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会写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的意思。 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将诗改写成短文。(拓展延伸部分,课内适当点拨,提出要求,课外完成)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句中童年生活的快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 自学生字,借助工具书熟读古诗(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趣”
在罗大佑的歌里,童年是一幕等待下课,等待放学,等待游戏的纯真。同学们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儿童,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吗?有许多喜爱儿童,富于童心的诗人,他们留下了许多反应儿童生活的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穿越时光的隧道,去分享古代儿童的乐趣吧!
同学们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那八位神仙呢?(个别提问)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牧童》这首诗相传就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写的。他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有吕洞宾其人。黄巢起义时,他携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家人入终南山学道,不知所终,也有人传言,他得道成仙了。
二、初步感知,读出“趣” 1、板书课题,解题
问:哪位同学知道牧童是做什么的? 指名回答,得出牧童就是放牛、放羊的孩子。 2、读古诗 (1)、听读古诗 (2)、生自渎 3、检查初读
(1)个别读,齐读,指导读出节奏。 (2)“牧”的偏旁“牛”,第四画横写成提。 “蓑”的下半部分与“哀“区分讲 “铺”是多音字,强调正确的读音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体验“趣”
1、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铺:展开 弄:逗弄
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有防潮作用) 2、再读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指名回答) 3、品读前两句诗,理解诗意
(1)、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原野上的绿草) 听到了什么?(悠
扬的笛声) 板书:绿草悠笛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2)、感受到了什么?(儿童的悠闲自得) (3)、感受“铺” “弄”,想象诗句画面。
“铺”——视觉 “弄”——听觉 (4)、“六七里” “三四声”表现了什么?
“六七里”——大,体现草地的茂盛和广阔 (板书:色彩) “三四声”——少,乡村夜晚的静寂 (板书:声音) 4、品读后两句诗,理解诗意
(1)、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饱饭休息时心情的舒畅,生活的无忧无虑)
(2)、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呢?你是怎么想的?
(3)、如果把“卧”字换成“坐、立”好不好?放在句中读一读,感受“卧”的好处。
5、师生互动,说一说 这样的生活真是…… 6、师生协作、概括主旨
这首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牧童晚归休憩的情景,也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得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本诗的这种写法就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板书)
四、感情读诗,读中悟“趣”
激趣语:作者向往宁静淡泊、饿来即食、困来即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趣,大声朗读全诗吧!
1、听读,生闭目想象画面。
2、全班反馈,把你想象中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草地、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静
3、学生朗读,读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比赛读诗。(同桌、小组、男女生……教师适当点拨) 5、尝试背诵。 五、拓展延伸
小练笔-----把《牧童》改写成一篇优秀的短文。 1、写法点拨。 2、范文引领。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绿草悠笛(色彩 声音)
牧童 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饱饭休息(安然 恬静)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