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毛概复习提纲

2021-12-20 来源:独旅网


2016年毛概考点梳理

(2015修订版)

1. 马克斯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一,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第二, 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2.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P8-9)

第一,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

第二, 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

第三, 中国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第四, 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是其形成的实践基础。

3.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P57-62)

(1) 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3) 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也在自身建设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互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包含的两个联盟(P59)

从总体上讲,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只有巩固工农联盟,争取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人民,才能实现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同时,只有建立第二个联盟,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壮大自己孤立主要的敌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才能掌握中国革命的全部领导权,中国革命的胜利才有完全的保障。

5.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新内容和特点(P5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有新的内容和特点,集中表现在:

(1) 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 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区别是领导者的不同)。

(3) 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4) 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6. 近代中国社会“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结构(P58)

“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作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集中代表的国民党所领导的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就必须把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都团结在自己周围,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7.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中共党内右倾与“左”倾机会主义在革命性质和动力问题上的错误是什么

(1) 右倾机会主义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等同起来,认为既然是资产

阶级革命,其革命性质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就是资产阶级。这种错误夸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和作用,放弃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忽视了农民阶级的主力军地位。

(2) “左”倾机会主义则把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混淆起来,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革命的可能性,在实践中错误地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

(3)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但是这个革命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和联合小资产阶级等共同进行的,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8. 新民主主义社会及其五种经济成分(P66)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9.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P69-70)

含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关系: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10.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P78-80)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因为采取了积极引导和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用和平的方法,不仅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11.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P102-106)

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过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第一,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二,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第三,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第四,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第五,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第六,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12. 毛泽东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P97)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他强调,在我们这样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难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不断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克服盲目性,认识客观规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飞跃;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找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制定适合中国的方针和政策。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开始了80年代的改革开放。(破除两个凡是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2)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人们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解放出来。(将思想从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束缚中解脱)

1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P113-114)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

社会的发展程度。只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同它的发展程度有机统一起来,构成一个科学概念,才能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基本含义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所说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表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

1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P122-124)

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在一定历史时期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是总揽全局的根本指导方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总结过去制定和贯彻基本路线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党的基本路线高度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基本途径和根本保证、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方 针,既紧紧抓住了中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又体现了运用社会主义社 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全面推动历史进步,实现民富国强、民族振兴的要求。

第一,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

第二,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三,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第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实现就有了根本保证,中华民族的复兴就有了希望。

16. 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和理论概括(P132-133)

提出: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邓小平在谈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时,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本质。”

理论概括: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P27-29)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2)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共同思想基础,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事实深刻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们战胜一切风险和挑战的主心骨。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本指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