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间,把“悟道”这本书看完,文字写的很流畅,每篇文章的针对性也很强,只是生动性不足,多少有些枯燥。说实话,看完印象并不很深刻,但是它能给出一个重要问题的答案“沈阳二十中课改为什么会成功”。我们学校正在课改进行中,想必有很多可取之处,又重点看了《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思考能力》,从中提到“两纲一模”“两动一主”等关键词,文章中对它们的解释形象细致。想要对他们知道更多,那么自己就会向前边翻,寻找相应的内容,这样读起来就有了针对性,针对某一点,一点一点的弄明白,像上学时不认识的字词,自己查字典,弄清楚字音、字义。“悟道”这本书真是沈阳二十中人智慧的结晶和长期的积淀。在此我浅谈一下对“导学纲要”的认识。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却能多学,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课改,起初,在沈阳二十中内部的研讨中老师们都提到了教学辅助材料,这种做法将“导”放在了突出的地位,但不同于我们正在使用的导学案,而是指向学生理解知识的过程,指向学生理解知识过程中的思维碰撞以及思维发展的高质量。这样“导学纲要”便应运而生。
什么是“导学纲要”,是教师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基于教材、学情,结合教学的需要,为学生设计、提供理解新知识的有效信息(材料),并促成学生产生探究的需求与冲动,进而利用信息(材料),通过手动、心动、神动,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积
极的思维碰撞,自主高效地掌握新知识(引用)。初读有些晦涩难懂,感觉高深莫测,深入剖析,“导学纲要”是解决怎么教、怎么学、怎么思考,核心是解决学生思考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以最少的时间做好课堂“导演”,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思考欲望,学生用足够时间来进行思考,以及思维的交流,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基于以上理念,导学纲要设计便有了一定原则:
核心:设计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高水平的思维活动。 关键:问题设计在有一定的梯度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思维含量要高,并符合知识发展的原过程和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
基本点:把握学科内容,掌握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运用好学科教学规律及特点。
为了充分理解文章所做的各项说明,我研读了书162页,生物递进式导学纲要(实验篇)。第一遍粗略读感觉就是一般的实验说明。再仔细度,发现编辑导学纲要的教师水平真高。开篇先讲沈阳二十中将生物教学分为:高一下学期,高二上下两学期,高三上下两学期三个不同的阶段,再讲在这三个阶段中通过不同的教学设计对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培养。每个阶段的目的特别明确,层次分明。附件中通过三个导学纲要来说明。都讲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一)高一阶段导学纲要是:认识试验方法,体会设计思路等。 1、 给出来探究和验证性实验的概念。 2、 强调探究和验证性实验要注意的问题。 3、 给出实验实例进行深度剖析。
(二)高二阶段导学纲要是:学生大胆参与设计,对高一所学知识的运用。
1、 分别给出了探究和验证性实验的实例,学生设计实验思路,
动手操作。
2、 每一实验已知极少部分设计和实验步骤。
(三)高三阶段导学纲要是让学生对实验设计乃至整个高中生物学有整体的把握,实验探究的题目开放性更大。探究和验证性实验实例只给出了原理、材料等说明,实验的设计和步骤完全有学生自己完成。
分析导学纲要的特点:
1、 高中三个阶段,导学纲要是连续的,并且是递进的,在一
定程度上暂时抛开了教材,是对教材深度的整合。对教师的要求相当高,知识点的把握要全面,到位,熟悉学生的特点,遵循学生的心理,再分层递进呈现给学生。 2、 导学纲要不同于导学案,导学案对课本知识点的学习是一
种引领,教师课堂也是在“导”,让学生按照导学案预先设置好的路线完成相应内容,积极思考、讨论、交流,有值得肯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导学案学习存在着学生缺少自身对知识的探究与理解,主动性发挥并不充分,学习过程中思维含量并不高,思维的宽度和深度都不够。因为按照老师划定的框子学习,其对知识的实际感悟能力反而相对有所下降。导学纲要相对粗略,不给出具体的知识点,而是
给出相应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学生思考探讨问题的同时会利用到知识点,或是总结出所要学的结论,思维的深度和宽度远超过导学案,这样培育出来的学生分析陌生问题的能力非常强。导学纲要真正做到授之以渔。 例如:语文《劝学》导学纲要只有两个问题:1、给文章断句;2、给文章设置问题,分别从实词、虚词、文章理解和分析、文章鉴赏四个方面作答。再如物理导学纲要:分析“圆周运动的物体有没有加速度” 。化学导学纲要:钠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产出物现象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要有一定工具,工具就是我们已学或将要学的知识,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 导学纲要的问题思维含量很高,这就对学生提出了高要求,
平时不学习,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求知欲不高,老师不畏不学,这样的学生在课堂上将会彻底被淘汰。而那些愿意思考,善于交流,将会有广阔的空间,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开放性问题,有时会与当时的科学家产生共鸣 ,这样的得到知识记得牢、会运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抽象的归纳力和理解力得到提升,以便将来在无法预料局势中,做出有意义的选择。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的目的是为了不教,改革我们任重
而道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