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讲解
古诗词阅读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题型应对策略如下: (一)品味炼字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解析题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冲刺训练
1.对《蒹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蒹葭 佚名〔先秦)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吟咏,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C.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D.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以及可望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分析】《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怀念情人的恋歌。作者的思念对象可望而不可及,中间阻隔千重,诗人因而思心徘徊,不能自抑其无限惆怅的心情。 译文: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逆着流水去找
她,道路险阻曲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解答】本题考查句意理解与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ABC.正确。
D.有误,“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是正确的,但并没有体现主人公绝望的情绪。 故选:D。 2.
卖花声•题岳阳楼
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此词作于北宋元丰六年被贬官郴州途中,途经岳阳楼时。 (1)这首词开篇写景,有何作用?
(2)本词艺术表现匠心独具、浑然天成,试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文字。
【分析】此词道出了谪贬失意的心情,是题咏岳阳楼的词中颇具代表性的一篇。全词沉郁悲壮,扣人心弦。
【解答】(1)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首句化用了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句意。首起两句的意思是: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上片起首二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月景象,烘托了作者其时的悲凉心境。第三句词笔转向楼内。此时词人正楼内饮宴,因为他的身份是谪降官,又将离此南行,所以席上的气氛显得沉闷。“十分斟酒敛芳颜”,说明歌妓给他斟上了满满的一杯酒,表示了深深的情意,但她脸上没有笑容。“十分”二字,形容酒斟得很满,也说明满杯敬意。“敛芳颜”,即敛眉、敛容。写女子之动情,可谓极宛极真,深得其妙。四、五两句,凄怆之情,溢于言外;百端愁绪,纷至沓来。这两句熔自我解嘲与讥讽当局于一炉,正话反说,语直意婉,抒发的就是胸中久抑的悲慨。下片承“酒”而来,将视界再度收回楼前,写词人带着醉意凭栏独立。仰望天空,只见天
淡云闲;回首长安,又觉情牵意萦。浓烈的抒情中插入这笔写景,使感情更为顿宕,深得回旋纡回之妙。“醉袖”二字,用得极工。不言醉脸、醉眼、醉手,而言醉袖,以衣饰代人,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修辞方法。看到衣着的局部,比看到人物的面部表情,更易引起人们的想象,更易产生美感。从结构来讲,“醉袖”也与前面的“十分斟酒”紧相呼应,针线亦甚绵密。“天淡云闲”四字以淡语、闲语间之,使全词做到了有张有弛,疾徐有致。由于感情上如此一松,下面一句突然扬起,便能激动人心。“何人此路得生还”,完全是口语,但却比人工锻炼的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它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具有悠久的历史感和深刻的现实性,负载着无尽的悲哀与痛楚。结尾两句笔锋一转,又揭示内心深处的矛盾。掌故的巧妙化用中,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遭贬的怨愤,对君王的期待,和盘托出,意蕴深厚。 答案:
(1)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萧疏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悲凉心境,奠定了全词悲痛的感情基调。
(2)流落江湖凄凉、愁苦的心境;起首二句景中含情;遭贬的怨愤:四、五两句,将自我解嘲的辛酸和久抑的悲慨融为一炉,凄怆之情,溢于言;“何人此路得生还”句,概括了古往今来多少迁客的命运,也倾吐了词人压胸底的心声,负载着遭贬的无尽悲哀与痛楚;结尾两句回首长安写出了词人对故乡的眷恋,对君王的期待。 译文:
秋风里万木凋零,君山上落叶纷飞;洞庭湖水与长天一色,浩浩荡荡。歌女斟满一杯酒,敛起笑容,要唱一首送别歌。我不是当年王维在渭城送别西去的客人,请不要唱这曲令人悲伤的《阳关》。
酒醉后,手扶楼上的栏杆举目远望,天空清远,白云悠然。被贬的南行囚客有几人能从这条路上生还呢?回望处,夕阳映红了天边,那里应该是我离开的京都长安。 3.古诗阅读。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②
①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 希望尽兴游玩 的心理。
【分析】“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上句写出了人们“欢娱苦日短”的感慨,下句是说在此太平盛世,应该通宵尽兴。吃过晚饭,打扮一新的人们,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迫不及待地早早走出家门,三五成群相邀着、呼唤着、嬉笑着,涌出巷口,融入大街,汇进似潮喧闹欢腾的人流。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连用两个诘句,不仅将盛景迷人,令人不得不往的意思表达得灵活传神,而且给人以无限回味的余地,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答】(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后面接着连用两个问句:“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谁家”、“何处”,实际是指家家、人人说明万巷皆空的盛况。这包括了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形形色色的各类人。因而,“谁家”“何处”这四字包涵的内容实在太多,它把人声鼎沸、车如流水马如龙,灯火闪烁,繁华似锦的京城元宵夜景一语道尽。
(2)本题考查诗中情感。人们兴高采烈地燃放烟花爆竹,挥舞狮子龙灯,观赏绚丽多彩的灯火,评论着、嬉戏着、赞叹着。越看越高兴,越玩越兴奋,“莫相催”衬托出气氛之热烈,景色之迷人、“彻明开”既写出了元宵节通宵达旦闹花灯时间和程度,又写出了人们高涨而持续的勃勃兴致。 答案:
(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译文:
滴漏箭壶,你不要这样一声比一声紧地催促呀,也不要过得那么快,今夜的城门要一直
开到天亮呢!谁家见到这么美丽的月亮,能在家中闲坐,哪里有听说有这么热闹的灯会而不来看的。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边上闻笳(其二)
杜牧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本诗就体裁而言是一首 七言绝句 ,本诗的韵脚是 新、春、人 。 (2)这首诗写到了边塞的小草、 杨树 、夕阳等意象,渲染出一派 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 的景象。 (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
【分析】本诗描写了塞外春天的凄凉景象,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诗词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本诗就体裁而言是一首七言绝句,本诗的韵脚是新、人、春;押韵“in\n”
(2)本田考查学生对诗词意象和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这首诗写到了边塞的小草、杨树、夕阳等意象,渲染出一派塞外春天的景象。开首描写的是诗人于塞外目睹到的情景,虽说是时令已到春天,延伸在无边无际戈壁上的道路已少有了那遮天蔽日的朔风黄沙,边关塞外的草儿也绽出新绿,但是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那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后二句描写茫茫的白沙,悠悠的白云,日暮时分的夕阳残照,这些情景本就足以让人感伤不已,更何况诗人独自一人置身于此,感受着苍凉、沉郁的氛围,离愁、思乡之情自是油然而生。
(3)本题考查学生诗句意象与主题鉴赏能力。诗中之“愁”从是诗句中的意象描写表达出来的。通读全诗可看到,诗句中“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表述了作者客居边关,周边环境一片萧杀景象,蕴含“愁”字;诗句中“独”可见作者离乡背井孤独寂寞之愁;从“离乡万里”可见远离故乡、游子思乡之愁。 答案:
(1)七言绝句,新、春、人。
②
①
(2)杨树。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
(3)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 【参考译文】
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 5.古诗文阅读。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的妙处。 (2)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首联写春望所见:诗人看到春天的长安,感慨万千,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 B.家书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企盼得到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道出了人人心中所想,唤起了人们情感的共鸣。
C.“白头搔更短”中的“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遭的忧国思家之情。
D.整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破”字用得好,“国破山河在”,一个“破”字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破”和“深”写出了安史之乱后诗人见到的京城的破败、荒芜、满目凄然之景,突出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本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禁不住赞美眼前明媚的景象”表述错误,应该是“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A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了簪了。 6.阅读《夜雪》,完成问题。
夜雪 唐•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江洲之时。
(1)诗人的“知雪重”是从哪几个角度来表现的?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分析】白居易的《夜雪》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文学描写手法的鉴赏能力。本诗主要从触觉、视觉和听觉三个角度来写夜雪的:睡眠中因寒冷而醒,这是从触觉来描写;看到窗户透亮,这是从视觉来描写;听到竹枝被雪压折的声音,这是从听觉来描写的。诗人从感觉“衾枕冷”、视觉“窗户明”、听觉“折竹声”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却表现了深夜雪下得大得让人惊讶。这是侧面描写的艺术方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内涵的理解把握能力。诗人从“已讶”到“复见”再到“时
闻”已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这不仅是因为“衾枕冷”,更多的是借“夜雪”抒写自己的内心感受,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答案:
(1)诗人从感觉、视觉、听觉三方面来表现雪重(大),三处不着一个“雪”字,侧面描写。
(2)作者暗示谪居浔阳(九江)居住环境的偏僻和孤寂惆怅的心情。 【参考译文】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 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7.阅读诗词,完成各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2)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分析】本诗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地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以从内容、感情及写作方法上进行赏析。 A.正确;
B.有误,白居易是唐朝的; C.有误,卖炭翁不敢反抗;
D.有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描写,不是说明。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可以从内容、感情及写作方法上进行赏析。 ABC.正确。
D.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出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 故选:D 答案: (1)A (2)D 【参考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 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 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
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 8.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胡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诗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意思是说,看着人家垂钓,自己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请做简要赏析。 【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对尾联的内涵的理解,这首诗是孟浩然赠给张九龄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
味的。据此可以解答。
(2)这道题考查了对重要经典语句的赏析,赏析诗歌名句,需要从句子的含义、句子采用的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入手分析,据此解答即可。 答案:
(1)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
(2)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运用对偶,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译文:
八月洞庭湖湖水暴涨几乎与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辉映迷离难辨。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想要渡湖却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时代闲居又觉愧对明君。坐看垂钓之人多么悠闲自在,可惜只能空怀一片羡鱼之情。 9.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
欧阳修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的开头两句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 (2)这首诗的三、四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分析】《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写了暮春时节草木青翠、落红满地的特征。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诗离不开景物的描写,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因此,要体味一首诗的意境,可从诗中描写的景物着手。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怀,通过诗中的“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景物来表现这种意境。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前提下,抓住关键诗句来分析描绘的季节即可。从“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诗句中,了解到这是描写的暮春时节。第一首头两句说:绿影婆娑的树木,枝叶连成一片,鸟儿
在山上林间愉快地歌唱。阳光下和煦的春风轻轻吹拂着树枝,不少落花随风飞舞。体现了丰乐亭景色的特点的词语: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明媚、生机勃勃。 (2)本题考查理解修辞手法及作用。头两句写绿树繁茂,野鸟啁啾,春风轻拂,杂花乱飞,一派醉人的春光。后面写到“明日酒醒春已归”,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一宿醒来“春已归”(春就悄然离去)的,因此此处用的是“夸张”。接着分析拟人和夸张的表达效果,这需要结合上下文分析,然后借助“运用什么修辞,表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的答题模式组织语言。第三句用拟人,生动地表现了春色的迷人、生机盎然;第四句用夸张,表达了作者感慨春景迷人、春日短暂的心绪,写出了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 答案:
(1)绿树、山鸟、晴风、落花 明媚、生机勃勃
(2)修辞手法:拟人、夸张 表达效果:①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歌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等;②或者: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或“暗含着诗人对春光的留恋”),任意分析1种修辞即可,如果不结合诗句内容则只得1分) 《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一)》译文:
郁郁葱葱的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得四处飞舞。
我就迷醉在这一片的鸟语花飞的大好春光之中,待到第二天酒醒的时候才发现春天已经将要结束了。 10.阅读并回答下列各题
沁园春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用“/”给“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划分朗读节奏。 引 无 数 英 雄 竞 折 腰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是 D A.承接上文,进一步地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B.引起下文,为具体评价历史人物作辅垫。
C.开启下文,写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倾倒。
D.承上启下,再次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指出历史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为下文评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3)“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的“无数英雄”是指 D A.古今中外的英雄。
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C.词中的风流人物。
D.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年轻的风流人物。
(4)这一部分,表明全词主旨的句子是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其中,将“ 往 ”与“ 今 ”对比,歌颂了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抒发了 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 的豪情壮志。
(5)“只识弯弓射大雕”中“只”能不能改为“还”,为什么?
(6)说说“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他们又有什么不足? 【分析】《沁园春•雪》分上下阕。上阕因雪起兴,借雪景抒写情怀。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下阕首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可谓承上启下,将全词连接得天衣无缝。“江山”这一双关语词,与上片中的“长城”“大河”相融合,具有画龙点睛之意,“江山如此多娇”,可以理解为这首词的基本构架。
【解答】(1)本题考查划分诗句节奏。划分诗句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弄清诗句的结构,不要把句子割裂开。“引”与“无数英雄”动宾关系,要停顿;“无数英雄”与“竞折腰”主谓关系要停顿。故诗句划为: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本题考查重点此句在词中的作用。词句在中间,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北方的美丽雪景,下阕写作者生发的议论,下阕的第一句“江山如此多娇“承接上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引起下文,所以这一句在本词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关键词句的把握和作者情感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理解词句。“诗句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分别指的是完成统一全国大业的秦始皇、把西汉推向鼎盛的汉武帝、开创贞观之治的唐
太宗、建立北宋的宋太祖和完成蒙古统一的成吉思汗铁木真、年轻的风流人物,都是英雄。故选:D
(4)本题考查诗词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词,理解词意,体会词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词的表现手法。“俱往矣”三字,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一笔带过,转向诗人所处的当今时代,点出全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主题。“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来带领。“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5)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炼字,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当的字词,贴切生动地表现人或事物。答题模式: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
(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肯定: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诗人于历代帝王中举出五位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展开一幅幅历史画卷,使评论得以具体形象地展开,如同翻阅一部千秋史册,一一加以评说。一个“惜”字,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而又有批判。然而措词极有分寸,“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并不是一概否定。至于成吉思汗,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而带有嘲讽之意。“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 答案:
(1)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D (3)D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往 今 无产阶级革命英雄 无产阶级要主宰世界
(5)不能,用“只”说明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批评语气比较严厉,而用“还”
则说明成吉思汗重视的内容多,武功只是其中一部分,语气有些称赞。
(6)肯定:他们比较注重武功,在建功立业方面卓有成效。不足:在于文治方面稍微差了一些,对文治不够重视。 译文:
北方的风光,千万里冰封冻,千万里雪花飘。望长城内外,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宽广的黄河上下,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高原上的丘陵好像许多白象在奔跑,它们都想试一试与老天爷比比高。要等到晴天的时候,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分外美好。
江山如此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略差文学才华;唐太宗、宋太祖,稍逊文治功劳。称雄一世的人物成吉思汗,只知道拉弓射大雕。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