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3-04-15 来源:独旅网
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模具设计与制

造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 我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通过企业调研,对人才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出专业课程体系。最后形成与企业要求相适应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01-02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改革的基础。人才培养方案既要符合教学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根据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作为我校重点建设专业,是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中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为依据市场需求深化机械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改革,定位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及人才需求状况 1、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模具工业从起步到飞速发展,历经了半个多世纪。近几年来,我国模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封闭式、“大而全”的企业特征,我国大部分企业均设有模具车间,处于本厂的配套地位。目前我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

现代工业的发展要求各行各业产品更新换代快,对模具的需求量加大。一般模具国内可以自行制造,但很多大型复杂、精密和长寿命的多工位级进模大型精密塑料模复杂压铸模和汽车覆盖件模等仍需依靠进口,近年来模具进口量已超过国内生产的商品模具的总销售量。为了适应市场对模具制造的短交货期、高精度、低成本的迫切要求,模具业将有如下发展趋势:(1)愈来愈高的模具精度;(2)模具日趋大型化;(3)扩大应用热流道技术;(4)进一步发展多功能复合模具;(5)增大塑料模具比例;(6)日渐推广应用模具标准化;(7)大力发展快速制造模具。

我国模具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给模具人才培养、培训单位提出了新的课题,尤其是针对行业的职业技术教育。怎样培养出适应我国模具工业发展“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将是今后一段时期高职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教育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

2、模具人才的需求状况。

加入WTO后,全球制造业加速向我国转移,中国成为世界的大工厂,特别是深圳及“珠三角”地区以轻工业为主,塑胶、电子、玩具等行业都在全国占据重要工业比重,这些行业的企业大都设立工模部。来自南方日报的报道称:东莞市目前至少紧缺3000名高级模具人才,深圳商报在2004年5月13日也刊出了题为《关内企业关外“抢”模具师傅 深圳市急缺制造业人才》的文章。由此可见,模具人才的紧缺状况。而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技能模具人才的培养中应该大有可为。

二、依据市场需求,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1、本专业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

根据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确定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建设、体现专业的特色、提高教学质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应当突出职业性、行业性的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培养在模具行业中“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

2、根据模具行业的人才需求,确定本专业职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群是针对某一专业,所能从事的相关职业岗位的一个总称。对同一专业,在不同的时期它所从事的岗位群是会随着科技进步或其它外围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过去,由于模具设计手段的手工化等因素,使得模具生产企业对模具设计人才的高需求量。自90年代以来,模具CAD技术逐步普及,企业对模具设计人才产生了从数量需求向质量需求的深刻转变,高职模具专业毕业生由于自身学制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就业岗位从过去的以模具设计为主转变为模具设计岗位、模具装配岗位、模具加工制造岗位、模具制造管理岗位、模具维修岗位、模具生产的相关岗位并存的现状。

此外,由于数控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快速发展,操作各类数控加工设备进行模具零件加工制造也成了模具专业毕业生重要的从业岗位群。所以,高职院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应以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能综合应用本专业所学知识,综合素质良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模具设计与加工制造工作,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以及智能型设备的操作工作,相应行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管理工作。 3、围绕行业岗位需求,形成本专业综合职业能力体系。

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对专业知识、能力、技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毕业生应当是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具有改革与创新精神。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包括:具备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具备模具制造的基础知识;具有模具CAD/CAM的应用知识;具有模具数控加工与编程的基础知识;具有模具产品生产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和维护方面的知识;具有编制模具产品工艺规程的基础知识。

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职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心理特征。上述模具行业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完成模具加工、设计等活动所具备的综合本领,可分解为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

①社会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的社会行为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对社会的适应性,重视从业者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如自律、自我管理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理解与应变能力、计划实施、安排及自我检验与评估的能力等。

②方法能力是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能力,强调在职业活动中运用这些方法的合理性、逻辑性和创新性,如计算机操作能力、新技术捕捉与检查能力、数字的运用能力、写作能力等。

③专业能力是一种专门的独特的本领。从工作过程角度分析,专业能力是专业的技术能力和业务能力,强调对职业活动技术领域的应用性和针对性。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具备设计一般中等复杂程度模具的能力;具备模具加工工艺实施方面的能力;具备应用计算机进行模具CAD/CAM的初步能力;具备模具数控机床操作与数控加工编程的初步能力;具备对模具生产企业技术管理、现场技术服务与指导的初步能力;取得模具相关工种1-2种技

能操作等级证书,能比较熟练地操作相关设备;具备生产、技术工作中的创新与革新能力。

三、依据所需的职业技能,优化课程结构、重组教学内容 1、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现有高等职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原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基本上未脱离学科型教学体系,原教学计划的设置还是采用三段制教育。这样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原有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原专业教学计划中,课程相互独立,课程门数较多,相关知识未能有机地渗透融合在一起;第二,从专业知识方面角度,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后,因不能及时与应用“接口”或与相关知识接轨,在专业教育阶段很难形成综合应用能力。专业课程知识面太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将片面讲求“体系”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无法实现的,学生难以具备形成能力的知识基础;第三,从能力培养的方面角度,原有的专业教学计划难以对模具行业所需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没有对制造加工技能操作的等级能力进行培养。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以及模具加工中普遍采用NC和CNC机床,原有教学计划对新技术、新工艺应用能力的培养已显得不足,难以形成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2、新的教学计划应具备的特点。

如上所述,原有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必须加以改革,以适应当代科技和技术发展的需要。在改革时应以基础理论知识为前提,以专业知识为核心,优化技术理论知识。基础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技术理论知识应广而简,专业知识要专而精,针对性强,专业知识面和视野要拓宽。重视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与渗透、融合与转化,有效地更新知识,为专业增添当今科技成果的新内容,达到传统知识与高新知识最佳过渡,同时还要注重打通知识与能力和技能培养之间的“接口”,使毕业生能真正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新的教学计划应具备的特点主要有:

①体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开设综合课。 a.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综合。

调整后的基础课在保证宽厚基础的同时,将学生必需的知识,综合到专业基础课中,由专业教师在专业基础课中讲解。比如,机械制图包含原有机械制图内容,同时增加计算机辅助绘图(AutoCAD)内容,将极限与技术测量的公差部分融入该课,使学生将制图、尺寸标注和公差标注结合起来;机械工程基础包含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本课程完成学生机械工程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培养;机械控制基础包含电工与电子技术、电器控制PLC、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内容,使机械中常用的电、液、气控制有机组合在一起。本课程完成学生机械控制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机械制造工艺与装备包含金属切削机床、刀具与切削原理、机械制造工艺和机床夹具内容,将加工工艺和工艺装备等知识有机地组合进行教学。本课程完成学生机械制造方面初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B.专业课之间的综合。

专业课方面的综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模具工程技术基础将行业的所有模具设计与制造基本知识在专业专门化学习前作一简要概述,便于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和就业需求选择专门化方向。同时避免了因选择专门化方向而缺少对其他模具知识了解的弊端;第二,模具制造技术专门针对模具的制造加工,将模具制造工艺、模具的特种加工、模具的线切割加工与编程组合进行教学,全方

位培养学生的模具制造能力;第三,冲压工艺与装备、压铸工艺与装备、塑料成型工艺与装备、其他型腔模具及装备等专门化方向主干课程均将工艺知识、模具设计知识和成型设备选型、使用、维护保养知识有机地组合进行教学,避免了分开学习模具与成型设备时知识脱节的弊端,同时也避免了模具中讲授设备,设备中学习模具造成重复教学及课时膨胀的弊端。

②体现培养学生专业现代化加工技术能力及计算机应用能力,开设该专业最新技术课程。

在专业课程中开设《模具数控加工技术及CAM》课程,增设《Pro/E的模具设计及NC加工》同时根据学生需求及市场需求,在任选课中开设《UG三维造型及模具设计》、《压铸模设计》、《锻造工艺及模具设计》等实用性课程。 ③体现学生的专业特色,把专业进行专门化模块课程设置。

专门化模块根据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有针对性地完成学生就业上岗前的培训。因模具种类繁多,几个专门化模块均以占模具数量绝大多数的冷冲模和塑料模为主线设置专门化模块课程。几个专门化方向也可根据学校所在地区经济特点,将课程相互组合形成新的专门化方向。

为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发展后劲,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在考虑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以必需、够用为度;专门课通过综合化和优化组合,使一门课成为一个知识能力模块,使学生获得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工程实践知识。通过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工程实践关键能力,同时将后段专门化方向的模具通用知识安排在前段,使学生不会因选择某一个专门化方向而缺少对其他专门化方向的了解,使学生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

后段则针对就业岗位群体,将专业分解为4个专门化方向:金属材料成型模具专门化;塑料成型模具专门化;模具CAD专门化;模具数控加工技术专门化。供学生毕业前根据就业市场和个人意愿,选择其中之一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与培养。学校也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对模具人才的需求,选择其中1~2个专门化方向进行教学与培训。专业的整体教学安排应使得学生有较广的择业范围和较强的发展后劲。

④体现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开设经济技术管理和职业创业课程。

为培养学生的经济管理能力、社交能力、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可开设诸如《模具的报价策略和结算方式》、《工业产品营销策略》、《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等课程,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面临的情况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适应力、应变力和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

新制定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应符合社会、行业发展对职教培养人才规格的需求,为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四、强调实践性教学,培养多项专业技能

实践性教学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无疑地发生着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商品生产的现代化,对现实劳动力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必然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用人单位对劳动力的选择将不再凭一张文凭,而要看他是否具有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更应该强调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展冷冲模、塑料模的拆装实训,Pro/E模具设计实训,中等复杂凸凹模数控加工实训等相关实训课程,让学生熟悉从零件的设计到根据零件使用要求进行模具设计,再到模具数控加工的整个流程。有条件的

学校还可以根据设备配置情况,进行五金件或注塑件的工艺加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取得模具相关工种1~2种技能操作等级证书,能够熟练地操作相关设备。 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高职院校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一样,既涉及到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又涉及到教学计划的重新制定和教师队伍的优化。我校模具专业在确定了以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在院系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正在按照以上要求展开一次专业优化和调整的大改革,目前已初步成效。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要培养出工程生产第一线模具设计、制造、使用、维护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的优秀应用性人才,我们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 2006(12) 2、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11)

3、李忠华、姚和芳,构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