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初中毕业生适应性学业检测语文试题
黄河谣 侯发山
① 月亮湾的北边,不到两公里,便是咱们的母亲河,黄河。
②伊南到月亮湾当第一书记的第一天,村主任老贵就陪他来到了黄河边。伊南发现,黄河的河滩上有好多兜售鹅卵石的村民。那些鹅卵石只有鹅蛋大小,滑溜溜的,有的上面还有天然的图案,花草,动物,世间万物,应有尽有,似像非像,全靠你的想象。这些村民当中,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引起伊南注意的是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大约七八岁,正是上学的年龄,当天还不是周末,怎么也来浪费时光啊?
③伊南正要向老贵打听,那个孩子也发现了他,三步两步跑到他面前,举着手里的一枚石头,喘了几口气,然后朝他叫道:“叔叔,买一个吧。叔叔,买一个吧。”孩子的脖子上挂着一个布,里面装有不少鹅卵石,看样子沉甸甸的,他努力挺着脖子才不至于脖子被压弯。
④老贵厌恶地挥着手:“石头,去,去,去。”
⑤那个叫石头的孩子不理会老贵,继续对我说:“叔叔,我的石头会唱歌。”说着话就把鹅卵石放在嘴边吹起来,还真像那么回事,仔细分辩,能听得出是《黄河谣》:
“杭州的西湖真美, 美得就像天堂的眼泪, 美得叫人心儿醉, 美不过那黄河水…… 流浪的人不停地唱, 唱着我的黄河谣。”
⑥伊南接过鹅卵石一看,原来鹅卵石上有人为凿的孔洞。 ⑦“你凿的?”伊南问石头。
⑧石头点点头,看了一眼远处的老人,说:“他们卖的石头不会唱歌。” ⑨老贵说:“石头这孩子聪明,可惜没用到正经地方。”
⑩伊南把鹅卵石交给石头,转身走了。石头继续跟着,不屈不挠的样子:“叔叔,买一个吗?叔叔,买一个吗?”
⑩伊南问石头:“石头,你卖鹅卵石干吗?” 12“攒钱。○” 13“攒钱干吗?” ○
14如果石头说,他要攒学费上学,伊南会二话不说把他手里的鹅卵石全买下。 ○
15不料想,石头说:○“盖房。
16伊南说:○“然后娶媳妇,然后生孩子,孩子长大再卖鹅卵石,是不是? 17石头两眼放光,使劲点了点头。 ○
18伊南摇摇头,转身走了。 ○
19老贵以为伊南身上没带钱,正要打算掏钱,伊南拦住了老贵。 ○
20石头见状,失望地扑向其他来这里观光的客人。 ○
21走出好远,伊南对老贵说:○“不能这样,如果这样帮助他,他就以为兜售鹅卵石就能赚钱,就会没有了其他梦想。”
22老贵叹口气,没再说话。 ○
23后来,伊南没少往黄河滩上跑,每次去都能遇到石头。他知道伊南不买他的鹅卵石,见了伊南也不说○
话,拿出鹅卵石有模有样地吹起来。嗨,你别说,这小家伙吹得还挺像回事,会吹的曲子也不少,《你家在哪里》,《谁不说咱家乡美》,等等,吹得最好的还数那首《黄河谣》
24这天,伊南把石头叫过来,问他:○“你喜欢唱歌吗?” 25石头点点头,说:○“我都是跟电视学的。” 26“你想不想当明星?” ○
27石头眼里的闪过一丝光亮。 ○
28“我只问你想不想?” ○
29 “想。○”
30伊南说:○“只有好好上学,将来才能唱歌,才能当明星。 31“家里没钱,上不了学。○”石头耷拉着头。
32伊南说:○“只要你愿意上学,我资助你到大学毕业。” 33石头的眼睛又跟通了电似的,亮闪闪的。 ○
34伊南又说:○“不过,你的这些鹅卵石我不要,没有一点用处,真的一点用处都没有。” 35听到这话,石头转身就跑了,把他的鹅卵石分给了那些老人。 ○
36那一刻,伊南觉得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
37此后,老贵问伊南为什么这样做时。○“因为黄河边的石头会唱《黄河谣》”说罢,伊南轻声哼唱起来: “杭州的西湖真美, 美得就像天堂的眼泪, 美得叫人心儿醉, 美不过那黄河水……”
38唱着唱着,伊南的脸颊上淌出了泪。老贵不知道,伊南自小也是个孤儿,是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才上○的大学。
选自《安徽科技报》
15.伊南不买鹅卵石的原因有哪些?(4分) 1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体会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石头见状,失望地扑向其他来这里观光的客人。 ..
(2)结合上下文揣摩第段画线的句子,用第一人称写出“石头”当时的心理活动。(2分)
石头点点头,看了一眼远处的老人,说:“他们卖的石头不会唱歌。”
17.解读文章,可以从它的反复处入手。请参照示例,试从文中找出一组反复的句子,分析其作用。(4分) 11段“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示例:《孔乙》第⑩段“还欠十九个钱呢!”和第○”反复写掌柜的话,交代了掌
柜惦记着孔乙未还账的心理,突出了掌柜的冷漠,侧面表现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18.对于本篇小说主题的理解,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你认为哪一个观点最准确?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5分)
主题一:赞美扎一线、为民想、做实事的基层干部 主题二:教育是脱贫圆梦的关键 主题三:知恩图报,爱意相传
15 4 ①鹅卵石对伊南而言没有用处;②伊南认为买鹅卵石不是帮助石头,反而会让小孩儿没有了梦想;③伊南想资助石头上学。(一点 1 分,两点3 分,三点 4 分)
16 4 (1)“扑向”生动形象地写出石头像寻找猎物一样去寻找自己的顾客的情态,表现出石头对卖鹅卵石挣钱的渴望。
(2)示例:不知道他们听不听得到我说话,最好不要让他们听到我再说他们,我的石头这么厉害,他们的都没有我的好。(“不愿被听到”1 分,“自豪得意”1 分) 17 4 示例:第③段“叔叔,买一个吧。叔叔,买一个吧”和第⑩段 “叔叔,买一个吗?叔叔,买一个吗?”,反复写石头的请求,表现出石头非常渴望卖出鹅卵石,突出石头不屈不挠的形象。(举例 2 分,作用 2 分) 18 5 示例一:我认为主题一最准确。伊南是月亮湾刚刚上任的第一书记,上任第一天就和村主任老贵一起深入到黄河边调研,遇到没有上学的适龄儿童石头后帮助其返回学校实现梦想,体现了像伊南一样的基层干部心系百姓、切实帮助百姓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基层干部的赞美之情。
示例二:我认为主题二最准确。月亮湾刚上任的第一书记伊南在黄河边拒绝购买失学儿童石头的精巧鹅卵石,而选择资助其通过读书去实现当明星的理想,防止失学儿童走向卖石头—盖房—娶媳妇—生孩子—卖石头的恶性贫穷循环,通过教育改变贫困现状,体现了“教育是脱贫圆梦的关键”这一主题。
示例三:我认为主题三最准确。伊南没有买石头的鹅卵石,而选择了资助贫困儿童石头去读书实现自己的梦想,并且承诺资助到石头大学毕业。文章结尾处揭开了谜底:伊南自小也是个孤儿,是得到爱心人士的帮助才上的大学。而这恰恰是伊南受惠于爱心人士,回报于社会的体现,表现出爱意相传的温暖主题。(观点 1 分,分析 4 分)
2021年广东省省韶关市中考三模语文试题
(四)(17分)
线 团
何诚斌
(1)闻老太买了一斤半毛线,将它慢慢地绕成了五个线团。她有三个儿子,都分别成了家,住在本城的不同地方。儿子经常打电话问母亲健康状况,可他们大忙,很少过来陪老人坐一坐,聊-聊。三个媳妇,闻老太更是难得见她们一面. (2)叫你媳妇过来一下。闻老太绕好毛线之后打电话给大儿子。大儿子答应道,好的,我叫小琴下班后就去。可下午大儿子打电话对母亲说,小琴开会没时间,妈,你有什么东西需要洗,就叫小艾过去吧。
(3)闻老太打电话给二儿子,叫你老婆小艾过来一下,我有事交给她。二儿子说,小艾明天要出差,正忙着收拾打理呢,妈,有什么事就叫小莲做一下吧。
(4)你爱人有空吗?让她过来一下。闻老太打电话对小儿说。小儿子笑道,妈,莲刚下班,正在洗澡,有什么事,我现在就过去。闻老太骂道,你过来屁用!狠狠地将电话挂了,然后摇了摇头,说报应啊报应! (5)闻老太这两年身体非常不好,曾几次病危又活过来了,她清楚,自己说不定哪一天就突然走了。她想让儿媳给她织件毛衣,穿着新毛衣走,暖和些,可儿媳们一个个忙,两个月没来过一次了。闻老太有些伤心,对着线团发呆,心想自己要是有个女儿就好了。这时,她突然想起了什么,站起来,缓慢地走到柜橱前,从衣袋里摸出一根铜钥匙,将柜门打开,手颤抖着伸进柜里,摸索着,拿出一扎碎布条。她转过身来,走到床旁,将布条打开,顿时出现了一颗耀眼的祖母绿。闻老太捧起祖母绿,泪水滂沱。这颗祖母绿是她婆婆亲手交给她的,婆婆说,你们这些妯妊,只有你才真心孝敬我,这些年你为我熬药喂汤,接屎倒尿,太辛苦了,这个宝物,是我陪嫁的东西,送给你做个纪念吧……
(6)闻老太将祖母绿搁下,走到餐桌前,从篾筐里拿起一个线团,走回床旁坐下,将线头缠到祖母绿上绕起来,祖母绿被完全遮盖,越绕越大,变成了一个线团。她掂了掂,走过去将它放到了其它线团一块。
(7)第二天清晨,闻老太打电话到小儿子家,小儿子从梦中惊醒,以为老娘出了啥事,紧张地问,妈,怎么了?闻老太叫儿子将电话交给儿媳。儿媳接过电话,喊了一声妈。闻老太说,莲,你给我织件毛衣,好不好?小莲说,妈,我给你买件成品毛衣吧!闻老太声音低沉地说,那就不为难你了。
(8)闻老太接着打电话给二媳妇,说的是同样的话。二媳妇说,我织不来毛衣。在闻老太印象中老二媳妇会织毛衣,曾给她父母织过。闻老太发愣着,半天没放下话筒。那头老二说,妈,小艾哪有时间织毛衣,到时候买件羊毛衫吧……
(9)闻老太最不喜欢的是大儿媳,她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打通了大儿子家的电话,是孙子接的,孙子说,奶奶好,星期天我去看你。闻老太泪水夺眶而出,这时她想还是将祖母绿取出来送给长孙吧,可她马上改变了主意,对孙子说,叫你妈接电话,她听见孙子在喊妈,她听见脚步声,她听见大儿媳问,妈,又怎么了?闻老太说,天快冷了,我要你给我织件毛衣。媳妇说,你不是有线衣吗?闻老太说,我要穿新的。媳妇说,我可以给你织,两三个月织不出来你可别怪我,单位里的事多如牛毛。闻老太说,那就算了……
(10)闻老太每日对着线团发呆。不久,闻老太病了,一病就是多日。儿子给她请了保姆。闻老太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她知道自己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放心不下的是祖母绿。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孙女都来了,屋子里挤满了人。闻老太担心她死后,儿子们胡乱地处理掉那些线团,她指了指床头柜上的篾筐,儿子儿媳们的目光刷地投过去,然后纷纷移开。
(11)这时,大儿子说,看样子老太太没穿上新毛衣,在怨怪我们,小琴,你赶快织吧。小艾说,大嫂,我有空,我来织吧。话音刚落,三媳妇小莲说,还是我来织,我最近比较闲。三个媳妇客气地抢着要给老太太织毛衣,结果落实到了三儿媳小莲的头上,她当天离开的时候,将五个线团塞进了塑料袋里。
(12)在路上,小儿子对老婆说,加紧织哟。小莲答道,我可没心情织那玩意儿,让萍(保姆)去织得了。老公说,也行,放她几天假,在家里专门织。
(13)三天后,闻老太去世了。小莲打电话问保姆,毛衣织好没有。保姆回答还剩下一个线团。小莲说那就不织了,老太太已经去世,穿不上了。保姆问,那怎么办?小莲说,算了,送给你吧。保姆慌忙道,那怎么行呢。第二天,保姆还是将那织好的毛衣和一个线团拿来了。母亲的善后之事做完,小儿子看着未织好的的线衣,不禁哭了起来。小莲一边安慰老公节衰,一边将线团和毛衣揉在一起,然后下楼将它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她心里说,免得他老是睹物思人,想他老娘,死者长已矣,活着的人还要生活。
(选自《参考网》)
15.闻老太的儿子儿媳面对其织毛衣的请求分别有着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归纳。(3分)
16.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6分)
(1)请分析第(5)段末尾使用省略号的好处。(3分) (2) 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第(6)段。(3分)
17.文章第(13)段划线句“将它扔到垃圾桶里去了”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你的理解。(4分)
18.闻老太是一位空巢老人,她没有得到儿女的孝敬而遗憾去世,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请阅读链接材料,谈一谈面对空巢老人现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4分)
链接材料: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近年来,因缺失关爱或得不到子女的赡养,有老人干脆把子女告上法庭。此外,空巢老人去世多日后才被发现的人间悲剧也屡见不鲜。为鼓励子女多尽孝道,多陪父母,唤醒青年人,尤其是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独生一代的孝心,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了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新二十四孝要求子女“教父母学会上网”“经常给父母做饭”“长供父母零花钱”“给父母买保险”等。
15.(3分)【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①小儿子夫妇借故推脱,提议以买成品毛衣代替织毛衣;
②二儿媳妇拒绝为闻老太织毛衣,二儿子为之找借口,提议以羊毛衫代替; ③大儿子一家不情愿的接受任务,但还未开始便借故拖延,闻老太就此作罢。
16.(6分)
(1)闻老太回忆自己侍奉婆婆得到祖母绿的往事(内容,1分),于婆婆的话后用省略号,故意留白,与她现在的遭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1分),写出了闻老太难以言表的苦楚与辛酸。或:对媳妇们的失望。(情感,1分;意思相近即可。)
(2)第○6段运用了动作描写与细节描写。(点出手法1分)作者通过“搁”“走”“拿”“绕”“掂”
等一系列动作;“祖母绿被完全遮盖”,“她掂了掂”等细节描写,描绘了闻老太将祖母绿缠绕在毛线团的画面。(结合文本分析1分)表现了闻老太对祖母绿的珍视与爱护。(作用1分)
17.(4分)
①它指包着祖母绿的那个毛线团(表层意,1分),象征闻老太对亲情的渴望。闻老太希望把祖母绿传递下去。(深层意1分)
②它被丢弃,意味着孝道传承的断裂与亲情的丧失,反映了当代老人的精神孤独与在家庭中的边缘地位。(“孝道传承的断裂”与“亲情的丧失”“现实意义”3个答对1点各1分,此点给分不超过2分)
18.(4分):【围绕“孝敬老人、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孝道传承”等方面,言之有理,即可得满分。】 例:闻老太的悲剧在于孝道传承断裂,她没有得到内心的满足。这启示我们要关注老人的心理需求,延续传统文化。(2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多关心老人,为老人做饭,给老人适当陪伴,不仅要有物质需求的满足,更要有心理需求的满足。(2分)
2021年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初中学业水平模拟语文试题
(三)(16分)
贫困户
郑俊甫
(1)去年年初的时候,单位在扶贫驻点村开展了一项“一对一帮扶”活动。我接到了任务,帮扶对象是一个女孩。
(2)女孩从小父母就不在了,她是跟着姑妈长大的。女孩很懂事,也知道用功,高中毕业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大学,学医。
(3)女孩的扶贫项目很简单,我只需要帮她准备资料,申请扶助资金就可以了。但是领导不这么认为,领导觉得扶贫不单单是物质上的,精神层面的也很重要。于是,我加了女孩的微信。女孩很腼腆,很内向,在我的再三要求下,她才同意每天晚上八点以后,跟我在微信上聊聊一天的学习和生活,兼而发上一条朋友圈,算是给过去的一天画上一个句号。
(4)女孩的朋友圈和她的生活一样,清汤寡水,每次都是两张图,一句话,图片的拍摄地点大都是在教室或者图书馆。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远方和希望。
(5)一开始,我并没有在意。学生嘛,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大家也许都这样吧。久了,又觉得不解,大学的生活难道不是斑斓多彩、摇曳多姿的吗?为什么要把日子过成素描的样子?
(6)那天,我很随意地问了一句:“每天都是这样学习到很晚吗?”她“嗯”一声,又在微信里发出一个摇头的表情包,说:“也不是,有时候……嗯……也跟同学出去玩儿。”
(7)“可我从来没见你在微信里发过。下次跟同学一起出去的时候,也发个朋友圈好吗?”我提醒道。 (8)女孩不吭声儿,半天,才小心地回了一个字:“嗯。”像是躲在街角,怕被人撞见的一只猫咪。 (9)可是一连几天,我还是在朋友圈里见到她清心寡欲、静坐读书的样子。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
(10)我觉得有必要跟她认真谈一谈了,这样压抑的生活,会让一个人的心理出现问题的。于是,我就问了,很郑重很严肃地问了。我问她为什么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哪怕是点点滴滴的快乐,也是生活的调料和颜料啊!
(11)女孩又一次沉吟良久,像是下了很大的决心,说:“我是贫困户,我花的钱都是助学金和扶贫资金,怎么可以在朋友圈晒美食晒旅行?那不是太不懂事了吗?”
(12)原来如此。我觉得自己太大意也太失职了。一对一帮扶了这么长时间,每天自以为很贴心地嘘寒问暖,竟然不知道对面的那个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她的内心背负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
(13)我把女孩的情况向局领导做了汇报。领导是个有点儿文艺情结的中年男人,他叹了口气,说:“多善良的女孩呀!心地善良才会背负这么大的心理包袱,总觉得欠了别人什么。以后要做的,就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顿了一下,领导又盯着我,挥着手强调说:“我说的是打消她的心理负担,不是打消她心底的那份善良。明白吗?”
(14)我点了点头,然后上网淘了两本心理学方面的书,一边临时抱佛脚,一边寻找着突破口。为了改变她的观念,我花了相当大的精力、相当长的时间,跟她聊生活的本质和扶贫的意义。聊到最后,我总结了一句话:“除了个别好吃懒做的寄生虫特质的人,大部分人的贫困都不是自身的错,而让他们和正常人一样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是这个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们有权利站在阳光下笑,站在草地上歌唱,也有权利把笑声和歌声传达给更多的人。”
(15)女孩显然认可了我的观点,慢慢地,她开始在朋友圈分享她的快乐了。她坐在校园的餐厅里,开心地啃着一只鸡腿;她走在那个城市的小巷,用心地拿镜头捕捉着经年的建筑和爬满高墙的青藤;她跟朋友骑着单车,穿行在城市自由的风里;她举着一张电影票,大瞪着一双美丽的写满倾诉欲望的眼睛。
(16)我每次都在下面点赞,顺便听她分享一些快乐背后的故事。那些故事很小,很不起眼儿,但却洒满了阳光,让人在冬日里每每念及,心生温暖。
(17)帮扶任务结束那天,我给她留言说:“生活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方向,把生活过成雨后彩虹的样子。”她很快就回复了,三个字:“谢谢您!”她的话后面,跟着两个可爱的表情,一个是“加油”,一个是“微笑”。
(选文有删改)
13.选文中,“我”在帮扶女孩时,主要做了哪些事?(4分) 14.选文的第(2)段属于什么叙述方式?简析其作用。(4分) 15.赏析下面两个句子,体会其表达效果。(4分)
(1)作为主角的女孩,短发、圆脸,一身非黑即白的运动装,眼睛永远盯着书本,像是书本上藏着她所有的
远方和希望。
(2)困在我的朋友们发布的关于一顿美食、一场电影、一件华服抑或一段诗与远方的旅行的动态中间,她的
朋友圈动态像是闯进鹤群的一只小鸡,格格不入。
16.假如电视台正筹备开拍以下节目:“精准扶贫”、“人物·故事”、“芳华时代”、“青春无悔”,你会向哪个节目组推荐文中的哪个人物?说说推荐的理由。(4分) (三)(16分) 13.(共4分)
①帮女孩准备申请扶助资金的资料。②加女孩微信,了解女孩的学习、生活情况,嘘寒问暖。③学习心理学,帮助女孩打消心理负担。④鼓励女孩坚定方向,快乐生活。 (意思对即可,每一点1分)
14.(共4分)①插叙(1分)②作用:补充交代了女孩的身世,为下文写女孩腼腆、内向,心理负担重做铺垫,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3分)
15.(共4分)
(1)通过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让读者了解女孩的长相、装扮,写出女孩的朴实、简约,表现了她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希冀。(2分)
(2)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女孩朋友圈动态的单调,突出女孩因为是贫困户而心理负担重,为下文写“我”从精神层面帮助女孩真正脱贫做铺垫。(2分)
16.示例一:推荐文中的“我”参加“精准扶贫”节目。因为“我”在扶贫工作中认真负责,用心主动,关心、理解扶贫对象,不断地反思自己,调整工作方法,帮助女孩从生活上和精神上实现了“脱贫”。 示例二:推荐女孩参加“芳华时代”的节目。因为女孩虽然是贫困户,但是不因贫困而放弃,不被命运所研磨,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帮扶下,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自强不息,从生活上和精神上脱贫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芳华”。
(要重点关注学生答案中,推荐人物、选定节目与理由之间的相关度。推荐人物、选定栏目各1分,理由2分,共4分。只推荐人物、选定栏目,没有说明理由不给分。) 2021年广东省初中生毕业学业考试考前最后一卷语文试题
(四)(17分)
那一夜,我见到祁连之光
廖 君
①八月的青海依然水草肥美。我们走过227国道,在门源邂逅成熟后黄艳一片的青稞田野,冰川、雪山已近在眼前,绵羊、牦牛成群,点缀山野,如定格的油画。我们兴奋不已,已忘记这里是超过海拔3800米的高原。
②到祁连县时,赶上当地独特的藏式婚嫁礼仪。好客的藏族朋友给我献了哈达。平素极少喝烈酒的我,闷了一杯青稞酒。一种从未有过的欢畅,不期而至。晚上回到充了氧的酒店房间,一通热水澡,更感觉酣畅淋漓。
③入夜的县城特别安静,我听着自己的咚咚心跳,想睡,却兴奋无比。刚一眯着,又在一种窒息中突然惊醒。房间变得沉闷,发现供氧停止了。叫来服务员,服务员赶忙加急去购买氧气瓶。突然又全县城大停电。楼道里一阵骚动与抱怨,很快又平静下来。我在黑暗中勉强躺下。又过了一小时,发现心脏不正常地加速,呼吸开始困难,突然想起是高原反应。
④已经午夜。服过老乡给的救心丹,双手开始发麻,我大声叫唤伙伴们。恐惧奔袭而来。在摇晃的手机电光中,大家搀扶着我徒步下楼。
⑤在酒店大堂等救护车时,只觉得漆黑的县城阴冷无比。最后还是当地藏族朋友开着越野车先来了。但在漆黑一片的医院,却听到让人绝望的回复:因为停电,无法化验,无法启动心电图机,建议到一百公里外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医院,那里医疗条件好。
⑥坐在医院的椅子上,折腾的事让伙伴们处理,我头脑恍惚,双手发麻,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响彻整个..医院。我开始用意念来控制情绪,舒缓心跳与血压。开始思念家人,紧紧握住求生的信念。
⑦良久,一个白大褂闪到我跟前,掏出指夹式测量仪,问:喝酒了吗?洗热水澡了吧。我老实地点头:请救我,我不能倒在祁连山上。
⑧狭长的急诊室里,依稀的备用灯光中,我终于被抬上抢救台——人生第一次上抢救台。医护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着,我全身被贴满各种传导线管,氧气罩上来了,听觉却开始迷糊。一位戴着口罩的护士不断叫唤我的名字,安抚着我。医生说在争取发电,有电才能化验,有结果才能下药,医患事故太多了,必须这样做。我努力清醒自己,不能睡,一定不能倒在祁连山上。幻觉中,想到我的娘子、我的父母、孩子,泪水来了。
⑨有一种错误只在一念之间,有一种死亡随时擦肩而过,其实死亡离我们真的很近。我们缺少对生命的敬畏与防范意识。信念在挣扎,心脏在折腾……突然,我眼前豁然敞亮,温暖的光照过来。来电了。
⑩急诊室更加忙碌。各种仪表开始运作,滴滴作响。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直视着无影灯,_____着这带来希望的“祁连之光”,不敢闭眼,怕醒不来。
⑪终于输液、下药,应该已是在入院一个多小时后。 ⑫明哥一直守护着我,不离不弃。
⑬约摸凌晨四点,值班医生来了,平静的表情让我安稳。他说:“危险过了。高原常识要注意啊。”一直呼唤我的名字的“口罩女子”是乌兰医生,此时她已摘下口罩,黝黑的脸蛋,笑容灿烂如高原之花。
⑭天亮了。查岗的医院主任来了。我向着列队的藏族医护人员双掌合十,一句“扎西德勒”,道不尽对高原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珍惜。
⑮此时外面阳光特别耀白,祁连县城也如此灿美。我真正用生命体验了一次高原之旅,一生回味。
(选自《羊城晚报》)
【备注】:“祁连”系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 15.根据全文,按要求填写下列表格。(4分) 情节发展 (1)________ 停电了,我出现严我被抬上手术(4)________ 重的高原反应。 台进行抢救 我的心情 兴奋 (2)________ (3)________ 安稳 16.文章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体会下面语句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我头脑恍惚,双手发麻,只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响彻整个医院。 ..(2)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用一个词语补充“我”此处的心理,并说明理由。(2分)
我从未如此近距离地直视着无影灯,_________着这带来希望的“祁连之光”,不敢闭眼,怕醒不来。 18.某文学刊物《文坛》设有“人间真情”“山水游踪”“人生感悟”“古今论坛”等栏目。你会向哪个栏目推荐本文?请分别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说明理由。(5分)
15 4 (1)“我”邂逅高原美景和参加藏族婚礼。(2)恐惧
(3)坚持 (4)来电了,“我”被抢救回来。(1点1分,言之有理即可)
16 4 ①写了“我”因为参加藏族朋友婚礼而兴奋地喝了酒,后来又洗了一场痛快的热水澡②以此交代
了“我”出现高原反应的原因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抢救做铺垫④并与下文医生询问“我”“喝酒了吗?洗澡了吗”相照应。
17 4 (1)“响彻”是指声音很响,且到处都是的意思。(1分)写出了“我”心跳的剧烈快速,也表现了“我”
内心的紧张和恐惧。(1分) 厮守、盼望等词语;(1分)这里写出“我”把灯光当成了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表现“我”的求生意识的强烈。所以填写厮守。(1分)(不写理由无分)
18 5 人间真情;(1分)选材:本文写来电后,手术室中手术灯的光让“我”有了抢救的希望;天亮了,
“我”见到了屋外特别耀眼的阳光。而这特别耀眼的阳光来自在“我”被抢救过程中,“我”的朋友(明哥)对“我”的照顾和陪伴。乌兰医生对“我”精心的治疗,就像光一样给“我”温暖。(2分)主题:这次抢救的过程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心灵,让“我”明白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们应该珍惜善待我们的生命的道理。(2分)(不写理由无分)
2021年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中考模拟语文试题
(三)(17分)
认路 闻捷
①年底了,办公室的小牛得了市“扶贫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一下子在局里出了名。别看小伙子平时寡言少语,不怎么引人注意,可登在报纸上的先进事迹,还真让人刮目相看。两年时间里他扑下身子,有空就往联系点跑,克服了不少困难,鼓励村里人开展肉鸽养殖,成立了合作社。不但他自己定点联系的贫困户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增收致富。 .......②两年前,小牛刚分到局里工作的时候,给周围熟悉的同事印象最深的是,他方向感极差,不怎么认路,没有导航根本就出不了门。局里的帮扶联系点是小寨村,党员要和贫困户帮一结对,大学时候就入党的小牛也不例外,结对联系老刘家。老刘家三口人,孩子上学,妻子体弱多病,几亩地的微薄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花销。按要求,帮扶工作队员每季度至少走访帮扶对象一次,还要保持经常性沟通联系。大家当时还调侃小牛:“小寨村穷乡僻壤的,你这路痴到那里,可千万别把自己整丢了。”
③时值年终岁尾,局长到小寨村进行脱贫攻坚及帮扶工作调研。一行人一早就从局里发了。室外温度很低,车里人又多,中巴车的玻璃上很快凝结了一层雾气,根本看不到四周景物,司机打开前面的暖风空调,直接吹向挡风玻璃,也只够勉强保证开车视野。
④有领导在,一时又没有合适的话题,乘车人有点儿昏昏欲睡。“师傅,前面该右拐了,走右前方的那条路。”在一个五岔路口,小牛提醒了司机一句。“可以啊,小牛,会认路啦,有进步。”小牛的直接上司、办公室主任向小牛竖起了大拇指。
⑤“多走几次,好像自然而然就记住啦。这个路口特别容易走错,再绕回来很费事。” ⑥“是不是也和你给村里选的养殖品种有关系啊?鸽子可是能认路哦。”车里有人打趣道。
⑦“师傅,过了右边的大柳树,前面见路口左转,走二百米左右就到村委会了。”过了会儿,小牛又在提醒司机。前面闭目养神的局长转过头来:“小牛莫非有透视眼啊,你怎么知道走到哪里啦?”
⑧“是啊,车窗玻璃白茫茫的,什么也看不见。”大家都很好奇。
⑨小牛直了直身子:“我是感觉出来的。刚才有一处大点儿的颠簸,那是前年铺自来水管,路没有弄平整,应该是刚进村;另外又有五处小颠簸,是去年修补过的柏油路面,相隔在十米和几十米不等。按现在的车速和时间间隔推算下来,我们差不多到了村中心的位置大柳树旁边就是我联系的老刘家,平常没事呢,我也爱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转转看看,这段路比较熟悉,闭眼都能判断出来。”
⑩局长在车内环顾一圈,缓缓地说道:“同志们,得向小牛同志学习啊!能通过车辆的几个颠簸,就知道到哪里了,可见对路况的了解。小牛不但是自己认路,也是在教我们认路啊!” ....
⑪一时间,车里寂静下来,大家都陷入了沉思。
(选自《百花园》2020年第10期)
15.小牛让局长刮目相看的原因有哪些?(4分)
16.联系上下文,分析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到的作用。(4分) 17.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4分)
(1)同桌晓梅觉得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用得很好,但说不出理由来,请帮她分析分析。(2分)
不但他自己定点联系的贫困户提前一年完成脱贫目标,还带动了一大批农户增收致富。 .......(2)同桌晓梅不明白画线句子中两个“认路”的意思,请你解释给她听。(2分)
小牛不但是自己认路,也是在教我们认路啊! ....
18.作者把这篇小说投稿给一家文学杂志时,一位资深编辑建议作者把第⑪段改为如下结尾。作者在朋友圈里就是否改动征求读者的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5分)
小牛连忙说:“您过奖了!我只是笨鸟多飞而已。”
局长连连点头,语重心长地说道:“同志们,怎么样?小牛的‘先进个人’货真价实吧?他的起点不是最高的,但扶贫成绩是最好的!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明年大家发扬小牛主动认路的精神,一起努力,让我们局成为‘先进单位’!”
一时间,车里响起来热烈的掌声——为“先进个人”小牛,为“先进单位”…… 15.①扶贫工作成效优异;②扶贫工作态度积极主动。
解析:小牛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的扶贫工作成绩突出,且工作态度勤恳,以勤补拙,这两点是让局长刮目相看之处。
评分标准: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意思相近即可。本题共4分,工作成效2分,工作态度2分。
16.内容上:运用插叙,交代了小牛方向感差的弱点和扶贫任务的艰巨,与他的扶贫工作成绩形成鲜明对照,
突出他在扶贫工作中以勤补拙的态度。(2分)结构上:既承接上文扶贫结果,又为下文扶贫工作的努力、对扶贫地点的熟悉程度等内容埋下伏笔,使文章结构严谨,情节发展自然合理。(2分)
解析:第②段属于插叙的文字,且位于文章的中间近开头部分。一般应从内容上弄清楚其“写了什么”,此段主要写小牛的弱点和扶贫任务的艰难;再从上下文结构方面阐述其“有什么作用”,此段不仅承上,还能与后文扶贫工作的成绩和努力形成对照。
评分标准:本题共4分,内容上的作用2分,结构上的作用2分。
17.(1)“提前一年”强调时间短,“一大批”强调帮扶的农户多,(1分)这两个词从不同角度突出了小牛扶贫工作成效显著。(1分)
(2)第一个“认路”指准确辨认去扶贫对象家的路线;(1分)第二个“认路”指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的正确做法。(1分)
解析:第(1)题应抓住句子中关键词语的含义,分析其在强调工作成绩方面的作用。第(2)题应结合上下文分析“认路”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评分标准:第(1)题分析词语的含义1分,词语的作用1分,共2分。 第(2)题两处“认路”的含义各1分,共2分。
18.示例一:不同意改动。(1分)因为原文结尾以局长意味深长的话在篇末点题,(1分)歌颂了迎难而上、主动积极的扶贫干部的优良作风;(1分)“大家都陷入了沉思”给读者充分的思维空间,有言尽而意无穷的效果。(1分)改后使小牛多了谦虚的性格特点,与上文的情节不相符,让读者感到突兀。(1分)
示例二:同意改动。(1分)因为改后小牛因谦虚的性格特点而使人物形象更丰满;(1分)局长“主动认路”的话点题,他对小牛的肯定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局长呼吁大家齐心协力争创“先进单位”,符合人物身份,结尾也增强了感染力。(1分)
解析:此题重在训练学生自圆其说、言之成理的能力。若倾向于原结尾,应从该结尾耐人寻味、局长话里有话、结尾与标题的关系等角度思考;若倾向于更换结尾,则要从人物形象的刻画、局长说话的意图、文章结构的严谨性等角度思考。
评分标准:观点1分。理由4分。只有观点没有理由不得分。 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1
(四)(16分)
遥寄一篮雪花
刘彦林
①“家乡下雪了吗?”刚过小雪节气,远在长沙上学的女儿就开始询问。我知道,位于岳麓山下校园里的女儿,又想念北方的家了。女儿的这种询问,是从三年前她到达南方一隅的那个冬天开始的。
②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上苍给大西北的馈赠。每临冬季万木萧瑟、花草枯萎时节,总会有一场场的雪从浩渺遥远的天空飘洒而下,轻盈而曼妙,纯洁而素雅,把冷峭和灰暗的北国变成粉妆玉砌的世界。作为北方人,怎能没有对雪情有独钟的爱怜和痴迷呢?
③每一朵雪花绽放,每一次瑞雪莅临,都是北方人的节日。这时女孩子往往喜欢抓一把干净的雪,让目光读取最纯粹的心语,让味蕾领略冰凉的滋味,让脸颊触碰清爽的洁白,从不同的角度领略雪花的美。男孩子的方式要粗犷得多,要么从团雪球和打雪仗的豪情中消除烦愁,要么从堆雪人和踩车辙的行为中彰显创意,要么从滑雪橇和滑冰的刺激中拾撷被课堂抑制了的天真。啊,雪的美已经根植于每个北方人的血液和灵魂中了。女儿在成长历程中,自然也感受了北国之雪的美,她怎能不惦记家乡的雪呢?
④在秋雁南归鸣声声声入耳的日子里,北方大地上的草木把光鲜亮丽的衣装珍藏起来,穿上以枯黄为底红叶点染的长衫。而“露从今夜白”,是北国进入冬天的序曲。入冬后,从北方吹来的风开始孕育雪的赛事。
而地处水乡的江南,草木还是那样葳蕤丰茂,花儿依然毫无顾忌地绽放和溢香。即使是北方的河流封冻、山色萧然和寒风凛冽,南方依然保持着不变的娇美与秀色。女儿不止一次地诉说过,本想着在校园会有雪花飞舞的情景出现,但最终只能让雪花怒放在怀念里。第一个冬天过去,她没有在南方的校园里等到所期盼的雪——一场久盼不至的雪,让她的思念更加浓郁。第二个冬天还是在她的等待中,一个满心以为可以圆满的夙愿熔铸成了一个巨大的问号——雪啊,你什么时候会在长沙的校园里出现呢? ⑤随着等待雪花开放的心愿一次次落空,她只好一次次地对家乡的雪寄托更多的思念。我能做的,就是在每一次家乡下雪时,从不同的角度拍摄许多雪景照片发给女儿,女儿会从那些照片中想象出雪花纷纷扬扬的情景,也会从她的记忆中辨认出照片中是哪个地方的雪景。去年,妻子知晓女儿对雪的深情,时不时地会把下雪的视频发给女儿。女儿看到后,回复的总是惊叹和羡慕的表情。家乡下雪了,她的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⑥今年进入冬季后,女儿又开始询问;“爸爸,家乡的第一场雪下了吗?”过了不久,又会旧话重提。我的回答没能如她所愿。在没有下雪的日子里,唯有等待。 ⑦尽管网络的快速发展,让距离上的万水千山变成了近在咫尺的风景。看看网络,不就可以弥补看不到雪花的失落了吗?可是,网络上的雪再美,毕竟不是女儿等待的雪——没有家乡的元素,没有亲情的味道,没有心愿的蕴藏,那根本不是女儿所需要的雪。对一场雪的渴望几乎穿越了漫长的冬天。小寒前一天,天气骤冷,先是有兰州下雪的消息,后是看到邻县下雪的照片,连北边的小镇都有雪花飞舞,但小城还是一切照旧,让人怀疑雪在半路走丢了。一整天,我的心情很灰暗:没有雪,怎么给女儿惊喜呢? ⑧第二天起床,却看到窗外被雪覆盖的景象——终于下雪了!“还不快去给女儿拍一些雪景的照片和视频?”妻子提醒我。我赶忙走出屋子。我要把家乡下雪的消息快一点告诉女儿,让她在欣赏一幅幅家乡雪景的过程中抚平对家乡的思念。金徽大道边的竹林和树丛,吴山的古城墙和吴玠墓前的苍松翠柏,州主山栖凤阁的飞檐翘角和梅园的奇石,泰湖公园的湖心亭等处,都是女儿熟悉的地方,这里的雪景自然不可或缺。我把这种方式当作对女儿的爱,而女儿看到一幅幅家乡雪景照片时的一声“哇”,就是对我最好的嘉奖! ⑨我一直在想,要是给女儿寄一篮雪花,那才是让人兴奋不已的事。物流发达的今天,还没有人开展快递雪花的业务。那么,就让我幻化成白鸽,用翠竹编制的竹篮盛载一篮北国之雪,赶在黎明前送达遥远的长沙,让女儿尽情地享受与雪花亲密接触的欢乐!我更喜欢听女儿看到一篮来自家乡的雪花出现在眼前的那声惊呼,因为那一篮雪花有亲情味道,更有家乡泥土的清芬! (文章有删改) 15. 请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女儿的角度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 时间 主要内容 读大学前 刚读大学的那两年 去年 今年入冬 ① ② ③ ④ 16. 第③段为什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女孩子和男孩子在雪中的场景?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17. 根据括号内的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北方大地上的草木把光鲜亮丽的衣装珍藏起来,穿上以枯黄为底红叶点染的长衫。(从修辞的角度) (2)一整天,我的心情很灰暗:没有雪,怎么给女儿惊喜呢?(从描写的角度) 18.本文以“遥寄一篮雪花”为标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15 4 ①女儿因南方下雪的心愿一次次落空而更思念家乡的雪;②女儿多次询问“我”家乡是否下雪并为“我”拍去的家乡雪景的照片而惊呼。(意思对即可。一点2分,共4分)
16 4 ①解释了开头女儿惦记家乡的雪的原因;②为下文写女儿对雪的怀念、等待以及“我”为女儿
拍雪景做铺垫;③突出孩子们对雪情有独钟的爱怜和痴迷;④强调雪的美已经根植于每个北方人的血液和灵魂中。(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17 4 (1)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北方大地的草木由鲜亮的绿色变为红黄相间的颜色当作换
衣服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草木由绿变黄,北方由夏到秋的景象。(2分)
(2)示例: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对“我”内心的描写,一方面表现出“我”因雪未到来而内心失落,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我”对女儿细膩的爱,希望早点下雪给女儿惊喜的心理。(2分)
18 4 ①“雪花”是文章的线索,用“雪花”串联故事,使文章浑然一体;②“雪花”是亲情的象征,
也是家的象征;③“遥寄”一词凸显父母和女儿之间的距离之远,暗示文章的主旨:父亲对女儿的思念和关爱;④标题富有诗意,既制造悬念,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意思对即可。一点1分,共4分)
2021年广东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2
(四) (16分) 父亲的教育 王又锋
①做了一辈子小学教师的父亲,在我的再三邀请下,终于答应从河南老家来到广州与我们长住。不承想,没待几天,他对我们是越发地看不惯。
②吃饭时,他直摇头:“不好好吃饭,看啥手机?没个正形!”散步时,他直叹气:“走路不看路,就知道看手机,没个正形!”闲谈时,他直怒目:“还能不能好好说说话?一个个不住地看手机。都这么忙啊,没个正形!”
③我上小学的儿子回到家,一门心思玩手机,非得等到你喊破嗓子,他才极不情愿地挪到餐桌旁。父亲虽然极宠爱这个孙子,但总是压制不住内心的气愤和心疼:“小小年纪就成四眼仔,看看你爷爷,七十了,眼不花,耳不聋。”
④有一次,电视上播了条新闻,说某省某市一母亲,带小孩去游泳,只顾看手机,没留意一旁五岁的儿子溺水身亡,别人都大呼小叫,她还不知发生了什么。父亲桌子一拍:“鬼迷心窍啊,多惨,你们都警醒点!”..我们当时挺受触动,觉得真不该这么多地看手机。可是,第二天,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⑤一天晚饭后,父亲向我招手。原来,他是要问微信字体怎么调大些,太小了看着不舒服。我一脸的惊奇:“老爸,你不是天天吵着不让我们看手机吗?怎么也……”父亲爽朗一笑:“过犹不及,懂吗?你们是太过,但我不能不及,否则不就和你们犯同样的错误了吗?”
⑥我设置了字号,拉他进了老乡群和家族群。父亲见我一脸的得意,继续解释:“我没有不让你们看手机。凡事有度,不能没有正形,走路就走路,吃饭就吃饭。”我打趣道:“老爸,别嘴硬,你就老实地投降吧!”父亲脸一拉:“我就是想看看上面到底有啥好的,让你们天天一个个都抱着手机,又是点赞又是送花的!” ..⑦你还别说,父亲有了微信,真的做到了和我们不一样,人家确实保持了正形——走路是走路,吃饭是吃饭,聊天是聊天。我心里暗自佩服。
⑧不过,随着时间的流淌,父亲慢慢也变了。比如他吃饭的速度快了,饭后遛弯的爱好淡了,和我们聊天的话题也多了、新了。约人下象棋也不打电话,改成对着微信喊了。父亲对我们和善了许多,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生气了。
⑨又一天晚饭时,父亲满脸的兴奋,一聊才知道,他和他的发小们建了个微信群,许多多年不见的人,又联系上了。在群里,可以随时联系,还能听到声音,看到照片甚至是视频。“微信真不孬,天南海北一下子又都聚在了一起!”
⑩一个月后的一天下午,我正在开会,手机铃声响了。出了会议室接听,是小区保安打来的,说我父亲摔倒了,已经帮忙打了120。好端端的,怎么会摔倒呢?不会有什么大碍吧?我满心担忧地赶到医院,父亲正在接受急诊。半个小时后,他的一条胳膊包裹得像粽子似的。父亲见了我,满脸的羞涩和无奈,许久没说话。我一连关切地问了几句,他突然挤出笑容:“没事,马有失蹄,小意外而已。我身体好着呢,你放心啦!”
⑩从医院回来,父亲不知怎的,又开始时不时板起脸孔教育我们:“ 。”
(选自《小小说出版》2018年第1期)
15.根据原文内容,填写以下表格。(4分) 场景 父亲对
“我”和儿子总看手机 ① 父亲初接触微信 好奇 父亲通过微信和老朋友联系 ② 父亲摔倒后 谨慎 手机的态度 16.简析第⑧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4分) 17.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父亲桌子一拍:“鬼迷心窍啊,多惨,你们都警醒点!” ..(2)父亲脸一拉:“我就是想看看上面到底有啥好的……” ..
18.请在横线上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作为结尾,并说说理由?(4分)
15 4 ①反感(或反对、愤怒、不支持) ②兴奋(或喜爱) 16 4 内容:交代了父亲对手机的态度正在变好。(2分)
17 4 18 4
结构:承上启下,承接前文父亲对手机的抗拒态度,又为下文中父亲对微信的喜爱作铺垫。
(2分)
(1)“一拍”描写了父亲听到新闻后的动作(1分),表现了他对沉迷看手机而导致灾难
的愤慨。(1分)
2)“一拉”描写了父亲被“我”调侃后的神情(1分),表现了他对被“我”误会及调侃
后的不愉快。(1分)
示例:做啥事都要有个正形,别老是看手机。(2分)理由:①使父亲形象更加丰满:对
自己也沉迷看手机的反省,反映出他对新科技由排斥到喜爱这一转变,突出了父亲关心儿孙的形象;②照应开头,“父亲的教育”作为文章的线索贯串于小说首尾,使结构更加完美。(言之有理即可,2分)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