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民族的共同努力,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将是重中之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需要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相对淡薄,环境保护意识不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不够。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 生态文明意识 现状 淡薄
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处共融。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对于高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思的培育,应结合各高校的自身特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重点在于分析现状,这样才能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提出有效的对策。 近年来,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具有以下特点: 一、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学习自信心弱、学习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的表现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虽然他们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但是并不影响他们后天的学习成才与天赋的发挥。他们中的很多人能歌善舞,具有自己的特长,乐于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展现自己,这是他们活泼、善于交际的可爱一面。
同时,面对学习,他们却展现出了缺乏自信心、学习目标不明确的状态。这源于他们在高中时期的学习成绩较差,自己的特长没有更好的展现,自身的能力得不到认可,导致的对于学习缺乏自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这样的心态带到大学中,对于学习,自然没有明确的目标。他们好多人表现出了迷茫与茫然,甚至他们中的个别人由此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二、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学习稳定性差、缺乏自律。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于高职院校的选择是包含了自己职业倾向的,他们希望能够在高职院校学习到一技之能,特别是他们感情趣的动手能力较强、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这能更好的展现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家长和学校的肯定。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但是,由于高中时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较差,缺乏自律,导致大部分的人在课堂上的表现不积极、不认真;选择性学习,只听、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课后不学习,缺乏紧迫感,考试喜欢投机取巧,不肯下功夫钻研。确立了学习目标,一旦受挫或出现自己难以应对的问题、困难就特别容易放弃,另寻目标,开始他们所谓的“从头开始”。更有甚者,直接不顾学业,乐此不疲的参加各种各样的组织活动,注意力全部放在娱乐活动上。
三、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但是依赖性强,责任感、使命感较差,我行我素,违纪违规现象频发。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他们能辨善恶、知荣辱,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美好的设想,对自己的职业也有合理的规划。有理想、有志向、有抱负,并且通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理想。
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主体是90后甚至00后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从小就在优越的条件下成长,对父母及祖辈的依赖特别强。这样的生活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责任感、使命感差,对待事情漫不经心,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我行我素,忽视纪律,违纪违规现象频发。
结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不难发现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薄弱的现状。 首先,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学习稳定性差等弱化学习的特点,导致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以及知识理论认识不足,使其生态文明意识落后于其它高等院校大学生。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个性鲜明,更加喜欢参加实践活动或者感兴趣的社团,去展现自己的才华,而对于学习理论知识,大多数的学生并没有浓厚的兴趣。这一点体现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培育上也是相同的。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及知识理论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门公共必修课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主要是从环境道德的角度进行分析及培育生态文明意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关于生态文明意识理论知识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的框架下,系统的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无论是从道德上还是从理论上,对于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这两门课都不是他们所感兴趣的,近些年针对这两门学科的教学改革中也在讨论如何提高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兴趣与教学质量。公共必修课,大班授课,专业多,人数多,这对性格活泼,善交友的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课堂学习就已经不在其视线范围了,而且高中时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稳定的学习习惯,理论知识就成立他们枯燥、无用的了。因此,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缺乏是他们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重要原因。
其次,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律不足,我行我素等特点,其对忽视生态文明建设的后果认知模糊,对自身生态文明意思缺乏所导致的后果模糊,同时缺乏主动了解、发现相应后果的主动学习的能力。
近年来雾霾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对于黑龙江的人们,每当秋冬交替,空气质量就持续下降,2017年秋冬交替,哈尔滨、佳木斯等黑龙江省四市空气重度污染,究其原因,仍然是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忽视,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缺乏自律,我行我素,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随意扔垃圾、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公共场所吸烟等,这些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做法和行为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屡见不鲜。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此不够关注和重视,这都是由于他们生态文明意识淡薄导致的。他们并没有预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生态环境污染导致的后果何其严重。十九大报告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最后,由于高职院校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较差等特点,使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较差,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对未来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充分,甚至忽略。同时这也是各种缺点所导致结果的集中表现。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散慢、随意,对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认识缺乏等,都是责任感、使命感较差的表现。生态文明意识的淡薄,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态问题时茫然、无措。缺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缺乏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缺乏对自身未来主体地位的认识。
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全民族、全社会认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共同致力于美丽中国的建设,这其中就包括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即决定了祖国的未来,又决定了他们的生活质量。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淡薄的现状急需解决,这不仅关乎祖国的未来,而且关乎整个社会的生存状况,以及全球未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生态文明建设是重中之重,需要全民族、全社会每一个人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