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2021-10-27 来源:独旅网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其次,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再次,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因此,“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因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方式规定了社会的性质以及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物质生产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关键性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时间、物质生产在社会历史中的意义,使它能够把社会中物质关系、经济关系用其他关系区分开来。科学阐明人们社会存在对意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由于实践规定了包括社会精神生活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所以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所以社会活动就是人的活动,包括行动和意识两个方面。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行动来源于意识,而意识来源于认知,认知又来源于于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实践活动。所以实践活动是其他一切意识和行动的依据。

2.人们为了适应自然和运用自然,以便长久和更好的的生活,必须要不断的发现和研究自然规律,这就要求人们必须不断的去实践。

3.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人们在运用规律的同时也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再次发现其不足的地方,使其更趋完美。

人类社会就是在这样一种适应自然、发现自然、运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向

前发展的。这一切活动的过程中始终需要实践作为一切活动的基础。否则就会很容易的违背自然规律。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所以说,社会活动本质上是实践。

1.从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关系看,实践是决定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根本原因,即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实践既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也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历史.

2.从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现象的关系看,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即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都是由社会实践构成的.

3.从社会发展的过程看,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社会基本矛盾是直接由生产实践引起的,且社会矛盾的解决也有赖于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人类实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的分析,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不仅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而且进一步说明了实践在人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任何生命物质都有自己的存在方式。社会的主体是人,人以实践作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从人类生存的前提来看,正是实践活动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看,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积极地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成为社会的主体。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第二、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和提升出来,形成了人类社会。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关系系统。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物质世界的社会性活动,物质生产实践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就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人们正是在实践中创造和产生了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本质和人类历史等全部社会关系。

第四、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第五、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发展的动力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生产力就是人们的实践能力的结果。社会发展不过是人的实践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中展开的过程。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是人们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的实际体现。可见,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总之,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一切社会现象最后的根源。人通过实践活动把握物质世界,又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物质世界,并改造人自己。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是实践的产物和过程。

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本质的科学论断。这是因为:

①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发源地,实践创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

②实践构成了人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本质内容,人类全部生活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③实践是杜会发展的动力,没有实践活动,人类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社会规律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它是\"社会行动的规律\即实践的规律。

⑤这一科学命题指明并论述了\"物质实践决定观念\说明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本质区别,实践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运动方式,深刻揭露了旧历史观的根本错误,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科学的历史观,即唯物史观。

第一节 社会的本质和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物质世界,因为社会里边都是一个个有意识有目的的人,而社会的发展又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社会。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立场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本质,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史”过程,说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一样具有客观物质性;同时还要看到,作为物质世界的高级存在形式,人类社会又有着不同于自然界的独特本质。马

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存在两种错误的历史观。一种是将社会本质精神化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包括 主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唯意志论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历史宿命论两种基本形式。前者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把少数历史人物的主观意志看作社会变化的根源;后者则把 社会发展归因于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实体或力量。另一种是把社会本质自然化的自然主义历史 观。这种历史观把社会的本质和发展动力归结为地理环境或人口因素,把社会还原为人“身外的自然”或“人本身的自然”,否定了社会物质过程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而实现的特殊性。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然主义的历史观……是片面的,它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只是 自然条件到处决定人的历史发展,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29页。)

上述两种历史观的共同错误就在于,不懂得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革命的 、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社会生活,把唯物辩证 法的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的本质,明确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实践之所以构成社会的本质,这是因为:

第一、实践是构成社会特殊运动形式的基础。社会发展史不同于自然发展史,社会的运动、变化及其规律是通过社会主体自觉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历史存在,人类实践的过程创造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但动物的生存活动没有使它们产生“历史”的概念。千百年来蜜蜂在造着同样的蜂巢,老鼠在打着同样的地洞。动物除了生物物种的规定性之外,没有自己历史的规定性。动物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未来”。因为动物的活动不具备实践的特性,动物不能超越“此时此地”的时空限制,只是对当下外部环境的刺激做出反应,它既不能接受先前活动的成果,也不会考虑和预计未来。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的能力和生存方式都是后天的,是在自己的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因而是历史的。没有历史就没有人类社会本身。

自然界的运动仅仅服从因果律的支配,结果由先在的原因所支配,未来状态由过去的已存状态所支配。在社会运动中,因果律仍然是支配性力量,但是,由于主体实践活动的介入,因果链条中被插入了人的主观目的,出现了自在世界不曾有的从目的到结果、从未来到现在的运动,即合目的的运动。目的作为主观性的理想性存在,首先是对自身需要的意识,反映着主体意志、愿望的“内在尺度”。正确的目的是依据现实性的目的,人在实践活动中把目的作为环节插入客观的因果链条之中,使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原因起作用,就能利用客观规律去实现人的意志,把对象改变成为符合人的需要的“为我存在”。这正是社会过程基于实践的独特本质。因此,社会过程总是表现为物质性与属人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第二,实践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又不是实体性的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因而其来源容易被神秘化、非人化。这一点在阶级社会又常常 被统治阶级加以利用,将其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自然秩序”,或者是上帝安排好的“神圣秩序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世界中分化出来的人类世界,因此 ,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实际上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归根到底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实践的产物。

在生产实践中,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又自觉或不自觉地建立起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生产关系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围绕“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这一主干,又派生出许多其他社会关系,由此形成复杂的社 会关系网络。生产实践的发展,必然通过生产关系的变化向政治、思想和其他社会关系传递 ,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全部社会关系的转型。可见,生产实践不仅生产出物质产品,而且直接和间接地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成为全部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发源地。

第三,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人们的实践活动,包括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实

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这三种实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并对象化为社会的基本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在各种实践活动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由此决定了经济生活、经济结构在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随着经济领域的变革必然引起政治领域、精神领域的变革。因此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实践构成社会变革的原动力,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直接触及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促成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迁和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就是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这一观点的确立,克服了唯心主义历史观和自然主义历史观的局限性,为我们认识社会的结构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