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实践论》讲义

2021-01-05 来源:独旅网


《实践论》导读之三: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大纲

一、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 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

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3. 认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二、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

1. 理论的重要功能: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

1

2. 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3. 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应具备的条件

三、从指导实践到认识发展的新阶段

1. 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2. 反对“左”倾和右倾。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知识点汇总

概念:

C01:感性认识

2

C02:理性认识

C03:科学的抽象

C04:右倾机会主义与“左”倾机会主义

原理:

K0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两者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

K02:理论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发展

K03: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应具备的条件有:理性认识本身是正确的、从实际出发、理性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以及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

3

K04: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曲折发展的过程

K05: “左”倾和右倾的共同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正文

这是《实践论》第6-20段论述的主要内容。系统阐述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认识的感性阶段和理性阶段

(1)认识的第一阶段是感性认识。它是人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受外界事物的刺激而产生的“感觉和印象”,是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

1)感觉是感性认识的起点,也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2)知觉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感觉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整体性思维。

3)表象是大脑对过去知觉形象的回忆。

感性认识是以事物的外部现象为内容,具有直接性、具体性、表面性、片面性等特点。

(2)认识的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就是对“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的认识,是认识的第二阶段,高级阶段,它是大脑对感性认识进行“整理和改造”而产生的,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的认识。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5

1)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特征或本质的反映

2)判断是借助于概念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做肯定或否定断定

3)推理是从事物的联系中由已知判断推出未知判断

理性认识是以事物的内在本质为内容具有间接性、全面性、深刻性、抽象概括性等特点。

《实践论》用了“到延安参观”的例子说明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同形式。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这就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6

第一,“从认识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外界得到感觉经验。”1。因此,“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2“调查情况”就是形成感性认识,总是在“先”的;“结论”就是产生理性认识,是在“末尾”即感性认识之后才产生的,这是认识的秩序。

第二,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原理相一致。“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不把握这一原理,“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跤子的。”3

《实践论》用“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指导战争”等案例,阐述了“离开了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这一辩证唯物论认识论原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1

3

《实践论》

年8月版,第49页。

2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

《实践论》

7

第一,感性认识有局限性。毛泽东说:“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因此,“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4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整体,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是由认识的任务决定。“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过程和那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

总之“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3)割裂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

4

《实践论》

8

唯理论的错误在于“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因为它否认了理性来源于感性;而经验论的错误在于只承认“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不知道”感性认识“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

教条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同样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教条主义者片面夸大作为理性认识的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感性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经验主义者则片面夸大感性经验的作用,轻视科学理论,把局部经验当成普遍真理,局限于自己的狭隘经验,犯了类似经验论的错误。他们都给中国革命事业造成了严重损失。

3.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

毛泽东在《实践论》通过论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条件,完成了认识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1)要掌握大量的、可靠的感性材料。

毛泽东指出:“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

9

的概念和论理来”。

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有时使人产生错觉。搜集的感性材料必须是十分丰富和真实可靠的,才能在此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要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

毛泽东指出:“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科学的抽象”方法。

因此,“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

10

的认识论。”5

二、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

1.理论的重要功能:不仅解释世界,更要改造世界

毛泽东指出:“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这就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毛泽东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么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61963年5月,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更明确指出: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比起前一次飞跃来,意义更加伟大。”

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7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

5

《实践论》 6 《实践论》 7 《实践论》

11

实现第一个飞跃的目的和归宿在于实现第二个飞跃,只有实现第二个飞跃,才能把主观的认识、理论转化为客观的现实,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认识、理论的作用在于指导实践。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实现第二个飞跃,才能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把主观的认识、理论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斯大林说:“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9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引证列宁和斯大林的话,目的在于说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是理论的要求,又是实践的要求。从而为我们党自觉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提供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上的哲学根据。

2.理论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检验和发展自己

8 《列宁选集》第

9 《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1页

1979年版,第l99-200页

12

(1)理论的真理性有待实践检验。毛泽东说,“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10

(2)理论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类认识史证明,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检验,得到补充,克服其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检验,纠正其错误。因此,为了检验和发展认识、理论,理性认识也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毛泽东说:“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

3.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应具备的条件

(1)理性认识本身应当是正确的,这是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前提。

(2)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理性认识要为群众所掌握,这样理性认识才能化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

10 《实践论》

13

(4)理性认识付诸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手段。

三、从指导实践到认识发展的新阶段 1.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实践论》指出,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曲折发展的过程。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毛泽东指出,“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着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着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序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

14

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11

(2)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无限的。“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12

人类认识运动的总规律:“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毛泽东这一科学概括,说明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类认识运动不是直线发展或封闭的圆圈,好像是一条无限延续的螺旋曲线,深刻揭示了人类认识运动无限扩大和深化、无限曲折上升的规律和总趋势。

11 12

《实践论》 《实践论》

15

2.反对“左”倾和右倾。它们共同的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 《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犯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右倾机会主义的特点是,“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情况而前进”,“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旧阶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他们是“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

“左”倾机会主义则走向另一极端,“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最后,毛泽东强调,“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

16

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13

13

《实践论》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