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粘结预应力施工技术及应用摘 要:我国近些年来经济水平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些都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作用,预应力技术作为工程中常见的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工程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是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吸收了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的优点,将二者的优势合二为一,已经成为工程中一个重要趋势,带领着预应力技术不断前进和发展。文章就缓粘结预应力技术的施工工艺和相关施工技术要点进行阐述,以期为工程实际提供相应的借鉴与参考。关键词:缓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施工技术要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整体经济水平较为落后,随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付出,我国近年来总体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百姓生活日益富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已经建成的工程项目和正在建设的工程项目稳居世界前列,先后建成了鸟巢、南京长江四桥和港珠澳大桥等世界级的超级工程,使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人们的要求不断提升,开始追求更加经济高效的建筑工程,传统的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已经无法满足现行的工程需求,必须不断学习先进技术和相应机械设备的操作。预应力混凝土相比较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更大限度地发挥材料性能,使得结构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同时还能延长结构使用寿命并节约工程造价,因此工程上对预应力混凝土应用得十分广泛。1 缓粘结预应力结构概述1.1 缓粘结预应力结构的由来
常见的预应力技术可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在后张法中根据预应力筋与材料周边的混凝土是否有粘结分为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1]。在无粘结预应力技术中,因为预应力筋可以灵活布置且施工便捷等特点在工程中应用较为广泛,预应力筋可以自由滑移又使得预应力筋整体的应变几乎处处相等,极易出现预应力筋和两端锚具的疲劳破坏且钢筋容易出现锈蚀,使得结构整体存在强度较低的问题;而有粘结预应力技术虽然克服相应钢筋锈蚀的问题,但需要对结构界面进行一定的削弱且需要预留预应力筋放置的孔道,而且对于预应力孔道的位置要求较高,给施工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降低了施工效率,因此,需要新创一种结构来克服两者的不足并汲取其中的优势,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应运而生。1.2 缓粘结预应力结构的特点
缓粘结预应力主要是在预应力筋和护套之间填充一种新型的缓凝材料而形成的一种预应力结构,在施工时不需要预留相应的孔道便可进行,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前期施工时预应力筋与缓凝材料之间并未粘结,而是在施工完成后缓凝材料逐渐凝结硬化,与预应力筋之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缓粘结
作者简介:卢道竹(1984— ),男,江苏南京人,一级建造师,学士;
研究方向:预应力工程施工。
南京新筑加固工程有限公司 卢道竹
预应力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一种新型预应力体系,其因为自身
的优越性能近些年来被广泛推广和使用。2 缓粘结预应力结构的施工工艺
缓粘结预应力技术是一项近些年研究出来的成果,其结构在施工时主要分为贮存与运输、制作与安装以及张拉等工艺,其中的每一道工艺都十分关键,只有将每个阶段都按照要求严格实施,才能保证工程质量过硬。2.1 贮存与运输
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在成品堆放时应当按照不同的型号和规格进行放置,并尽可能选择通风性良好的场所,不可直接堆积在地面上,若放置地面,湿气与钢绞线会产生化学反应,影响材料性能;缓粘结预应力筋在运输时尽可能将其盘成一个整体,整体吊装和卸载的时候应当选取柔性较好的材料,如尼龙带等材料进行包裹,防止过程中一些较为锋利的材料划破钢绞线表层,使材料性能大打折扣[2]。2.2 制作与安装
缓粘结预应力筋在第一次下料时其流动性较好,应当十分关注端部是否出现流淌而导致结构内出现中空,如内部出现中空,应将该部分进行切断再进行下一步操作;灌注好结构缓凝材料的预应力筋应利用聚乙烯胶带进行密封处理,防止材料漏出结构导致结构性能不佳,下料时对粘结钢筋处出现轻微破损处也应当用聚乙烯胶带及时处理,如出现材料破损严重或缓凝材料溢出较多时,应当舍弃此钢绞线,切不可因为节约材料而使用质量不佳的材料;在缓粘结预应力结构安装完成后应当尽可能使其端部出现轻微上翘,防止在后续的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操作不慎等原因使得缓凝材料出现倾斜而溢出结构。2.3 张拉
张拉时结构内应当对结构内部的有效预应力做到心中有数,一般来说,有效预应力越大,会使得结构上拱越大,严重影响结构的后续使用,而有效预应力较小时,会导致结构无法满足所需要的承载力,因此需要确定好有效预应力的大小,而确定有效预应力数值的关键就在于准备估计张拉时的摩阻力,其也会受到施工技术等原因的影响,因此最好是现场测定相应的摩阻力,用来准确评价有效预应力值[3]。在实际张拉过程中应当在固化龄期达到60%时切除表层。切割时间过早会导致缓凝材料流出结构,而切割过迟又会导致缓凝材料硬化,不利于切割,切除表层同时还应当清理预应力筋表面的缓凝材料,防止在后续张拉的过程中渗入一定的杂物,影响整个结构的张拉效果。
3 缓粘结预应力结构的施工技术要点
在整个缓粘结预应力结构的实施过程中,主要施工技术要点有缓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固定端和张拉端的安装固定、浇筑混凝土和张拉及封锚操作4点,每一个要点的施工都至关重要,现场施工人员和相应的管理人员应当十分注重关键点的施工,来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3.1 缓粘结预应力筋铺设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构造钢筋的布置和绑扎都可以按照传统的方法进行,一般可以通过定位、先主后次及绑扎3个步骤进
- 63 -
技术应用科学大众·Popular Science2019年2月
行;而预应力筋则必须严格控制预应力筋的铺设,保证结构受力均匀,预应力筋的位置一般为曲线形,因此在实际绑扎前应当对预应力筋与普通钢筋的交点进行确定,保证整个预应力筋的位置与设计相同,同时预应力与普通钢筋接触点应当采取一定的加固处理,防止后续混凝土浇筑时预应力筋的位置出现变动,保证其线形符合要求;板的预应力筋铺设与梁的预应力筋铺设类似,一般是下层钢筋完成后,再铺设预应力筋而后进行上层钢筋的铺设。
3.2 固定端和张拉端的安装固定
预应力筋铺设完成后需要将预应力筋的端部传入固定端和张拉端的螺旋筋和承压板,一般需要保证预应力筋端部留有30公分与承压板垂直,承压板的固定是通过绑线来确定,只有保证承压板的稳定,才能保定端部的稳定。同时,预应力筋两端一般需要采用焊接的方式将张拉端的点半与梁端头的锚固段连接,形成稳定的结构体系,用以支撑整个结构的稳定[4]。3.3 浇筑混凝土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应当对缓粘结预应力筋的表层进行检查并仔细核对钢筋的位置,防止其表层出现较为严重的破损情况,对于轻微破损的应当及时用胶带处理。混凝土的浇筑一般可分为一次浇筑和分层浇筑两种形式,其浇筑的流速一般为
3
每小时2~3 m,铺设的厚度应当稍微大于混泥土结构的设计厚度,对于分层浇筑的结构,两层浇筑的混凝土间隔时间不宜过长,上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当在下层混凝土凝固之前进行;混凝土浇筑后应当及时进行振捣,宜采用小型振捣棒进行。
3.4 封锚操作
为了保证整个结构的安装定位,且满足结构的钢筋构造,应当采用外凸式封锚技术,首先,采用砂轮磨去多余的预应力筋,对于外露的预应力筋应当涂抹一层防腐涂料,防止其受到腐蚀,同时,按照相应的设计图纸绑扎钢筋网片,安装模板时可采用微膨胀的C40混凝土进行封锚,以保护结构内部。4 结语
预应力技术极大地提高工程了安全性和稳定性,尤其是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吸收了有粘结预应力和无粘结预应力的优点,将二者的优势合二为一。缓粘结预应力结构在施工时主要分为贮存与运输、制作与安装以及张拉等工艺,施工技术要点有缓粘结预应力筋铺设、固定端和张拉端的安装固定、浇筑混凝土和张拉及封锚操作4点,每一个要点的施工都至关重要,用于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马玉香.缓粘结预应力钢筋工程施工工艺分析[J].中国标准化,2019(6):31-32.[2]李洋,王建东,吴永华.缓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J].科技通报,2018(12):92-95.[3]李建普,李旭东,郭维成,等.大跨度缓粘结预应力梁施工[J].住宅与房地产,2018(27):249-251.
[4]赵仕桥.缓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应用[J].福建建材,2018(8):50-52.
(上接第61页)
情况,在统计分析了其他通信方案的经济性的基础上,要想使
得电力物联网项目性价比高,所以在本次的项目建设中,使用以EPON技术进行通信组网为基础以及与无线公网GPRS互为备用的方式。智能电网本质上是指,在铺设配电网线路的基础上,使得配网自动化设备之间数据的传输提供安全、可靠的通信通道。其组网的模式为主干上实施手拉手保护的方法,分支则采用两个光器星形拓扑双归属的保护。手拉手保护的优点在于线路中的光纤链路无论何时何地发生光缆的故障,其业务都可通过保护进行光纤自愈。支干的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现场的施工量,减少了单点故障出现的频率,也具有手拉手保护的优点。
2.4 海量数据的处理
电力物联网的数据其数量之庞大,内容、结构之复杂等特性,可通过建立实时更新的数据库、利用较为先进的数据检索技术并基于OSGI与REST构建一个较为全面的电力物联网的数据中心,保证电力物联网有效处理与分析海量数据[3]。3 结语
将电力的物联网技术逐渐深入融入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其
将会对电网的建设、运行的维护、安全生产的管理以及信息的
采集、计量的应用和安全的监控以及用户之间交互等方面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全方位扩展了智能电网在各部分中所涉及的信息感知的深度及广度,利用基础数据支持电力系统更加智能化及其信息流和业务流以及电力流的进行高程度的融合目标的实现。利用对物联网中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的深入研究分析,增强了智能电网的状态监测以及数据传输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可靠性的特性,使得网络节点以及监控测点的建立更加便利,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的步伐。[参考文献][1]陈振晓,刘前进,林健雄.物联网技术在变电站在线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7(9):29-31.[2]邓安明,郑建鸿,宣磊,等.基于6LoWPAN的物联网通信技术在配电网设备状态监控方面的研究与应用[J].智能城市,2017(5):98-99.[3]林小青,陈桂新,许文宣,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配电在线监测系统[J].科技资讯,2017(33):48.
- 6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