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来源:独旅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对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的思考

作者:罗开华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30期

【摘要】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将生活的重点转移到追求经济利益,对于自然资源的索取基本处于没有节制的状态,自然环境的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河流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巨大的破坏。现代环境的恶化已经逐渐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对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但是由于河道自身的性质及其对整个环境系统的影响,其一旦被破坏,要进行修复难度极大,需要运用到各种技术知识。其中生态修复是治理河道的重要方式,其能够有效的治理河道污染的问题,并尽量使之恢复生态平衡。本文简单的分析了河道治理的难点,如城市防洪涝系统的影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自然风光的消失,并提出了几点生态修复措施,包括河道形态修复、河堤修复、护坡修复、河床修复等,为河道的治理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河道治理;生态平衡;生态修复措施;河床修复;河堤修复;护坡修复;研究 前言

河道在自然界的作用极为重要,包括形成生物环境、河岸生物群落,并能够对其流域的生态系统起到保护及平衡的作用。由于社会的发展,各项建设活动的大力开展,人们的活动频繁,使得河流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态平衡被打破,其各项功能也在不断减退。现代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进步,环保意识也在增强,对于河道治理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加深,对河道的治理也有了新的理念及技术,生态修复则是治理河道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是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各种工程方式及生物手段,排除河流建设项目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因素,使得受到破坏的河道重新建立生态系统,并恢复各项功能,包括自净功能、泄洪功能、排沙功能等,保持河流资源的可再生循环能力,稳定其生态系统,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对该类生态修复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1.河道治理的难点 1.1城市防洪涝系统的影响

在传统的河道治理过程中,许多河流被改造,如拦截河道、改变河道走向、加深、周边防护措施等,河道面积不断缩小 、硬化覆盖大幅度减小,河床内部透水面虽小,使得城市地下水的调运补给受到阻碍使得河道无法发挥其基本效能,包括储蓄洪水、降低洪水的运动速度、环节洪涝的破坏力等,且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后,水体无法实现自然的循环,使得泄洪的难度提高,极易出现洪涝灾害[1]。 1.2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河道的自然形态、河床的形状、河流周边的植被等共同构建了丰富流域空间,环境较为良好,适合生物在该环境中进行繁衍生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良好的自我修复能力及自净能力,然而人类的频繁活动,包括周边的建设工程,河道的改造等,使得环境周到干扰,生态平衡被打破,河流的流量、含沙量、水质、植被等均发生了一定多个变化,使得其不再适合生物的生存,生物会自主的进行迁徙或者死亡,生物多样性被破坏[2]。

1.3自然风光的消失

在河道的改造或者建设活动中,河流周边的植被受到破坏,部分植被无法恢复,沿岸的环境恶化,会值得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质量下降或者直接消失,城市也无法经期作为旅游经济的增长点,影响经济的发展,且植被的缺失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环境的恶化及发展进程。

2.河流治理的生态修复措施 2.1河道形态修复

天然河道的的形状一般是弯曲且没有规则的,其能够有效的降低水流的速度,而其本身河岸的渗透功能及周边的植被能够储水,从而达到调蓄洪水的目的。但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为了航运的方便或者其他目的,会对河道进行改造,如将河道修直、截断、使用钢筋混凝土加固河岸等,其不仅使得河道失去了降低洪水冲击力的作用,且切断了水体的自然交换,破坏了河道的生态平衡。在进行河道治理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必要,尽量不要改变河流的形态及蜿蜒的走向,如果需要对河道进行改造,也应充分的考虑河道的天然形态,尽量不要采用直线、折线形的河道设计,小范围的改变局部形态,满足现代的经济发展需求,最大化的保持其原始形态,且该类河道改造项目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才能实施,不仅能够有效的保障河道的抗洪性能,也能够保持其流域环境良好,保障生物多样性[3]。 2.2河堤修复

河堤的主要作用在于不仅可以作为廊道,缓冲带,还能作为植被的护岸,提高防洪的安全可靠性,其也能够成为河流周边的靓丽风景,因此需要对加固堤防的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在该过程中实施有效的生态修复措施,在建设的同时,保持生态平衡,使得河堤不仅具有使用的防洪功能,也具备景观的欣赏价值。传统的河堤加固一般是使用混凝土修筑各项设施,而生态修复则是需要将其改变为水体与土体、土体与生物相互作用,和谐发展,适合于各种生物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型河堤,强化其水体的自净能力,使之能够有效的调节水量及滞洪补枯,达到新的生态平衡[4]。 2.3护坡修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护坡修复是河道整治工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传统的方式是使用钢筋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将坡面进行覆盖,达到加固的目的,该方式仅仅考虑了短期的直观的加固效果,而忽视了其生态环境的维护,使得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对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充分的考量生态环境的各项要素,如果地区的经济条件良好,可以在护坡上种植草坪或者灌木,其不仅能够提高护坡的稳定性,还能有效的避免雨水冲刷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另外还可以结合生态工程的技术,值得护坡植被的缓冲功能充分的发挥出来,使得护坡的生态系统再次恢复平衡,充分发挥循环作用[5]。 2.4河床修复

传统河道整治方式在在河床上铺设硬质材料,对其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将其全部拆除,使得河床回复到自然泥沙状态及多孔质化,构建自然的生态河床,使得水生生物能够更好的是应该环境,并生存繁衍。利用自然界的生物来进行防护,提高河床的稳定性,优化河床的生态环境,从而强化河道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得河道能够有效的行洪,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方向。 3.总结

现代人们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水资源进行利用,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对河道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得自然环境受到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们的生存环境质量也在不断下降,需要河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河道的治理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也需要运用到各个方面的知识,生态修复是治理河道的有效方式。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河道治理的难点,并提出看了几点措施,在实践的治理过程中,还需要治理人员全面掌握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河流的面积、河道形状、走向、周边的环境、生态系统等,制定合理的生态修读方案,保持自然景观的协调,使之能够逐步构建生态平衡,恢复各项功能,达到良性循环的目的,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丁书红,白继平,苏长岭.城市河道污染成因及治理模式[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9):55-56.

[2]甄亮中,蔡茜.关于北方城镇河道治理的思考——以蒲县县城河道景观治理策划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0):149-150.

[3]张杭丽,何争妍,张晔,金瀚博,王红宇.杭州市城区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模式的构建[J].浙江建筑.2011(11):8-10.

[4]余俊,唐蓉.21世纪城市景观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05):2812-2814.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5]钱嫦萍,王东启,陈振楼,黄民生,吴林林.生物修复技术在黑臭河道治理中的应用[J].水处理技术.2009,35(04):13-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