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文艺复兴时期外国文学

2023-08-03 来源:独旅网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一、文艺复兴产生的背景:

十四世纪初到十七世纪初,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打着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在 思想文化领域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对欧洲乃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概念--------文艺复兴(名词解释)

时间:14世纪初到17世纪初

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 领域: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和影响:对欧洲对人类重大深远影响

三、文艺复兴的产生(原因)

1、社会历史因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地理大发现

2、文化自身发展:基督教文化价值体系和世俗文学价值体系的激烈碰撞、 市民文学反封建、反教会的文学倾向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核心是追求 现世(朴素唯物主义)幸福(积极乐观精神)的人本主义(弘扬人 性原欲),即活着为幸福(乐感文化)和或者为赎罪(罪感文化)。

3、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和文艺复兴一起构成了文艺复兴运动 的两种基本形式。

四、人文主义:

1 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

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2 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主要内容: (1) 用人权反对神权。

(2) 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 (3) 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4) 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人文主义思想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其中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古希腊罗马文化;平

等、博爱的思想来自基督教精神。

人文主义是人本精神与基督教精神的结合。

绝限性: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 人文主义还迈出了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第一步—肉体解放。

五、人文主义文学(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主流。它集中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 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强调真实的描写现实世界,写实方

法和浪漫幻想方法相结合。扩大了体裁领域,十四行诗、框架式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开 始形成。

六、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主旨精神:对人的关注、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人的觉醒

题材主题:着力描写现实生活、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 艺术风貌: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情感特征、欲望要求成为基本艺术追求。

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取代中世纪文学的“寓意象征”手法(现实主义方法); 继承“浪漫和幻想”手法取代“玄学和神秘”的成分(浪漫主义手法);

体裁领域:十四行诗、框架式短篇小说、长篇小说发端于这一时期并取得辉煌成就。

七、人文主义文学的发展(三个时期)

1、14世纪初到15世纪中叶,地点:意大利和英国 强调个性解放和享受世俗生活

2、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上半叶,地点:法国 描绘巨人形象,展示巨人的思想和行动

3、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初,地点:西班牙和英国 除了前两个时期讴歌人性和展示巨人风范外,对由于人性的弱点所造成的社会丑恶现象 的探讨成为此时文学现象的基本任务。

八、人文主义文学的局限性

人文主义作家由于受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理论水平的限制,他们所肯定的“人”和“人性”掩盖了人的社会属性和阶级属性,将人的地位故意抬高,将现实生活主观化;由于抛掉了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所以他们描绘的人也仅仅是新兴资产阶级自己的化身;由于时代的局限和认识的局限,始终没有把人与神的联系彻底割断,因为当时还不具备对神学体系进行全面清算的条件。

反对封建思想而不反封建王权;反教会腐败、愚弄而不反对宗教本身。 在反对贵族血统的同时,又看不起下层人民。

九、各国文学

1、意大利文学

佛罗伦萨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

A、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第一个指出“人学”和“神学”是两个对立的概念。 代表作品:抒情诗集《歌集》

内容:抒发了对女友萝拉的真挚爱情,表达了诗人的爱情观和幸福观。 其中的一些政治诗,表达了强烈的热爱祖国,反对封建割据,号召 和平统一的感情。

艺术:继承了“温柔的诗体”诗派传统,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并使这种 诗体达到完美的境地。重在抒发个人情感,并用意大利语写作,使 诗歌更接近现实生活,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彼特拉克体:

B、薄伽丘和《十日谈》

背景:佛罗伦萨爆发的灾难性瘟疫,居民死亡过半,城市十室九空。

框形结构(名词解释)

故事有开场和结尾,故事中的人物也常常讲故事。把众多故事组成一个严谨、协调的 统一系统,大框架中套小框架,故事中套故事,既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观念, 又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庞大而活跃,复杂而有序。 《十日谈》是典型的框形结构小说 影响: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 渊源: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

《十日谈》思想内容(自己举例)

1、揭露僧侣恶行,抨击教廷腐败,矛头直指宗教教义 2、破除门第观念,追求自由爱情,歌颂爱情力量 3、抨击封建特权和男女不平等,肯定女性社会地位 4、肯定人的全面发展 5、肯定人欲全面合理性

《十日谈》地位和影响

1、意大利评论界把《十日谈》和《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2、语言特色上,以文学古典名著为典范,又吸收民间口语的特点,语言精炼、流畅、 俏皮、生动,描写事件和人物微妙尽致,灵动多姿。

3、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 4、为以后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等著作提供了借鉴,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

2、法国文学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的显著特点是自始至终存在着贵族与平民的两种倾向

A、七星诗社

16世纪后半叶出现在法国的具有贵族倾向的诗人团体,也是法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文 学团体。

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对法国诗歌进行更新。 《保卫与发扬法兰西语言》是七星诗社的宣言。

代表人物以龙沙为代表,被称为法国第一位近代诗人。

他们肯定生活,歌颂自然与爱情,反对禁欲主义。提倡自然朴实,反对矫揉造作。注 重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诗歌

的建立,艺术上追求典雅的风格。但却轻视民间语言和民间文学。一味仿古,并强调 作家要出身高贵,是其局限性。

B、拉伯雷和《巨人传》

法国人文主义文学平民倾向的代表

《巨人传》主要描写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的故事。 《巨人传》主要内容:

《巨人传》第一部的主人公是国王格朗古杰的儿子卡冈都亚。他生下来便会说话,喝一万七千多匹母牛的奶,他的衣服用一万二千多尺布制成。这种夸张的描写是要说明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卡冈都亚最初受中古经院教育的毒害,后来人文主义教育才把他解救出来。他到巴黎旅行,在实际生活中得到锻炼。这时,他的国家受到邻国国王毕可肖的侵略,他率领若望修士等击退敌人。他建立德廉美修道院酬答若望的功劳。第二部的主人公是卡冈都亚的儿子庞大固埃。他一开始就受人文主义教育。祖孙三代巨人,一代比一代受到更好的教育,一代比一代幸福,反映了作者的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想。 《巨人传》思想内容:

1、作家用象征手法塑造了两个无论在精神还是躯体上都高达雄硕的巨人典型,这 是欧洲近代文学上,人的形象首次顶天立地屹立在神的面前的一次成功尝试。 2、全面的展示了人文主义理想。他笔下的巨人躯体高大,食量惊人,纵情享乐, 表达了对人和世俗生活的肯定。

3、强调了人文主义教育和知识的重要。卡冈都亚开始接受的经院教育,越学越蠢, 后来学习人文主义知识,才聪明起来。人只有在肉体和精神都得到解放和满足, 才能成为有价值的人。

4、通过两个巨人的见闻,无情地批判了封建国家的黑暗和罪恶,嘲笑和揭露了封 建教会的虚伪和封建上层建筑的腐朽。例如,作者描写人们碰了《教会集》后, 便会染上各种疾病,其讽刺可谓入木三分。

5、小说也描写了封建内战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每次战争,田地被践踏,士兵 所到之处全被抢劫一空。

6、小说也提出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社会理想。卡冈都亚修建的“德廉美修道院”是 资产阶级理想社会的模型,其院规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种乌托邦式的社 会理想表达了人类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愿望。 《巨人传》思想成就

对应思想内容回答,加上“ 《巨人传》情节离奇,想象丰富,夸张奇特,讽刺辛辣,不足之处是结构较松散”。

C、蒙田

代表作《随笔集》 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

3、西班牙文学

背景:16世纪中期后经济衰落,人民贫困,冒险风气盛行。

A、流浪汉小说

16世纪中叶产生于西班牙,17、18世纪流星于欧洲的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

基本特征是:1、思想倾向上,主人公大多是无业游民,具有不幸命运,为生活所迫 而进行的欺骗偷窃等,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 2、取材上,基本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

3、结构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以其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生 活场景。 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作品通过第一人称小癞子的活动经历描绘了各阶层人物, 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B、维加

西班牙戏剧之父

《羊泉村》 揭露封建主的暴虐,歌颂农民反抗领主压迫的正义斗争,富于战斗 性,民主性。

C、塞万提斯

被狄更斯、福楼拜、托尔斯泰等作家誉为“现代小说之父”

《训诫小说集》是仅次于《堂》的又一部名篇,其中共有12篇小说,按风格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风格作品,以爱情故事为题材;第二类是现实主义风格 作品,以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现实为题材。

《堂 吉诃德》

创作目的:攻击骑士小说,消除骑士小说的毒害

技法:戏拟骑士小说

人物形象

堂 吉诃德:

堂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鲜明生动、复杂矛盾。可爱可敬而又可笑可悲,善良正直、无私无畏、

坚持真理、嫉恶如仇、人生观是崇高高尚的、没有功利目的,只有理想追寻—— —————脱离实际、主观武断、迂腐顽固、不自量力,行为疯癫的喜剧感和远 大抱负难以实现的悲剧感。

资本主义——————骑士制度:滑稽

荒唐的行为———善良的动机,喜剧人物悲剧因素,令人钦佩和同情 知识渊博的学者,人文主义的真知灼见

堂 吉诃德的矛盾,反映了作家世界观的矛盾,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

桑丘 潘沙:西班牙农民的典型形象。纯朴善良、光明磊落——狭隘自私、胆小怕 事。

性格变化:聪明能干、大公无私、忠于职守的改革家。就任海岛总督“好人我会 保护,坏人绝不宽容”,人文主义者惩恶扬善的政治主张。断案如神,执法如山。

人物形象关系

主仆二人无论是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鲜明对照,就连坐骑也是那么不同, 堂 吉诃德怀有崇高理想,但有时又那么神智颠倒,而桑丘却讲求实际,甚至有点 目光短浅,全书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一“智”一“愚”中发展开来。他们两人还相 互影响,相互感染,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桑丘本来目光短浅、自私狭 隘,但在堂 吉诃德美好理想的感染下,心胸逐渐开阔起来,在他任海岛总督期间, 秉公断案,执法如山,这时桑丘的言行完全体现了人没有贵贱之分,只要有美德 便可以治理国政的人文主义思想。德国诗人海涅说两者的结合才是小说的真正主 人公。

《堂 吉诃德》艺术成就

1、西班牙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 2、集骑士传奇和流浪汉小说长处为一体

3.形象塑造:矛盾对照手法。理想——现实 主观动机——客观效果 堂 吉诃德——桑丘

4、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讽刺夸张手法的喜剧性和客观后果 所带来的反差上的悲剧性

5、语言:西班牙民间俗语和谚语,生动形象,意蕴深刻。 6、700多人物、若干阶层,现实图景之广

7、对文学创作中的现实与虚构、创作与阅读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当时看来全新的 观念,对现代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8、在作品中深刻全面地揭示不确定性,这是对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

《堂 吉诃德》的地位和影响

《堂 吉诃德》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独特的艺术结构,典型的人物形象和高超的 讽刺技巧,标志着欧洲长篇小说发挥到一个新的阶段,为近现代小说的创作树立了 典范。他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在反映现实和塑造人物上另辟蹊径,对欧洲现实主义 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4、英国文学

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深受薄伽丘《十日谈》影响,在风格和结构上也有很大相 似之处。揭露了封建阶级尤其是教会的腐败无耻,肯定了对世俗爱情的追求,流露 出对市民阶级纵欲的欣赏、宗教劝善思想和容忍处世的哲学观念。

托马斯 莫尔:对话体幻想小说《乌托邦》 第一卷:圈地运动、羊吃人

第二卷:私有制、 描绘“乌托邦”没有剥削 被认为欧洲最初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

斯宾塞:长诗《仙后》

塑造了有道德、有教养的高尚的人亚瑟王和仙后格罗丽亚娜的形象,表达 了在政治上实施法律、在宗教上反对天主教的清规戒律的思想,充满了对 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艺术技巧圆熟,形式完美。对后世英国诗歌创 作影响极大。

大学才子派

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 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作家马洛,基德等人,其中 以马洛成就最高,他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 剧的真正创始人。他的三部悲剧是《帖木儿》、《马耳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 的悲剧》。

莎士比亚

生平创作: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2首长诗

莎士比亚化(名词解释)

是马克思所提出的莎士比亚戏剧创作中的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1、情节的生动丰富(三条线索 复仇:哈姆莱特为主线,雷欧提斯为副线)线索的丰富,形成 多样化的戏剧冲突,增加读者的可读性。

2、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哈姆莱特由快乐王子—忧郁王子)人物真实可信。

3、广阔的社会背景(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宫廷—家庭、深闺—墓地、乡下—城市)人物活动 与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后者为前者服务。

4、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化的语言(哈姆莱特:前语言明快、后忧郁。双关语:“生存还是毁 灭”。)

创作分期:

1、历史剧、喜剧和诗歌创作时期:

《仲夏夜之梦》 《威尼斯商人》 《亨利四世》 《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2、悲剧和悲喜剧创作时期:

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雅典的泰门》 3、传奇剧创作时期:

《暴风雨》 《新白林》 《春天的故事》

历史剧: 《亨利四世》

“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在《亨利四世》和《温莎的风流娘们》中塑造的形象。福斯塔夫是一个封建关系解体时破落骑士的典型,作者以他为中心,再现了五光十色和平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从而广阔而深刻地再现了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历史变革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习俗以及阶级关系的变化。

喜剧:

《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喜剧走向成熟的标志,具有强烈的幻想性和抒情性。 《威尼斯商人》讽刺喜剧和抒情喜剧的巧妙结合。 三部“欢快喜剧”《无事生非》 《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

《第十二夜》莎士比亚喜剧的杰出代表:既有抒情喜剧的典雅优美、风趣诙谐,又有通俗喜剧的粗俗滑稽、嬉笑打闹。主人公有两个,薇奥拉和奥丽维娅,他们个性互相参照,在对比中共同组成了全剧的灵魂和核心。在喜剧技巧的运用上,运用灵活、乔装、误会、偷听、偷看、戏弄等,取得奇异的喜剧效果。

莎士比亚喜剧浪漫风格的基本特征

1、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 2、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风采。 3、抒情和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喜剧气氛。

4、莎翁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

悲剧: 基本特征

1、思想上,广泛深刻揭露社会的阴暗面,揭示权势和金钱是罪恶的根源,呼唤人性的复归; 2、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执着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 3、艺术上,莎士比亚悲剧具有特别悲壮的色彩

4、形象塑造上,不仅将人物放在外部冲突中描绘,也写出了人物的内心冲突,体现了人物 塑造的深刻性和精致性

5、艺术风格上,莎士比亚悲剧一般不把悲喜截然分开,而是在不损害悲剧基调原则下把它 们结合起来,庄严中带轻松,达到以喜衬悲,以喜促悲的效果,并使主题意蕴得到升华。 6、意象的充分运用,构成了莎士比亚悲剧语言的最大特色。

传奇剧: 审美特色

1、浪漫情节中的奇崛美 2、田园背景里的恬适美 3、象征结构内的和谐美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通过对“颠倒混乱”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绘,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颠倒混乱”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

情节:1、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快乐)

2、叔叔克劳狄斯杀父篡位娶母,回国奔丧,悲愤疑惑,鬼魂显现,装疯迷惑,试探, 戏中戏(忧郁)

3、犹豫延宕,误杀,出使,返回(延宕) 4、奥菲利亚溺水,雷欧提斯报仇

决斗、误饮、复仇 (行动)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1、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2、思想发展过程:A理想破灭,精神忧郁,思想危机.B深入思考,寻找出路C在思 考中行动(快乐的王子,忧郁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动的王子)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主观上孤军奋战;客观上时代的悲剧

4、形象的意义:A揭示了新旧交替时代尖锐的社会矛盾,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 B宣扬并深化了人文主义思想。 C唤醒民众,反抗封建势力。

5、阶级特征:♥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对人类报有美化的看法,充分肯定人的价值。

哈姆莱特认为“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主张人与人之间平等互爱,反动封建等级制度。

要求士兵对自己敬爱。和霍拉旭以朋友相称。 ♥强调智慧和理性。 安排“戏中戏”来证实自己的想法。 ♥性格特征:(犹豫、延宕)

6、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他接受过人文主义教育,充满美好理想,但现实一系列事件给了他沉重的打击,他要为父报仇,内心却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而且要扭转乾坤。 (第四点跟前三点课件不一样)

哈姆雷特的犹豫和延宕: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导致了他精神上更加深沉也更加清醒。

2、社会学原因:哈姆雷特所面对的社会邪恶势力过于强大,作为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他 还不能够胜任扭转乾坤、改造社会的历史重任,因而他的复仇和悲剧具有深刻的社 会意义(主观)

3、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过于强大,而时代与人文主义的局限性又决定他不可能去依靠 群众、反动群众因此只能孤军奋战,最后终于被恶势力吞没。哈姆莱特的悲剧已不 仅仅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人文主义者和整个时代的悲剧。(客观)

4、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 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他感悟到人的渺 小,人的不完美,人生的虚无时那迷惘与忧虑心态的外现,同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 晚期信仰失落时人们进退两难的矛盾心理的象征性表述。

克劳狄斯形象分析:

为权势所诱惑以杀兄之暴行,夺取王位,霸占嫂嫂,又以奸诈的手段企图置哈姆雷特于死地,是一个被欲火吞噬了仁慈之心的奸雄,一个贪婪的利己主义者,一个丧失了理性的冒险家,他象征着文艺复兴时期以满足个人私欲为核心的“新信仰,新道德”,受这种私欲影响,许多人从恶如流。

克劳狄斯凶狠残暴,阴险狡诈,口蜜腹剑,荒淫无耻。他毒死老王,篡夺王位,骗娶王后,本是“一个冒充国王的丑角,盗国窃位的扒手”,却装出一副仁慈、贤明的面孔来笼络人心。他统治下的丹麦成了一个藏污纳垢、罪恶横行的黑暗国度。他为了保住僭取的王冠,采取各种卑劣手段,策划种种阴谋加害哈姆莱特。克劳狄斯诸种罪恶的动机是对权力和情欲的追求,他的追求与人文主义者所肯定的一些价值观似乎没有根本对立,但他在实现其目的的过程中,无耻地践踏人类道德准则,谋害对他形成障碍的人,他的行为构成一系列罪恶,成为一种破坏性力量。他内心无比空虚,时时感到灵魂的重负,最终毁灭了美好事物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

《哈姆雷特》艺术成就 1、在人物塑造上,《哈姆雷特》注重通过内心矛盾冲突揭示人物的深度。不仅表现人与人、人与自然力之间的外在冲突,而且表现人与自身理智,信念与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而外在冲突在根本上又起因于人的内在精神与心里因素的差异性,外在冲突最终又是为了展示心灵所服务的,因此,莎士比亚的悲剧在内心世界的开掘上达到空前的深度。

2、出于展示人物心灵世界和刻画人物性格的需要,莎士比亚十分善于运用内心独白这一艺术手段。例如“生存还是毁灭”的内心独白,是他矛盾心理和行为延宕的典型例证。

3、为了使人物达到丰富性和个性化的有机结合,莎士比亚还把对比手法运用于人物塑造,使人物个性鲜明。人物形象众多,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画面。在对比上,哈姆雷特、雷欧提斯、福丁布拉斯同样肩负为父报仇的责任,但雷欧提斯动机狭隘,行动鲁莽,结果成了奸王借刀杀人的工具;福丁布拉斯目标不明,稍遇劝阻便改弦更张,为慕虚荣,挥戈他向;只有哈姆雷特志向远大,意志坚强。此外,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同处爱情逆境,同陷“疯狂”状态,但前者为假疯,他在精神危机中成长,后者为真疯,她在精神失常后死去,前者刚毅顽强,后者天真柔弱,对比跃然纸上。 4、在情节结构上,《哈姆雷特》突出表现出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特色。三条线索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主线,以雷欧提斯和福丁布拉斯复仇为副线,交错发展而又主次分明,三条线索又起到互成对比,激化矛盾的作用。 5、在创作方法上,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重性。

现实主义:取材丹麦历史,宫廷大厅里酗酒纵乐,挪威军队的兵临城下,雷欧提斯的率众闯宫等,勾画出矛盾重重,内外交困的国家现实,人物的思想和行为,莫不显示出英国社会现实的本来面目。

浪漫主义:夜半城楼鬼魂的出现,荒芜墓地中的戏谑和格斗充满浪漫诡谲的色调。 6、《哈姆莱特》的语言华美精致。剧本用无韵诗体写成,其中杂有一些散文、双行体韵句、民歌等。语言风格雅俗并举,亦庄亦谐。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诗与剧的结合,他的剧本不仅以诗体形式写成,而且语言富有诗的激情和意蕴。《哈姆莱特》中一些精采片断已成为英国文学中的珍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