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江苏省2018届高考语文专项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雨霖铃练习

2021-12-01 来源:独旅网
古代诗歌鉴赏:雨霖铃课后练习(1)

1. 下面均是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诗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③④/②⑤⑥

B.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③⑤⑥/②④

2. 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3. 指出下列诗句停顿不正确的地方并改正。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4)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 根据指定要求背诵默写相关诗句。

(1)《望海潮》中描写杭州“繁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的词眼所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调动多种象征离愁的意象来想象别后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与“流泪眼看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戏曲语)表意相同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与“烟迢迢,水迢迢,准拟江边驻画桡,舟人频报潮。”(刘克庄《长相思》)表意相似的诗句是_______。

(4)《望海潮》中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雨霖铃》,回答下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对词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了旅人前途的广阔。

D.“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 2.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杏花春雨江南。

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下面各句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古诗词,说说这些诗句有何共同之处,试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词加以概括。 ①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②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④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⑦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⑧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对《雨霖铃》上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

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两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2.下列对《雨霖铃》一词下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正面话别,下阕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B.“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C.“今宵”三句实写作者醒后所见之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D.“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3.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4题。 雨霖铃 柳 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离别时的哪些要素?这对于表达词人的感情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内容上交代了什么?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词中,作者是如何应用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情感? (2)赏析“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9. 诗词鉴赏。 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面是对词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都门帐饮无绪 无绪:没有心绪,没有好心情。

B.竟无语凝噎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了,说不出话。 C.此去经年 经年:经过一年。 D.多情自古伤离别 多情:多情的人。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

3.本词上下阕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的叙事抒情的?(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分别写了什么?)

1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词中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2.“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

参考答案: 1. 答案: A

解析: 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 2. 答案: D

解析: D项,最后三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如果说,词情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迫”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惨舒”的写法了。感情蓄积既久,自此便如闸门大开,汹涌流出而不可收拾。 3. 答案: (1)“有”领字,要有停顿。 (2)“对”领字,应读作“对/长亭晚”。 (3)“竟”领字,应有停顿。 (4)“便纵有”三字领。

解析: 词的朗读和诗歌一样,所不同的就是领字。所谓领字,就是在某些句子之前加上一个、两个、三个习用的字,用它来引领后面的句子,它在句子中虽然是句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不断句),但它是该句中的相对独立的单位,读时要稍作停顿。领字多为虚字,而且多为仄声字。领字有的领起本句,如“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更那堪”;也有的领起好几句,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念”。 4. 答案: (1)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 竞豪奢

(2)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3)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留恋处,兰舟催发 (4)重湖叠清嘉 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解析: 这是一道理解和背诵的综合考查题,有助于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5. 答案: 1.B 2.C

3.这些诗都表现了离别的悲伤,即多情自古伤离别。

解析:

6. 答案: 1.D 2.C

3.(示例)我认为《雨霖铃》属于“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一种。从词的内容上看,两人相见无期,“此去经年”,应是“相见难”;从“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等句,不难看出离别时的难分难舍,可谓“别亦难”。(或:我认为《雨霖铃》属于“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种,作者与恋人长亭一别,相见无期。分别只是瞬间的,思念却是漫长的。从“念去去千里烟波”一句可以看出,去地之远;从“此去经年”,可见归期之遥。正体现了“别时容易见时难”。) 解析: 1.D项理解不正确。如果说,这首词的情感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伤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凄惨了。因而最后两句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

2.C项“今宵”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况味。

3.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只要能结合《雨霖铃》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作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

7. 答案: 1.词眼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两句最能体现词的主旨,高度凝练,极富有概括性。

2.交代了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气候。起到了渲染气氛,烘托离别悲情的作用。 3.内容上是对别后情形的设想。从结构上看,这句既是对上片所写情景的收束,也是为下片写离别之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4.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情,短短几句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是对别后生活的设想,为虚写。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再看上片,便会懂得“都门帐饮无绪”“无语凝噎”这些话的内涵了。

解析: 1.词眼是词中最精练传神、又能概括词中主旨的一句话。在这首词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明显是词眼所在。“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更甚于常时。

2.本题考查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①要分清楚词句中哪些是写景、哪些是写情;②要结合整首词弄明白作者的感情是什么,进而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3.本题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和对词句结构作用的把握。解读时,须统观全词。处在上片末或下片首的词句一般都具有过渡作用。回答此类问题,必须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 4.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表现手法中的虚与实。词人在诗歌创作中,离不开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对表现诗歌的主题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实景是词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词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浓郁的情思。 8. 答案: (1)虚实相生,借景抒情,表达对离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寓情于景,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渲染烘托气氛,表达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 9. 答案: 1.C

2.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凄凉的氛围。 3.实景实情。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二句,对“烟波”“暮霭”“楚天”的实在景物,分别用“千里”“沉沉”“阔”来加以形容,使之越出极目远眺的范围之外,并由“念去去”三字领起,实景虚写,既表现出“留恋”之深,“催发”之急,“无语凝噎”之痛,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下片的逐层推想,带出了“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千古名句来。 虚景实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它之所以被誉为“古今俊语”(贺裳《皱水轩词筌》),固然在于它能抓住具有特征性的典型事物,以少胜多,寓情于景,逼真地刻画出离人落寞孤凄的心理状态,达到情貌无遗;同时更在于这种设想的描写本身,反映了词人有着多次“相见时难别亦难”的痛苦经历,因而以既别之后醒来但见柳岸月残的怅然若失,加重表现出临别之际兰舟催发时醉不成欢的“留恋”难舍。这里景是虚景,情是实情。

10. 答案: 1.①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③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

2.示例:(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倍感孤单,不愿分离,言有尽而意无穷。(2)承接上文,渲染场景。作者巧妙承接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离别后的具体场景,渲染出孤独、冷清、凄凉的画面。(3)点染手法,烘托情感。前面点明“伤离别”,这里就用低垂的杨柳、萧瑟的晓风和孤冷的残月营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意境,来烘托“伤离别”的感情,极力渲染离别之情的伤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