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不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还具有实践性、社会性、教育性、综合性、科学性、文学性、审美性、情感性等等特点。语文课程避开了这些难尽其言的叙述,而着重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指明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于突出这两方面的功能。因此,语文课程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工具”,在这个命题里是一种比喻。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有两个含义:一是进行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如锯、犁、锄;二是比喻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语文是一种工具,是用来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提示了语文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首选,语文是“工具”,这是它与其他知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如历史);其次,语文是“交际工具”,这是它与数学、电脑及人们所使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工具的根本区别;最后,语文是“最基本的交际工具”,“最基本”这是它同手势语、体态语、旗语、电码语等的根本区别,是语文的独特特点。尽管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发明了越来越多的交际工
具,人们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沟通手段,但是,语言作为人的思维的载体,作为人与人进行信息吸收、储存、加工、输出的手段,始终都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交际的工具。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以语文的工具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认识并落实语文的工具性,对于语文课程来说,是生死存亡之举,因为这就决定了引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材料,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首要目标。与其他学科教学过程不同的是,读、写、听、说活动,不仅是语文教学过程展开的手段,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读、写、听、说能力也是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目标。语言教学就是要支委会学生掌握语言和文字这两种最基本的信息运载工具,掌握听、说、读、写这四种最觉的信息形态,从而学会利用它去发展自己、贡献社会。所谓的语言能力,也就是利用语言文字工具传递和接受信息的能力。这子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之处。
语言课程标准关于“工具性”的表述,突出语文的交际的功能,这告诉我们:要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工具就必须在不断的语言实际运用中实现,而且既然是“交际”,就必然有交际的双方主体的介入,有运用的情境和运用中的互动。这些决定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语文这个工具只有
运用才可能掌握,语文教学过程是听、说、读、写的不断实践过程。
此外,从语文是交流思想、传情达意的工具,是人脑思维的工具这个角度讲,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即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有促进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是一种基础工具课程。
综上所述,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坚持“工具性”,就是要注重语文课程的实用价值和效能,强调在实践中学习语文的途径和规律。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文是负载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语文的内涵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的多元体系。“语言文字”是语文最基本的含义,同时语文还包含了用语言文字构成的包括语言文章、语言文学在内的文化,如同汉语、汉字就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一样。因为语文负载着人类社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语文训练中如果不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不能理解语言的表现力,不能运用
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如果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现力,更好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
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语文提供博大精深、熏陶感染的文化基础,有利于语文教学的语文知识、能力教学与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和谐地统一起来。这就是说,语文不但有鲜明的工具性,而且还有鲜明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因为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思维工具,是因为人的交际、人的思维而存在的。语言本身就是思维的一部分,言语更是人的生命、人的意志的体现,人的愿望、要求、观念、判断、想像等的体现,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言语、思维、认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语文实践活动与人的具体生命活动紧紧相连。因此,人文性也是语文课程固有的本质属性。
如何认识人文性呢“粗浅地说,人文性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的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品德、情操等方面。虽然它的边界是模糊的,但它的核心内涵却是清楚的。”(王尚文《语感论》)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呢“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指语文学习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是激发人的创
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语文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老师与学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尊重人,尊重具体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杨再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语文的“人文性”,不等于思想性、政治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不等于过去所提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思想教育。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德育,这只是“人文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工具性仅仅着眼于语文的技能技巧,而人文性却指向人。如果把语文课程比作一个人,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技能培养、语感的形成等就是他的躯体,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则是他的灵魂。教学语言不仅仅是使学生获得一种工具,同时更是在参与并促进他们的人化、社会化的过程。学习听、说、读、写的过程也不仅是语言的积累理解和运用的过程、语感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符号学于言语中的人的存在、人的生活的认同过程。就教师而言,体现语言课程人文性的途径,就是要立足于人的培养与成长,让语言课程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
语言课程的工具性只是显示了语文的外在意义和价值,而语言课程的内在意义和价值则是人文性。语文课程
标准提出“人文性”,就是要强调:第一,语文课程应充分发挥文化、教化的功能,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独立人格与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功能;第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学科特点,避免课程建设思想方法上的盲目性、片面性,防止把语文教学变成“技能之学”、“训练之学”。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过程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感染、文化的熏陶。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丰富,语文教学过程应该在帮助学生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同时,依靠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解决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人文性”着眼于语文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的关怀、对于学生思想情感熏陶的功能以及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和“将怎样学”。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不是“结合”关系,而是“统一”,是一体化,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离。人文性蕴涵于工具性之中,语文的工具性中本来就具有人文性。语文不是“纯工具”,语文是交
际的工具,是交流、传承、积累文化的工具。同时,语文又是一种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灵、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在传承文明、积累文化的过程中显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课程标准中能够体现“统一”的就是“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语言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语文素养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也反映了“统一”。对“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
“语文素养”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专家的解读说:它包含了语文的积累、语感、语言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它还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
如何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呢”
如果我们把语文素养的内涵进行分解,我们就可看到“语文的积累、语感、语言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文课程的特征所
在。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素养的培养只能建筑在语言教学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语文课程的职责就是教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积累语言材料,获得正确而丰富的语感,学会适应实际需要的表情达意的技能技巧;在进行语文教育的同时,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而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既有专门的课程,也是其他各门课程共同的任务,绝不是语文课程的专责。
总之,要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以完成语文的工具性教育目标为根本,在完成根本目标的同时渗透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语文的人文性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过程,是一个“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融为一体的,是同步实现的。
明确了这些,我们就应该认识到谈“人文精神”、“人文性”不是贴标签,“工具性”、“人文性”两者不能割裂,更不能对立。否则,只会架空语文课的学习,不仅会重犯过去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的错误,也使语文课程失掉了特有的价值。我们应该自觉防止离开语文去空谈人文的倾向的出现,努力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
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