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年中考语文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试题(含解析)

2020-04-23 来源:独旅网
专题14 文言文阅读(课外)

☞解读考点

知 识 点 文言文内容理解,学生能理解浅近的文言文 文言文 文言知识积累。注意重点词语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 ☞2年中考 [2015年题组]

一、(2015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名师点晴 学生能够用原文理解内容同时也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 重点掌握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准确、完整、生动地翻译文句,培养学生课内向课外的迁移能力

1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案】

5.(1)有人(2)栖息(3)这(4)离开(4分) 6.B (3分)

7.(1)惠子在魏国(梁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畅快(的时候),(平原君)

站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2分)

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分)(2)庄子运用巧妙的比喻(讲故事的方法),如

把自己比作“鹓鹐”(把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绿比作“腐鼠”),生动形象地表明了自己的志趣;而鲁仲连则把帮助别人后接受封赏的行为和商人做生意进行对比,强调自己的志趣。(3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6.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

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B项中“国”都是“国都”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

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相”和“寿”两字都是名词做动词,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阅读两文,梳理文字,读懂内容,根据文中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两人的志趣。第一题,庄子用

借写南方鸟“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而鲁连仲不受平原君的“千金”,从这来看两人的志趣是相同的,即都是淡泊名利。第二题,根据两文的内容可看出,庄子以““鹓鹐”自比,是比喻说理,鲁连仲把自己与商人比较,说明自己的不同,是对比说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2015届广东中考)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2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3分) 【答案】 9.A

10.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用了1—3条“/”,

每对1处给1分。)

11.(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

而胜,“攻原”得卫(1分)。(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

惯判断停顿,比如“主谓”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根据句意即可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3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三、(2015届湖北天门中考)文言文阅读。(10分)

教 子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①,不教不知也。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②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③。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④,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⑤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⑥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⑦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⑧! (选自《颜氏家训·教子》)

【注释】①中庸之人:中等智力的人,普通人。 ②节:约束,限制。 ③匮:柜子。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柜”。 ④稚:儿童。 ⑤笞(chī):用竹杖、荆条打。 ⑥恣:放纵。 ⑦诃:同“呵”。怒斥、喝斥。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下愚虽教无益(好处) 邑人奇之(认为……奇特) ..B.师保固明(本来) 处处志..之(做记号) C.宜诫翻奖(反而) 互相轩邈(高大) ...D.导习之矣(引导) 动心忍性(使……坚韧) ..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河曲智叟无以应 ..B.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 义不杀少而杀众 ..C.骄慢已习,方复制之 吾妻之美我者 ..D.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

A.本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对于一般人,不早教育就不会明白事理。

B.作者主张对孩子的教育应及早进行,即使没条件胎教,也要在“识人颜色,知人喜怒”时,“便加

教诲”,而不能等问题出来才教育。

C.作者认为赞誉孩子会给孩子带来灾祸,“笞罚”是唯一的好方法。

D.本文针对当时在教育子女方面存在的一些误区,说明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方法。处处从孩子发展的

4

角度出发,言辞恳切,极其感人。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2分) (2)诚哉斯语!(2分) 【答案】 7.C(2分) 8.B(2分) 9.C(2分)

10.(1)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玉器,丝织品等,我从不敢虚报数目,一定用诚实之心对神说实话。(2分)(2)这话确实有道理!(2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了解文中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文言常用虚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B句中“而”表示转连,译作“却”。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梳理文字,找到相关的信息点,比较判断正误。C项的分析是错误的,根据文中“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一句可知,作者是不赞成“体罚”的,认为体罚“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即对孩子成长不利。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四、(2015届湖北孝感中考)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

5

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告子下》)

[乙]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吾有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方..其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矣!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则专宠伶官,沉溺声色,朝.政皆废。终至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不知所归,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注:①晋王:即李克用,因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有功封为晋王。后面“庄宗”为其子,称帝后沉溺声色,终被伶官叛乱所杀。②从事:一般属官。③少牢:古代祭祀用牲畜,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④仇雠(chóu):仇敌。

10.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必先苦其心志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沉溺声色 ..C.及凯旋而纳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D.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终至一夫夜呼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甲文中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乙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表意有异曲同

工之妙,都表明了忧患意识对国家或个人的重要性。

B.乙文中庄宗起初牢记父亲的遗志,在打仗前,会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父亲赐给的箭,用它去射死三

个敌人。

C.甲文中列举的舜等六位贤士都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D.乙文中“可谓壮矣”“何其衰也”分别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盛和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兴与亡、盛

与衰的前后对照极为强烈,发人深省。

13.联系学习或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什么启发。(3分) 【答案】

6

10.C

11.①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2分)②忧愁劳苦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

可能使人丧失性命。(2分) 12.B

13.答案略。(3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

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注意结合注释翻译“衡”,梗塞,不顺;“作”,有所作为;“忧劳”,忧愁而劳苦;“逸豫”,安逸享乐。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

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B项“用它去射死三个敌人。”错误。 【考点定位】

13.试题分析:围绕“忧患意识”“胜不骄败不馁”“磨练意志”等任意一点来谈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五、(2015届湖北武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题目。

梁尝有疑狱,群臣半以为当罪,半以为无罪,虽梁王亦疑。梁王曰:“陶之朱公以布衣富侔国,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问曰:“梁有疑狱,狱吏半以为当罪,半以为不当罪,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朱公曰:“臣,鄙民也,不知当狱。虽然,臣之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径相如也,其泽相如也,然其价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王曰:“径与色泽相如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何也?”朱公曰:“侧而视之,一者厚倍,是以千金。”梁王曰:“善,故狱疑则从去,赏疑则从与。”梁国大悦。

由此观之,墙薄则亟坏,缯薄则亟裂,器薄则亟毁,酒薄则亟酸。夫薄而可以旷日持久者,殆未有也。故有国富民施政教者,宜厚之而可耳。(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陶之朱公:即范蠡(lí),相传他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之后,隐居陶山,改名朱公。②侔(móu):等同。③缯(zēng):丝织品的总称。 8.对下列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梁尝有疑狱 狱:案件 .B.臣,鄙民也 鄙:浅陋 .C.不知当狱 当:应当 .D.殆未有也 殆:恐怕 .

7

9.对下面加点字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家有二白璧 ②侧而视之 ..③其径相如也 ④然其价一者千金 ..A.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不同 B.①②用法相同,③④用法相同 C.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不同 D.①②用法不同,③④用法相同 10.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梁王认为陶朱公能依靠做布衣生意而富可敌国,一定有超人的智慧。 B.陶朱公回答梁王询问时,拿一薄一厚两块玉璧作比,暗示梁王治狱要宽厚。 C.梁王听从陶朱公的建议,推行仁政,厚上国人,举国上下欢欣鼓舞。 D.作者姐梁王与陶朱公讨论“疑狱”一事意在说明“物薄易坏”的道理。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虽寡人亦疑,吾子决是,奈何? 【答案】 8.C 9.D 10.B

11.即使是我也迟疑难决,先生您来判断一下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4分。“虽”、“决”、“是”各

一分,句意通顺1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试题分析:考察常用实虚词“之”与“其”的用法,解题思路同上,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

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①为助词“的”,②为代词,代“白璧”,③为代词“它们的”,④为代词“它们的”,故答案为D。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句子,依据文章内容进行解答。A项的“布衣”是指陶朱

公凭借布衣(百姓)的身份,并不是说做布衣生意。C项,陶朱公并没有直接给梁王建议,只是以白璧为喻,委婉地告诉梁王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厚德治国。文章并没有提到梁王推行仁政,厚赏国人。D项,两人讨论“狱讼”一事,意在说明“有国畜民施政者,宜厚之而可耳”。 【考点定位】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11.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

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虽、决、是,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14年题组]

一、【2014年中考湖北省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卷】文言文阅读(10分)

崔昭行贿事 李肇

裴佶尝话:少时姑父为朝官,有雅望。佶至宅看其姑,会其朝退,深叹曰:“崔昭何人,众口称美,此必行贿者也。如此安得不乱?”言未竟,阍者报寿州崔使君候谒。姑父怒呵阍者,将鞭之。良久,束带强出。须臾,命茶甚急,又命酒馔,又令秣马饭仆。姑曰:“前何倨而后何恭也?”及入门,有得色,揖佶曰:“且憩学院中。”佶未下阶,出怀中一纸,乃昭赠官絁千匹。(选自《唐国史补》)

【注释】①裴佶(jí):人名。②常:通“尝”,曾经。③阍(hūn)者:看门人。④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⑤秣(mò):喂牲口。⑥絁(shī):粗绸子。 8.下列加点文言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会其朝退(适逢,正赶上) .B.如此安.得不乱(怎么) C.束带强出(勉强) .【答案】C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窥谷忘反(通“返”) .皆朝于齐(朝廷)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 .

D.又令秣马、饭仆(用饭招待)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佶至宅看其姑 .B.将鞭之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公将鼓之 .面山而居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C.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D.乃昭赠官絁千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中的提示,“意义”指字词的含义,“用法”词的变用,哪一点“相同”都可以。了

解文言常用字词多个义项,根据语境判断,进行比较。A项两句中的“其”皆为代词“他”。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9

A.文中崔昭是一个靠行贿博得“众口称美”的朝廷官员。

B.裴佶姑父“呵阍者”“良久,束带强出”,表明他是一个素有雅望、为官清廉的人。 C.这则小故事揭露了封建官场的腐朽与黑暗。

D.文章塑造崔昭这一人物形象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疏通文字,了解内容,根据各项表述的要点与短文内容一一比照,判断正误。B的分析错误,根

据“乃昭赠官絁⑥千匹”这一句话以衣裴佶姑父的言行来看,裴佶姑父是一个表里不一虚伪的人,并非为官清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2分) (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知经叩问。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分)

【答案】(1)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的,是醉翁亭。(2分;句式把握

准确1分,表达通畅1分)(2) 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2分;“趋”“叩问”翻译准确1分,表达通畅1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2014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5~18题。(共11分)

(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节选自《出师表》)

(二)魏郑公①谏止唐太宗封禅②,日:“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

10

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③。

(节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魏郑公:魏征。②封禅: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的典礼。③夺:使之改变。不能夺,无言反驳。

15.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以光先帝遗德 A.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引喻失义 B.喻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亲贤臣,远小人 C.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D.悉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答案】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4分)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答案】(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译对大意,1分;“秋\"译对1分。共2分)(2)

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译对大意,1分;“隆”译对1分。共2分)(共4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的翻译,句中的“此、诚、秋、愿、亲、信、则、隆”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做翻译题,

要注意几点规律:1.字字落实,直译为主;2.注意词类活用、特殊句式;3.注意句子整体连贯。在翻译句子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对译。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根据语境,做到文通字顺。因此,此题可以翻译为:(1)这确实是万分危急、生死存亡的时刻 (2)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

11

那么汉室的兴盛,就指日可待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最重要?为什么?(3分) 【答案】亲贤臣远小人,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的能力。做这类题型,方法是考生必须仔细阅读原文,找出

原文能够回答的话,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来分析归纳,考生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原文回答。语段(一)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亲贤臣远小人”最重要,因为只有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做到广开言路,才能赏罚分明。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同样是劝谏君主,诸葛亮和魏郑公的劝谏艺术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诸葛亮:直言进谏。(1分)魏郑公:运用比喻委婉劝谏。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2014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文言文,完成10-13题。(15分)

秦兴师临周求九鼎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颜率请借救于齐。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与秦,不若归之大国。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救周,而秦兵罢。齐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复诣齐。曰:“周赖大国之义,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其日久矣。鼎入楚,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臣窃为大王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敝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周君患之(▲) (2)发师救周(▲) .. (3)颜率复诣齐(▲) (4)子之数来者(▲) ..【答案】(1)以……为患(担忧)(2)军队(3)到(4)屡次 【解析】

12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

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这里“患“意动用法,“以……为患”;“师“古今异义,这里是“军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子之数来者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黔之驴》) ..

B.寡人将寄径于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C.齐王乃止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

D.发师救周,而秦兵罢 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答案】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

(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答案】(1)我究竟从那条路,才能让九鼎到达齐国呢?(2)第一次击鼓,士兵鼓足了士气,第二次击

鼓,士兵的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的士气就衰竭了。(3)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并不相同。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

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通顺畅达。此处应注意关键词语“致”“鼓”“衰”“竭”“徒”“实”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西汉刘向在《战国策》中高度评价了颜率的谋略;“此特儿童之见耳”,

宋人洪迈则在《容斋随笔》中对颜率的谋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对颜率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示例:颜率是聪明的,但他玩的是诡计,做人做事要讲诚信,而颜率是建立在诱惑欺骗基础之上,

所以,他只能救得一时,并不是长远之计;示例:颜率是睿智的,兵不厌诈,颜率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挽救了国家的尊严,保护了国家的利益。

13

【解析】

试题分析: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

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这里正反观点都可以,只要理由出示合理即可。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秦国兴师、兵临城下威胁东周,而且向东周君索要九鼎(国宝),周君为此忧心忡忡,就与朝

中重臣颜率来商讨对策。颜率说:“君王不必忧虑,可由臣往东去齐国借兵求救。”

颜率到了齐国,对齐王说:“如今秦王暴虐无道,兴强暴之师、兵临城下威胁周君,还索要九鼎。我东周

君臣在宫廷内寻思对策,最终君臣一致认为:与其把九鼎送给暴秦,实在不如送给贵国。但愿大王能努力争取!”齐王一听非常高兴,立刻派遣五万大军,任命陈臣思为统帅前往救助东周,秦兵果然撤退。

当齐王准备向周君要九鼎,以兑现颜率的诺言时,周君又一次忧心忡忡。颜率说:“大王不必担心,请允

许臣去齐国解决这件事。”颜率来到齐国,对齐王说:“这回我东周仰赖贵国的义举,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无事,因此心甘情愿把九鼎献给大王,但是却不知贵国要借哪条道路把九鼎从东周运回到齐国?”齐王说:“寡人准备借道梁国。”颜率说:“不可以借道梁国,因为梁国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们在晖台和沙海一带谋划这件事已很长时间了。所以九鼎一旦进入梁国,必然很难再出来。”于是齐王又说:“那么寡人准备借道楚国。”颜率回答说:“这也行不通,因为楚国君臣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叶庭(地方名)进行谋划。假如九鼎进入楚国,也绝对不会再运出来”。齐王说:“那么寡人究竟从那里把九鼎运到齐国呢?” 颜率说:“我东周君臣也在私下为大王这件事忧虑。齐王说:“贤卿屡次来我齐国,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九鼎给寡人了!”颜率赶紧解释说:“臣怎敢欺骗贵国呢,只要大王能赶快决定从哪条路搬运,我东周君臣可迁移九鼎听候命令。”齐王终于打消了获得九鼎的念头。

四、【2014中考广西南宁卷】

王罴性俭率

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有愧色。(选自《周书•王罴传》)

【注释】①王罴(pí):北周大将。 ②台使: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派出的使者。 ③舂爨(cuàn):用杵捣去谷物的皮壳或捣碎,生火做饭。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有客与罴食瓜 食: ⑵及瓜皮落地 及: ..【答案】(1)吃 (2)等得 【解析】

14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

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如题中“食”用作动词“吃”,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译文:

【答案】客人把果皮削得稍微厚了点,王罴心里厌恶他这种行为。(“嫌”1分,句意准确完整1分。)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2分)

【答案】示例一:我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制止浪费的行为,让浪费者感到惭愧。 示

例二:我不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制止浪费的言行太直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人感到尴尬,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观点明确1分,结合原文阐明理由1分。) 【解析】

试题分析:读懂短文内容,根据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形象,并用文中所述内容作根据对人物作一评价。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归纳

归纳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

归纳 2: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归纳3: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归纳 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归纳 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学生亮出的观点要明确,最好能围绕原文观点,理解作者的感情,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细细品味词句所包含、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文章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是统领全文的“神”,要品味词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不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分析品位的结果就很有可能会与原文情感相悖。 ☞易错易混

15

1.注意文言词语的通假现象 2.注意文言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 3.注意文言词语的一词多义现象 4.注意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5.注意古今句式的差异现象 ☞解题技能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

16

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 典例:(2015届山东滨州中考)

〔乙〕 刘宽字文饶,弘农华阴人也。宽尝行,有人失牛者,乃就宽车认之。宽无所言,下驾步归。有顷,认者得牛而送还,叩头谢日:“惭负长者,随所刑罪。”宽日:“物有相类○1,事容脱误○2,幸○3劳见归,何为谢之?”州里服其量。(选自范晔《后汉书》)

〔注释〕○1类:类似。○2脱误:疏忽失误。○3幸:承蒙。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3分)

(1)宽尝行( ) (2)乃就宽车认之( ) ..(3)何为谢之( ) .

16.请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惭负长者,随所刑罪。

17.选文中的刘宽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15.(1)曾经(2)走近(靠近)(3)道歉

16.我对不起像您这样的忠厚长者,随便您怎样责罚都行。 17.刘宽是一个宽容(或宽宏大量)、忠厚的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

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惭”“负”“长”,“刑罪”要译成动词,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年模拟

17

一、(浙江省金衢十二校2015届九年级模拟)(10分)

今有负其子而汲〔1〕者,队〔2〕其子于井中,其母必从而道〔3〕之。今岁凶,民饥,道饿,此疚重于队其子,其可无察邪?故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夫民何常此之有!为者疾〔4〕,食者众,则岁无丰。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5〕而用财则财足。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故《夏书》曰:“禹七年水。”《殷书》曰:“汤五年旱。”此其离〔6〕凶饥甚矣,然而民不冻饿者,何也?其生财密,其用之节也。

(节选自《墨子》)

【注解】〔1〕汲:从井里打水。〔2〕队:同“坠”,坠落。〔3〕道:同“导”,导引,拉。 〔4〕疾:当为“寡”。〔5〕固本:稳固根本。〔6〕离:通“罹”,遭遇。 17.用“/”划分文中划线句子的停顿,限断两处。(2分) 故 先 民 以 时 生 财 固 本 而 用 财 则 财 足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今有负其子而汲者( ) (2)故虽上世之圣王( ) ..(3)食不足则反之用( ) (4)此疚重于队其子( ) ..19.翻译句子(2分)

故曰: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

20.作者认为要让百姓不挨冻挨饿,要做到哪几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案】

17.故 先 民 以 时 生 财/ 固 本 而 用 财/ 则 财 足 18.背着 即使 食物或粮食 比

19.所以,从前的人民依照农时生产财物,稳固根本而使用财物,那么财物就充足。 20.要让百姓生产的财物丰足,而使用时又很节俭。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文言实虚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

虚词要能辨出一词多义;实词,要识记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用法。如,虚词“于”

18

的用法;实词“虽”古今异义现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中的句子,要注意句子中关键性词语,了解句子间隐含的语意关系、有

关的指代以及与本句有关的文中的其他信息。翻译力求表达准确为好,重点词语要理解准确。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

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浙江省富阳市新登镇中学共同体2014-2015学年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狼施威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①,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②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③言功,只合④做我的牺牲⑤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注释」

①衣被苍生:造福百姓。②贸贸然:莽莽撞撞的样子。③辄:就。④合:能,配。 ⑤牺牲:古代用来作祭祀的猪、牛、羊等动物,文中指食物。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汝蠢然一物 ②焉能及我 .. ③语未竟 ④尽扑杀而食之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若汝则无功耳 未若柳絮因风起 ..B.尽扑杀而食之 相委而去 ..C.我之皮,能衣被苍生 下车引之 ..D.羊贸贸然来 公欣然曰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6分) ①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②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

③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读了这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19

【答案】

①你 ②哪里,怎么 ③完 ,尽 ④吃(4分,各1分) B D (4分)

(1) 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 (2) 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都有你们两个的长处。

(3) (狼)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配做我的食物罢了!” (6分,各1分)

不要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显摆,有的是比你厉害的人。告诉我们,做人还是要低调。(3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B都是表“承接”;D二者都是“……样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要想理解文中的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句子间的关系,看是否有活用现象,明确使用的文言句式等。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三、(山东潍坊高密市高密四中文慧学校2014-2015模拟)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

下列各句中的“之”字与例句“卫人闻之”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渔人甚异之

20

B.何陋之有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摔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无案牍之劳形 .(3)与士期七日 .(4)以文公之信为至矣。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 (2)非信则百事不满也。

短文中晋文公强调了怎样的作战思想?(用文中原句回答)(3分) 【答案】 A

与世隔绝的地方 使动用法 使……劳累 约定 以为 七天过去了,但是原国还没有攻下来,(晋文公)命令撤离原国 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 信,国之宝也;文公之信为至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

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如:“劳” 使动用法 使……劳累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文句时要做到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

把握,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一般用对译法、替换法、调整法、保留法、增补法、删削法等办法进行翻译。此处注意关键词“去”“信”“满”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21

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江苏省泰兴市西城中学2014-2015学年模拟)阅读《巨商蓄鹦鹉》,完成后面问题。(13分)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日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语鹦鹉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否?”鹦哥谓之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半年方得释 ( ) ②就笼语鹦鹉曰( ) ..③鹦哥谓之曰 ( ) ④似不忍去 ( ) ..

(2)下列各句与“一日段生以事系狱”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 ( )

A.可以为师矣 B.岁以大穰 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而以天下事为己任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一 日 段 生 以 事 系 狱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 文章说“鹦鹉甚慧”,它的“慧”表现在:①能诵诗文;②向客人问安;③ ; ④ 。(2分) 【答案】

(1)①才 ②靠近 ③对……说,告诉 ④离开 (2)(1分)B 一 日/ 段 生/ 以 事 系 狱

(1)(2分)于是段生特意准备了车马,将鹦鹉携带到秦陇,揭开笼子,大哭着放出了鹦鹉。(2)略 (2分)③思维灵敏,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 ④离别时情真意切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2

试题分析:学生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比如句子的“主—谓---宾”有时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用法。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理解并翻译文言文语句,就是把文言文在尽可能地保留原意和风格的情况下用现代汉语的形式

表达出来。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三个原则。翻译文句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点类型题之一,掌握翻译技巧是重要的得分手段。此处注意关键词“特”“具”“熙”“病”的理解。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试题分析:,回答这一题的关键首先在于对语段的整体理解。即,读懂故事。然后,要先审题干,再找内

容。这类题目的答案基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但找答案不是盲目的,要看看题目问的是哪方面的内容,然后再有的放矢地去找。如果内容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述,那学生就应学会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