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思维导图教学模式被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也尝试以多媒体或者板书的方式,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掌握语文文化,使得学生通过图像信息、语文单词等内容对语文文化知识产生直观的了解。在思维导图模式下,能够将语文知识进一步的整理并归纳,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并梳理语文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水平,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语文。基于此,本文章对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运用研究 引言
思维导图是把系统化的知识内容以笔记的形式展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系统化的知识内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更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转变其学习观念。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一、思维导图概述
思维导图是英国专家托尼·博赞提出的,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思维导图是一种虽然简单,但非常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通过模拟人类大脑的放射性思维方式,思维导图将文字和简单的图像结构相结合,不仅可以体现出各内容之间的层级关系,还可以引发联想,加强记忆。思维导图就像是一个启发记忆的钥匙,辅助人们的大脑进行信息的读取,所以将其运用于课程教学之中,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大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教学模式,学生多是对重点知识进行记忆,以此来获得高分,有的学生看似取得了高分,但是理解并不透彻,做不到举一反三。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发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建立联系图,以此来降低学习难度。思维导图不仅包括文字,还包括图表、线条等,可以大大增添课堂趣味性,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与学习热情,学生在兴趣的推动下,开展自主思维导图学习,从而提高语文课的学习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
思维导图的模式参考的就是大脑的放射性思考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发挥出自身思维拓展能力。在实践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变得越来越成熟。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一)思维导图在语文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引导学生拓展话题。很多时候,学生在即兴表达时,能够说出很多富有新意的想法,但当教师引导其将自己的观点付诸纸笔时,就会出现逻辑混乱等问题,而这实际上也与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这一模式开展写作训练,让思维导图发挥写作大纲的价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观点、写作素材随机写在白纸上,再以思维导图的关系,
将自己的创新观点、写作素材相串联,将层级关系表述清楚。当思维导图绘制完毕,学生再根据导图中的提示,有条理地进行写作创作,学生完成的作品自然而然地就避免了提笔难的现象,自然而然地避免了“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现象。当然,要想使学生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地运用思维导图,教师在写作训练及其讲解的过程中也应有意识地发挥思维导图的价值,让思维导图融入到教师的板书之中。 (二)思维导图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课堂上,教师通过事先设计的、与课文主题有关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在阅读结束后,教师对学生提问,此时可适时指导学生制作课文中心主题和一级分支思维导图,引导他们进一步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阅读发展阶段的不同主题加强引导,刚开始,主要呈现教师制作的思维导图;然后引导学生与教师一起制作新的思维导图;最后,要让学生能够独立制作阅读思维导图。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使其阅读能力快速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更好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和语文综合素养。在实践中,教师可以不断优化思维导图的使用方法,让它与语文课堂进行更好的融合,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慧敏.浅析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体现[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教学研究与教学写作创新论坛成果集汇编(二).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617-619.
[2]杨燕.探究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C].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年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汇编.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广西写作学会教学研究专业委员会,2019:321-323.
[3]吴英哲.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亚太教育,2019(10):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