川机场为国家一类航空口岸,有8家航空公司的航班经停,每周有近百次航班,与国内30多个城市直航,并开通香港、吉隆坡等旅游包机航线。两条天然气管道经过兰州,是管道运输的重要节点。通信居全国先进水平,西兰乌、京呼银兰等四条数字光缆主干线均以兰州为主节点。
——以兰州市为核心的甘肃中部区域,公路网络干线实现高速化,县乡道路实现路面硬化,乡村道路通畅。公路通车里程1.08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17.15公里/百平方公里,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乡镇公路通达率达到了10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达到了91.7%。兰州市的六大出口全面实现了与国家公路主骨架的高速联网。
该区域已经具备提速中部的条件、环境和基础,体现出后高速公路时代交通发展的特征。
二、东部区域联网周边省市,融入国家中部、西南经济圈
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天水为中心,以省级枢纽平凉、庆阳、陇南、甘南为依托,以兰州—牛背、兰州—雷家角、兰州—郎木寺、兰州—罐子沟、庆城—甜水堡、
天水—平凉、天水—武都、岷县—合作8条快速运输线为通道,以陇西、武山、甘谷,会宁、静宁、泾川、庆城、环县、渭源、岷县、宕昌、罐子沟、秦安、庄浪、华亭、礼县、西和、成县、夏河、碌曲、郎木寺、玛曲、卓尼、临潭24个县(区)为节点,使甘肃运输东联陕西、南接四川,与国家中东部及西南地区经济相融。
三、西部区域拓展运输网络,提升甘肃区域交通枢纽地位
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酒(泉)嘉(峪关)为中心,以省级枢纽张掖、金昌、武威为依托,以兰州—猩猩峡、安西—敦煌、酒泉—金塔、张掖—民乐、武威—景泰、武威—民勤6条快速运输线为通道,以天祝、古浪、永昌、山丹、临泽、高台、玉门、马鬃山、安西、敦煌、阿克塞、金塔、航天城、民乐、景泰、民勤16个县(区)为节点,使甘肃运输与新疆、青海、西藏、宁夏、内蒙5省区相连,进一步提升甘肃省在国家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地位。
四、加强区域运输合作,开拓国际运输通道
充分发挥甘肃“座中联六”的区位优势,在中国西部道路运输12+1合作框架下,加强道路运输区域化合作与交流,逐步实现西部道路运输区域发展理念、运输政策、运输市场、运输监管、运输信息一体化。开通国道312亚欧国际运输线和国道109朝鲜半岛至印度洋国际运输线,建设兰州、酒(泉)嘉(峪关)、天水3个公路口岸,开辟马鬃山公路口岸运输,借助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岸及内蒙古策克口岸,打通甘肃至欧洲和外蒙古的运输通道。
五、搭建信息平台,全面提升道路运输发展水平
信息化发展重点向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转向信息资源开发阶段,从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转向深入应用阶段,从数量建设阶段转向质量建设阶段,从粗放配置阶段转向追求效益阶段转移。重点搭建道路运输管理平台和经营平台。为道路运输管理提供信息保障,提高道路运输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为道路运输经营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提高道路运输经营的效益和规模,促进产业升级。
六、构筑“三通”工程,发挥甘肃“通道经济”优势
实施客运通达、货运畅通、辅助业通万家工程,服务于甘肃省和国家西部区域运输通道的运输需求,发挥甘肃的“通道经济”优势。
大力发展快速客运,提升经营服务层次,实现全省县区通快客;大力完善农村客运运营网络,实现农村通班车;积极发展城乡公交,实现县城通公交;按照“公交下乡、农线进城、税费趋同”的原则,打破城乡二元运输结构,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逐步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建设物流基地,使单一运输服务向集运输、仓储、理货、配送、信息等于一体的货运服务网络转移。
建设“双十项目”,即建设甘肃快客车站、兰州、武都、西峰、白银、临夏、定西、张掖、酒泉、平凉十大客运中心站和兰州、酒(泉)嘉(峪关)、张掖、金昌、武威、天水、平凉、陇南、定西、庆阳十大物流中心。
进一步开放道路运输辅助业市场,引导和加快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人民群众的运输需求。鼓励社会投资建站,完善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鼓励车辆维修与检测连锁化、规模化经营;引入市场机制,提升驾驶员培训的教学和服务质量,树立品牌经营的意识。
七、坚持依法行政,提升运输保障能力和水平
坚持依法行政,加强行业监管,着力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市场自我完善能力和运输供给能力。
切实转变管理理念,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运输法规建设,调控引导运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
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运输发展的积极性;大力发展运输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型的经营方式,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建立道路运输安全保障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道路运输应急反应机制。
深入开展 “三学一创建”活动,建设文明诚信道路运输行业。 八、壮大企业实力,增强行业竞争力
充分挖掘道路运输市场潜力,正确处理企业、市场、行业之间的关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开放公正,公平竞争,把运输市场做活;坚持扶优扶强,优胜劣汰,把运输企业做强;坚持发展运输经济,服务社会公众,把运输产业做大。
不断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动企业开发和创新能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不同经营形式改善企业组织结构,实行集团化、公司化、多元化、市场化等多种运营模式。
不断调整运输经营结构,重点发展旅游运输、城乡公交运输、区域运输、口岸运输、现代物流;不断调整运力结构,引导运输车辆特别是货运车辆向专业化、大型化发展。
综上所述,甘肃省道路运输业“十一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可以归纳为:建设“一圈一线一区域、两网两运信息化、三通四上产业化”。一圈一线一区域,即兰州1小时交通运输圈,天嘉千里陇原一日行运输线和黄河上游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区域。两网两运信息化,即东部联网、西部拓网,发展国际口岸运输、西部区域运输和道路运输信息化。三通四上产业化,即客运通达工程、货运畅通工程、辅助业通万家工程;装备上层次、经营上规模、管理上规范、服务上水平;把市场做活、企业做强、产业做大。
第四章 规划实施总体安排 第一节 规划实施原则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交通主管部门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按照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政策措施等内容要求,结合本地区道路运输业发展实际,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出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具体目标和任务,精心组织实施。要做到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积极务实,增强工作力度,大胆探索,勇于开拓,求真务实,力求实效。
二、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道路运输业规划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在实施过程中很难达到一步到位,整体实现。因此,为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在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抓住规划中带有全面性、广泛性和对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目标和任务,有针对性的提出实施重点,狠抓落实,如期实现。要重点突出“提速中部”战略,优先发展农村客运网络建设、站场网络建设和信息化网络建设。通过对重点工作的实施突破,带动规划实施的整体推进,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按期实现道路运输业的各项发展目标。
三、密切配合,协调运作
道路运输业发展规划是一项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相关部门比较多,单靠交通部门一家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在实施过程中,要主动争得当地政府的支
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共识,通力合作,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优势,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抓好规划的落实工作。
四、因地制宜,加快发展
甘肃省地域广阔,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实施规划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地的特点,把规划中的目标、任务分解细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中部区域要以发展高质量、高水准道路运输为目标,而东、西部区域运输以满足绝大多数人出行需求为主,但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实施的政策和措施都要充分体现加快发展的主题。
第二节 规划实施重点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贯彻落实规划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重点落实“一个战略、三个网络、四大能力”建设,即:全面落实“提速中部”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基础设施网络、道路运输信息网络;提高行业管理能力、市场自我完善能力、
运输供给能力和道路运输安全保障和处置突
发公共事件能力。通过“十一五”建设,为社会构造一个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满足“工业强省”发展需要,与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统筹人与自然、城市与农村,实现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道路运输体系。
一、全面落实“提速中部”发展战略
“提速中部”以道路客货运站场项目为推动,以国有企业改制和多元化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信息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为切入点,以科学、合理的市场监管政策为保障,力争将中部区域建成一个以国家级主枢纽兰州为中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一个繁荣的运输市场,从而带动整个社会产业链的发展。
(一)道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以国家级公路主枢纽兰州以及省级枢纽白银、定西和临夏建设为重点,搭建中部区域站场主骨架;围绕兰州枢纽中心,逐步建设临洮、榆中、皋兰、平川、靖远、永登,西固、红古、永靖、广河、和政11个县(区、镇)汽车客运站,到2007年底完成中部区域各乡镇客运站建站任务。2010年前完成中部区域所有行政村停靠站建设,全面提升中部农村客运网络。
2006年完成兰州道路运输信息中心和区域内16个县区道路运输信息站,2008年完成企业信息化建设80个,加大道路运输智能信息软件研发与应用。2008年之前在中部区域率先实现信息联网。
加大对老旧车站的改造,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改造100个老旧车站,更新班线客车2060辆(投资7.48亿元),更新出租车9500辆(投资8.49亿元),更新货运车辆26000辆(投资54亿元),购置仓储装卸设备140台(投资7000万元)。
(二)道路运输服务网络建设
“十一五”期间,建设快速客货运网络、城乡客运网络、现代物流服务网络、汽车维修救援网络等4个网络。
1、快速客货运输网络
——提升和完善以兰州为中心的7条放射状快速客运通道功能,选定1—2条线路,推行服务质量招投标和线路专营公司试点工作,提高客运班线组织化、集约化发展水平。通过试点经验推广,争取2009年前全部推行服务质量招投标和线路专营公司经营管理模式。
——以兰州—榆中、皋兰、中川、永登、西固、红古,临夏—永靖、广河、和政9条运输通道为依托,开展兰州市域内公路客运的公交化运营模式试点,促进快速直达与公交化协调发展的市域运输一体化进程,2009年实现中部区域运输一体化。
——以快速客运、快速货运和维修救援为重点,2006年启动1小时运输圈的建设工作,初步实现1小时运输圈信息联网;2007年基本完成1小时运输圈内公路运输枢纽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客运网络、道路运输信息化网络平台的搭建。2008年完成1小时运输圈建设目标。
——黄河上游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线建设工作。
进一步提升兰州—西宁、兰州—银川高速客运班线的服务水平,开展三省会城市高速客运集约化经营、标准化服务的探索与研究,加强兰州、西宁、银川三省会城市高速客运的有效衔接。2007年加快沿G109线三省区快速客运通达工程建设,2008年—2009年基本建立三省区统一、高效、通畅、优质的快速客运网络体系。
以兰州、西宁、银川黄金三角经济区域为依托,2006年积极引导和扶持专业货运及物流服务企业,加快集装箱(或厢式)等专用车辆的发展,初步开通兰州、西宁、银川三省会城市之间的快速货运通道。2007年完成基本构建兰州、西宁、银川三省会城市之间的城际配送网络,2008年—2010年实现三省区快速货运的集约化与专业化。
加快旅游直达客运体系建设,开展集运输服务、旅游线路和旅游相关产品开发于一体的新型服务产业的探索与研究,制定精品旅游线路公司化方案。2008年—2010年实现三省区精品旅游线路运输与多元化服务的公司化、集团化经营。
2006年制定黄河上游甘青宁三角黄金运输线信息化与维修救援网络体系建设方案,实现三省区的初步联网。2007年完成三省区主要城市之间的信息联网和G109、G312主通道维修救援网点建设。2008年全面建成三省区统一的信息网络,初步实现黄金运输线1小时救援目标。2009年建成三省区统一的维修救援网络。
2、城乡客运网络
——2006年开展市(州)至县(区)、县(区)至乡镇、乡镇至乡镇或村的三级公交网建设试点,启动农村班车通达工程。
——2007年—2008年进一步完善城市公交网络建设与管理,推广三级公交网试点经验,加速农村班车通达工程。按照“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和“公交下乡、农线进城、税费趋同”的原则,加快农村客运公司化、公交化,加强城乡运输的有效衔接。
——2009年基本建立市(州)至县(区)、县(区)至乡镇、乡镇至乡镇或村的三级公交网。
——2010年实现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100%,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目标。 3、现代物流服务网络
——2006年依托区域物流服务基础设施,以信息化建设和运输装备更新为突破口,制定区域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政策;完成兰州公路口岸的规划;规范物流服务市场,搭建市内快递网络,开通7条城际配送通道;加快物流服务业户的公司化,培育3—5家物流配送和快件运输专业企业。
——2007年完成兰州公路口岸的建设,开展口岸直通暨国际道路运输试点工作;完善市内快递网络,搭建西北区域城际配送网络;加速货运车辆的专业化、装卸设备的现代化进程;培育2—3家现代化仓储管理服务企业、国际道路运输暨物流服务企业。
——2008年基本发挥中部区域2条国际道路运输通道的枢纽作用,健全兰州公路口岸服务功能;完善西北区域城际配送网络,建立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专业分工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加快多式联运的发展;加速物流服务企业的专业化与集团化,培育3—5个国内百强物流服务企业。
——2009年加强农村物流市场的培育,推动城乡物流市场的协同发展,提升道路运输对二元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保障、发展先导作用;基本建立优势互补、信息畅通、分工协作、高效优质的多式联运体系;培育1—2个国际知名物流服务企业。
——2010年基本建成以国家级枢纽为中心,省级枢纽为支点,区域枢纽为节点,农村站点为网点,现代化运输装备为载体,信息网络为支撑,专业化企业为主体,第三方物流为主导的城市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仓储管理基本实现信息化,运输装备基本实现专业化,物流管理基本实现现代化,从业人员基本实现专业化。
4、汽车维修救援网络
加快车辆技术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维修救援网络、96779维修救援指挥系统、GPS车辆跟踪服务系统,“一圈一线”实现1小时内实施救援的目标。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建设
按照中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及交通部“5年千亿元”的农村道路建设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运输行业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络建设是甘肃省道路运输“十一五”工作的重中之重。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市场化建设、网络化运营,城乡一体、规范管理”的指导思想,从有利于农民群众出行、有利于农产品流通的目标出发,紧密结合农村公路建设,路、站、运一体化发展,突出站点布局、运力投放和经营线路设置三个重点。站场建设要选址科学合理,客货兼营;运力投放要以安全、经济和实用为主;线路设置要符合客货流向和群众出行需求。按照“以站带市、以市促运、以运兴农”的策略,分区域、分步骤、有重点、有特色地发展新农村运输。采取积极培育农村运输市场的政策,加强农村客运市场监管,促进农村道路运输的健康、快速发展。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客运网络,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总目标,为全省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一)农村站场建设
“十一五”期间我省计划按照乡镇95%的比例建设1000个乡镇客运站,行政村按照中部地区90%、西部地区80%、东部地区70%的比例建设3000个行政村停靠站和7000个行政村候车亭,计划投资6.625亿元。
2006-2007年全省投资建设乡镇客运站150个,计划投资0.6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停靠站500个,计划投资0.2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候车亭1500个,计划投资0.075亿元;投资建设城乡公交总站2个,计划投资0.034亿元;全年总投资0.909亿元。
2007-2008年全省投资建设乡镇客运站300个,计划投资1.2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停靠站700个,计划投资0.28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候车亭1500个,计划投资0.075亿元;投资建设城乡公交总站15个,计划投资0.255亿元;全年总投资1.81亿元。
2008-2009年全省投资建设乡镇客运站150个,计划投资0.6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停靠站600个,计划投资0.24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候车亭1400个,计划投资0.07亿元;投资建设城乡公交总站25个,计划投资0.425亿元;全年总投资1.335亿元。
2009-2010年全省投资建设乡镇客运站150个,计划投资0.6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停靠站600个,计划投资0.24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候车亭1300个,计划投资0.065亿元;投资建设城乡公交总站20个,计划投资0.34亿元;全年总投资1.245亿元。
2010年全省投资建设乡镇客运站149个,计划投资0.596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停靠站600个,计划投资0.24亿元;投资建设行政村候车亭1300个,计划投资0.065亿元;投资建设城乡公交总站25个,计划投资0.425亿元;全年总投资1.326亿元。
到2010年末,完成全省所有乡镇客运站建设和公路通达行政村停靠站建设任务,最大程度的满足农民群众的出行需求。
中部区域在2008年之前完成所有的乡镇汽车站区域站建设任务,2006年将投资61%的乡镇站,2007年投资27%,2008年投资剩余12%的乡镇客运站。
西部区域“十一五”期间的投资安排按时间顺序分别是40%,38%,13.3%,5.3%和3.4%。
东部区域建设任务较重,“十一五”期间投资建设的安排分别是26.24%,21.92%,21.44%,16%和14.4%。
具体投资项目见附表。
——农村汽车站布局。与全省干线公路网建设布局协调配套,优先选择在国省道主干线、高等级公路沿线和国家级重点旅游景区的乡镇和行政村建站;以方
便农产品出省周转为原则,优先在与邻近省区接壤的重点乡镇和行政村建站。纳入市(县、区)城区规划的乡镇,不再单独建设乡镇汽车站。
(二)农村客运线路布局
——农村客运班线。根据“路通、车通”原则,全面开通农村运输班线,构筑起先进的农村客运服务网络。
2007年之前,兰州、白银、定西等中部区域乡镇、行政村客车通车率达到100%,其他市(州)乡镇客车通达率达到100%,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到95%,基本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满足小康社会建设对农村道路运输业的需求。
——农村客运线路布局。按照“农村通班车,县区通公交,城乡客运一体化”的思路,以实现市、县(区)、乡(镇)三级一小时道路运输经济圈和一票通城乡客运网为目标,以“城乡一体化、区间网络化、城镇辐射化、布局合理化”为重点布局,改造现有客运班线,开辟新线路,延伸公交线路,提高农村客运通达深度。
(三)农村运力投放
——农村运力发展目标。根据“路、站、运”一体化发展原则,结合农村公路、客运站建设情况和当地人流、物流、信息流发展状况,协调发展和优先发展安全型、经济型、适用型、方便型车型,适度发展高档豪华车型。
——农村运力投放布局。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公路网状况,按照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提升车辆技术水平,避免低层次重复发展。在车型结构上,把农村运输车辆定位于安全、经济、实用上。
兰州及河西五市农村客运应以中级客车为主,普通客车为辅,鼓励发展高级舒适型客车;陇东陇南区域农村应以普通级为主、适量发展中级客车。在运力布局上,深入调查农村客流量、流向和流时,动态调控运力投放。
三、加强站场网络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道路运输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达到200.21亿元。其中:道路运输基础设施投资40.37亿元,运输装备投资159.84亿元。
(一)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以2条国际大通道(G312亚欧大陆桥和G109朝鲜半岛至印度洋)、20条省内快速通道、3个公路口岸(兰州、天水、酒嘉)建设为核心(简称“二二O三”核心),围绕3个国家级主枢纽、10个省级枢纽和51个区域级枢纽,完成100个公路枢纽站场项目,1000个乡镇汽车站,10000个行
政村停靠站建设,同时加强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十一五”期间完成100个信息枢纽,1000个信息节点和10000个信息终端的建设(简称“双百千万”工程);对300个老旧客货车站进行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改造。计划总投资40.37亿元。资金来源除需要部省投资8.97亿元外,争取世行、亚行贷款5亿元,吸引社会力量投资26.39亿元。
——枢纽站场规划项目
“十一五”期间完成3个国家级主枢纽共20个重点项目、10个省级枢纽共30个项目和50个区域级枢纽项目建设,总投资共17.3865亿元。
3个国家级主枢纽为兰州公路主枢纽、酒嘉公路主枢纽和天水公路主枢纽,总投资5.481亿元。
10个省级枢纽,即白银公路枢纽、定西公路枢纽、平凉公路枢纽、庆阳公路枢纽、金昌公路枢纽、武威公路枢纽、张掖公路枢纽、陇南公路枢纽、临夏公路枢纽和甘南公路枢纽,共续建、新建物流中心10个,汽车客运站10个,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救援中心10个,总投资6.9155亿元。
区域级枢纽项目共51个,总投资4.99亿元。中部共建设各类客货集散中心11个,总投资1.15亿元;东部建设各类客货集散中心24个,总投资2.24亿元;西部建设16个集散中心,总投资1.6亿元。
——农村客运站建设项目 ——信息化建设项目 ——老旧车站改造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省计划投资6.91亿元对300个老旧客货车站进行基础设施和智能化改造。2006年完成投资0.06亿元,2007年完成投资1.7亿元,2008年完成投资1.71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1.72亿元,2010年完成投资1.72亿元。
(二)运输装备更新升级
“十一五”期间全省将投资159.84亿元,对全省运力装备、技术装备和管理装备进行更新与升级。
在高速公路和国道主干线上优先实现以高级客车为主的客运服务,城乡客运以中级客车和普通客车为主经营。逐步淘汰农用车从事农村客运。
货运装备逐步淘汰现有的普通敞蓬货车,实现货物无裸露运输;倡导长途以大吨位重型货车运输为主、短途货运和货物集散由中型、轻型货车运输的格局,重点发展集装箱车、厢式货车、特种专用车辆。
四、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建设
“十一五”期间道路运输信息化以“提速中部”为中心,计划投资9.45亿元,通过实施道路运输信息化“百千万”工程,用信息化带动道路运输行业发展。
(
施
和
硬2
个和业造个设心
县1信并交及、
2
息联通改市级个0
一件0道道化网局造中
心6
)建年路路建。信并
联完息与
网基设完运运设
成化省
。
成输输、
5站企改1建中
率先42
础
设
实现中部地区兰州、白银、定西行业管理和企业经营信息化,在中部地区建成一个以兰州国家级主枢纽兰州为中心的综合道路运输信息枢纽,计划投资9500万元。
2007-2008年内完成276个汽车客运站和71个货运站、物流中心信息化建设及改造并联网。完成5500个一、二、三类汽车维修厂和19个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信息化建设及改造并联网。总投资3亿元。
2008-2009年完成2006个农村客运站信息化建设及改造并联网。配套用“村村通”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输网。尽快实现道路运输信息化成果深入农村。完成142个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信息化建设及改造并联网。完成全省客货运输主枢纽场站信息化建设及改造并联网。在天嘉运输主干线和围绕兰州的一小时运输圈全面实现信息化。总投资3.4亿元。
2010年完成信息化指挥、调度和决策中心,与信息中心和运管局、交通厅联网。总投资0.6亿元。
(
件
建
设
二
)
应
用
软
2006年年底完成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二期项目客运信息系统、物流信息系统、96779语音服务系统和运政服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完成“道路运输证”IC卡应用和“从业人员资格证”电子证件应用。计划投资0.162亿元。
2007-2008年完成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三期项目公众出行服务系统、运政联网移动稽查系统、维修企业及检测站联网监管服务系统、驾校监管及服务系统等系统的开发应用。计划投资0.035亿元。
2008-2009年完成道路运输信息系统四期项目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客运站系统等开发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计划投资0.3亿元。
2010年完成需求调研的其他应用系统,全面完善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功能,计划投资0.097亿元。
以信息技术为纽带,建立全省大中型企业运输经营信息管理系统,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建立二级以上运输企业、站场、维修企业、一级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和驾校等道路运输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全省二级(含)以上运输企业全部采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辅助生产管理,提高运输效率。长途客车、危险品运输车辆全部安装使用GPS或汽车行驶记录仪,通过信息采集、网络传输、系统控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出租汽车GPS卫星定位智能调度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出租汽车电话叫车和上网叫车服务系统。
至2010年建成以省道路运输信息中心为数据中心,市级信息中心为骨干,县、企业信息站为支撑,10000个信息点为终端的省、市、县、企业四级道路运输信息网络,充分发挥道路运输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向社会公众和交通运输单位提供运输信息服务,提升道路运输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加强运输管理能力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加强行业执法和管理能力建设,塑造一支业务精干、能力过硬的运输管理队伍,着力提升行业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运政执法能力,市场监管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一)提升行业管理能
力
www.3722.cn 中国最庞大的下载资料库 (整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土
如果您不是在 3722.cn 网站下载此资料的, 不要随意相信. 请访问3722,
加入 3722.cn必要时可将此文件解密成可编辑的doc或ppt格式
—
调
控
能
—力
提
升
宏
观
作为行业主管部门需要转变职能定位,从参与者角色转向管理者。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控、引导运输市场发展。重引导,轻强
制;重原则,轻细节。对于市场行为要放手由市场决定,主管部门通过运用鼓励性政策,引导行业培育市场,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运用行政审批手段严把道路运输市场准入关,通过技术政策限制规范市场行为,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解决市场秩序问题。为行业发展创造一个统一、开放、有序的竞争环境。
—
管
理
能
—力
提
高
运
政
继续深化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全省市州以下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垂直管理,创造条件将运政人员纳入国家公务员管理。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阳光运政工程,全面建成全省各市州、县区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运政大厅,实现道路运输行政审批的透明化、规范化;坚持依法行政,转变管理职能,建立公正透明的运输资源配置新机制。
继续深化运政执法体制改革。组建全省统一执法、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运政执法队伍,省组建运政执法总队,市州组建运政执法支队,县区组建运政执法大队。
继续深化规费征管制度改革。在道路运输规费“统收统支、收支两条线”管理的基础上,加强调查研究,根据《道路运输条例》要求和运输市场变化,积极与省财政厅衔接出台全省统一的道路运输规费征收额度标准,规范行政性收费项目,加强罚没收入管理。
—
监
管
能
—力
提
高
市
场
落实“一法两条例”,坚持依法行政的理念,加强“一法两市场”的监管,一法即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执法,两市场即道路运输市场和站场建设市场。坚持“分级许可、属地监管、以县为主”的监管机制,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这条主线,致力于安全重于泰山、稳定压倒一切、廉政关系行业兴衰三条保障线。坚持行政许可与市场监管相分离、财务与审计相分离、站场规划与建设相分离的原则,依法加强道路运输市场监督、运政执法监督、建设市场监督。在运输市场监督上重点加强对出租车、汽车站的监管;在建设市场监督上重点放在项目法人招投标上、计划的立项上、资金的监管上和项目的竣工验收上;在国有资产监管上,省厅委托组建全省站场资产运营管理中心,履行出资人职责;在执法监督上,加大对各级运政执法机构和人员的监督,坚持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二)提高市场自我完善能力 ——增强结构调整能力
在运输组织结构上,实现集团化和公司化运营,高速公路快客、超长线路实行集团化,推行公车公营、两权归企;跨区线路、危险货物、现代物流、站场经营实现公司化,向两权分离发展;其他线路、维修、检测、驾校等运输方式坚持多元化发展。在运输经营结构上,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旅游运输、农村运输和城市综合交通。在运输增长方式上,建设开放型运输,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经营环境;建设外向型运输,发展通道经济;建设节约型运输,提高运输综合利用效能;建设质量型运输,实行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建设和谐型运输,实现运输管理机构依法行政、经营者依法经营、消费者依法维权。
——提高产业升级能力
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完善的站场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化网络为支撑,以运力装备为工具,以人才资源为保障,全面实现道路运输网络、装备和行业管理升级。通过加大运输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建设3个网络,提升道路运输基础设施网络服务水平;通过推进客运、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提升干线旅客运输向快速化、便捷化发展,货物运输向物流化发展;通过将运输装备改造纳入国家和省上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专项技术改造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推进车辆GPS跟踪系统的应用,提升车辆向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发展;通过推进运政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通过建立300人左右的专业信息化队伍和500人左右的专门执法队伍,提升道路运输管理向智能化、数字化、法规化发展。
——提高发挥市场作用能力
继续完善道路运输市场机制,通过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产业政策,建立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放运输站场建设市场,吸纳社会资金投资建站。
(三)提高道路运输供给能力
整合综合运输资源,充分发挥公路运输在铁路、民航、水路、管道综合运输中的优势,把握市场先机,抢占市场制高点。整合行业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统筹发展客运、货运和辅助业,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实现运输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整合区域资源,加快西部道路运输一体化进程,发展国际口岸运输,建设国际运输通道,实现城乡运输一体化发展。整合运输人文资源,认真总结推广“三学一创建”经验,塑造行业先进典型、凝聚行业力量、鼓舞行业
斗志、塑造行业形象,引导行业之间加强协调、企业之间加强合作,与社会加强沟通,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对道路运输的支持。通过整合运输资源,提升运输保障水平,提高道路运输供给能力。
(四)提高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
切实履行行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道路运输应急保障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建立现代化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救援体系,最大程度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把珍视生命、保障运输安全放在道路运输发展首位,加强道路运输安全工作,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安全监管预控体系,倡导安全文化,健全安全法规,加强源头管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长效交通安全管理机制,创造安全畅通的运输及出行环境和秩序,从源头上遏制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建立现代化的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救援体系。建立省、市两级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救援体系。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加快建立健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道路运输应急反应机制,提高道路运输部门应对包括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突发疫病和恐怖袭击等危及公众安全的突发公共事件的反应能力。制定相应应急预案,完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
同时,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运输保障工作,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第五章 保障措施
为保证“十一五”道路运输发展目标的实现,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创新规划实施机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履行职责,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政策、市场环境。
一、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
紧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道路运输发展全局,贯彻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和“工业强省”战略,落实省交通厅“建运并举,和谐交通”发展方针,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作为一切道路运输行业管理政策和工作的出发点。
——在理念上,牢固树立运输服务经济,管理服务市场,运营服务社会的思想。
——在方法上,始终坚持把道路运输业的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全省交通整体发展,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和生存发展的原则。
——在目标上,把运输保障能力,企业竞争力,行业公共服务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作为评价道路运输业发展的的主要指标。
二、加强法制建设,规范道路运输工作
——健全法规体系。认真落实《道路运输条例》及相关配套规章,加快修订、完善地方性道路运输法规。根据行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相关规章,制订行业发展政策。配合交通部开展《道路运输法》的立法准备工作。
——严格依法行政。认真履行行业管理职责,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实施道路运输许可,规范执法行为,在保护经营者合法权益、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上要有所必为,在侵害经营者利益方面要坚决不为,提高运管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加强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的执法监督,建立健全运政执法监督机制,及时纠正执法不当行为。
三、积极开拓市场,探索投融资新模式
——打破地区封锁。鼓励企业跨地区重组联合,在全省范围内依法设立分支机构,修订和废止设置行政壁垒、限制埠内外地经营者发展、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制度和规定,取消客运班线经营的地域限制和“对等对开”规定,允许客运企业异地申请客运班线和参加客运线路经营权服务招投标,促进道路运输市场的统一开放。
——发展多种经济。继续鼓励各种经济成份投资道路运输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道路运输业,有效增强运输能力。
——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我国加入世贸的有关承诺,允许世贸组织成员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在国内设立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道路货运、货运站场和机动车维修企业,允许符合条件的港澳服务提供者按照有关规定在甘肃省内独资举办道路客运企业、出租客运和从事内地至港澳间的直通车业务。
——推动区域合作。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继续积极推进西部12+1区域合作,优化区域发展环境,实现西部道路运输一体化。
——拓宽投融资渠道,扩大道路运输投资规模,创新投融资方式。继续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充分利用好现有投融资渠道,坚持行之有效的“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 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政府投资、BOT、合作经营以及与盘活现有存量资产相结合等多种方法,紧紧围绕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主要矛盾,以规费征收、中央投资补助为基础,以项目为中心,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使有限的资金实现良性循环、滚动发展。建立由国债资金、地方配套资金、社会自筹资金构成的投资体系,盘活存量,创新增量,加快形成道路运输基础建设资本金滚动发展的新机制。理顺体制,加大投入,探索建立中央政府引导、地方政府为主、农村社区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农村道路运输投资新体制。
——从主要靠政策筹资转向依靠政策与利用市场相结合,广泛吸纳各个渠道的资金。投融资渠道由国家投资、银行贷款为主向社会资金延伸。降低筹融资成本,优化资金组合,防范资金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资金的积极作用。尽快清理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破除准入壁垒,大胆引进和利用非公有资本。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建立“投资信息平台”,向全社会公开项目招投标信息,扩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
——加强对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规范投资行为,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妥善处理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后,基础设施的公益性与商业资本逐利性的矛盾,做到趋利避害,保护社会公众和投资者正当权益,实现“双赢”。一方面,为保证交通设施的公益性和公众利益,在吸收非公有资本投资时,必须经过政府的特别许可,并对经营主体的收费价格、服务水平和设施安全进行严格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利和正当收益。要加强运营中的监管。在目前有越来越多的非公有资本愿意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要改变个别谈判和个案操作方式,采用招投标,实行阳光操作,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公平、公开、公正的运作,决定特许权的授予者,以降低融资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特许条件上要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等原则,政府要站在公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上,按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确定价格,加强价格监管,防止投资者的暴利行为。
——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对于作为城市重要基础设施的主要枢纽站场的建设,国家应给予财政补贴。鼓励和支持现有运输企业通过土地置换盘活资产。为保持必要的道路运输投资规模,研究利用专项中长期债券。可考虑与中西部公路建设债券捆绑发行,固定比例用于发展道路运输事业。加强与财政、金融、计划
等宏观调控部门及资源管理部门协调,支持道路运输发展,简化审批程序,继续探索研究税收、土地等对道路运输发展的优惠政策,增强道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增加科技投入,利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利用市场机制,促进科技进步、技术创新与运输生产相结合。
——鼓励运输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科技合作,开展专门研究,利用科技手段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不断及时引入新的技术与理念,加强技术创新,实现产业进步。
——加强引导,倡导企业对交通科技投入,强化企业在交通产品研发中的主导作用。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道路运输产业升级。加强行业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加快行业信息化标准的实施,认真研究适用于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模式、建设重点和应用技术,加强信息化示范工程的推广应用。建立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评测行业信息化发展成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
——完善市场经济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管理和推广机制,加大科技成果的交流、示范和推广。鼓励在行业内使用新技术,对采用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改造道路运输设施和更新运输装备实行资金补贴,并向有关部门积极争取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制定服务流程规范,大力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运输设备,推动运输工具、搬运装卸设备的标准化建设,推行运输、包装、仓储相关技术标准,适应物流服务、联合运输、集装箱运输的需要。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道路运输,提高行业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强制淘汰落后技术和高耗低效运输装备,限制使用技术落后的工艺、材料和运输装备。鼓励发展使用天然气、液化气为燃料的环保型车辆。加强运输站场、车辆维修厂的污水、污物处理,提倡利用雨水和循环水清洗车辆,节约水资源。
五、推进行业文明建设,创建和谐道路运输
——树立具有影响力的行业先进典型,建设道路运输文明单位,打造行业知名服务品牌,弘扬正气,激发行业职工保持昂扬向上,拚搏奉献、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继续深入开展“三学一创建”活动,提升行业文明水平。
——加强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创建行业诚信。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运输企业、市场、行业的信用档案和诚信体系,逐步形成市场各方主体诚信守约、行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的机制,建设诚信运输、诚信行业、诚信企业。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具有道路运输行业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作为廉政工作重点,狠抓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建设廉洁、高效行业。
主要参考文献:
1.2001~2010年公路水路交通行业政策蓝皮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10月;
2.全国道路运输发展规划汇编,交通部公路司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3月;
3.2003年中国道路运输发展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年12月;
4.面向21世纪的中国道路运输:2002年中国道路运输发展论坛文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10月;
5. 交通运输政策,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年; 6.2005年中国公路运输业研究咨询报告,2005年7月;
7.国外工业社会交通发展水平分析,交通部科学研究院,2003年6月; 8.提高我国高速公路客运组织化程度的政策措施研究,交通部科学研究院,2002年1月;
9.美国运输部2000—2005年战略计划,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译,2002年4月; 10.西方运输经济学,荣超和编著,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1.运输经济学,〔英〕 肯尼斯•巴顿,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 12.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樊钢,交通发展与改革研究,2004年第4期; 13.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交通规划工作,董学博,交通战略与规划,2005年4月;
14.道路运输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公路运输文摘,2003年11月; 15.切实做好道路运输市场秩序整顿工作,胡希捷,交通标准化,2003年1月;
16.制约道路运输发展问题探微,蔡少渠等,交通企业管理,2003年6月; 17.汽车维修行业发展对策的探讨,陈焕江,汽车研究与开发,2002年3月;
18. 2005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2月;
19.甘肃年鉴200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1 月; 20.甘肃年鉴200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