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 (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罔: 殆: 4、翻译下列句子。
(1)温故而知新: 。
(2)不耻下问: 。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5、按要求从选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各一句)
(1)关于学习态度: 。 (2)关于学习方法: 。 (3)关于孔子自谦: 。6、用课文原句回答:
(1)作者阐述学和思辩正关系的句子是哪句?
答: 。
(2)作者说明孔文子称“文”的原因是什么?
答: 。
7、课文中有些话已凝结为成语,试着写出你印象最深的两三个成语。
答: 。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选文第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
9、解释下列词语
(1)舍 (2)戏 (3)委 (4)引 (5)顾 10、翻译:友人惭,下车引之。 。
1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君 与 家 君 期 日 中,日 中 不 至,则 是 无 信
12、你如何看待“友人”的言行? 答: 。
13、元方这个小孩有哪些特点?请概括。 答: 。
14、文中哪些语句体现出元方虽小,却很明白事理?
15、也有人说元方过分了,因为“友人”已经知道错了,并且“下车引之”,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了,“入门不顾”是不对的。你说呢?
答: 。
16、文中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
17、“拉钩上吊,一百年不回头”,你还记得这句童谣吗?多年来,你可能曾为了自己而失信,也可能曾为了守信而付出代价。那么这则故事,带给你的又将是何种信念呢?为什么?
答: 。
(三)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个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
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8、下面句中加点词与“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中“之”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歆辄难之 B、 默而识之 C、不能称前时之闻 D、友人惭,下车引之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俱乘船避难( ) ②幸尚宽( )
③纳其自托( ) ④遂携拯如初( )
20、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辄: 携: 21、翻译句子。
①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王朗让那人搭船的原因是什么?后来,为什么又要抛弃携带的那个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②华歆认为不应该抛弃那人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23、分析故事经过,说说华歆与王朗的做法有什么不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24、你从本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
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5、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26、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就: ②称: 27、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任选一句)。
(1)余闻之也久 。
(2)从先人还家 。
28、同邑人“宾客其父”的目的是什么?仲永的父亲为什么要“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答: 。
29、题目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方仲永哪些方面堪“伤”?
答: 。
30、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
答: 。
31、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
答: 。
答案:(一)1、略
2、(1)怨恨 (2)为什么(3)记住(4)教导(5)愉快(6)满
足
3、wǎng dài4、略5、略
6、(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7、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等(二)8、概括故事发生的起因9、略10、略
11、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12、友人与人相约却迟到,这是对人的不尊重;又用“非人哉”来骂陈太丘,这些都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13、聪明伶俐,思维敏捷
1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15、略
16、言之有理即可17、略
(三)18、C
19、①一起,都;② 幸而,恰巧;③ 接纳,接受;④ 救助20、zhé xié
21、① (途中)有一个人想要搭船,华歆感到很为难;②先前之所以犹豫不决,正因为考虑到这种情况了。
22、① “幸尚宽”;“贼追之”②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23、王朗做事只看眼前;华歆做事考虑周密,守信用。24、一个人要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四)25、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6、就:完成这里是写好。 称:相当,符合27、略
28、第一问对仲永的才能感到惊奇;第二问认为这样有利可图
29、伤:哀伤 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仲永被邑人捧杀,终“泯然众人”;
30、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31、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