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也论《庄子》中的“无用之用”

2024-01-28 来源:独旅网
2013年第1期 淄博师专学报 Journal of Zibo Norma1 College 总第31期 文化艺术研究 也论 庄子 中的“无用之用" 华云刚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庄子》中许多篇章中讲到了”无用之用”的问题,但是前后的许多问题是有矛盾的。到底《庄子》是要坚持什 么样的哲学观念呢?本文立足与《庄子》文本,追述历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过程,希望能对这个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庄子;“无用之用”;处世哲学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3)01—0043—04 Abstract:A lot of chapters in Zhuangzi have discussed the idea of the use of useless,but there are many contradictions in the book.So what philosophic view does Zh uangzi hold?This paper. based on the text of Zhuangzi,tries to give a reasonable explanation to this question after reviewing the previous discussions on it. Key words:Zhuangzi;the use of useless;the philosophy of life 《庄子》中多处讲到了“无用之用”的问题。 “无用之用”这个词语出自《庄子・人间世》: 子从自己所处的真实社会出发,苦苦求索:面对这 样的世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我们又怎么在这 种世界中生存下来?庄子当然很无奈,因为他并 没有找到出路,甚至也没有预见过有那么一个美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 用也。(《人间世》)[1](P1 5 6) 好的世界将取代原来的旧社会。于是他从身边的 事物出发,展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他终于找到了 一此外《外物》中也有提及: 惠子谓庄子日:“子言无用。”庄子日:“知无用 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 个自己坚持下去并不断歌颂的方式:“无用之 用”。而且这种精神的展现早已经渗入到整本《庄 子》中了。如《逍遥游》中讲到大树的“无所可用”: 惠子谓庄子日:“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 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绳墨,其小 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 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日:“子独不见狸 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惠 子日:“无用。”庄子日:“然则无用之为用也亦明 矣。”(《外物》) 这里面就通过辩论的方式来说明“无用之用” 的重要性。王博先生对此的解释是:“如果没有那 些拿着刀和火的人,山木会遭到砍伐吗,膏火会变 成灰烬吗?桂虽然可食,也可以不去伐它;漆虽然 可用,也不必割它。一切都由于无道的世界,它让 有用的人失去了展示其才能的机会,于是他们只 好收敛智慧,蜷缩起来,销有用以归于无用。”l2 庄 收稿日期:2012—07—07 牲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 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蘼牛,其大若垂天之 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 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 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 作者简介:华云刚(1988一),男,安徽灵璧人,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Ol0级研究生,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43 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是啊,为什么要求有大用呢?因为有用,所以 会惨遭世人的迫害和荼毒。最终会中道夭折,不 能保全性命。所以,不必征求有用,还不如自己就 是一棵树,不求能为舟、为门,不求结果长实,只愿 意能够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自己不被伤害 就足够了。这样就不会有任何的困苦了。成玄英 的疏里说的最好:“臃肿不材,拳曲无取,匠人不 顾,斤斧无加,天折之灾,何从而至?故得终其天 年,尽其生理,无用之用,何所困苦哉?亦犹庄子 之言,垂俗会道,可以撮生,可以全真,既不无枉与 世涂,讵肯困苦于生分也!-L 3j那么“有用”和“无 用”的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呢?且看“大木”与“柏 桑”的不同的生命轨迹: 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见大木焉有异,结驷千 乘,隐将芘其所籁。子綦日:“此何木也哉!此必 有异材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 梁;俯而视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以为棺椁;晤其 叶,则口烂而为伤;嗅之,则使人狂醒,三El而不 已。子綦日“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 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荆氏者,宜楸柏桑。其 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代者斩之;三围四围,求高 名之丽者斩之;七围八围,贵人富商之家求样傍者 斩之。故未终其天年,而中道夭于斧斤,此材之患 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颡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 痔病者不可以适河。此皆巫祝以知之矣,所以为 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为大祥也。(《人间世》) 从这种比较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社会是 不能求用的。因为有用,就会被残忍地杀害、破 坏。只有不能被用,没有任何作用,才能保全19己 的生命。于是我们才开始理解庄子为什么总是那 么地冷淡,那么无情,那么残忍。因为我们有能 力,所以按耐不住自己的进取之心,看到这个混乱 的世界就想用19己的双手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于是不停地进世人世,寻求大用。但是庄子看透 了这个世界,上至国君大夫,下到普通百姓,都是 那样的混乱不堪,人们仅仅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 中。庄子看透了这一切,所以他冷淡地看着那些 盲目追逐奔走呼号的人,因为这也是无用的;所以 他无情地看着这个世界19己发展下去,对此不做 出一点点19己的行动;所以残忍地连剩下的或者 将要去奋斗的人也要泼上冷水,告诫他们这是“杯 水车薪”“螳臂当车”,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只愿 44 意保全自己的生命,无是无非的活下去就好。“通 体不材,可谓全生之大才;众谓无用,内饰济物之 妙用,故能不天斤斧而荫庇千乘也矣。” ],《人间 世》中的“栎社树”也是如此: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 牛,絮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 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弟 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日:“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 夫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 邪?”日:“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 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 若是之寿。”匠石归,栎社见梦日:“女将恶乎比予 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楂梨橘柚,果蒇之属, 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 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 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 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而有用,且得 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 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乌知散木!”匠石觉而诊 其梦。弟子曰:“趣取无用,则为社何邪?”日:“密! 若无言!彼亦直寄焉!以为不知己者诟厉也。不 为社者,且几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与众异,而以 义喻之,不亦远乎!”(《人间世》) 这匠人眼中的“散木”在众人看来也是没有任 何作用的东西,所以才能长得那么大。但是这何 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呢?郭象注说:“利人长物, 禁民为非,社之义也。夫无用者,泊然不为而群才 19用,19用者各得其叙而不与焉。此以无用之所 以全生也。汝以社誉之,无缘近也乎。-[sO成玄英 疏对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夫散木之材,禀之造 物,赖其无用,所以全生。而社神寄托,以成之后 厉,更以社义赞誉,失之弥远。-f 也就是说,因为 没有作用,所以他们才能保全生命。但是这个生 命的保全不是因为它们作为社树来看待的,这个 赞誉其实并不是赞誉,因为这种说法完全错误地 理解了社树,它们没有这么狭隘。 这样梳理了一遍之后,我们看到庄子迫于社 会现实的无奈的生存,所以追求无用,是“无用之 用”。但是当我们读到《山木》中的这一篇时,我们 又疑惑了: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 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日:“无所可用。”庄子日: “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 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日: “其一能呜,其一不能呜,请奚杀?”主人曰:“杀不 能呜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日:“昨日山中之木,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 将何处?”庄子笑日:“周将处夫材与不材之间。材 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 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 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 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 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 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 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 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山木》) 是啊,“材与不材之间”,这是个多么模棱两可 的回答!而且还“似之而非”。庄子到底要说明自 己是什么态度?郭象说:“设将处此耳,以此未免 于累,竞不处。”l7 那么庄子是认为不处于这两者 之间了?这好像与庄子的本意有所矛盾了。成玄 英解释说:“言材者,有为也。不材者,无为也。之 间,中道也。虽复离彼两偏,处兹中,既未谴中,亦 犹人之不能理于人,雁不能同于雁,故似道而非真 道,犹有斯累也。”¨8 既然这样“处于材与不材之 问”还不能“免于累”,那应该怎么和这个世界相 处? 清代陆树芝认为:“贤者多以材累,愚不肖者 亦每以不材死,不材又不可必免矣。今将择于材 与不材之间而处之,似可以无患,而要非道之至 也。故难巧为趋避之计,已不免于畏死祈生之累 矣,岂万之道乎?……夫材与不材无以超出于万 物之上,而脱然于世途,祸福之外也。若夫不恃趋 避之巧,而乘道德以浮游者则不然矣。乘道德则 非材而无誉,亦非不材而不訾,有时而材则一龙 也,有时而不材而一蛇也,盈虚消息,与时俱化,不 特不专于为材,不专于为不材,并非执中而立与材 不材之间。”l9l( 。 ’也就是说,“材与不材之间”并 不是庄子给出的最终答案,庄子是要达到“乘道德 而浮游”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没有材和不材的 区别。人们无是无非,没有善恶彼此。也就是《齐 物论》中所向往达到的境界,然后逍遥游在其中。 清代胡文英认为:“已入笼络,则能鸣与不能 鸣者,所差必不远矣。但人不能不入世,即山中之 木,亦在世间耳。借此发端,盖人间世之馀慨也。” 这种观点则代表了大多数学者的意见,以为这篇 文章主要是阐发《人间世》的精神。至于对这“材 与不材之问”和“无用之用”之问的矛盾性,很少有 人给出较为满意的答案。那么现代人对这句话是 什么样的理解呢? 萧仕平分析了众多不同形式下的“无用之用” 的意义,认为《山木》是对“无用之用”的深层意义 的探讨。“广阔的、不受羁绊的心灵世界方能予人 以正当的生存方式,‘无用之用’正意在于此。”_1o] 陈林、党尚卫认为“有用但不要‘有用’之名,不然 就会招来祸害;而要表现无用,又不要显得完全无 用,因为完全无用会被淘汰。栎树不成材,不结 果,这就是无用。但作为社树,又是有用。否则恐 怕早就被人砍去当柴烧了。”[】 ’ 同时还有其它的种种说法,或者与上面的说 法相通,或者是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笔带过。 但是既然出现了分歧,就应该好好弄清楚。首先 要理解“无用之用”到底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 说:“用,可施行也。”即能被拿来使用施行的意思。 郭沫若曾经说过:“‘无用者’,无用于世;‘之用 者’,用于己,全身、保身、养亲、尽年就是大用 了。”ll l( 这里面就提到了一个重要问题:“无用 之用”是相对于这个社会而言的,是相对于人而言 的,这是必须要明确的。其次,“无用之用”的阐发 是专对一种一维功能而言的。比如,大木不能被 用来制造成船门家俱,因而能够长生;“牛之白颡 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用来祭 祀,因此才能生存下去。但是“处于材与不材之 间”这个故事上,出现了两对对应关系:一是能不 能鸣;一是杀与不杀。表面看来,杀与不杀取决于 能不能鸣。其实,杀的原因除了能不能鸣之外,还 有一点:那就是杀了之后有什么用途。任何人都 知道,雁杀了可以吃。所以庄子的朋友杀雁来招 待他。(“烹”即是“享”,“享之”就是招待他。王 念孙《读书杂志》解释过。)这里面就转化成了两对 对应关系的交错:一是雁能不能鸣;一是雁能吃。 这里已经不是一维的对应关系了。这就与之前的 “栎树”“散木”“牛之白颡者”“豚之亢鼻者”……不 一样了。之前从没有说过因为“大木”不能做成家 俱,所以砍了当柴烧;因为“豚之亢鼻者”不能用来 祭祀,所以给杀了吃……这里面的问题是一样的。 之前的外杂篇中所说的都是针对一种功能而言。 在这里,讲到“栎树”的时候,我们又额外加上了 45 “能当柴火烧”这种功能,讲到“豚之亢鼻者”的时 候,加入了“能吃”这种功能。我们发现,这样加入 了更多的功能之后,情况变得复杂了。 那是什么样的呢?当从两者中做出选择时, 一般情况下,大家会保留更优秀的一面。当某个 东西有两种功能时,那么仅有其中一种功能的另 一种东西就面I临着更大的更严重的生存威胁,如 果要在这两者中间做出选择的话。于是我们知 道,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奋斗,到头来,一不小心, 就可能被这个社会给杀掉。同时大家彼此之问还 存在着竞争,让原本惨烈的世界更加重了它的悲 剧味道。也就是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 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知者,殆而已 矣。”(《养生主》)如“栎树”不能制造各种用具,但 是,可以当“社树”。于是相对于其他的树木来说, 这种神话了的祭祀功能就可以成为他的护身符。 而当“豚之亢鼻者”不能用来祭祀时,那么它就可 以再多活一段时间。因为古代吃猪肉并不像现在 那么自由,想吃就吃。毕竟,在它们看来,能多活 着一刻也是美好的。至于什么时间被杀害,它们 也操控不了。当然这种生杀大权不在它们自己手 里,而在人的手里。但是除此之外,有没有更好的 方法了呢?那就是复杂问题简单化,不要那么多 的功能和用处,隐藏自己的所有知识和才能,回到 原来的一维对应关系中。只要没有这种对社会有 利的价值,达到“无用”的境界,那就能够生活下 去。这就是“无用之用”。 所有这些故事都是《庄子》哲学的表达工具。 那么具体讲到人在社会上生存处事的问题时,我 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是认清楚自己生活在怎样 的世界。庄子生活的世界是动乱的,“方今之时, 46 仅免刑焉”(《人间世》)及“处于昏上乱相之间” (《山木》)。在这种环境下,要想保持着生命的存 在,就不要主动去入世,去梦想着实现自己的所谓 宏图大业,因为那是不可能的。然后,消解身上的 优点和可能为社会所用的那些优点与长处,隐藏 自己的知识和才能,然后消失在人群中。我们要 甘于“曳尾于鳖中”。因为有残暴的君王,昏暗的 朝堂,混乱的国家,所以我们要学会冷漠地看待这 个世界上的是是非非,万事万物,也就是《齐物论》 中所说的没有是非、没有彼此、没有生死“道通为 一”的境界。同时,要学会修心,能够学会“心斋” 与“坐忘”的静修的本领。最后让心飘出这个世 界,与这个世界若即若离。与此相应,虚心看待世 间万事万物,然后达到“逍遥游”的境界!这可能 就是“乘道德而浮游”的含义,也许这样来解释“无 用之用”才是准确的。 参考文献: [I]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9.(以下凡提 到《庄子》均指此版。) [2]王博.庄子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4][5][6][7][8]郭象(注),成玄英(疏).曹础基,黄兰发(整 理).庄子注疏EM].北京:中华书局,20iI. [9]陆树芝.庄子雪[M].张京华(点校).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社,2011. [1O]萧仕平.庄子“无用之用”“偷活苟全之大幸”话语下的境界追 求.EJ].中华文化论坛,2004,(3). [I1]陈林,党尚卫.庄子的实用观:无用之用[J].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3,(I).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2. (责任编辑:周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