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地区造林技术应用探讨
作者:雍正盛
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14期
摘要:植树造林是干旱地区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防止荒漠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方法。鉴于干旱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为了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造林技术。集水整地是干旱地区造林的前提与基础,包括了确定种植区域的面积、集水面积的大小、修筑蓄水工程3个方面。抗旱造林技术措施包括了针对干旱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栽种、培育和灌溉技术。
关键词:干旱地区;造林技术;集水
1集水整地方式 1.1 确定种植区域的面积
首先应该确立整地的规模大小,包含整地深度、松土区面积及断面形式。整地的深度通常需要考虑该地区的气候、土壤土质以及产流条件。干旱地区一定要深整地,有利于降低土壤硬度、加速土壤熟化、提升土壤的蓄水能力。当土层较为深厚时,用材林与防护林适宜的整地深度为40~60cm,经济林的整地深度宜为80~100cm。经济林类树种通常对于水分、养分的要求非常高,根系的水平分散较为宽广,种植区域面积最好大一些,它的宽度通常为1.4~2.0m,长度主要根据造林的株间距离确定,通常为1.0~2.0m之间;水土保持林的阔叶树由于其根冠比较大,通常种植区域的宽度为1.0~1.6m,长度为1.0m左右,针叶树的根系较为聚集,通常种植区域的宽度为1.0~1.4m。 1.2 确定集水面积的大小
集水面积一般按照种植区域的面积、地表的产流率、降水量、种植区域水分耗费量、树木水量的需求、土壤水分短缺量等要素来确定。降水量与降水性质是决定集水面积关键要素,通常降水量大、降灰强度高则产流率也高,对应的集水面积应该小一些,相反,就应该大一些; 土壤较为干旱,土壤水分短缺比较厉害时,集水面积应该大一些; 地表产流率和地表的形状有一定的关系,产流率愈高其汇集的水量也就愈多,对应的集水面积应该小一些,相反若地表较为疏松或者粗糙、有裂隙等产流率相对较低,对应的集水面积应该大一些; 若所种植的是水量需求比较大的经济林,其集水面积应该大一些; 所种植的是比较能耐干旱的树木种类,其集水面积应该小一些; 若在种植区域实施了蓄水保墒的相关手段有效地减小了土壤的水分耗费时,就应该适度降低集水面。 1.3 修筑蓄水工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利用集水面所造成的径流直接进入种植区域并且渗进土壤中供给林木吸收与利用,但假如出现比较强的降水其径流量过大时径流难以及时渗入土壤,可能会冲垮坡面整地工程导致水土的流失。所以与集水面相匹配,在径流渗蓄区域应该修筑比一般整地标准更高的蓄水工程,以确保有相应的拦蓄天降暴雨的能力,确保坡面的安全稳定。 2 抗旱造林技术措施与方法 2.1 深栽浅覆的技术方法
也就是在造林时挖掘植苗穴直到湿土层,覆土时为了便于蓄水而不填满坑穴。 2.2 截干造林技术
对于具备萌生能力的树木,比如灌木柳、刺槐、香椿等,实行截干造林。截干可以在挖苗时或者种植后进行,苗桩留下5~10cm的高度,有利于萌发新条。通过试验比较,刺槐截干造林与不截干造林相比较,其成活率要高出40%~75%,其保存率要高出50%~80% 。主要是因为截干后降低了苗木水分的耗费量、减少了蒸发的面积,较好地保存了苗木体内所需要的水分。
2.3 修剪枝叶措施
针对那些枝叶繁茂的树木,采取适度的修剪枝叶的措施,调节它们的蒸腾和水分吸收的均衡关系,可以提升造林成活率10%~30%。 2.4 带土栽植技术
应该按照苗木的大小,决定所带土球的大小。通常与树冠成正比关系。为预防土球掉落,比较大的土球应该利用塑料袋、麻袋或者草绳等进行捆绑。其中,泥浆醮根是一个简便易行的办法。泥浆的稀稠程度应该以能够吊线为宜,如果在泥浆中加入生根粉与菌根剂,其效果将会更佳。但是需要掌握好时机,最好在造林现场实施,以防伤害根系。 2.5 地膜覆盖措施
栽苗以后,应该在坑内覆盖一层地膜,使得地面高于穴面,实现既能保墒,又能提升地温,还不会对蓄水造成影响,对于苗木的生长非常有利。采取地膜覆盖的措施,其造林成活率比未采取该措施的要高出10%~18 %,保存率要高出35%~47%。如果条件不允许,也能够利用盖草与覆砂以防水分的蒸发,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2.6 浇水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50%,应该浇定根水,每穴浇水量为2~5kg左右,根据苗木大小与土壤的湿度状况确定浇水量。其方法是首先往树穴填土1/3~1/2,浇定根水之后,然后填上剩余的部分,再进行覆盖地膜等工作。这样操作,将比栽好或者覆膜之后再浇水效果更佳。 2.7 抚育管理技术
造林之后应该抚育管理,立即除去幼树周边的竞争性杂草; 条件允许的话,在干旱期应该进行适度灌水,检查维护植树穴与拦水工程;做好禁止放牧和病虫害的预防与治理工作,使得树木快速茁壮成长,增强对恶劣环境的抵抗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黄河上中游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2 李林英.抗旱造林集成技术[J].山西林业科技,2005(6) (责任编辑 荷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