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施工准备 1、现场清理
在进行基础施工前,确保施工现场的清理工作得到充分准备,以提供一个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具体步骤如下:
清除障碍物:移除施工区域内可能影响施工流程的障碍物,如石块、杂草等。 清理垃圾:清理施工现场内的垃圾和废弃物,确保工作区域整洁。 平整土地:对施工场地进行平整处理,确保地面平坦,以便后续模板的搭设和基础的准确定位。
标记施工区域:标记出基础的边界线和轴线,有助于后续施工的精确进行。 2、施工材料准备
在进行基础施工之前,必须确保所有必要的施工材料已经准备就绪,以避免施工过程中的延误。以下是施工材料准备的主要步骤:
混凝土材料:确保混凝土原材料(水泥、砂、骨料等)的质量合格,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储存。
模板材料:准备所需的木质或金属模板,确保其质量和尺寸符合设计标准。 钢筋材料:检查并准备好所需的钢筋,包括直径、长度等规格要求,并确保其表面清洁。
施工工具:准备必要的施工工具,如混凝土搅拌机、铲子、水平仪、测量工具等。
安全设备:提前准备好必要的安全设备,如安全帽、手套、防护眼镜等,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施工机械:如有需要,确保施工机械(如起重机、挖掘机等)已做好检查和准备工作。
二、基础测量与标定
在进行站用变基础施工之前,准确的基础测量与标定是确保基础结构准确放置的关键步骤。以下是详细的基础测量与标定步骤:
1、基础轴线确定
设计图纸检查:检查设计图纸,确认基础的几何形状和尺寸,特别关注基础
的中心线、轴线等关键要素。
基础标线:根据设计图纸,使用测量工具在施工场地上标记出基础的边界线和中心轴线。确保标线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交叉测量:采用交叉测量法,通过测量不同方向上的对角线距离,确保基础的四个角的距离相等,以验证基础的正方形或矩形形状。
调整标线:如有必要,根据交叉测量的结果,调整标线位置,确保基础的准确位置和方向。
2、标定基准点
选择基准点:在基础轴线上选择一个或多个基准点,通常选择基础的角点或中心点作为基准点。
测量基准点高程:使用水准仪等测量工具,测量选定基准点的高程,并记录下来。确保高程测量的准确性。
标定基准点:在选定的基准点上设置标志物或标杆,以便后续施工过程中可以准确地定位和调整基础位置。
检查基准点位置:核对基准点的位置,确保其在整个测量过程中保持稳定。如有需要,进行修正和调整。
三、模板搭设与固定
在基础测量与标定完成后,模板的搭设是确保混凝土浇筑时基础结构形状和尺寸准确的关键步骤。以下是详细的模板搭设与固定步骤:
1、模板材料选择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材料:根据设计图纸和基础结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板材料,可以是木质或金属模板。
检查模板质量:对选定的模板材料进行检查,确保其表面光滑、无裂缝、尺寸符合要求,并且结构稳定。
模板表面处理:如果是木质模板,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以防止混凝土粘附和模板变形。
2、模板搭设方法
模板定位:根据基础标线和测量结果,在基础轴线上准确定位模板的起始点,确保模板的位置准确。
模板拼接:将模板按照设计要求逐段拼接,确保相邻模板之间的接缝严密,避免混凝土漏浆。
模板固定:使用支架或其他支撑结构,将模板固定在基础轴线上,确保模板的稳定性和垂直度。
水平检查:使用水平仪检查模板的水平度,确保混凝土浇筑时基础表面平整。 3、钢筋安装与绑扎
在模板搭设完成后,进行钢筋的安装与绑扎,为混凝土提供增强强度的支撑结构。
根据设计要求放置钢筋: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在模板内放置钢筋,确保其位置和数量符合设计要求。
调整钢筋位置:如有需要,调整钢筋的位置,确保其在混凝土中的分布均匀,提高基础整体的强度。
钢筋绑扎:使用合适的绑扎工具,对钢筋进行牢固的绑扎,确保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会移动或改变位置。
检查钢筋的表面质量:检查钢筋的表面,确保其表面清洁、无锈蚀和杂质,以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良好粘结。
四、钢筋安装与绑扎 1、钢筋规格与数量
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钢筋: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选择适当规格和强度的钢筋,确保其符合结构荷载要求。
确定钢筋数量:根据设计图纸中的钢筋布置图,确定每个截面和区域所需的钢筋数量,并计算总量。
2、钢筋安装
基础准备工作:确保基础表面清洁,并根据模板和标线准确放置钢筋。 按设计要求放置钢筋:根据设计要求,将钢筋按照正确的位置和间距放置在基础内部。注意确保钢筋的覆盖深度符合要求。
调整和修正:如有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钢筋的位置,确保其在混凝土中的均匀分布,并满足设计要求。
间距和连接处理:确保钢筋的间距和连接方式符合设计标准,采用焊接、搭
接等方式进行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3、钢筋绑扎
准备绑扎工具:确保绑扎工具的充分准备,包括绑扎机、扎钉、扎线等。 绑扎方法:使用合适的绑扎方法,如捆扎、搭扎等,对钢筋进行牢固的绑扎。确保绑扎牢固,不易松动。
绑扎密度:根据设计要求,控制绑扎密度,确保绑扎点的间距均匀,保证混凝土与钢筋的紧密结合。
检查绑扎质量:定期检查绑扎质量,确保绑扎牢固、整齐,没有明显的缺陷和错误。
五、混凝土浇筑 1、浇筑工艺与控制
混凝土搅拌准备:确保混凝土搅拌机和原材料储存区域准备充分。按照设计要求,将水泥、砂、骨料等按比例放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
浇筑工艺控制:根据设计图纸和工艺要求,采用适当的浇筑工艺。可以选择顶部浇筑或底部浇筑,确保混凝土充分填满基础内部空间。
振捣处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用振捣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处理,确保混凝土内部没有气孔和空隙,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
混凝土浇筑速度:控制混凝土的浇筑速度,避免浇筑速度过快导致混凝土分层或过度振捣难以坍落。
振动与震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使用振动器和震动棒,确保混凝土在浇筑后能够均匀分布并充实,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
2、防止渗漏与裂缝处理
防渗漏处理: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特别注意基础底部的浇筑,采用合适的密封材料,防止混凝土渗漏到基础下方。
裂缝处理:采用合适的裂缝防治措施,如在混凝土浇筑后及时切割伸缩缝,避免混凝土出现不均匀的收缩裂缝。
养护工作:在混凝土浇筑后,立即进行养护工作,采用湿润养护或喷水养护方式,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防止过早脱模:根据混凝土强度的发展情况,控制脱模时机,避免过早脱模
导致混凝土表面开裂。
六、养护与固化 1、养护时间与方式
养护时间:确定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时间,一般而言,养护期不应少于7天,确保混凝土逐渐获得足够的强度。
湿润养护:采用湿润养护方式,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状态。使用洒水设备或铺设湿润保湿材料,防止混凝土表面干裂。
防风遮阳:在强风和高温天气中,采取遮阳措施,防止混凝土表面过快蒸发水分,避免表面龟裂。
温度控制:尽量避免在高温或极寒的天气条件下进行混凝土养护,如有需要,可采用保温或降温措施。
2、基础固化措施
硬化剂使用:根据需要,考虑在混凝土表面涂覆硬化剂,以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耐磨性。
表面密封处理:在养护结束后,可以进行表面密封处理,防止混凝土表面因受到外部侵蚀而损伤。
避免机械损伤:在混凝土养护期间,避免在表面进行机械操作,以免损伤混凝土表面。
检查细节:定期检查混凝土表面,确保养护和固化措施的效果,如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七、施工注意事项 1、施工现场安全管理
建立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所有施工人员遵循规章制度。 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并确保其正确佩戴。
定期进行安全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特别是在高危险区域。 2、材料质量控制
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选择和检验混凝土原材料,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对水泥、骨料等关键材料进行抽样检测,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检查和记录材料的生产日期、厂家信息等关键信息。 3、施工进度管控
制定合理的施工计划,确保施工进度紧凑而有序。
定期召开施工进度会议,协调各个施工环节,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针对可能的延期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确保项目整体进度。 4、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
使用环保型混凝土材料,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施工现场的污水、废弃物等要按照相关法规进行处理,确保不对周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设立专门的污染防治区域,防止施工活动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5、设备使用与维护
定期检查施工所用设备的工作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转。 采取必要的保养措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确保设备操作人员具有相关资质,并接受过必要的培训。 配备紧急故障处理方案,以应对设备突发故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