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测试、访谈、讨论与统计等方法,对当前的音乐教学进行了现状调查。梳理出了主要问题如下:
1.音乐课程内容过分强调对某个教育主题的融合性,忽视音乐综合能力的教学,使大部分老师在课程设置上重视对歌唱活动及其表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欣赏、乐器演奏、舞蹈等方面音乐素养的启蒙教育。导致测试中达到A级指标要求的幼儿所占比例相当低(分别为8.75%,7.5%,1.25%,17.5%)。很多幼儿园把这些被日常教学忽视的内容放入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中进行,这就影响了音乐教育的广泛性与普遍性,大大削弱了幼儿阶段音乐素质教育的成效。
2.现有的音乐活动内容强调幼儿的情绪与情感体验,而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教学活动所给孩子们带来的正面影响力远远没有得到最大潜能的开发,比如在孩子的能力、气质、性格等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的作用。而许卓娅老师在《幼儿园音乐教育》一书中提出:“在设计良好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用他们所喜欢的游戏方式来进行音乐学习,有更多的机会来观察、思考、发表和分享,也有更多的机会得到老师、同伴和自己的肯定。这些活动使幼儿迅速地积累起大量的积极体验。其结果是:不但使音乐活动成为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之一,而且也辅助养成了幼儿对人和事的初步的积极态度。因此,我们可以说,良好的音乐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个性意识倾向性向着积极的建设性的方向发展。”[2]
3.正是由于过分强调与教育主题的匹配性,使音乐能力发展的年龄层次性得不到正确的体现,或只是简单地从教材内容的难易方面来判别是否适应于中班,而如果要从整个音乐领域的系统中来分析研究中班幼儿应掌握的知识或能力,教师们没有形成概念。虽然在课程设计中能注意到寓教于乐,形式力求童趣活泼,但对于本次活动所包含的音乐技能难点把握不当。如《化蝶》一曲,教师拿到教材,第一反应是这么经典的乐曲,成人欣赏都难,何况年幼的孩子!年轻的教师感觉信心不足。但只要掌握了这个教材对幼儿的要求,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教师利用教具表演,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优美与教师的亲切便可,活动可以放在餐前时段,也可在日后重复进行,使音乐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对于中班幼儿,教师可利用多种手段让幼儿分辩乐句,感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感,可通过“蝴蝶找花”的巧妙设计,在非常自然、和谐、愉悦的情境中让孩子通过亲身动作而获得了分辨乐句的能力。而到了大班,则可以让幼儿了解梁祝凄美的爱情故事,从理解乐曲的背景入手,引导幼儿完整地欣赏乐曲,感受到民族音乐的优美意境,萌发对祖国音乐的热爱之情。所以说,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与设计是音乐素质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而现有的主题教育音乐教学课程,无疑对教师这方面能力的锤炼是低要求的。
二、源于需要的专业化学习
1.领悟许老师的音乐教育理念。重点学习:音乐教育与幼儿发展;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观念、目标和教育活动的指导原则;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心理调节等专业引领理论。 2.学习音乐专业理论知识。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专人负责音乐四大领域的理论依据的搜集工作,即歌唱活动、音乐欣赏、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活动的基本理论与教学要求。并作为园本研训的内容,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全园教师学习,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保障。
3.加强对各个主题的预习。使预设的音乐活动的选材既能注重与主题活动的相融性又能关注到音乐内容本身由浅入深、由单一到多元的线性特点。
三、扎根于实践的行动研究
1.设计《音乐活动评价表》,作为对教师音乐活动组织的有效性的评价测量工具。 2.搜集音乐教学活动的好教材并注重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积极引导作用。在不影响浙教版幼儿园教材正常实施的前提下,课题组选择了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丛书》(许卓娅主编)作为补充教材来开展相关内容的研究活动。
3.制订研究工作的具体方案并组织落实。对每个领域都成立了三人小组,负责教材选择——教案修改——执教观摩——课后研讨——大组展示,使每个音乐活动的定稿方案都成为团队智慧的结晶,成为幼儿园日后开展音乐教学的宝贵资料。 4.定期向家长或其他教师展示教学成果,多方参与评价,吸取广泛意见并不断改进工作。
◆我们的成果——改进教学+提升质量+促进发展
首先,择其善者而从之。课题组在一年中改进或秉承了40余个音乐教学活动:向全园教师进行定期展示并承担了多次教研活动,使音乐教学新思路、新方法辐射到整个地区的各个幼儿园;通过改进教学,幼儿的音乐能力与综合素质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是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最大价值。
教师们在音乐教学中通过亲身实践证明了许卓娅、陈帼眉等教育家们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音乐教育四大领域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更深切的研究体会:
1.音乐教学的取材必须思想健康、内容全面、形式活泼。教师应根据教育的需求,多方搜集材料,并要为幼儿提供最直观形象的教具或视频。我园课题组在上音乐欣赏《动物狂欢节》时,为了让孩子们切身感受到音乐与生活息息相通,感受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剪辑了卓别林《理发师》这一段配乐短片,让孩子们感到特别的愉悦和诙谐,并迁移到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从了解按摩师的动作入手,在音乐欣赏的同时配入各种形象的按摩动作,风趣的配合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了各种节奏,熟悉了旋律,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这个教学活动作为全镇的教研活动展示给其他老师看,新颖的形式使众多的幼儿教师大开眼界,获得了大家的高度评价,使大家对音乐教育的理解又有了新的认识。
2.音乐活动中教师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是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同样的教材,如果加以不同的处理,其教学效果迥然不同。在研讨音乐欣赏活动《龟兔赛跑》时,我们对此有了深刻的体会。在其中的环节:根据音乐的节奏练习兔跳和乌龟爬中,第一位老师的要求是:学习按| X X |的节奏做兔跳的动作(第一段音乐);学习按|X—|的节奏做乌龟爬(第二段音乐);因为常规的理解是兔子蹦蹦跳跳,动作较快,而乌龟定是慢吞吞的;第一课时下来,孩子们掌握得很好。但根据故事的情节,兔子因为偷懒骄傲而输掉了比赛,乌龟因为急于赶路获得了胜利。所以在第二课时组织时老师实施了反向引导的策略,孩子们在快节奏中加入了乌龟的动作,慢节奏中配入了兔子的动作,同样掌握得很好,而且过渡得顺理成章。不但提高了幼儿的欣赏能力,同时促进了音乐作品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和良好个性的启示引导。
3.要注意发掘教材的最大教育功能。许卓娅老师提出:“教师在设计和实施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时刻将儿童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我们课题组在设计每个活动时,不光是着眼于音乐智能的发展,同时也兼顾到数学、空间、体能、语言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例如在设计打击乐演奏活动《太阳出来喜洋洋》时,座位的编排充分考虑到孩子们的空间智能的培养;乐器的数量分配让孩子们接触到数学概念;而且在大部分活动中设计的最后环节;都是让孩子们充分地互动,家长公开课中让孩子与家长联合表演,公开课时让孩子们主动邀请客人老师的参与。不管是生生互动还是师生互动,都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人际交往智能与自信心的发展。
其次,教师通过研究使自己获得了专业发展。这种“基于教学问题”又“源于教师教学与发展需求”的课程研究没有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其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积极性与自主性。与课题相关的学习与研究始终渗透于日常教学实践中,始终结合了理论引领、教学反思与同伴互助等教研方式,成效显著。而在目前的幼儿园教科研活动中,那些“自上而下”的教科研项目往往会导致许多一线教师的抱怨与抵触情绪,制约了教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再者,教育专家的理论与经验由教师得以亲身的验证与应用,专业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理解的桥梁,理论在实践中蓬发出勃勃生机。而在幼儿园里,不是基于保教实践的理论知识经常会得到教师的排斥,组织空洞的理论学习往往无法激发一线教师的共鸣与认同,其更不可能支撑教学实践;同时,许多专家的理论与经验得不到推广引用,成为一种资源浪费,许多幼儿园却在做着同类课题低水平的重复性研究。
所以说,基于实践的课程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正视课程改革,树立起攻坚克难的决心与信心,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中,做到“教中研,研中学”,使自己教有所得,学有所思,才能真正获得专业成长。(蔡建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