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安二高分校记事

2022-08-03 来源:独旅网


武宇刚 作于2004年12月23日

阵 痛

——新安二高分校记事

一、一个早有预料的决定

1999年9月30日下午,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吕社营,通知我和杨德芳书记、裴建中副校长、朱琦副校长,四人一块到县政协会议室开会。到了以后,发现会议是县委组织部主持召开的。参加会议的领导有县委副书记王正辉,县委组织部部长毛振宾,副部长袁志刚,教委主任韩经权。与会的还有新安一高校长王作统,书记王维池,副校长高三良、朱新乐。会上王正辉书记传达了县委决定,将新安二高分为两个学校,东院仍为新安二高,西院命名为新安三高,教师进修学校更名为新安四高,铁门高中更名为新安五高。

毛振宾部长宣布了领导职务的调整,调裴建中到新安一高任副校长,调朱琦到新安三高任校长。同时,毛部长还宣布了其他学校有关领导的职务任免。

这个决定对我来说,来得并不突然。早在1998年8月接受一高原校舍作为二高西院之时,我就预见到这种一校两院的局面不会持续太久。今年暑假,我又多次询问教委主任韩经权,新安二高一校两院的局面是否还准备继续,是否准备两院分治,韩主任的答复是,现在的条件还不成熟,可按你原来的思路行事。可我万万没有想到这个早有预料的决定在这时出台了。不当不正,就在新学年的各项工作全部安排就绪之后,就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全部进入正常运行之时,这叫人怎么能平静接受?

二、接受,并不等于没意见

县委县政府站在发展新安高中教育的高度,从全县教育发展的大局出发,作出将新安二高一分为二的决议,作为基层办学单位的领导,我们应该理解,应该坚决执行,不能有任何异议。

但是,不能说没有不同看法。兴办三高是必要的,政府可以投资,可以在暑假招生,在暑假进行人事调配;然而偏偏在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已准备就绪,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顺利进行的时候,把一个学校从中间切开,一分为二。这样的决定无论如何也是让人想不通的,更不用说个人思想感情上对一个团聚的大家庭的留恋了。

但是作为一名校长,我清楚地知道县里的决定既然已经作出,就不可能收回成命。于是,我连一点意见也没有提,任何不满的情绪也没有表示,平静地接受了这一事实。

9月30日的晚上,县政协拓文敬副主席打电话让我去,做我的思想工作。我很感谢拓主席的关心。回家后,我家里坐满了老师,议论纷纷,都对这个决定表示不理解。有几个老师甚至跑到韩经权主任的家里反映老师们的意见。但是,都不能改变这一决定。

10月1日,我和裴建中校长一道去找了韩主任,谈了三年级是否分的问题,没有结果。上午,在刚刚建成的大殿前的东配房里,我含着眼泪向校委会的同志们传达了县里的决定。下午我和杨书记到到教委参加了分校筹备会议,我们都没有任何怨言。尽管我们心里都很难受。

就在举国欢庆共和国50华诞的大喜日子里,我们新安二高的师生就要经历分校的阵痛了。

三、风波乍起,将我推向极其尴尬的境地

国庆节的的上午教委副主任卢风华、计财股长杜兰芝等人,到二高具体落实校产分割事宜,带走了学校的有关帐册。因为不牵涉师生的问题,所以进行顺利。

晚上,教委副主任许建国主持的分校会议在我的办公室进行,具体落实老师学生的分配问题。参加会议的还有杨德芳、朱琦、朱新乐和我,共五人。由于我想到朱琦校长到西院办三高有很大困难,所以在教师和学生的分配上基本上由他挑,我不愿在已经让人非常伤感的时候再出现什么不愉快。在处室人员尚未分配妥当,老干部尚未开始讨论之时,突然发现有一女生推门哭诉,反对分校。之后不久,便听到校园里聚集了不少学生排着队在唱校歌。一场风波由此拉开序幕。

不能让学生这样下去。我和杨书记马上去劝阻。同时许建国主任也将这个情况向韩经权主任作了汇报。然而,劝阻无效。学生越聚越多,几乎所有高二高三的学生都积聚校园,教室寝室到处灯火通明,学生有人集合唱歌,有人出面找领导要求对话,整个学校出现了失控局面。

“在这里生,在这里长,这片热土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一遍又一遍,满怀深情,热泪盈眶。同学们用歌声表示着自己的意愿。

我心急万分,一方面通知年级组长贾为民、崔建选,让他们通知各班主任组织各班学生回寝室休息,一方面继续做学生代表的思想工作;同时决定,先把学生疏散到教室里,并将情况再次向韩主任汇报。

韩主任很快赶到了学校,学生闻讯又迅速聚集校园,进入大殿,要求同韩主任对话。

韩主任面对学生做了大量的思想工作,但是学生没有接受,逼韩主任做出了暂不分校的承诺。但是学生仍不依不饶,一直缠到零晨三点多才被劝回寝室。

2号上午,韩经权主任向县领导作了汇报。下午教委办公室通知我和杨书记到教委开会,实际上是县委副书记王正辉、县政府副县长安石柱和我们谈话,我们简单将实际情况向领导作了汇报。但是,领导们已经有了自己的先入之见,在严厉的训斥之中暗含了我们操纵学生闹事之意,并将其定性为“101政治事件”。对此,我们没有辩解,明知道是学生出于对学校的热爱和留恋,但是,他们会相信吗?他们能够理解师生这种纯真质朴的情感吗?于是,我们选择了沉默。训斥之后,县领导责成我和杨书记负责把学校分开。我们只能接受。至此,把我推向了四面楚歌、八方被欺的尴尬境地。

四、 艰难的思想工作

要我和杨书记负责把学校分开,实际上是对我们的惩罚。那潜台词很明显:你们不是鼓动学生闹事阻碍分校吗?那么就由你们来分,看你们还鼓动?面对误会,不能辩解,怎么能说得清呢?执行命令吧!

多年来几任领导苦心经营的学校,经我们这届领导将其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学校,上下团结,生机勃勃充满凝聚力的学校,如今要经我们的手强行将其拆开,其心何忍?其情何堪?但是,上命难违,大局必须服从!

2号晚上,我和杨书记召集学校党支部委员开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尽力保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逐渐渗透,让师生的感情有一个转弯的过程。

3号上午,韩经权主任电话召我去其家谈如何作好分校工作,提出了“分解、分化、

提高认识、讲明利害、感情驱动”的工作方针,同时,主动提出要做牛谊、王新平等老师的思想工作。之后,我和杨书记分头开始对老师们进行思想渗透。在做老师们思想工作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老师们心目中有一个解不开的“二高情结”。在这个校园里呕心沥血、辛勤耕耘了多少年,不少老师都是把生命中最富有创造性的年华奉献给了二高,而今要将其分开,要有一部分人进入三高,无论从理智上还是从情感上,都是很难让人接受的。

4号,韩主任又电话指示要成立分校领导组,由校领导牵头,校委会和全体党员参加,人人签定责任书,保证分校工作顺利进行,谁出问题谁负责任。

责任书拟定了,有的老师签了,有的老师坚决不签。思想问题没解决,分校能顺利吗?

五、极度的精神紧张,让人寝食俱废

几天来,新安二高的校园一直笼罩着极度紧张的气氛,对母校怀着深厚感情,对分校之举极不理解的学生,不时用粉笔、用小字报,在校园内外,到处发泄着自己的不满。一有风吹草动,便会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国庆期间,安全压倒一切。倘若血气方刚理性薄弱的学生,为发泄心中之愤冲上街头,或者跑到县委县政府闹事,作为校长岂非罪莫大焉!

3号上午,李天佑老师女儿满月,有老师前去吃满月酒,便有学生以为老师们吃分手饭,于是,中午一阵骚乱,小字报又贴的到处都是。年幼无知的学生寄希望校长顶住,否则便是窝囊、无能、松包蛋。紧张的局面致使3号晚上的全体教职工例会时间,能讲的仍然是理智和冷静,做好工作,保持稳定。尽管这中间找了不少老师讲了分校势在必然,老师们也都表示愿意正确对待,服从分配,但我知道,真到分的时候,也就未必会心情舒畅。

经过4~5号的渗透,分校已趋明朗化,5号又出现了小的骚动,有一些学生不上课在校园里议论,但经劝导又很快平息。

8:30,教委单通知我一人去参加会议,到教委主任办公室以后,王书记、安县长又是一阵声色俱厉的训斥。说我把老虎放出来了不收回不行,还说如果不行的话,就让我跟朱琦换换位置。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之所以分不开,是我操纵着不让分开。面对领导的误解,我有些生气,就明确表示,怎样处理,悉听尊便。过了一会,王书记又讲了如果高三不能分开,高二分过去的出现反弹怎么办?后来又把完成任务的时间推迟到11号前,态度也缓和多了。

之后,到教委招待室里,韩经权主任提出了一个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对分到三高的教师强行下调令。8号上午,三高领导持调令通知这些老师到三高开会,只留四个班主任在校维持班里的秩序。

釜底抽薪学生乱了方寸,调走了老师,谁来给我们上课?于是,大部分学生尽管十分不情愿,但不愿再坚持了。同时,调到三高的老师在西院开了会后,经过教委领导的说服动员,也觉得这样僵持不行,回头深入班级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至此,三年级四个班的学生才同意搬迁。

实际上,县委、县政府以及县教委的有关领导,一直认为是我不想叫分校,从中作梗,暗示或鼓动教师学生与之对抗,其实他们忽视了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解不开的“二高情结”。“人是二高人,魂是二高魂。母校情谊深,怎忍两离分?”校园黑板上学生的诗句反映着师生的心声。

老师们在这里奋斗了几年,十几年,一旦让他们到另一个学校去,感情能割舍吗?学

生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多,爱校思想已深入心灵,将近毕业了,要成为三高学生,他们能情愿吗?更何况西院的办学条件还要稍微差一些。但教委这么一下调令,老师只有服从,学生得有老师教,随老师走便是最好的选择了。

八、告别母校的过程感人至深

八号下午,准备告别母校的三三、三四、三七、三八这四个班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他们的告别行动。他们整理好自己的书籍、被褥,打扫干净了自己的教室、寝室,又打扫了曾经打扫过多少遍的院区,还给校园的花草又浇了一遍水。他们理智的忙碌着,劳动着,不时还冒出一两句幽默风趣的说笑,用以抑制内心的伤感和留恋。

看着学生这感人的行动,我躲到办公室里,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我为二高培养出这样的学生而骄傲。

晚上,各班在教室里举行告别母校座谈会,8:00我到各班教室为同学们做送行讲话。我说,大家永远是新安二高最值得骄傲的一届学生,因为在学校近几年的毕业生中,只有这届学生综合素质最高,尤其是大集合时,表现得最充分,秩序最安静,听讲最认真。不管你们走到哪里,二高的老师和领导会永远记住你们。我告诫大家,高考的实力靠分分秒秒的时间去积聚,希望大家到新的环境能够尽快稳定下来,尽快调整心态,抓紧沉下心来投入学习,迅速提高高考竞争的实力。最后,我祝福大家,在新世纪的第一次高考中能够如愿以偿。同学们对我的讲话报以热烈的掌声。

9号上午,细雨霏霏。同学们饱含热泪,唱着校歌告别母校。三四班走在最后,在庄严肃穆的大成殿前,他们为母校鞠躬辞行。送行的老师、家属、以及街上的商店老板无不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的感情太脆弱,没有出去为学生们送行。有老师给我汇报说,留下的

三一、三二班同学为转移的同学送过了十字街,在深情的校歌声中大家挥手告别,引得街上的群众感叹不已。

九、二高的一半是三高

曾经是二高的西院,如今更名为新安三高,但仍然是二高分出来的领导,二高分出来的老师,二高转移过去的学生,使用的仍是二高的校产。套用一句熟语,那就是“二高的一半是三高”。

按照县里领导的意图,新安高中教育的格局就是既要突出新安一高的窗口地位,又要保持一种竞争机制。一高突出之后,原来和二高的这种竞争机制不复存在,只有新办三高和二高形成竞争格局。要想让双方实力不相上下,也就只有将二高从中分解,一半仍是二高,一半更名三高,实际上就是让二高自身去竞争。

但是,二高和三高的关系绝对不能发展成为原来一高和二高的关系,针锋相对,剑拔弩张,总是充满浓浓的火药味。二高和三高的关系应该是紧密团结共同发展的关系,应该是充满着亲情和友情的关系。在教育教学上,两校肯定也会有竞争,但这种竞争应该是公平的、友好的、和善的,而不是互挖墙脚、尔虞我诈的。也就是说,二高三高的竞争决不能在生源上打仗,而应该在教学水平、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在内部管理上显高低。

但愿二高三高之间能够永远保持一种手足亲情,而不会反目成仇。我祈祷!

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1990年我调入二高时,学校只有14个教学班,800多名学生,70多名教职工。后

来几经发展,东院的最多班数是21个教学班,接受西院后发展到24个教学班,1999年扩大到29个教学班,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高中。是我开创了一校两院的办学格局?是我将二高的办学规模推上了顶峰。正所谓物极必反,又是我将其一分为二,分出去了一个三高,母体又萎缩成1990年时的规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我之谓也。

校分开了,一切都将趋稳定,二高三高都要向着各自的未来发展。在此我谨将这次充满动荡和伤感的过程记录下来,作为对二高这一段历史的祭祀。

(全文完)

1999年11月15日完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