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川汉族地区传统民居中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浅析四川汉族地区

2021-09-27 来源:独旅网
336 研究探讨 Research

四川汉族地区传统民居中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 ——浅析四川汉族地区传统民居中的竹编夹泥墙

何 晶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6344(2019)05-0336-01

摘要: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表现出很强的地方性特点。作为承载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载体,民居的营造是当地居民因地制宜的适宜性选择,是居民根据其生活习惯、生产需要和文化习俗等因素并结合当地自然环境与乡土材料的综合实践,蕴含了前人的自然生态观和传统营建技艺的精华,其中承载的前人的建造智慧对于当代乡土建筑的发展是十分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民居;四川民居;竹编夹泥墙

0 引言

四川省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在这片拥有独特自然条件的土壤上诞生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在这种环境下,四川传统民居形式丰富,并根据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纵观四川民居建筑,我们不难发现四川民居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面对有限的资源时,匠人们通过智慧将资源最大限度整合,表现出朴素的生态建筑观念,这是前人在有限条件下的因地制宜,这种建造智慧是传统民居中营建技艺的精华。

4 营建工艺

1 四川省自然条件

1.1地理环境

四川地区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山环抱中,土地辽阔,山脉绵延,以自然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出名,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与众不同,与中原地区或北方地区的民居发展具有很大区别。四川地形地貌复杂多变,平原丘陵山地多种地形相结合,成都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其余大部分地区都是连绵起伏的丘陵。从南至北有雅砻江、大渡河、涪江、嘉陵江等水系,丰富的水系造就了发达的植被和富饶的自然资源。 1.2气候环境

四川地区以土地肥沃、物产富饶、资源丰富闻名,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川省的气候环境。四川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水较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四川盆地内部潮湿闷热,日照时间少云雾天气较为多见。夏季较为炎热,冬季时间短,这决定了四川地区的民居必须优先考虑夏季的隔热通风问题,从这一角度而言为竹编夹泥墙这种营建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 四川传统民居的特点

由于四川地区山脉绵延的地理环境条件,传统民居大多以散居式聚落方式布局,人们营造民居时因势修建,形成“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特点。在山地地区和丘陵地区,人们更多采用合院的竖向变化处理进行营建,四川地区也不例外。传统民居建筑形体随地形蜿蜒多变,平面布局灵活,空间变化有序,层次丰富。多为穿斗式屋架,人们营造民居时因势修建,不强调拘泥于营造法则。四川多山,民居朝向不像北方讲究,通常结合地形考虑因地制宜。四川多雨,屋顶出檐及悬山出挑较大,有时不同住宅间屋顶相连,这样的构造保证雨天居民免受雨淋,夏天遮阳,减少大量的阳光直射屋内,且湿热的天气造就了四川人民在民居设计时更多的要考虑通风排湿的因素。

竹编夹泥墙的构造做法并不复杂,在四川不同地区间较为相似,但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性有着些许差异,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墙体营造方式的因地制宜。通用做法是在木柱与木枋间用竹篾条横竖交错编织成网状的墙片,分为多层,有时也可以加上木骨架作为墙体的承力骨架,用竹篾编织嵌入固定于木柱与木枋构成的边框中,然后涂抹具有粘结作用的草筋泥灰泥浆,使其起到拉结作用,以此达到稳固墙体围护结构的目的。考虑美观时最后可以再刷石灰粉白,也是对于墙体的进一步保护。竹编夹泥墙表面具有很多缝隙,便于粘挂泥灰,泥灰干透后收缩形变很小,不易开裂产生裂缝。

考虑到四川地区对于保温隔热要求高的地方,单层的竹编夹泥墙较薄,无法满足保温隔热要求时,可以选择做双重竹编夹泥墙,中间留出空气间层,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建筑的保温隔热效果的同时也起到了隔音的作用。在一些普通民居中也可以直接使用竹编墙不施泥浆,此时竹编墙可以用来充当通风透气的窗,同时兼顾墙体的围合功能。也可使用造纸后的废弃竹丝料经过处理后变成熟泥,涂抹于竹篾墙片之上,等到五成干时用石灰粉白抹面数次,最后在表面进行打磨抛光处理,使墙体壁面有亮度光泽,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更加美观和耐用,通气性也更好,这种工艺也被称为“纸壁”。

这种独有的竹编夹泥墙构造在满足维护功能的同时还具有透气吸潮的优点,不仅适用于建筑外墙,还可以承担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满足四川传统民居中平面布置灵活的特点,最大限度与当地条件契合,白色的墙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可以反射一部分热辐射,满足四川地区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加之简单易操作的工艺使得竹编夹泥墙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当地人民在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的智慧结晶,成为四川传统民居中独特的亮点,被誉为“可呼吸的墙”。

图片来源:根据刘致平资料改绘 图 1 竹编夹泥墙示意图 5 小结

近些年来乡土建筑愈发的引起社会关注,传统民居的营建中蕴含着前人的智慧,是前人创造的能够适应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工艺,是最本质的乡土建筑,不带有任何的多余装饰和附加功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极致技术下智慧的表现,也是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人工小气候的结果。他们针对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及人文背景的因素,表现出因地制宜的生存策略。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民居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展示其不朽的建造智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张玢. 乡土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地域性表达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2]陈奎伊. “竹”在民居中的应用及其现代演绎[J]. 四川建筑. 2015(04): 102-104.

[3]徐辉. 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特色研究[D]. 重庆大学, 2012.

[4]李长春. 川西木结构民居调查与建筑构造研究[D].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5]何龙. 四川汉族地区传统民居木作营建特点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6. [6]李世和. 竹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生态价值与在当今的生态应用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7]李先逵,编著.四川民居[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8]刘敦桢著.中国住宅概说[M].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4

[9]刘致平.《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林》[M]. 上海: 学林出版社.2009

[10]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

3 竹编夹泥墙分析

3.1成因

竹编夹泥墙是四川地区一种典型的竹材构筑方式,这种墙体利用了竹材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通过竹篾编织出墙片,具有较强的韧性,粉白与深色的木结构从质感和色彩两个方面形成有趣的对比。这种竹编夹泥墙建造性价比高,在四川较多地区随处可见。在四川的木构民居中,房屋墙体大多不承重,只作为围护结构,因此诞生出竹编夹泥墙这一特色技艺,从川西出土的汉代明器或画像砖中可以看出竹编夹泥墙在建筑中的应用已有很长的历史。这种墙体的构造方式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墙面形状的类型上可选择的自由度很高,可以满足不同形状的墙面要求,墙体表面光洁平顺,厚度约为一寸多,也可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酌情设计,透气性良好,不易开裂,建造成本较低,经济性良好,适用与广大乡村建设,同时竹编夹泥墙自重轻抗震性能好,是当地人们因地制宜的智慧的极佳体现。

竹是四川较为常见的植物,也是在传统民居中运用的最为广泛的自然材料,四川省的气候条件决定了这里是极佳的适宜竹生长的地区,竹材和木材是这里运用最为广泛的自然材料,从古至今都是四川地区十分理想的建筑材料。四川人民用自己的智慧赋予了竹材的多种用法,竹编夹泥墙是遍布四川地区较为通用的营建工艺,可以满足四川民居中平面布局灵活这一特点,不拘泥于墙面形状。同时也可以较好地满足隔热通风的要求,保证基本建筑热学性能。

四川传统民居在地形、气候、文化和建造材料等条件的综合影响下产生了自己独特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这些不同的特点都为竹编夹泥墙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何晶(1993.09- ),女,重庆市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建筑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