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习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 )
A.继承性 B.过渡性
C.独立性 D.长期性
2、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是( )
A.中国人民同台湾国民党政权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民族大团结与分裂主义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是(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最显著特点是( )
A.实行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辨证统一
C.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为最主要目标
D.符合当时的基本国情,反映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5、我国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建立的农业互助组的性质是属于( )
A.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 B.新民主主义性质的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 D.半社会主义性质的
6、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主要途径是( )
A.剥夺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B.赎买民族资产阶级的财产
C.管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D.没收官僚资本
8、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实现( )
A.和平赎买 B.四马分肥
C.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9、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0、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性质 B.社会主义性质
C.半社会主义性质 D.共产主义性质
二、多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说法是错误的包括( )
A.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B.它是独立的社会形态
C.它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社会形态
D.它带有过渡性质,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E.它是所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必经的发展历史阶段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处于领导地位,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主要是( )
A.经济上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的主导地位
B.政治上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C.文化上无产阶级思想的指导地位
D.经济上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
E.确立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 ( )
A.没收官僚垄断资本 B.没收民族资本
C.没收地主的土地 D.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
E.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 ( )
A.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B.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C.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D.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E.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5、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 )
A.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B.土地改革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土地改革后,个体农民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也促使了个体农业向合作化方向发展
E.当时的国际形势也为向社会主义转变提供了外部条件
6、下列属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成分的是( )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E.个体经济
7、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改造中,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表现为( )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经销代销
E.和平赎买
8、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原则是( )
A.自愿互利 B.互相合作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E.合理引导
9、在实现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采用的形式依次是( )
A.农业生产互助组 B.高级农业合作社
C.初级农业合作社 D.中级农业合作社
E.半农业合作社
10、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
A.官僚资产阶级在中国内地已经被消灭
B.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
C.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
D.亿万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成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
E.知识界已经组成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三、辨析题
1、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关系问题上,有人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2、新中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要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3、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后,中国社会内部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因此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
革命。
四、简答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3、为什么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4、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五、论述题
1、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
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BBAAC DDDCB
二、多项选择题
BCE ABC DE AC ABCD ABCDE ABCD ACD ABC ABCDE
三、辨析题
1、(1)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它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2)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了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1)新中国成立之初,形势错综复杂,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还很艰巨,国民经济千疮百孔,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因此当时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件。(2)到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后中央才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始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等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3)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建立后还有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国民经济也没有恢复,因此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而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2)中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不是全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3)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
成,国民经济已经恢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四、简答题
1、(1)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五种经济成分,但主要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资本主义经济;
(2)与三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相联系的中国社会阶级结构有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3)以上两种矛盾集中表现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上,而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社会主义因素已在经济、政治上都已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的比重还很大,所以,它还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必须在适当的时候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1)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3、(1)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2) 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基本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确立了中共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3) 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我国的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4) 在社会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5)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由此带来的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及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基本确立。
4、(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巨变;(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3)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胜利。
五、论述题
1、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
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的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3、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
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