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终身受用。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通常我们说一个人素质不高,往往就是因为这个人有许多坏习惯。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时候好的习惯养成非常重要。这时候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绘上什么图画就是什么图画。所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那么,我们如何来开展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呢?
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联系实际,指导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中心工作进行思想教育。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加学生的“免疫”力。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如,每年的清明节可组织学生去烈士纪念碑前扫墓,缅怀烈士的英雄事迹,从而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知道珍惜现在所拥的学习和生活。
三、寓养成教育于各项活动中,把握实效性
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除在课堂教学中抓之外,还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训练和加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不是要求学生会背,而是要使他们从心底里领会和接受,懂得行为规范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归根结底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适应社会的习惯”。学生只有懂得了这些道理,才会自觉地去遵守,使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与家庭、社区相结合,形成养成教育的合力。
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这样,家长和教师在养成教育方面,就能达成共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监督,不断强化行为习惯。
小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通过对他们强化训练,必将取得较好的效果。据说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年过8旬仍能准确地背诵出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0位数字。有人问他是怎么记住的。他回答说:“说起来也简单,重复,重复,再重复!”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寄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就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多数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才能变成自觉遵守。
总之,学生的行为规范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我们不能奢望短时间就把学生身上的坏毛病统统改掉。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养成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己为主,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
从事教学工作十六年,我越来越感受,教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更主要的是能培育出品行划定礼貌、习惯精采的有用人才。此刻的小学生,年夜年夜都是独生后世,在家里娇生惯养,自理能力很差,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其主要。作为一名小学班主任教员,要具有充实的耐心,科学施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使他们健康欢愉地成长、成才。
有一句话说得好:“好习惯抉择一小我的前途”。精采的习惯将伴跟着一小我的生平,小学阶段又是养成精采习惯的关头时代。在《中共中心关于更始和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也曾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常识的时代,是对他们进行
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代。”是以精采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日后成材的主要前提。是以我始终把小学生精采行为习惯的培育算作自己的一项主要内容,常抓不懈,全力试探新路子。
培育精采行为习惯的体例要科学,针对分歧班级、学生、学科、时刻、地址,采用分歧的体例,要行之有用,更要有立异。
一、在小学生精采习惯的培育中,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1.以身作则的原则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儿童的楷模”。日常平常我严酷要求自己,言行举止不时处处都要注重做学生的表率。
2.注重第一次的原则
“无论什么事,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就轻易做得好;第一次做错,第二次就轻易做错。”学生各种坏的习惯都是因为起头学的时辰,教师或怙恃没有决心去指导他们的缘故,甚至后来一误再误,所以教育学生必然要抓好第一次。
3.要从严要求,不要有破例
好习惯养成难,坏习惯养成却很轻易。做教员的要使学生育成精采的习惯,在好习惯未形成的时辰,万万禁绝学生有破例的动作,一个小小的破例,就可能破损已成习惯。
4.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二、培育学生精采行为习惯的一些做法
1.故事启迪
小学糊口泼爱动、廉价力差,靠一再的说教和轨制,可能一时有下场,时刻久了,学生就会厌恶。于是,我就按照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从他们喜欢的故事里,寻找素材。如不乱动别人的工具,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外资企业在招聘员工时,最后一关,总司理面试,总司理借故分开,功效一些年青人因为乱翻资料,而没有经由过程面试,原本总司理用这样的体例来招聘员工,考查他们的行为习惯,这真让那些年青人悔怨莫及。
2.严酷要求,规范练习
只有形成严酷要求严酷练习严酷打点的约束空气,才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烙下精采习惯的印痕。如课堂常规的练习,课前当真做好上课筹备,学习用品要整洁安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回覆问题按划定的姿势举手,讲话时要姿势划定礼貌,声音清脆等。
3.个体指导
精采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的现实情形是有差距的。对习惯欠好的学生,可以采用个体谈心的体例,体味学生的思惟,辅佐学生尽快养成好习惯。还要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哪些不良习惯是家庭身分造成的,教师要当真剖析,并辅佐家长运用科学的体例教育孩子。
4.强化一再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一再”的特点,对不良习惯要一再抓,强化练习。如乱扔字
纸等,就要一再更正,发现一次,当真整改,一再强调。
5、.对于行为误差生要采用科学的教育体例
教师要懂得科学的教育体例。我当真进修《儿童心理学》和《不良行为矫正体例》等教育理论,在现实工作中,注重把名家的成功做法和自己的教育对象连系,科学育人的能力有了较年夜提高。
总之,连系自己若干年小学班主任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我有了一点好的做法,我还要继续试探,争夺培育出一多量会做人、好进修、懂糊口、爱劳动的一代新人。
持之以恒,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对学生进行正面的行为习惯教育并不难,难的是长期施之有效地坚持,以一贯之,使之成为一种稳定的状态。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是一个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家蔡元培说过:“道德不是记熟几句格言就可以的事,要重在实行。”可见,养成习惯贵在躬行实践。叶圣陶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也写道:“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个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个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个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地去读。”只有这样,学生的“所知”才能化为习惯,成为相应的能力与素质。学生不良习惯,需要学校、教师反复抓,抓反复,要有股恒心,有股韧劲,决不可犯冷热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半途而废。任何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与巩固都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发展过程,小学生自制力和持久性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同时,还应狠抓行为的训练过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训练阶段,确定相应的训练重点。要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反复训导。例如引导学生对
“课间活动”“出操集会”“离校路队”“课前准备”“班级器具摆放”“上下楼梯行走”等内容进行的专项训练,做到了整改一条,巩固一条,再训练一条,再巩固更多。这样,从基本常规、细小之处进行规范训练,并注重反复抓,抓反复,就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不良习惯的三个转化,即错误认识向正确认识的转化,正确认识向正确行为的转化,正确行为向良好习惯的转化。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树立良好班风,是矫正不良品德的前提和基础。在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学生因为“亲其师”,进而“信其道”。作为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建立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有了这种关系,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针对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取得不良品德转化工作的最终胜利。
教育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感情好坏,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良好的班级气氛,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我在班级建设中注意营造这种气氛。可以说在得到别人爱与爱别人的同时,同学们增进了友谊,这种友谊使班级和谐、融洽的气氛又得到进一步升华,这种情感体验将成为学生良好品德行为、良好班风形成的内驱力。
任何一个学生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优秀班集体是培育优秀学生的摇篮。因此,班级必然要有良好的班风和健康的舆论,才能提倡和支持正义,批评和抵制非正义,使班集体
成员的思想和行为有正确的标准。心理学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情况模糊不清、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时,人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马卡连柯说:“不管用什么样的劝说,也做不到一个正确组织起来、自豪的集体能够做到的一切。”因而,一个具有良好班风和正确舆论的班集体,它的教育力量是任何个人所代替不了的,它是矫正学生不良品德的坚实基础。
二、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是矫正不良品德的有效措施。品德不良的小学生,大多有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心,认为自己反正不行,前途无望,因而自暴自弃。但其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渴望能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获得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有的小学生表现出了极强的自傲感,目空一切,其实,自傲的人自卑感最强,他们只是想以自傲的外表掩盖自己内心的怯懦而已。自卑感和自傲感都不利于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造成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
自尊心是个体要求得到他人、集体尊重的情感,它的功能在于使小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或社会中的地位,保持自己的声誉,并在心理上获得自我角色的认同和满足感。因而,矫正小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和自傲感。使学生知道,要学会尊重他人,只有尊重他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其次,要引导品德不良学生融入集体生活,为他们提供创建班集体的条件和机会,鼓励他们为集体争光,维护集体荣誉,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
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特长得以展示,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架起
了桥梁,使他们由相识到相知、相容、相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三、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
是非观是关于是非、善恶的认识,是小学生自觉纠正错误行为而坚持正确行为的重要心理依据。是非观念淡薄或欠缺,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是小学生品德不良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品德不良学生的典型心理特点。因此,班主任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帮助他们明辨是非、美丑、善恶、荣辱等,是纠正小学生不良品德的有效手段。
小学生对美好事物,人物的热爱与追求,决定了其按美的要求塑造自身。小学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具有思想美,智慧美,伦理美,精神美的人物,如《将相如》中的人物机智勇敢,不畏强暴,顾全大局,表现了勇敢美,《梅花魂》中的华侨老人时刻不忘生他养他的祖国,总想落叶归根,表现了人格美,《十六年的回忆》中的李大钊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为革命事业把生死置之于外,表现了坚强美,而《老人与海鸥》中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每年冬天步行十几公里,节省下的退休工资给海鸥买过冬的食物,则表现了奉献美。无疑,这些美的形象在孩子的心里筑起了无形的丰碑,产生了巨大的人格震撼力,对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有积极的导向效应。因此,作为一位语文老师还要学会捕捉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注重利用美好的人物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学生通过体验,意会,移情,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审美教育成功了,学生正确的是非观才能形成。
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课余生活既是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的渠道,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灌输相关的思想品德,人生价值等方面的教育。比如,在每学期的开学初,由于学生刚刚从以
自己为中心的家庭回到需要互相合作,互相谦让的班级体,大部分学生都没能调整好自己,对此,我们就设计正面教育为手段的集体主义教育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在集体中需要合作,团结,宽容,互助,使每一个学生看见废纸都能弯弯腰,看见桌椅不齐就动动手,把为他人服务,为集体服务作为一种本能。
四、从日常行为入手,细抓严管
从点滴做起,从日常行为入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形成的思想品质与行为习惯,会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对他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情感性和不稳定性,他们的行为随兴趣而转移,还不懂得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更不懂得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这就需要我们从点滴做起,对他们加以引导,唤起他们的习惯和意识,从而能够自觉养成一些良好的生活、学习、劳动和行为等习惯。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1、建立制度和各种规范,约束行为
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要靠制度、靠规范。为此我们可以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如《课堂常规》、《课间纪律规范》、《放学纪律要求》、《安全十不准》、《小学生礼仪习惯》、《一日常规》----让学生的一切行为均有章可循,并提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会走路排队,会问候让座,会劳动环保,会助人救人,使用文明用语,写规范字,会思考、爱学习,按时完成作业,爱惜学习工具,学会阅读观摩等等。为方便学生记忆,教师可以将这些好习惯编成儿歌和顺口溜,让学生们在课间游戏时用唱儿歌、跳儿歌的形式加强记忆,并时刻在日常生活中找典型随机表扬激励,以便制度与规范落到实处。这样对学生提出常规的、低度的要求,学生是容易做到的。学生边养边改,边改边养,效果非常明显。
2、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久的训练。在此项活动中,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会、班委会、值周人员的检查监督作用,组织学生自我管理。做到点滴小事有人管,每个环节有人问,尤其是班级的全部工作,均实行责任承包,严格做到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时时有事干,事事按时干。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养成好习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