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汝瓷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
汝瓷的特点
汝窑瓷器最主要的几个特点即: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芝麻支钉釉满足、开片如蝉翼。
香灰色胎:指汝窑瓷器的胎色就像我们家里烧香时落下的香灰的颜色。
淡天青色釉:这种淡天青色釉非常难得,窑内的位置、温度和气氛都会影响最终的釉色。虽然有一个标准,都想烧成那样完美的釉色,但事实上却不可能。烧窑太复杂,不同的窑位,温度、气氛不一样,瓷器烧成后的釉色就会有变化。比如说,有的器物的盖和器身分开烧成,二者釉色就明显不一样。
芝麻支钉釉满足:除了瓶、盏托等少数器类采用垫饼垫烧致使圈足底下无釉外,绝大部分器物采用的是“裹足支烧”,即器物底部满釉,这样就不可能用垫饼来垫了,否则,烧成后器物跟垫饼粘在一起就拿不下来了。因此,就采用小支钉支在底下的方式。支钉分两种:一种是环形,上面带支钉;另一种是饼形,上面带支钉。支钉一般是三个或者是五个。烧完以后把支钉敲掉,就留下细小钉痕。支钉痕像芝麻粒大小、芝麻粒形状,绝大部分都不是很圆,所以叫“芝麻支钉”。
汝窑瓷器釉面普遍有开片,片纹不一,最漂亮就是那种一层一层鳞状的斜茬开片。汝瓷釉面开片的声音非常好听,出窑的汝窑瓷器,开片声像风铃一样清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开片会不断出现,刚出窑时开的最厉害,因为窑内的温度较高,出窑后遇到常温,温差比较大。之后,瓷器在流传过程中,遇到冷暖变化时,釉面仍会不断开裂,只不过开得没这么厉害了,如果环境特别安静,没有杂音,偶尔会听到“呲儿”一声,那就是瓷器釉面的开裂声。瓷釉开片都是随机的,自然的,人很难干预控制,所以叫“自然天成”。
“火照”,测窑内温度的工具。烧窑之前,用胎泥做一些泥片,并排插在座上,上半截挂上釉,下半截不挂釉,胎和釉都跟烧制的瓷器一样。烧窑时一起放到窑里,烧到一定程度,用铁钩子钩出一个来看,看釉色是不是达到了要求。火候不够就继续烧。烧一段时间,再钩出一个来看。如果看到“火照”的釉色达到了要求,说明火候已到,就可以慢慢歇火了。
汝窑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属于半生烧,当时完全可以把温度烧得更高,使之达到正烧。为什么不这样做呢?因为只有将窑温控制在1200℃左右,才能烧出这种“淡天青”釉色。这个“1200℃”是我们今天测试所得,当时人们不知道这个最恰当的温度是多少,只是通过观察“火照”来判断是否已到火候。试验表明,如果温度再高的`话,釉就变成青绿色了,必须在这个温度才能烧出这种颜色。所以汝窑是一种“半生烧”。如果达到“正烧”,瓷化是更好,但釉色就变了。因此,汝瓷的微妙就在这里。如果用手指轻轻叩击一件汝瓷,你会发现听到的不是“当当”的声因,而是一种发闷的声音。
汝瓷的简介
汝瓷,因产于汝州市故得名汝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汝瓷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金灭北宋后,汝瓷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
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
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故宫博物院存世汝瓷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高12.9cm,口径18cm,底径17.8cm。
此樽直口,平底,口、底径度相若。外壁近口及近足处各凸起弦纹两道,腹中部凸起弦纹三道。下承以三足。外底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里外满施淡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
宋汝窑天青釉三足樽承盘
高4cm,口径18.5cm,足距16.9cm。
承盘圆口,浅腹,平底,下承以三足。里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纹片。外底满釉,有5个细小支烧钉痕。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一首,由宫廷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器物外底。诗曰:
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
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后署“乾隆戊戌夏御题”。
此器造型规整,釉呈淡天青色,柔和温润。它应与三足樽配套使用,用以承放三足樽。
宋汝窑盘宋汝瓷盘
高3.5cm,口径19.3cm,足径12.6cm。
圈足外撇。盘身满釉,开细碎纹片。底有5个支烧钉痕,并刻有“寿成殿皇后阁”六字。
此器制作工细,釉质纯净,开冰裂纹片,是宋代汝窑瓷器中的上品。其题字表明此器为当时供奉宫廷的器物。
宋汝窑天青釉碗
高6.7cm,口径17.1cm,足径7.7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胎体轻薄。通体满釉,呈淡天青色,莹润纯净,釉面开细小纹片。外底有5个细小支钉痕及楷书乾隆御题诗一首。诗曰:“秘器仍传古陆浑,只今陶穴杳无存。却思历久因兹朴,岂必争华效彼繁。口自中规非土匦,足犹钉痕异匏樽。盂圆切己近君道,玩物敢忘太保言。”后署“乾隆丁酉仲春御题”,并钤“古香”、“太
朴”二印。
这件汝窑碗造型规整,胎质细腻,釉色如湖水映出的青天,堪称精美的稀世珍品。
所见传世宋代汝窑碗仅有两件,除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外,英国伦敦大维德基金会亦收藏一件。
宋汝窑天青釉圆洗
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胎呈香灰色。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釉面开细碎片纹。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宋汝窑天青釉盘
高3cm,口径17.1cm,足径9.1cm。
盘撇口,浅弧壁,坦底,圈足外撇。通体内外施天青色釉,釉面开细碎片纹。因采用“裹足支烧”,因此外底留有3个细小支钉痕。
这件汝窑青瓷盘釉质莹润,其质感似丝绸般柔美。
【拓展】
产品特点
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天蓝、豆绿、月白等釉色。
汝窑的天青釉瓷,釉中含有玛瑙,色泽青翠华滋,釉汁肥润莹亮,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质感甚佳,有“似玉非玉而胜似玉”之说,色泽素雅自然,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
产地环境
汝州北靠嵩山,南依伏牛,南北山连绵起伏向中部延伸,形成了丘陵和河川相间的地貌。全市已探明矿产资源共有42种。主要矿种有:煤、铝土、铜、铅、锌、金、水泥灰岩、铁、大理石、白云岩、高岭土、叶蜡石、矿泉水、玄武岩、梅花玉、磷矿石等。其中煤炭尤其丰富,素有“百里煤海”之称。汝州市矿产资源形成了煤-铝-灰岩广泛分布,陶瓷原料-地热-石墨区域集中,其它有色、稀有金属等矿产零星产出的资源分布格局。陶瓷原料矿产叶腊石、长石相对集中,分别位于陵头、温泉两乡镇。汝州盛产高岭土、玛瑙、黏土等制瓷原料,为汝瓷烧制技艺的产生、发展、成熟和繁荣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
历史渊源
汝瓷是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誉。北宋后期,汝窑被皇室垄断,专为宫廷烧造瓷器,即“汝官
瓷”,简称汝瓷。汝瓷,为宋代汝窑烧制的青瓷统称。汝窑创烧于北宋晚期,为宫廷御用瓷器。
宋人欧阳修在其《归田集》中其实已有非常清楚的指引:汝窑瓷真正最美的就是釉,不是天青色,而是粉翠,也就是翠青色。而汝瓷真正的瓷色是半瓷化作的,玻化不明显,器身不透光亮。
宋人周辉在其《清波杂志》亦指出:汝瓷以釉取胜,同代青瓷不能同比,真品釉色青中泛滥、纯净、温润,釉面隐现出一种柔和含蓄的光泽,它既不同钧瓷的乳光,也不同哥窑的脂光,而是一种类似古玉般内蕴的光泽。
明代学者高濂的《燕闲清赏笺》则讲得更为详细:汝窑实为玛瑙末入釉,汁水莹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隐若蟹爪,其釉色有天青、粉青,还有葱绿和天蓝等。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
金灭北宋后,汝窑也随之消亡。其开窑时间前后只有二十年,由于烧造时间短暂,传世亦不多,在南宋时,汝瓷已经非常稀有。汝瓷技艺从此断代800多年。明清两代都有人努力仿制,但均未成功。
现今存世的汝瓷,一般认为有65件,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戴维基金会7件,其他散藏于美、日等博物馆和私人收藏约10件。
1953年,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瓷生产。”
经过30多年无数次的研究试验,1988年汝瓷生产终于全面恢复并不断发展壮大。汝州市在严和店汝窑遗址启动建设了投资35亿元、一期占地1212亩(80.8公顷)的汝瓷文化产业园。
【汝瓷的特点主要的艺术特征是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