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0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关注文言句式
【命题趋势】
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内容,一般不单独考核,放到翻译中考核,尤其在翻译中逐点赋分,文言句式重要的赋分点。平时要注意积累,掌握一些规律。
【真题再现】
【2020年新高考1卷】翻译下列文中划线的句子。
至则下诏狱酷讯。许显纯诬以受杨镐、熊廷弼贿,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诸人俱自诬服,光斗坐赃二万。忠贤乃矫旨,仍令显纯五日一追比,不下法司,诸人始..悔失计。
(1)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答案】
(1)杨涟等起初不招认,随后担心不招认会被酷刑毙命,希望下至法司,得以稍稍缓死,日后再做谋划。 【解析】
(1)“承”,招认;“已而”,不久、继而;“为酷刑所毙”,被动句,被严刑拷打而死;“下”,作动词,被送往;“缓”,延缓、推迟;“图”,动词,谋划。 参考译文:
到京后,左光斗被关入诏狱,严刑拷问。许显纯诬蔑他们收受杨镐和熊廷弼的贿赂,杨涟等人起初不承认,后来害怕不承认就会被严刑拷打而死,希望被送往掌司法刑狱的官署,能够稍微延缓死期好为以后澄清真相进行谋划。于是他们都承认了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左光斗也虚担了收受贿银二万两的罪名。魏忠贤于是假借圣旨,仍命许显纯每过五天就追赃拷打一次,不交给法司,杨涟等人这才后悔自己失算了。
【考点详解】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 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②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例如: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四、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固定句式 1.“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
其一,“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 其二,“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 2.“……有所……”“……无所……”
译: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3.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谁(什么)”。 4.“……之谓也”“其……之谓也”
此句式中的“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之谓也”翻译为“说的就是……啊”,“其……之谓”中“其”表推断,翻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吧?”。 5.“……有以……”“……无以……”
译为“有什么可拿来”或“有用来……的(办法)”,“没有什么可拿来”或“没有用来……的(办法)”。 5.“得无……乎”
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吧” 。另外,“得无”中的“无” 有时还换成“微”或“非”,构成“得微……乎”或“得非……欤”的格式,其意 义也不变。 7.“无乃……乎”
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 。有时“无乃……乎”中的“无”字换成“毋”字,成为“毋乃……乎”的形式,其意义不变。 8.“不亦……乎”
译为:“不是(不也是) ……吗?”“难道不是(不也是) ……吗?” 9.“何(奚、恶、安)……为” “何以……为”
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用得着……呢”。 10.“何乃……” 译为:为什么竟…… 11.“如何(若何)”“奈何”,
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怎么对付”等。 12.“何……之有”
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译为“有什么……呢” 或 “有什么……的呢”。 13.“唯……是……”
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的宾语,往往用“唯……是……”的格式,可将副词“唯”译成“只”“只是”或者“一定”,而助词“是”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现代汉语成语中的唯利是图、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 14.独……乎 译为:难道…… 15.……庶几……欤?
表示揣测,可译为“……或许(大概,差不多)……吧?” 16.顾……哉? 译为:“难道……吗?”
17.“庸……乎” “其庸……乎”
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哪里(怎么)……呢?” 18.“……见……”“见……于……” 表被动。
19.“……为……”“为……所……” 表被动。
20.“……孰与……”“与……孰……”
“孰”字,作疑问代词为常见的现象,用“哪”或“哪个”对译。如:
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一般对译为
“…………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如: 21. ……抑(抑或) ……
表示选择,相当于“还是”、“或是”。 22.其……其……?
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23.盍 译为“何不” 24.……无 …… 译为“无论”“不管”
【对点训练】
1.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会西羌反,边章、韩遂作乱陇右。司徒崔烈以为宜弃凉州。诏会公卿百官,烈坚执先议。燮厉言曰:“斩司徒,天下乃安。”尚书郎杨赞奏燮廷辱大臣。帝以问燮。燮对曰:“烈为宰相,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若使左衽之虏得居此地,士劲甲坚,因以为乱,此天下之至虑,社稷之深忧也。若烈不知之,是极蔽也;知而故言,是不忠也。”帝从燮议。由是朝廷重其方格,每..公卿有缺,为众议所归。顷之,赵忠为车骑将军,诏忠论讨黄巾之功。忠遣弟城门校尉延致殷勤。延谓燮曰:“南容少答我常侍,万户侯不足得也。”燮正色拒之曰:“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忠愈怀恨,然惮其名,不敢害。权贵亦多疾之,是以不得留,出为汉阳太守。
(选自《后汉书·傅燮传》,有删改)
(1)不念为国思所以弭之之策,乃欲割弃一方万里之土,臣窃惑之。 (2)遇与不遇,命也;有功不论,时也。傅燮岂求私赏哉! 【答案】
(1)不想着替国家思考用来消除叛乱的计谋,竟然想要割让放弃一处方圆万里的国土,我私下里对此迷惑不解。
(2)碰到机会与碰不到机会,是命运;有功劳却没有被评定,是时机问题。傅燮难道是追求私下赏赐的人吗? 【分析】
赋分点:(1)“所以”,用来;“弭”,停止,消除;“方”,方圆;“窃”,私下。 (2)“遇”,机遇,机会;“论”,评定,考核;“时”,时机。
参考译文:
适逢西羌反叛,边章、韩遂在陇右发动叛乱。司徒崔烈认为应该放弃凉州。皇帝下诏聚集公卿百官(商议此事),崔烈固执地坚持先前的意见。傅燮声色严厉地说:“杀掉司徒,天下才安定。”尚书郎杨赞上书说傅燮在朝廷上侮辱大臣。皇帝以此责问傅燮。傅燮回答说:“崔烈身为宰相,不想着替国家思考用来消除叛乱的计谋,竟然想要割让放弃一处方国万里的国土,我私下里对此迷惑不解。如果让西羌人得以占有这一地方,士兵强健、铠甲坚固乘机作乱,这是天下最大的祸患,国家最深的忧虑。如果崔烈不知道这些,(说明)他受到很大的蒙蔽;(如果)知道却故意这样说,这是他不忠于君主。”灵帝听从了傅燮的建议。从此朝廷敬重傅燮方正而有标格,每当公卿有缺职时,(傅燮)就成为众人推荐的人选。不久,赵忠担任车骑将军,皇帝下诏让赵忠评定征讨黄巾军的功绩,赵忠派弟弟城门校尉赵廷表达情谊。赵延对傅燮说:“你稍微报答一下我哥哥赵忠,万户侯也不够你封的。”傅燮严肃拒绝他说:“碰到机会与碰不到机会,是命运;有功劳却没有被评定,是时机问题。傅燮难道是追求私下赏赐的人吗?”赵忠更加怀恨在心,但是害怕傅燮的名声,不敢加害他。权贵们也有很多人痛恨傅燮,因此他不能留在京城,出任汉阳太守。后来死在战场上。谥号为壮节侯。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灌将军夫者,字仲孺,颍阴人也。父灌孟尝为颍阴侯灌婴舍人,吴楚反时,颍阴侯为将军,请灌孟为校尉。夫以千人与父俱。灌孟年老,战常陷坚,遂死吴军中。军法,父子俱从军,有死事,得与丧归。灌..
夫不肯随丧归,奋曰:“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父之仇!”于是,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不得前,复驰还。走入汉壁,皆亡其奴,独与一骑归。夫身中大创十余,创少瘳,又复请将军曰:“吾益知吴壁中曲折,请复往。”将军壮义之,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颍阴侯言之上,上以夫为中郎将。
(选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删改)
(1)灌夫被甲持戟,募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数十人。及出壁门,莫敢前。 (2)将军壮义之,太尉乃固止之。吴已破,灌夫以此名闻天下。 【答案】
(1)灌夫穿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交好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营大门,没有人敢再前进。
(2)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太尉坚决劝阻他(再去)。吴军被攻破之后,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 【解析】
(1)“被”通“披”,穿着;“募”,召集;“军中壮士所善愿从者”,定语后置,军中与他交好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善”,与……交好;“壁”,营垒;“前”,前进。
(2)“壮义”,意动用法,认为勇敢而有义气;“固”,坚决;“以”,因为。 参考译文:
灌夫将军是颍阴人。灌夫的父亲曾经做过颍阴侯灌婴的家臣。吴楚叛乱时,颍阴侯灌婴担任将军,他向太尉推荐灌孟担任校尉。灌夫率领一千人与父亲一起从军。灌孟年纪已经老了,作战时常常攻击敌人的坚固阵地,最后战死在吴军军中。按照军法规定,父子一起从军参战,有一个为国战死,未死者可以护送灵柩回去。灌夫不肯随同父亲的灵柩回去。他慷慨激昂地表示:“希望斩取吴王或者吴国将军的头,来替父亲报仇。”于是灌夫穿上铠甲,手拿戈戟,召集了军中与他交好又愿意跟他同去的勇士几十个人。等到走出军营大门,没有人敢再前进。只有两人和跟随灌夫的奴隶共十多个骑兵飞奔冲入吴军中,一直到达吴军的将旗之下,杀死杀伤的敌军有几十人。不能继续前进,又驰马返回。回到汉营,所带去的奴隶全都战死,只有他和另外一人一马回来。灌夫身上受重创十多处,创伤稍稍好转,又向将军请求说:“我更加了解吴军营垒中曲折路径,请让我再去。”将军认为他勇敢而有义气,太尉坚决劝阻他(再去)。吴军被攻破之后,灌夫也因此名闻天下。颍阴侯把灌夫的情况向皇上汇报了,皇上任命灌夫担任中郎将。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宰相丁谓逐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除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滴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知莱州。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谓败,复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拜昭武军节度使、知天雄军。 .
(节选自《宋史·曹玮传》)
(1)宰相丁谓还寇准,恶玮不附已,指为准党。
(2)玮以宿将为谓所忌,即日上道,从弱卒十余人,不以弓矢自随。 【答案】
(1)宰相丁谓驱逐寇准,讨厌曹玮不依附自己,指认他是寇准党羽。
(2)曹玮因为是老将而被丁谓忌讳,当天就上路,带领十几个瘦弱士兵,身上不带弓箭前往。 【解析】
(1)“逐”,驱逐,流放;“恶”,厌恶,讨厌;“附”,依附,“为”,是。
(2)“宿将”,老将;“为……所”,被动句;“即日”,当天;“从”,带领,率领;“弱卒十余人”,定语后置。参考译文:
宰相丁谓驱逐寇准,讨厌曹玮不依附自己,指认他是寇准党羽。被授予南院使、环庆路都总管安抚使。乾兴初年,被贬为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曹玮因为是老将而被丁谓忌讳,当天就上路,带领十几个瘦弱士兵,身上不带弓箭前往。丁谓失势后,又恢复华州观察使、青州知州。被授予昭武军节度使,掌管天雄军。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会刘稹拒命,牧复移书于德裕,以“河阳西北去天井关强百里,用万人为垒,窒其口,深壁勿与战。成德军世与昭义为敌,王元达思一雪以自奋,然不能长驱径捣上党,其必取者在西面。今若以忠式、武宁两军益青州精甲五千、宣润弩手二千,道绛而入,不数月必覆贼巢。照义之食,尽仰山东。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俄而泽潞平,略如牧策。
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龊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牧亦以疏直,时无右援者。从兄悰更历将相,而牧困踬不自振,颇怏怏不平。卒,年五十。牧于诗,情致豪迈,人号为“小杜”,以别杜甫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牧传》)
(1)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
(2)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邧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答案】
(1)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
(2)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 【解析】
(1)得分点:“率,平常;山西,崤山以西;袭取,攻取;“留食邢州”省略句式,省略介词“于”。 (2)得分点:少,年轻时;与……善,和……交好;通,通晓;处,决断。 参考译文:
遇到刘稹拒不执行朝廷的命令,皇帝命令各节度使率兵征讨他,杜牧又送信给李德裕,认为“河阳西北距离天井关一百多里,用一万兵修筑堡垒,截断路口,修筑高墙不与他们交战。成德军与昭义军是仇敌,王元达想报仇雪恨自然会奋勇作战,但不能长驱直入攻打上党,他攻击的对象一定会在西面。现在如果率领忠武军、武宁军加上青州五千精兵及宣润二州二千弓弩手,取道绛州进军,不出几个月,一定会毁灭叛贼刘稹的巢穴。昭义军的粮草,全部仰仗崤山以东地区。节度使平常率军留在邢州就食,崤山以西的兵力少,可以乘虚攻取,所以用兵听说是宁拙于机智而兵贵神速,没有看到巧谋秘计能长久(不被识破的)”。不久泽州、潞州被平定,大致按照杜牧的策略(实行)。
杜牧性格刚直,有奇特的气节,不做谨小慎微的事,敢议论国家大计方针,剖析利害关系特别切中要害。年轻时与李甘、李中敏、宋邧交好,他通晓古今,善于决断成败,李甘等人比不上他。杜牧因为正直坦率,当时没有谁帮助他。堂兄杜悰历任将相,但杜牧官场受挫不能振作自己,心里郁郁不平,逝世时年仅五十岁。
5.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久之,充裕王讲官,迁修撰,进洗....马。时东宫位号未定,群小多构衅。世宗于父子素薄,王岁时不得燕见,常禄外,例有给赐,王亦不敢请,.
积三岁,邸中窘甚,王左右以千金贿严世蕃,世蕃喜;以属户部,得并给三岁资。然世蕃常自疑,一日屏..人语以勤及高拱曰:“闻殿下近有惑志,谓家大人何?”拱故为谑语,以勤正色曰:“国本默定久矣。生而命名,从后从土,首出九域,此君意也。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此相意也。殿下每谓首辅社稷臣,君安从受此言?”世蕃默然去。裕邸乃安。
以勤归十年,年七十。负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又六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
(节选自《明史·陈以勤传》)
(1)故事,诸王讲官止用检讨,今兼用编修,此相意也。 (2)复颁上方银币,命于陛驰归赐之,且敕有司存问。 【答案】
(1)按照旧例,其他王子的讲官都是检讨担任,只有裕王殿下的讲官兼用了编修,这就是首辅的意思。 (2)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 【解析】
第一句中,“故事”,按照旧例;“此……也”,判断句;“止”,仅仅,只;“意”,意思。 第二句中,“复”前添加主语“皇帝”,省略句;“颁”,送发;“驰归”,快速回乡;“且”,并且;“存问”,慰问;“有司”,有关官员;“敕”,皇帝命令;“上方”,朝廷。 参考译文:
陈以勤,字逸甫,南充人。嘉靖二十年考中进士。被选任为庶吉士,授任为检讨。很久之后,充任裕王讲官,升任修撰,晋升为洗马。当时,太子的位号还没有确定,小人们多次制造事端。世宗对于父子之情一向很淡薄,裕王一年时间也难以被召见。正常的俸禄外,按照规矩还有供给赏赐,裕王也不敢请求。过了三年,府中很窘迫。裕王身边的人用一千金贿赂严世蕃,严世蕃高兴,因此吩咐户部,得以一起供给三年的财物。但是严世蕃常暗自怀疑,一天让其他人回避后对陈以勤和高拱说:“听说太子殿下近来疑心,他说过我父亲什么没有?”高拱故意用一些戏谑的话来回答,陈以勤听后(对严世蕃)正色说:“国本早时就默定了,裕王生下来就取名载垕,从后从土,首出九域,这是皇上的意思。按照旧例,其他王子的讲官都是检讨担任,只有裕王殿下的讲官兼用了编修,这就是首辅的意思。殿下还常说首辅是治国的能臣,你从哪里听到这些流言蜚语?”严世蕃默然离去。裕王府这才安定下来。
陈以勤归乡十年,七十岁了。皇帝又送发宫廷中的银币,命令陈于陛快速回乡赏赐他,并且敕令主管官员慰问。又过了六年,去世。追赠太保,谥号为文端。 6.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文宗即位,拜户部侍郎。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太和四年,丁父忧..免。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三年正月,进阶金紫,食邑七百户。
帝延英谓宰臣曰:“人传符谶之语,自何而来?” 嗣复对曰:“汉光武好以谶书决事,近代隋文帝亦信此言,自是此说日滋,只如班彪《王命论》所引,盖矫意以止贼乱,非所重也。”帝又曰:“天后用人,有自布衣至宰相者,当时还得力否?”嗣复曰:“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凡用人之道,历试方见其能否。当艰难之时,或须拔擢;无事之日,不如且循资级。古人拔卒为将,非治平之时,盖不获已而用之也。”
宣宗即位,征拜吏部尚书。大中二年,自潮阳还,至岳州病,一日而卒,时年六十六。赠左仆射,谥.曰孝穆。
(节选自《旧唐书·杨嗣复》,有删改)
(1)以父于陵太子少傅致仕,年高多疾,恳辞侍养,不之许。 (2)天后重行刑辟,轻用官爵,皆自图之计耳。 【答案】
(1)因为杨于陵从太子少傅的职位上退休,年老多病,杨嗣复请求辞官侍奉父亲,皇帝没答应他。 (2)武则天皇后注重刑罚,看轻官职爵位,这都是为自己打算的计策罢了。 【分析】
(1)题得分点有:以,因为;致仕,退休;恳辞,恳求辞官;不之许,不许之,宾语前置。 (2)题得分点有:重,注重;刑辟,刑法,刑律;官爵,官职爵位;图,谋划,打算。 参考译文:
文宗即位,任命他为户部侍郎。因为父亲杨于陵是在太子少傅任上退休的,年龄大身体多病,他恳切辞官想要侍奉供养父亲,皇帝没有答应他。太和四年,父亲去世,为服丧而免职。开成二年,领诸道盐铁转运使之职责。三年正月,进阶为金紫,食邑七百户。
皇帝在延英殿对宰相说:“人们说的符咒预言的话,从哪里开始的?”嗣复回答说:“汉光武喜欢用预言一类的书来决断事情,近代的隋文帝也相信这种话,从此,这种说法一天天地滋长。班彪《王命论》也援引过,大概是假意如此说用来防止叛贼作乱,并不是真正看重。”皇帝又说:“天后(武则天)任用官员,有人从平民百姓到了宰相之位,这些人在当时是得力的大臣吗?”杨嗣复回答说:“天后重视刑罚,而对于官爵看得很轻,这些都是为自己谋划的计策。凡是用人之道,通过历练才知道这个人是否有才。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有时需要进行提拔;而太平之日,不如根据资历。古人提拔士兵当大将,这并非在太平时期发生,大概只是迫不得已才任用这样的人。” 7.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答案】
(1)皇帝拿到奏章,(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把奏章扔在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侍从说:“赶紧捉拿海瑞,不要让他逃跑了。”
(2)(海瑞)一向痛恨豪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他一概夺回,归还贫民。 【解析】
(1)“疏”,名词,奏章;“抵”,扔;“顾”,回头;“趣”,赶紧,赶快;“遁”,逃跑。 (2)句首加主语“海瑞”;“素”,一向;“疾”,痛恨;“力摧”,极力打击;“贫民田入于富室者”,定语后置句,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率”,一概,全部;“还”,归还。 参考译文:
当时世宗在位时日已久,不再上朝听政,深居皇宫西苑,专心一意斋戒祀神。朝中大臣,自从杨最、杨爵因上疏劝谏而获罪后,没有谁再敢议论时政。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唯独海瑞一人上疏。皇帝拿到奏章,(看了之后)非常生气,把奏章仍在地上,回头对身边的侍从说:“赶紧捉拿海瑞,不要让他逃跑了。”宦官黄锦在一旁说:“此人一向有痴名。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难免一死,就买了一口棺材,诀别妻子儿女,在朝廷待罪,家中僮仆也都是打发走了没有留一个,这表明他并不打算逃走。”世宗皇帝沉默不语。过了会儿,皇帝又拿出奏章来看,(就这样)一天之中看了两三次,被感动而叹息。皇上曾经说:“此人可与比干相比,只是我不是纣王罢了。”世宗驾崩后,穆宗继位。(海瑞)历任两京左右通政。于隆庆三年夏天,以右佥都御使的身份,作应天十府的巡抚。属下官吏害怕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官吏大多自动离职。权势之家把大门漆成了红色,听说海瑞来了,赶紧把门涂黑。(海瑞)一向痛恨那些豪门大户兼并农民土地,极力打击豪强,被富家侵吞的贫民的田地,一概夺回,归还贫民。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派巡按御史去查访他。御史到山中探视,海瑞安排鸡和黍米饭(招待他),两人相对而食,海瑞的居舍凄清冷落,御史叹息离去。张居正忌惮海瑞严峻刚直,(尽管)朝里朝外都有人
推荐海瑞,但张居正终于没有召用他。 8.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也。震少好学,明经博览,无不穷究。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会三年春,东巡岱宗,樊丰等因乘舆在外,竞修第宅,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考校之,得丰等所诈下诏书,具奏,须行还上之,丰等闻,惶怖。遂共谮震云:“自赵腾死后,深用怨怼。”及车驾行还,夜遣使者策收震太尉印绶,于是柴门绝宾客。丰等复恶之,乃请大将军耿宝奏震大臣不服罪,怀恚望,有诏遣..归本郡。震行至城西几阳亭,乃慷慨谓其诸子门人曰:“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何面目复见日月!”因饮鸩而卒,时年七十余。弘农太守移良承樊丰等旨,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岁余,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诛死,震门生虞放、陈翼诣阙追讼震事,朝廷咸称其忠,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远近毕至。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1)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2)遣吏于陕县留停震丧,露棺道侧,道路皆为陨涕。 【答案】
(1)假使后代被称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作为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丰厚的(遗产)吗! (2)派遣官吏在陕县停办杨震的丧事,棺材暴露在道路旁,路人都为此流泪。 【解析】
(1)使:假使。称为:表被动,指被称为。遗:留。不亦……乎:不也……吗。厚:丰厚的(遗产)。 (2)留停震丧:停办杨震的丧事。道侧:道路旁。道路:路人。陨涕:流泪。 参考译文: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人。杨震从小好学,明习经学,博览群书,对学问没有不深究到底的。本性公正廉洁,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见。他的子子孙孙常吃蔬菜,步行出门,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长的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一些产业,杨震不答应,说:“让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把这个馈赠给他们,不也很优厚吗?”
到了三年(124)春,皇帝东登泰山,樊丰等因皇帝在外,都乘机争着修筑房屋。杨震部掾高舒召大匠令史稽查这件事,获得赵丰等的假诏书,写了奏书,要等皇上回来再送上。樊丰等听说了,惶恐万状,就一起诬陷杨震说:“自赵腾死后,杨震深为怨怒。”等皇上返回,晚上派使者持令收了杨震太尉印绶,杨震于是闭门绝宾客。樊丰等还是恨他,竟请大将军耿宝奏杨震不服罪,心怀怨恨,朝廷下诏令把他送归原籍。杨震走到城西几阳亭,慷慨地对他的儿子、学生说:“死是一个人不可免的。我蒙恩居上位,痛恨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杀,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呢?”于是服毒而死,当时七十多岁。弘农太守移良奉樊丰等的
意思,派遣官吏在陕县停办杨震的丧事,棺材暴露在道路旁,路人都为此流泪。一年多后,顺帝即位,樊丰、周广等被杀死,杨震学生虞放、陈翼到朝廷申诉杨震事。朝廷都称杨震忠诚。按照礼节改葬杨震于华阴潼亭,远近的人都来吊唁。 9.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答案】
(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且使她的家臣回归(公主身边),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他的女儿呢?
(2)王安石向来和他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 【解析】
(1)“恃”, 倚仗,依靠;“薄”,轻视;“为……笑”,被动结构,被……耻笑。 (2)“素”,向来;“方”,正要;“俟”,等待;“处”,安置。 参考译文: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祜末年,任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
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10.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白后曰:“东宫器用阙少,欲有奏请。”后不听,曰:“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徵谏曰:“昔汉明帝时,将.....封皇子,帝曰:‘朕子安得同于先帝子乎!’然谓长主者,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差,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主,理恐不可,愿陛下思之。”太宗以其言退而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纳之则俗宁,杜之则政乱,诚愿陛下详之,则天下幸甚。”后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徵宅以赐之。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后妃上》,有删改)
(1)为太子,所患德不立而名不扬,何忧少于器物也!
(2)尝闻陛下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实乃能以义制主之情,可谓正直社稷之臣矣。 【答案】
(1)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
(2)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使社稷正直的臣子。 【解析】
(1)为:作为。所患:所担忧的。何:怎么。 (2)殊:却。谏:劝谏。正直:使……正直。 参考译文:
太子承乾乳母遂安夫人常对皇后说:“东宫器用缺少,想奏请添置。”皇后不听,对太子说:“作为太子,所担忧的应是品德没有养成,美名没有远扬,怎么担忧器具物品缺少呢!”
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太宗特别钟爱她,等到将要出嫁的时候,皇帝命令有关部门准备的嫁妆比长公主多几倍。魏徵劝谏说:“昔日汉明帝时,将封赏皇子,皇帝说:‘我的儿子怎么能同先帝的儿子一样呢!’我们称呼长公主,确是因为她比公主尊贵,感情虽有差别,道义上却无等级区别。如果让公主礼超过了长公主,道理上恐怕不行,希望陛下三思。”太宗退朝以后把他的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叹息说:“曾经听说陛下重用魏徵,却不知道其中缘故。现在听了他的劝谏,确实是一个能用道义限制主上私情的大臣,他可以称得上是正直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皇帝采纳忠言,那么社会(百姓)就会安宁;如果皇帝
拒绝忠言,那么朝政就会紊乱。衷心希望陛下清楚地明白这个道理,那将是天下幸事。”皇后因此请求派遣中使带了五百匹帛,到魏徵家来赏赐给他。
【模拟提升】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廷试进士,有司第其对居二,详定官以其直抑之,犹置第十。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督府横取秋苗,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会岳珂守当涂,制置茶盐,自诡兴利,横敛百出,商旅不行,国计反屈于初。命鹿卿核之,吏争窜匿。鹿卿宽其期限,躬自钩考,尽得其实。珂罢。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州索印纸,惟说..笑曰:“是犹可以仕乎?”自题诗印纸而去。鹿卿以委使不当,自劾罢之。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丞相杜范遗书曰:“直道不容,使人击节。君不出,岂以冯惟说故耶?惟说行将有命矣。”鹿卿乃出。鹿卿居家孝友,喜怒不形,恩怨俱泯,宗族乡党,各得欢心;居官廉约清峻,毫发不妄取,一庐仅庇风雨。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八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B.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C.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D.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古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社会知名人士出来做官。 B.学田,古时朝廷或地方政府拨给学校的公田,以田地的收益作为学校的办学基金。 C.教授,古代职官名,专门负责地方教育事宜,设定教育内容,组织乡试、会试等。 D.秋苗,古代官府按季节征收的一种田赋名称,是指征收秋熟谷物赋税,也叫秋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鹿卿学问渊博,名扬乡里。考进士时,即使因文辞直率而被压低名次,还是名列前茅;居乡里时,后
辈求学之人争相拜他为师。
B.徐鹿卿尊贤重士,重视教育。任南安军学教授时,把张九成的言行刻印后作为学校准则,请周敦颐、二程等到校讲学。
C.徐鹿卿治政有方,爱民如子。他主宰南安县时,裁减赋税,改革弊政;他不畏强势,为民请命,宁愿丢官也不交粮。
D.徐鹿卿一身正气,清正廉洁。他查办岳珂案禀公办事,涉事官吏逃窜隐匿;他为官时不贪不占,住房只能遮蔽风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决壅滞,达冤抑。
(2)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 5.徐鹿卿在冯惟说决婺狱后为什么自己弹劾自己? 【答案】1.D 2.C 3.B
4.(1)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苛税,厘清土地户口,疏通百姓上访的渠道,使冤情上达。
(2)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他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
5.冯惟说受到弹劾,作为举荐人的徐鹿卿受到巨大压力;以退为进弹劾自己;对官场失去信心。(意思对即可) 【分析】
1.句子大意是: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
“征之无艺”是说“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无”是句子的谓语,“艺”是宾语,不能断开,排除AB;
“逋租者”是“无”的宾语,应在“逋租者”后断开,排除C。 故选D。
2.C. “组织乡试会试等”错,“教授”没有组织考试的资格。“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故选C。
3.B. “请周敦颐、二程等到校讲学”错。原文是“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周敦颐、二程原来曾经在这里讲学,徐鹿卿只是进一步弘扬了他们的教义。
故选B。
4.(1)题得分点有:科敛之无名者,定语后置句,没有依据的苛税;明,厘清;壅滞,上访的渠道。 (2)题得分点有:善,好、全面;独,难道;卒,最终。
5.首先看冯惟说与徐鹿卿的关系,以及他做了什么,“初,鹿卿檄衢州推官冯惟说决婺狱,惟说素廉平,至则辨曲直,出淹禁。大家不快其为,会乡人居言路,乃属劾惟说”,可见是徐鹿卿举荐了冯惟说,冯惟说被弹劾,作为举荐人的徐鹿卿受到巨大压力,因而“鹿卿以委使不当,自劾罢之”;但是结合后文“及知泉州,改赣州,皆辞”可知,他这是以退为进,对官场失去信心,直到丞相杜范写信劝说他才出仕。 参考译文:
徐鹿卿,字德夫,隆兴丰城人。他博览并精通经书史传,年青人都争着向他学习请教。参加廷试,官署按其对策决定他名列第二位,详定官因其文辞直率而加以贬低,仍然位居第十。徐鹿卿调到南安军学担任教授。张九成曾因为正直行事被贬官而居住在那里,徐鹿卿收集他的言行,把它刻在学校作为训诫。之前周敦颐、程颢及其弟程颐都曾在这个地方讲学,徐鹿卿进一步弘扬他们的教义,从此崇理重义的学风重新兴盛起来。徐鹿卿还制定资助士人的制度。助学的田地多在溪流、山洞等低洼之地,加上以前征收赋税缺乏一定的尺度,农民为此困苦不堪。徐鹿卿好好地慰问、安抚他们,从此再也没有拖欠租税的人。后来强盗兴起,环城的房屋许多都被毁坏,只有学校幸免于难。真德秀称赞徐鹿卿心气平和、言行正直,有关爱百姓之诚心。德秀驻守泉城时,调任徐鹿卿为南安的县令。徐鹿卿以不便供养母亲而请辞。德秀说:“我们道同志合,一起来救助民众,还害怕你的母亲不让你来吗?”徐鹿卿进去禀报母亲,母亲欣然答应。到了南安后,徐鹿卿首先免除那些没有依据的科税,厘清登记土地户口,疏通百娃上访的渠道,使冤情上达。南安因此变得非常安定。某年督府要强行收取秋苗赋税,要建昌交纳米粮五千斛。徐鹿卿据理力争,说:“我的官可以免去,但米粮是决不会交的。”百姓恐怕徐鹿卿被调走,纷纷请求交粮来完成督府的任务。徐鹿卿说:“百姓为我考虑得很周全了,难道我就不替百姓着想吗?”最终在徐鹿卿的坚持下,建昌被免掉了秋税。岳珂驻守当涂时,私自制造茶、盐,自己在幕后操纵来获取暴利,各种滥征的捐税名目繁多,导致路上再也没有商旅出行,民生反而比从前更加艰难。皇上命令徐鹿卿去核查此事,当地的官吏听说后争着逃跑、躲藏。徐鹿卿宽定其期限,亲自审查,全部了解了实情。岳珂被免职。起初,徐鹿卿调用衢州推官冯惟说来婺州断狱案,冯惟说平素廉洁公正,到后则辨别曲直,释放(被冤枉)监禁的人。大家不满意他的行为,恰好同乡人担任谏官的职位,于是叮嘱他弹勒冯惟说。州官索要官府发给他的文簿证件,冯惟说笑道:“是不是还可以做官呀?”自己在证件上题诗后离开了。徐鹿卿因为用人不当,自己奏请免职。后任泉州知州,改任赣州知州,都辞不就职。丞相杜范送书信给他说:“直道不能被人所容,让人击节叹息。你不出任就职,难道是因为冯惟说的缘故吗?冯惟说即将有新的任命了。”徐鹿卿于是才出来任职。鹿卿在家中对父母孝敬,对兄弟友爱,喜怒不形于色,从来不计较个人恩怨,他的亲族、同乡都对他有好
感。他做官时,廉洁节俭,刚直不阿,一分一毫都不乱拿,他的房子也简陋得仅仅能够遮蔽风雨而已。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杨佺期,弘农华阴人,汉太尉震之后也。自云门户承籍,江表莫比,有以其门地比王珣者,犹恚恨,..而时人以其晚过江,婚宦失类,每排抑之,恒慷慨切齿,欲因事际以逞其志。
佺期少仕军府。咸康中,领众屯成固。苻坚将窦冲率众攻平阳太守张元熙于皇天坞,佺期击走之。佺..期自湖城入潼关,累战皆捷,斩获千计,降九百余家,归于洛阳,进号龙骧将军。
初,桓玄未奉诏,欲自为雍州,乃以佺期为广州。时,郗恢为广州。恢惧玄之来,问于众,咸曰:“佺.期来者,谁不戮力!若桓玄来,恐难与为敌。”既知佺期代己,乃谋于南阳太守闾丘羡,称兵距守。佺期..虑事不济,乃声言玄来入沔,而佺期为前驱。恢众信之,无复固志。恢军散请降,佺期入府斩闾丘羡,放恢还都,抚将士,恤百姓,缮修城池,简练甲卒,甚得人情。
佺期、仲堪与桓玄素不穆,佺期屡欲相攻,仲堪每抑止之。玄以是告执政,求广其所统。佺期内怀忿惧,欲与仲堪袭玄。仲堪虽外结佺期,内疑其心,苦止之;佺期势不独举,乃解兵。
隆安三年,桓玄遂举兵讨佺期,先攻仲堪。初,仲堪得玄书,急召佺期。佺期曰:“江陵无食,当何以待敌?可来见就,共守襄阳。”仲堪自以保境全军,无缘弃城逆走,忧佺期不赴,乃绐之曰:“比来收集,已有储矣。”佺期信之,乃率众赴焉。既至,仲堪唯以饭饷其军。佺期大怒曰:“今兹败矣!”乃不见仲堪。时玄在零口佺期乃率其麾下数十舰径向玄船俄而回击郭铨殆获铨会玄诸军至佺期退走余众尽没单马奔襄阳。玄追军至,佺期与兄广俱死之。
(选自《晋书·列传第五十四章》)
6.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玄在零口/佺期乃率其麾下/数十舰径向玄船/俄而回击郭铨/殆获铨/会玄诸军至/佺期退走/余众尽没单/马奔襄阳
B.时玄在零口/佺期乃率其麾下数十舰/径向玄船/俄而回击郭铨/殆获铨/会玄诸军至/佺期退走/余众尽没/单马奔襄阳
C.时玄在零口/佺期乃率其麾下/数十舰径向玄船/俄而回击郭铨/殆获铨会玄/诸军至/佺期退走/余众尽没/单马奔襄阳
D.时玄在零口/佺期乃率其麾下数十舰/径向玄船/俄而回击郭铨/殆获铨会玄/诸军至/佺期退走/余众尽没单/马奔襄阳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表,“江”指长江,“表”即外之意。长江以南地区即长江以外,故称为“江表”。 B.咸康,是年号纪年法。除此,古代还有天干地支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C.诏,帝王文书命令。它与“敕”“谕”“表”“疏”等文书性质一致,文体完全相同。 D.太守,为一郡最高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官史。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佺期擅长作战,取得巨大战果。咸康年间,他从湖城一路打到了潼关,斩获敌人以千计,捕获俘虏九百多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B.杨佺期巧施计谋,破除敌人士。他利用郗恢害怕桓玄的心理,大造舆论,说自己只是桓玄的前驱,令其士气大跌,实现了自己愿望。
C.杨佺期善于治政,采取多项措施。他击败郗恢后就抚慰将土,救济百姓,修缮城池,选练士卒,将雍州地区治理得井井有条,很得人心。
D.杨佺期十分直率,全然不顾掩饰。当得知同一阵线的殷仲堪欺骗他时,他不仅大怒,直接说要大败了,还不见殷仲堪,毫不掩饰其情绪。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苻坚将窦冲率众攻平阳太守张元熙于皇天坞,佺期击走之。 (2)佺期、仲堪与桓玄素不穆,佺期屡欲相攻,仲堪每抑止之。 10.在结盟这件事上,杨佺期、殷仲堪各自是怎样做的?请简要说明。
【答案】6.B 7.C 8.C
9.(1)前秦天王苻坚的大将窦冲率领众士兵在皇天坞攻打平阳太守张元熙,杨佺期将其击退。(2)杨佺期、殷仲堪与桓玄素来不和睦,杨佺期多次想要对他发起攻击,殷仲堪总是制止他。
10.(1)杨佺期、殷仲堪与桓玄素来不和睦;杨佺期多次要进攻桓玄,殷仲堪总是制止他。(2)杨佺期想要和殷仲堪袭击桓玄。殷仲堪虽然表面上交结杨佺期,内心却怀疑他的用心,苦苦地阻止。 【分析】
6.此句大意:当时桓玄在零口,杨佺期就率他手下几十条战舰,径直渡江,直奔桓玄的乘船。不久又回兵攻击郭铨,几乎擒获郭铨,恰好桓玄诸军赶到,杨佺期退逃,手下众军全部覆没,单骑逃奔襄阳。 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麾下”是“手下”之意,在此处是“数十舰”的定语,“数十舰”是“率”的宾语,故“佺期乃率其麾下数十舰”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依据此可排除AC两项。依据语境,“殆获铨”的主语承前省略,指“佺期”,谓语是“获”,宾语是前文的“郭铨”,故“殆获铨”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会”是“恰逢、正赶上”之意,往往放在句首领起一个句子,故“会玄诸军至”是一完整句意,不应断开,据此排除D。 故选B。
7.C.“它与‘敕’‘谕’‘表’‘疏’等文书性质一致,文体完全相同”表述有误。其中的“表、疏”都是臣下写给皇帝的文字。和“敕、谕”性质不同,文体也不同。 故选C。
8.C.“雍州”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乃以佺期为广州。时,郗恢为广州”,应是“广州” 故选C。
9.(1)得分点:“率”,率领;“攻”,攻打;“苻坚将窦冲率众攻平阳太守张元熙于皇天坞”是以“于”为标志的介词结构后置;“走”,击退。
(2)得分点:“素”,向来;“穆”,通假字,通“睦”,和睦;“相”,他;“每”,总是。 10.题干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在结盟这件事上,杨佺期、殷仲堪各自是怎样做的”,依据文本“佺期、仲堪与桓玄素不穆,佺期屡欲相攻,仲堪每抑止之”分析可知,二者和桓玄都不和,佺期想攻打桓玄,但仲堪总是阻止;此外,依据原文“欲与仲堪袭玄。仲堪虽外结佺期,内疑其心,苦止之”分析可知,杨佺期想和仲堪结盟讨伐桓玄,但仲堪有二心,貌合神离。 【点睛】 参考译文:
杨佺期,是弘农华阴人,是东汉太尉杨震的后代。自认为继承先人的仕籍,江南没人比得上自己,有人用他们的门第和王殉(出身名门望族,王导之孙,王洽之子,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族侄,受封东亭侯,累官辅国将军、吴国内史,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谥献穆。工文章,善行、草书,《宣和书谱》称“草圣”,足东晋著名书法家)相比,他们还恼恨不满,而当时人因他们过江时间晚,婚姻仕宦错过了时机已于门第不合,常排斥抑制他们,杨佺期常激愤咬牙切齿,想要凭借时机显示自己的才能志向。
杨佺期年轻时在军府中任职。咸康年间(335年―342年),率众屯于成固。前秦天王苻坚部将潘猛拒守康回垒,杨佺期将其击退,潘猛手下的人全部投降,杨佺期从湖城进入潼关,屡战屡胜,斩获敌人数以千计,降虏九百多家,归还洛阳,进号为龙骧将军。
当初,桓玄没有奉诏,想自己担任雍州刺史,于是任命佺期担任广州刺史。当时是郗恢担任广州刺史。郗恢害怕桓玄前来,问手下众人,都说:“如果是杨佺期来,谁不同心合力抵挡他!如果是桓玄来,恐怕难与他为敌。”后来知道是杨佺期来代替自己,就与南阳太守闾丘羡合谋,举兵拒守。杨佺期担心事情不成,就放出风声说桓玄入沔,而杨佺期做前驱。郗恢手下人相信了,不再有斗志。郗恢军队涣散请求投降,杨佺期入府斩了阎丘羡,放逐郗恢回京都,抚慰将士,救济百姓,修缮城池,选练士卒,很得人心。
杨佺期、殷仲堪与桓玄素来不和睦,杨佺期多次要进攻桓玄,殷仲堪总是制止他。桓玄因此报告朝廷,请求扩大他统辖的地盘。杨佺期心怀忿怒恐惧,陈兵列阵,声言援救洛阳,想要和殷仲堪袭击桓玄。殷仲堪虽然表面上交结杨佺期,内心却怀疑他的用心,苦苦地阻止(又派堂弟殷遹屯兵北边要塞驻守)。杨佺期
势力不足以单独举事,于是罢兵。
隆安三年(399年),桓玄举兵征讨杨佺期,先进攻殷仲堪。开始时,殷仲堪收到桓玄的信,急速召杨佺期。杨佺期说:“江陵没有粮食,将靠什么迎敌呢?可以来依靠我,共守襄阳。”殷仲堪自认为要保全地盘和军队,没有理由弃城逃跑,担心杨佺期不来,就骗他说: “近来收集了一些粮食,已经有了储备。” 杨佺期相信了,就率众赴援。到了之后,殷仲堪只供给饭食作军粮。佺期大怒说:“这次要失败了! ” 就不见殷仲堪。当时桓玄在零口,杨佺期就率他手下几十条战舰,径直渡江,直奔桓玄的乘船。不久又回兵攻击郭铨,几乎擒获郭铨,恰好桓玄诸军赶到,杨佺期退逃,手下众军全部覆没,单骑逃奔襄阳。桓玄的追兵到了,杨佺期和兄杨广都被处死。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左将军韶少弟也。少孤,居丧备礼。奉姊事兄,以和谨致称。高祖创义,道济从入京城,参高祖建武军事,转征西。以前后功封作唐县男,食邑四百户。 ..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高祖受命,转护军,加散骑常侍,领石头戍事。听直入殿省。以佐命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徙为丹阳尹,护军如故。高祖不豫,给班剑二十人。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屡陈不可,..不见纳。羡之等谋欲废立,讽道济入朝;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入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进封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固辞进封。又增督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十二年,上疾笃,会索虏为边寇,召道济入朝。既至,上间。十三年春,将遣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于是收道济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隰、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遵等八人,并于廷尉伏诛。又收司空参军薛形,付建康伏法。又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至寻阳,收道济子夷、邕、演及司空参军高进之,诛之。薛形、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邕子孺乃被宥,世祖世,为奉朝请。 ...
(节选自《宋书·檀道济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人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人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
B.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人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
/太祖未至/道济人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
C.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人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入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
D.既至/以谋告之/将废之夜/道济人领军府就谢晦宿/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太祖未至/道济人守朝堂/上即位/进号征北将军/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食邑,指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本文中是赐予檀道济的荣誉性加衔。 B.班剑,有纹饰的剑。汉制,朝服带剑。晋易以木。后用作仪仗,天子以赐功臣。 C.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饮宴送行。与“既祖,取道”中的“祖”意同。 D.奉朝请,汉晋时期给予闲散大官定期参加朝会的资格,南朝时正式成为职官名。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檀道济恭孝有加,受到称赞。他年幼时失去了父亲,处在丧事期间能守孝尽礼,并且能奉养姐姐,服侍兄长,由于和睦恭敬而获得好的称誉。
B.檀道济屡立战功,深得信任。他辅佐高祖建立刘宋王朝,高祖准许他直人殿省;他参与废帝,助太祖即位,被封为征北将军,他坚决推辞。
C.檀道济威名显赫,遭忌被害。他作为前朝功臣,威信名望特别高,左右及心腹,都身经百战,儿子们又有才气,故遭朝廷猜忌,后被处死。
D.檀道济忠而蒙冤,悲愤痛心。他被捕时脱下头巾掷在地上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他以长城自比,痛斥朝廷自毁长城,内心无比悲愤。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屡陈不可,不见纳。 (2)太祖寝疾累年,彭城王义康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可复制。 15.檀道济在高祖北伐过程中有哪些作为?请简要说明。 【答案】11.D 12.A 13.B
14.(1)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把这件事告诉了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这样做不行,但不被采纳。(2)太祖卧病多年(或:重病多年),彭城王刘义康担心皇帝一旦驾崩,檀道济就难以再控制。 15.(1)身为前锋,一路攻城略地,敌军纷纷降服。(2)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使少数民族感悦并归顺。 【分析】
11. “晦其夕”中“晦”指谢晦,是人名,应作主语,不能和上句相连,排除A、C。
“朝堂”是“入守”的宾语,两者不能断开,“上”是指皇上,应和后面的“即位”相连,构成主谓关系,
“进号”语意相连,指进升封号,故排除B。
句意:檀道济来到以后,徐羡之把他们谋划的事告诉他。在要废除少帝的这天晚上,檀道济进入领军府跟谢晦一同住宿。谢晦那天晚上恐惧不安,难以入睡,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太祖刘义隆还未进入京城时,檀道济入内守卫朝堂。太祖登位后,进号檀道济为征北将军。 故选D。
12.A.“本文中是赐予檀道济的荣誉性加衔”错误,文中不是荣誉性加衔,是实际赏赐的封地。 故选A。
13.B.“被封为征北将军,他坚决推辞”错误,他推辞的是武陵郡公,不是征北将军;另从全文看,“深得信任”也不够准确,前期深得信任,后来受到猜忌。 故选B。
14. (1)“以告”,应该是“以(之)告”,把这件事告诉;“屡陈”,多次陈说;“见”,表被动,被。(2)“寝疾”,意思是指卧病;“晏驾”,意思是古时帝王死亡的讳称;“复制”,再控制。
15.结合“以道济为前锋出淮、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凡拔城破垒,俘四千余人”分析,任命檀道济为前锋,出兵淮水、淝水,军队所到之处,各城守敌纷纷投降归顺。一路夺取城池,攻破军垒,共俘获四千多人。作为前锋,一路攻城略地,敌军纷纷降服。
结合“议者谓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民,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分析,有人提议说,应该把这些人全部杀掉,聚集敌尸,封土而筑成高冢,以壮军威。檀道济说:“讨伐罪人而安抚百姓,正在今天”,释放全部俘虏并遣送(打发)他们回家。于是戎、夷等少数民族都很感激喜悦,相继来归顺的很多。檀道济力排众议,释放俘虏,使少数民族感悦并归顺。 参考译文:
檀道济,是高平金乡人,东晋左将军檀韶的小弟。年幼时失去了父亲,处在丧事期间能守孝尽礼。奉养姐姐,服侍兄长,由于他和睦恭敬而获得好的称誉。宋高祖举义时,檀道济随从他进入京城,参与高祖建武军事,转任征西将军。凭借前前后后的功劳,被封为唐县男,赐予四百户的食邑。
义熙十二年,高祖北伐后秦,任命檀道济为前锋,出兵淮水、淝水,军队所到之处,各城守敌纷纷投降归顺。一路夺取城池,攻破军垒,共俘获四千多人。有人提议说,应该把这些人全部杀掉,聚集敌尸,封土而筑成高冢,以壮军威。檀道济说:“讨伐罪人而安抚百姓,正在今天。”都释放全部俘虏并遣送(打发)他们回家。于是戎、夷等少数民族都很感激喜悦,相继来归顺的(人)很多。高祖接受天命,檀道济转任护军,加封散骑常侍,兼职石头戍事。可不经传呼任凭他直接进入宫廷与台省。因为辅佐有功,改封永修县公,食邑二千户。调任为丹阳尹,依然担任护军。高祖生病不舒服,赏赐檀道济带班剑的武士二十人。徐羡之打算废黜庐陵王刘义真,把这件事告诉了檀道济,檀道济多次陈说这样做不行,但不被采纳。徐羡
之等人又密谋要废除少帝刘义符而另立刘义隆为新君,用委婉的言词奉劝檀道济入朝。檀道济来到以后,徐羡之把他们谋划的事告诉他。在要废除少帝的这天晚上,檀道济进入领军府跟谢晦一同住宿。谢晦那天晚上恐惧不安,难以入睡,檀道济一倒在床上就睡熟了,谢晦因此佩服他。太祖刘义隆还未进入京城时,檀道济入内守卫朝堂。太祖登位后,进号檀道济为征北将军。又进封他为武陵郡公,食邑四千户。檀道济坚决推辞进封。又增加督管青州、徐州之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的军事。
檀道济在前朝立有显赫的功劳,威望很高;手下心腹将领,都曾身经百战,几个儿子又都有才气,朝廷渐渐猜疑畏惧他。太祖卧病多年,彭城王刘义康担心皇帝一旦驾崩,檀道济就难以再控制。元嘉十二年,皇帝病得很厉害,适逢北魏侵犯边境,便召檀道济入朝。檀道济入朝后,皇上病情又有所好转。十三年春天,皇帝打算派遣檀道济回寻阳镇守,檀道济已经动身下了船,恰好皇帝的病又发作。刘义康于是召回檀道济,并以祭祀路神为他设宴送行之名,趁机将他逮捕,交给廷尉。于是逮捕了檀道济和他的儿子给事黄门侍郎檀植、司徒从事中郎檀粲、太子舍人檀隰、征北主簿檀承伯、秘书郎檀遵等八人,一起交给廷尉,伏罪诛杀。又逮捕司空参军薛彤,押到建康伏法。又派遣尚书库部郎顾仲文、建武将军茅亨到寻阳,逮捕檀道济的儿子檀夷、檀邕、檀演和司空参军高进之,一并诛杀。薛彤、高进之都是檀道济的心腹干将,有胆量和勇力,当时人们把他们比作张飞、关羽。起初,檀道济被捕时,气得脱下头巾掷在地上说:“竟然又破坏你的万里长城!”檀邕的儿子檀孺最终被宽宥,继承祖业,后担任奉朝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