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挂罥( )沉塘坳( )布衾( )俄顷( ) 2.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 自号“ 。” 3.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
4.查阅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课后练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针,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用原诗语句回答。
⑴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秋风的威力的诗句
⑵诗人运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 ⑶运用景物描写,用饱蘸浓黑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从而烘托作者愁惨暗淡的心境。
⑷最能体现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
2.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是什么心情?
3.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4.“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5.第三段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
6.结合全诗内容,在“诗人”一词前加一个词语或短语,以构成“杜甫是一个 的诗人”的结构,并说明理由。
7.赵翼《瓯北诗话》在谈到杜诗时说:“盖其思力沉厚,他人不过说到
七八分者,少陵必说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其笔力之豪劲,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入无浅语。”请同学谈谈这首诗“思力沉厚”的特点。
课外检测 贬官滕子京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
重修岳阳楼的这一年是公元一千零四十五年。
岳阳楼地处江南水乡,洞庭之滨。而三年前,滕子京还在西北的甘肃泾州当他的知州。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是个天高皇帝远,边关阻隔,动乱无常的荒蛮之地。这年九月,西夏大举攻宋,泾原副都部署葛怀敏、知镇戎军曹英会合各路兵马迎击。宁夏定川寨一仗,直杀得昏天黑地,血肉横飞。可怜葛怀敏、曹英等16员战将人掀马翻,肝脑涂地,血洒沙场,三军伤亡惨重。
滕子京镇守城池,手中兵卒无几,“乃集农民数千戎服乘城”,又“会范仲淹引番汉兵来援。时天阴晦十余日,人情忧沮,宗谅乃大设牛酒迎犒士卒,又籍定川战殁者于佛寺祭酹之,厚抚其孥,使各得其所,于是边民稍安。”滕子京因守土有功,得以迁任庆州职。这是《宋史•滕宗谅传》,及《续资治通鉴 •宋纪》上的记载。滕子京动用公款犒劳边关将士,祭奠英烈,抚恤遗属,应当说是于情于理的吧?这提着脑袋干的苦差,却给他落下了个“贪官”
罪名。事隔一年,便有郑戬、燕度人等人弹劾滕子京滥用公款,“其间数万贯不明”。于是“泾州过用公款案”闹得沸沸扬扬,轰动一时,囚系满狱,连累者众。幸得欧阳修、范仲淹从中解释,方未处刑,仅贬官凤翔府,继而贬至虢州,接着就有了“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滕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岳阳这地方山重水阔,文渊灵毓,怎么就成了贬官们的钟爱之地?上自屈原数起,涉足岳阳的各朝名家大都是仕途坎坷,累有贬迹。无论去国怀乡,忧馋畏讥也好;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也好,只要贬官们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涌,佳作叠出。
是洞庭山水抚慰了落魄的人生,还是人生的苦难打磨了岳阳的灵魂?这一拨拨朝迁的弃儿,将一串热泪抛洒在岳阳楼头的时候,巴陵的山捧着它,洞庭的波含着它,分明就铸成了岳阳城头一块块苦涩的砖石,从屈夫子一直叠砌到今天。
那么,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什么呢? 他留下了一座岳阳楼。
那古楼上写着“不以物喜”。他是不以物喜。他在岳阳的三年,做了些什么呢?承前制,重修岳阳楼;崇教化,兴建岳州学宫;治水患,拟筑偃虹堤。三年治政,成就三件大事,此君足矣!同朝史学家司马光赞其在岳州“治为天下第一”。滕子京是完全有资本以物喜的,他却不能喜,“负大才,为众所嫉”,他如何喜得!
古楼上还写着“不以己悲”。他又何尝以已悲之?一个负罪的贬官,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要消沉当可消沉,论哀怨也亦可悲之,而这位滕公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是不喜不悲,不艾不怨,上任一年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于治政是如此的投入,于黎民是如此的体恤!此种襟怀,问谁领会得来!当岳阳楼重修落成之日,滕子京也只是“痛饮一场,凭拦恸十数声而已”,可见其忍辱负重仍然勤于政绩的惨淡心境。男儿有泪不轻弹哪,这“凭栏大恸十数声”是何等的悲怆,何等的壮烈!
岳阳楼是重新耸立起来了。登楼一览,洞庭一湖,“衔远山,吐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然而,设若没有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何来此大观?没有滕子京修书求记范仲淹,又何来“先忧后乐”的《岳阳楼记》传诸后世?范仲淹是“先忧后乐”精神的宣扬者,滕子京何以不是这精神的践行者?
滕子京谪守岳州三年,于庆历七年初调任苏州,离开岳阳三个多月后不幸病逝于苏州任所,时年56岁。《宋史》对他有这样的评价:“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好施与,及卒,无余财。”
无余财呀!这便是一个受诬贬官的悲剧结局。更为可悲的是,当年弹劾滕子京的那个燕度,受命“勘鞠”此案,他的调查结果却是“滕子京所用钱数分明,并无侵欺入己”(《续资治通鉴•宋纪》)。内查外调,竟是儿戏一场,可怜滕子京们已是遍体鳞伤,欲哭无泪,小人却在一旁暗自窃笑。
滕子京的悲剧已经过去了近千年,办大事大错,办小事小错,不办事不错,不做事的整做事的,做实事者反遭诬,古今同理:“负大才,为众所嫉”还很盛行,我们能够指望新的悲剧不会发生吗?范相滕公今安在?于是,让我想起了刻在岳阳楼上的那半副楹联:范秀才,亦多事,数十年光景,甚么先甚么后,万家忧乐独关心!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1)体恤( )(2)倜傥( ) (3)弹劾( )(4)楹联( )
2.文中开篇处引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的开头部分,在本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四段说“滕子京是背着沉重的十字架来到巴陵岳阳的”。那么你想想看,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同他一样也有此种遭遇,却为民做出大贡献的人,举出两例。
4.“踏上岳阳这块土地,总是文思泉涌,佳作叠出”,你能默写出先贤吟咏岳阳楼的一二句优秀诗句吗?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他的“大才”?
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欲与滕子京共勉,而本文引用、阐发这两句话的意图与范仲淹有哪些不同?
6.作者是怎样评价滕子京的?作者将千年公案重翻,你认为有哪些现
实意义?
答案 课前预习 1.略。
2.现实主义 少陵野老 3.诗史 诗圣
4.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课后练习
1.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⑶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⑷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诗人心情着急、发怒,无可奈何
3.准确,这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4.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5.“雨脚如麻”的“麻”字说明雨点密集,密密麻麻,很形象。“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陈旧,很脏--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没法拆洗;很冷,很硬--如果洗得干干净净就不硬了;这说明杜甫的生活很困窘。杜甫曾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有些字看来很平常,揣摩起来则含义丰富,由此可见杜甫锤炼语言的功夫。
6.“忧国忧民”一词最好。因为诗歌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能体现出诗人的这种品质。杜甫自己受冻还为别人考虑,这正是诗人的伟大之处。他不仅只是写自己的不幸,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在这风雨之夜,普天之下还有更多像他这样处于困苦(或者更糟糕)的境地。
7.这首诗从眼前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处境扩展到了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从个人生活困顿带来的痛苦体验,到天下“寒士”的痛苦,从而反映了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诗人深沉广大的忧思,强烈要求变革的激情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外检测
1. 略
2.引文的作用使本文开篇就进入到写滕子京的氛围之中,也可以说,没有《岳阳楼记》,楼虽在,但名气和影响不比现在的影响之大;滕子京的政绩虽在,但知其者远不会如此之众,是一文使一楼声名远播,是一种思想使一记,入人心,这样将《岳阳楼记》与滕子京与本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如林则徐、柳宗元、苏轼等。
4.(1)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2)守住城池,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承前制,祟教化,治水患,这是修岳阳楼的政治、经济基础。“政通人和”足以既括。
5.本文用这两句话来歌颂滕子京的非凡政绩与非凡的能力,也用此来为文章的主旨蓄势。是在为滕子京及滕子京式的人物鸣不平!
6.(1)“负大才”三事的治理足以体现他的才能;“为众所嫉”主要是被小人所嫉,当然也包括同僚们,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完全是“秀”使之然也;受不白之冤,仍勤政为民,足见其忍辱负重;“痛饮一场,大恸悲声”,足见其心境悲怆、壮烈。(2)围绕“古今同理”来答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